中國文學之美係列·蔣勛說文學:從《詩經》到陶淵明

中國文學之美係列·蔣勛說文學:從《詩經》到陶淵明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蔣勛 著,李炳青 整理
圖書標籤:
  • 中國文學
  • 詩經
  • 陶淵明
  • 蔣勛
  • 文學鑒賞
  • 經典
  • 文化
  • 傳統文化
  • 文學史
  • 人文社科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信齣版社 , 中信齣版集團
ISBN:9787508643281
版次:1
商品編碼:11358672
品牌:中信齣版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中國文學之美係列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16
字數:18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文學,是一種救贖。文學之美時而浪漫溫暖,使人超然於簡單的生活之上,掙脫現實的糾葛;時而傷感落寞,通過對傷痛的悲憫,使人反觀內心深處,獲得靈魂的淨化。
  繼《蔣勛說唐詩》《蔣勛說宋詞》之後,蔣勛先生全麵係統梳理中國文學脈絡,以美學視角詮釋從先秦到現代近三韆年的中國文學之美。在《中國文學之美係列·蔣勛說文學:從<詩經>到陶淵明》中,蔣勛先生憑藉深厚的美學功底及對現實生活的敏銳洞察,用平實的語言將《詩經》《楚辭》、漢朝及魏晉文學中的經典作品娓娓道來,以古典文學特有的意境,觀照當下人們的內心世界,幫助大傢迴歸心中的田園。
  《詩經》的初民情懷、《楚辭》的南方激情、漢樂府的田陌市井、《古詩十九首》的文人憂思、魏晉文學的自在奔放、陶淵明的悠然恬淡,幾韆年來的文學之美、詩意與哲思,經由蔣勛先生細緻入微的解讀,被賦予瞭新的生命。
  泥土的溫潤、樹葉的青綠、市井的爛漫、文人的憂思、遠人書信的墨香、潺潺如訴的水聲、興盛時代的自信、生命本質的哀傷……看似消失的卻被文字鎸刻,時間流去,而情懷永在。
  
  海報:
  

內容簡介

  先秦、漢魏、兩晉時期的文學,是中國文學逐漸成熟的階段,是一幅幅陶冶性靈、崇尚自然,充滿激情的生活畫捲,它們的美滿溢著情竇初開、浪漫憂思、風骨錚錚,為後世的文學樹立瞭不同的典範。
  蔣勛先生從美學角度係統解析從先秦到“五四”近三韆年的中國文學之美。《蔣勛說文學》分上、下兩冊,上冊講述從《詩經》到陶淵明時期的代錶性作品,下冊從唐宋散文講到五四新文學。
  《詩經》開啓瞭中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傳統,自身帶有從泥土中生長齣來的樸實與天真,自由抒發所思所想。這種樸素的審美在其後數韆年的中國文學中一直存在。
  《楚辭》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最早的代錶,熔生命激情與絢爛想象為一爐,提供瞭與《詩經》完全不同的、鋪張華麗的審美範本。
  漢樂府是來自田陌市井的歌聲,既有《詩經》的質樸,又有《楚辭》的不羈,蒸騰著盛世的蓬勃生命力。
  《古詩十九首》誕生於文人階層興起的年代,上承《詩經》,下啓魏晉,以文人憂思觀照民間,促使文人詩成為後世傳世詩歌中的主要部分,建立起瞭格律美的規範。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曆史上最紛繁的時代,不僅有多種多樣的人,而且每個人身上都展現齣多麵性。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魏晉和我們現在的時代很像,有很多可能性,有很多凸顯自己的機會,或許由於最終的歸宿無法改變,所以人們最重視的是當下的狀態。
  陶淵明的詩文中有一種“齣走”的氣質,但最後總會迴到真實的生活當中,從現實的山水迴到內心的田園,實現內化的自我完成。
  “詩比曆史更真實。”它蘊藏瞭生活的本質,連綴起古今一貫的情感。文學中流傳韆年的美、詩意與哲思,在紛繁復雜的人世間,悲憫著傷痛,撫慰著渴望,釋放著天性,開解著生命的睏惑,聽蔣勛講述韆年的文學之美。





作者簡介

  蔣勛,一九四七年生,福建長樂人。颱灣文化大學史學係、藝術研究所畢業,後負笈巴黎大學藝術研究所。一九七六年返迴颱灣。曾任《雄獅》美術月刊主編、東海大學美術係主任。現任《聯閤文學》社長。其文筆清麗流暢,說理明白無礙,兼具感性與理性之美。著有小說、散文、藝術史、美學論述作品數十種,並多次舉辦畫展,深獲各界好評。近年專事兩岸美學教育推廣工作,“用布道的心情傳播對美的感動”。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講 《詩經》:初民的情懷
從“詩”到《詩經》
詩無達詁
《氓》:最初的歡愉,最後的哀怨
風、雅、頌與賦、比、興
農業時代的靜美與鄉愁
耽溺與流逝中的愛及青春
《黍離》:詩比曆史更真實
《蒹葭》:如水素淡,不棄不怨
《綿》:周人的建國史詩
《女曰雞鳴》:與子偕老,莫不靜好

第二講 《楚辭》:南方的激情
《楚辭》中的宇宙
激越華美的生命力量

第三講 漢樂府:田陌市井的歌聲
野性與浪漫
《上邪》:剛烈的誓言
來自民間的詩與情
《公無渡河》:質樸的情感呐喊
《江南》:勞動的詩意
文學即是生態
《陌上桑》:尊嚴與世俗
《飲馬長城窟行》:上言加餐飯,下言長相憶

第四講 《古詩十九首》:文人的憂思
重新迴到民間
文學是照進現實的一道光
文人階層與文人詩
《行行重行行》:思念與離彆
《西北有高樓》:看不見的佳人
《涉江采芙蓉》: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庭中有奇樹》:含蓄的情意
《迢迢牽牛星》:一水間的哀傷
《驅車上東門》:不如飲美酒,被服紈與素

第五講 魏晉文學:多元時代的歸宿
《短歌行》:孤獨的詩人,孤獨的霸主
不同生命經驗的對話
篡位者的心靈故鄉
《白馬篇》: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名都篇》:青春像花開一樣
《洛神賦》:作為獨立個體的女性之美
竹林七賢與文人的自我完成
書畫中的魏晉風度

第六講 陶淵明:生命的齣走
《飲酒》:鬧市中的田園夢
《形影神贈答詩》: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
《雜詩》: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桃花源記》:坦蕩得一如清水時,就會看到最美的東西
《歸去來兮辭》:追尋生命最自然的快樂

精彩書摘

  《桃花源記》:坦蕩得一如清水時,就會看到最美的東西
  《桃花源》是一首詩,《桃花源記》是這首詩前麵的序,可是這個序比詩還長,而且比詩更有名。很多人大概都沒有看過那首詩,但大多數人看過序,我們以前的教科書也隻選瞭序,為什麼?因為序沒有教條,一直到今天讀起來都覺得是散文中的極品。
  陶淵明幻想齣那樣一個桃花源,用瞭最簡單、最淺顯、最自在的語言和形式,不押韻,也沒有格律,帶我們進入一個思想領域,而且不露痕跡,完全是講瞭一個故事。
  我覺得這也是我們最早、最好的短篇小說。時間是“晉太元中”,地點是武陵,人物是武陵人,職業是捕魚。一個好的散文作者、思想傢要轉成好的小說傢,不能一開始就是講道理,那樣彆人會排斥,所以我稱這篇序是紀錄片的寫法。最前麵交代的是時間、地點、人物,完全沒有作傢的主觀意見,全是客觀的東西。可是事實上這整個故事都是虛構的,並沒有這個人,也沒有發生過這樣的事。
  這個武陵的捕魚人“緣溪行”,因為以打魚為生,所以就順著溪水走,哪裏有魚就去哪裏。“忘路之遠近”,注意“忘”字齣來瞭,我們去爬山也好,旅行也好,很難忘路之遠近,常常會問:“我們下麵去哪裏?多久可以到?”可是如果你真正陶醉在風景中,就會“忘路之遠近”。正因為這個人迷路瞭,纔有下麵的發現。
  這有點像“精移神駭,忽焉思散”。理性世界消失瞭,“忘路之遠近”以後,“忽逢桃花林”,所以說生命裏最美好的事物常常齣現在你茫然不覺的時刻,你忘掉目的性之後,纔會碰到美景。這是進入山水的過程,你的感官已經被它包圍,被它迷住,反而有一種新發現。
  生命裏最美好的時刻,常常是你把現實的東西暫時忘掉的時刻。我們平常總是要記住很多事情,電話號碼、身份證號碼、各種密碼,那些東西慢慢構成一個假設齣來的“我”,生命就被那些東西牽絆住。可是這一天,漁人“忘路之遠近”,把打魚這個現實裏的職業暫時忘掉,流連在一片桃花林,這個時候纔進入自己的生命世界、心靈世界。
  “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河的兩岸全部是盛開的桃花。“芳草鮮美,落英繽紛”,草地這麼漂亮,滿地都是落花,這是一個沒有人來過的世界。“漁人甚異之”,怎麼過去從沒有看過這麼美的景色?生命有時候是要有好奇的,不然就變成單調的重復,會有職業的疲倦感。“復前行,欲窮其林。”想往前走走看,看看這片樹林的盡頭是什麼樣子。
  這一大段完全沒有作者的主觀意見,全部是紀錄片式的描述。這是高手。你看他寫詩的時候,忽然講很多道理,寫序的時候隻是要引導人傢去讀他的詩,完全輕鬆、自在,沒有刻意,這是散文和小說的最好寫法。我看學生的作品時,會建議他們把個人意見刪掉,因為他沒有觀察,沒有描述,上來就是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而在這篇序裏,全部是客觀世界的景象,所以我們被吸引瞭。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樹林的盡頭就是水的源頭,水是從山裏麵齣來的。“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這其實是一個生命對一個未知世界進行的窺探。陶淵明的寫法非常奇特,透過這一個小口,想去感知一個平常沒有接觸過的世界,那裏麵有幽微的光,吸引你進去。
  《桃花源記》被翻譯成多種文字,成為世界文學名篇,為什麼?因為它沒有任何道理,隻是一個故事,但這個故事把很多世界都打開瞭。它很有象徵性。桃花林的水源也是我們生命活水的來源,那個小口正是我們生命中要打開的洞口。隻是平時我們把這個洞堵塞住瞭,根本不看它。
  “便捨船,從口入。”這六個字非常重要。你不捨棄你的東西,就不會得到下一個東西,捨是入的開始,因為你背負的東西會限製你。陶淵明是一個非常有哲學傢氣質的詩人,這時候他忽然把自己的哲學轉成瞭一個畫麵。
  “初極狹,纔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有時候我和學生講創作,也是用這一段在講。創作剛開始的時候,有一個非常狹窄的部分,你就是覺得通不過,甚至會迴頭,不到一定的程度,你就不會看到豁然開朗的部分。我想任何專業都一樣,剛開始在外麵的時候都很興奮,可進去以後,有一段時間會産生難度,堅持度過以後,又豁然開朗瞭。
  “土地平曠,屋捨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一個民間的生活景象齣來瞭,有農民耕作的田地,還有桑樹和竹林。“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田地中的小路彼此溝通著,人們往來耕種,雞在叫,狗在叫。“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非常簡單的白描,可是很活潑地把民間的生活狀態和樸素情感直接傳達瞭齣來。如果我們今天到鄉下去,那個場景還和這裏描述的一樣,是非常單純、非常平凡的生命狀態。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傢,設酒殺雞作食。”漁人講明自己的來曆以後,人們就把他邀請迴傢,好好款待他,有沒有覺得很像我們現在的民間?我小時候走到哪裏,人傢就“設酒殺雞作食”;現在每逢原住民的豐年祭,也是“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我們小時候也常常有這種情況,傢裏來個客人,一個村子的人都跑過來瞭,也會打聽很多事情。
  “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他們告訴這個打魚的人說,他們好幾代以前的祖先,因為秦朝的時候天下大亂,就到這個地方來避難。所謂“絕境”,是外麵人不太容易到的地方。“不復齣焉,遂與外人間隔。”這些人再也沒有齣去,他們所處的是一個農業社會,所以纔能自給自足。我們今天好像沒有辦法這樣過日子,因為我們需要好多東西,可是在桃花源裏,人們自己種桑、養蠶、織布、種米,自給自足,不需要外麵的東西。這是早期人類的一種單純生活,人還可以迴到很簡樸的生活形式。
  我有一個朋友對我說,他一定要住在便利店樓上,因為便利店裏什麼都有,不然就沒有安全感。人和物質的關係也很有趣,人有依賴性和依靠性,覺得沒有某個東西就不行。大地震來的時候,人們發現原來還是可以過很簡單的生活的。有時候災難是一種提醒,發現很多東西都不是必需的。就像伊朗導演阿巴斯的電影《生生長流》,伊朗大地震以後,人可以那麼樸素、簡單地活著,而且是有信仰地活著。這些例子會警醒我們:你對物質的依賴到瞭什麼程度?
  “問今是何世”,這句很有趣,住在桃花源裏麵的人問現在是什麼朝代,他們所知道的最後的朝代叫秦,後麵就不知道瞭。真好,我最近都不開電視,就是不想知道這些東西。“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他們的時間停在瞭秦朝。這裏好像是一個諷刺,政權所建立的朝代,也許正是老百姓要遺忘的東西。這些人不願意再有朝代,朝代更替帶來的隻是戰爭、痛苦跟災難。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漁人告訴桃花源中人現在外麵的情形。“皆嘆惋”,裏麵的人都搖頭嘆息,覺得不可思議。這是一個有趣的對話,是一群停止在自然歲月裏的人與一個生活在世俗政治中的人的對話。沒有陶淵明行與影分離的觀念,或許就不會有這篇文章。他假設兩個不同的世界之間形成一種多元的對話。這個對話其實也有可能發生在我們自身入世的部分與齣世的部分在之間。
  “餘人各復延至其傢,皆齣酒食。”其他人都邀請漁人去傢裏坐坐,農業社會都是這樣,大傢很容易就變成朋友。“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我覺得這裏非常微妙。“不足為外人道也”,你可以解釋為不能提,或者是不要告訴彆人,可能是害怕被打擾,也可能是說我們這麼微不足道,不要讓外麵知道。可是作者用瞭白描的筆法,不加任何解釋,反而顯得意味深長。中國老百姓最大的願望,就是找一個桃花源躲起來,不要有任何政治的乾擾。
  “既齣,得其船。”漁人齣來瞭,剛纔是捨船,現在又得船,恢復瞭本來的職業,也恢復瞭他入世的角色。齣來以後,“便扶嚮路,處處誌之”。他剛剛纔答應不告訴彆人,這個時候就一路做記號,全部是心機對不對?他很明顯是想要再迴去。這個漁人的角色一直在轉換,捨船的時候是一個個角色,得船的時候又是另一個角色。可是當他一直在做記號的時候,錶示精神性的東西已經消失瞭,怎麼做記號都沒有用,當你那麼想得到的時候,它其實早就不見瞭。
  更糟糕的是,“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這文字真是簡潔得不得瞭。漁人見瞭太守,就告訴他有桃花源這樣一個地方——這裏已經完全變得政治化。看到這段的時候,有點兒緊張,真害怕桃花源從此就完蛋瞭。
  “太守即遣人隨其往”,今天如果說颱灣發現瞭一個地方是沒有報戶口的,那真是不得瞭。“尋嚮所誌”,跟著他所做的記號去找,可是“遂迷,不復得路”——我最喜歡後麵這一句。他做瞭這麼多記號,怎麼還會“遂迷,不復得路”?這是因為在沒有心機、“忘路之遠近”的時候,天機就會齣來,可是一有心機,天機就不見瞭。
  這篇文章真是有趣,層次非常豐富。我覺得它是在講人性,人性坦蕩得一清如水時,就會看到最美的東西,而當一個人有瞭心機,所有東西就都不見瞭。這個“迷”其實是迷失瞭。有時候迴想自己的一生,會覺得所謂的迷失是因為執著,你一旦刻意要某個東西,肯定就找不迴來瞭。
  我脊椎不好,就學打坐。進行到第十天,我發覺有一種奇怪的氣在體內流通,興奮得不得瞭。次日趕快繼續,有點等的意思,等那種感覺再來,可是再也沒有來過,我師傅就罵我貪。我在創作時也知道,寫詩和畫畫時最好的筆墨,常常來自生命完全放鬆的時候。
  我覺得到這裏結束就很好,但陶淵明又加瞭一個結尾,這個結尾也真是好。桃花源明明是虛構的,他要讓它顯得真實,就加瞭一個南陽劉子驥。此人是一個高士,如果太守找不到,高士可以去找吧?但是,“未果,尋病終”。高士也沒有找到,最後病死瞭。“後遂無問津者”,從此以後再也沒有人去找,“津”是渡口的意思。每次讀到最後一段,我都有一種很大的悲哀。沒有人再找,是沒有人再相信桃花源的存在瞭。這個漁人最後大概會被大傢當成瘋子。不相信是更大的悲哀,因為你心裏麵連桃花源都沒有瞭,桃花源不見得是事實的存在,可是應該是心中的烏托邦。但劉子驥之後竟沒有人再相信,也沒有人再去找,失去瞭嚮往,我們今天的狀態就是這樣。陶淵明在那樣一個戰爭紛起的亂世,去王羲之寫《喪亂帖》不遠的時代,寫齣這樣一篇文章,其實是在錶達內心對桃花源的渴望。
  颱灣小說傢黃春明從《桃花源記》衍生齣瞭兒童劇劇本《小李子不是大騙子》。裏麵說這個漁人迴來沒有請太守去找桃花源,而是將帶迴來的桃花枝杆插在自己傢裏。過瞭一陣子,春雨下過,桃枝就發芽瞭,他在傢裏培育齣一片桃花林。黃春明的意思很清楚:桃花源是要培育的,你與其去找桃花源,不如就在你的身邊、你的腳下培育桃花源。文化的傳承是非常有趣的,陶淵明絕對沒有想到,一韆五百年後會有個叫黃春明的作傢去繼續發展他的東西。
  一個好的創作,它的創造力是可持續的。黃春明要告訴大傢,不要找桃花源瞭,自己種桃花吧,把身邊的事情做好,就有真正的桃花源。
  《歸去來兮辭》:追尋生命最自然的快樂
  陶淵明在《歸去來兮辭》裏說他要去做官,因為做官會有一塊田,田裏可以種糯米,糯米可以釀酒,他是因為這個目的去做官的。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鬍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舟搖搖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問徵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僕歡迎,稚子候門。三徑就荒,鬆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顔。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雲無心以齣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撫孤鬆而盤桓。
  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遊。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農人告餘以春及,將有事於西疇。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木欣欣以嚮榮,泉涓涓而始流。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鬍為遑遑欲何之?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夏威夷的博物館裏有一整套明代畫傢陳洪綬畫的《歸去來兮圖》,全部和酒有關係。陶淵明一定在某種程度上有對生命的虛無感,需要藉助酒來傳達。
  《歸去來兮辭》對文人影響很大,蘇東坡喜歡得不得瞭。中國的文人讀書就是為瞭做官,做官之後又總是有一個歸隱田園的夢想。這篇文章的文學描述非常好,與陶淵明過度哲學化的詩歌相比,這一篇屬於敘事性比較強的。
  《歸去來兮辭》也有一篇序:
  餘傢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瓶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親故多勸餘為長吏,脫然有懷,求之靡途。會有四方之事,諸侯以惠愛為德。傢叔以餘貧苦,遂見用於小邑。於時風波未靜,心憚遠役。彭澤去傢百裏,公田之利,足以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歸歟之情。何則?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飢凍雖切,違己交病。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於是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誌。猶望一稔,當斂裳宵逝。尋程氏妹喪於武昌,情在駿奔,自免去職。仲鞦至鼕,在官八十馀日。因事順心,命篇曰《歸去來兮》。乙巳歲十一月也。
  “餘傢貧,耕植不足以自給。”這其實有點謙虛,陶淵明齣身世傢,好幾代都當大官,這裏隻是說他沒有做大官,當時的人覺得這樣就是貧瞭。“幼稚盈室”,傢裏有很多小孩。“瓶無儲粟”,罐子裏的米不是很多。“生生所資,未見其術。”這倒是講的實話,因為文人不會種田,又缺乏求生的技能。普通的人迴歸勞動的能力非常強,可是文人很麻煩,他的身份到瞭某種程度會下不來。陶淵明或者曹植他們最大的麻煩,是變成文人以後沒有辦法迴到勞動的層麵。這個時候他講“生生所資,未見其術”,就是他不曉得要做什麼瞭,因為沒有謀生的能力。
  “親故多勸餘為長吏”,親戚就勸他說你去做官吧,做官的話,至少就有收入瞭。“脫然有懷,求之靡途,會有四方之事,諸侯以惠愛為德。傢叔以餘貧苦,遂見用於小邑。”他齣來做官瞭,但當時社會動蕩,故“心憚遠役”。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在政治中的恐懼、不安定,好像被什麼東西壓迫著。
  “彭澤去傢百裏,公田之利,足以為酒。故便求之。”到彭澤做官可以有一塊公田,收獲的糧食足夠釀酒。他為瞭酒,覺得可以去做這個官。“及少日,眷然有歸歟之情。”後來他就想退隱瞭。“何則?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他愛親近自然。“飢凍雖切,違己交病。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於是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誌。猶望一稔,當斂裳宵逝。”這裏全部是在講他想辭職的心理過程,心裏麵還有一個嚮往,想恢復最天然純真的本性,而不是為瞭五鬥米,就在這裏很痛苦地服勞役。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鬍不歸?”是說田園快荒蕪瞭,怎麼還不迴傢?我常常覺得這是文人的美化,大傢不要以為他迴傢就是去種田瞭,他絕對不種田,因為他不會種,頂多是雇人來種。我很多朋友常說在颱北做事有多不開心,要到颱中去養豬。我說你就是到瞭那裏,也不是自己養豬。這隻是文人理想化的世界。
  “既自以心為形役”,又講到影與形。陶淵明要把心解放齣來。我們的精神渴望自由,可是我們的肉體卻在奴役心靈。當你每天穿著正裝講一些不想講的話,開那些不想開的會的時候,就是“心為形役”。我想《歸去來兮辭》在今天仍有意義,在任何社會、任何時代,都會有心靈被捆綁的時候,怎樣去追尋自己心靈的自由,恐怕不隻是個歸隱的問題。
  “奚惆悵而獨悲?”為什麼總是不開心?“悟已往之不諫”,過去的就過去瞭。“知來者之可追”,至少以後不要再過這樣不快樂的日子,還可以辭職,放棄這些東西。“實迷途其未遠”,又用到“迷”這個字,生命裏有一種迷惘,但其實還沒有迷失太久,迴頭還來得及。“覺今是而昨非”,今天歸隱瞭田園是正確的,曾經的所為。“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他坐瞭船迴傢,風微微地吹過來,衣服飄揚起來。
  “問徵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問行人前麵的路狀況如何,悵恨天色隻是濛濛亮亮,這是很詩人化的形容。
  下麵一段迴到傢裏的描述是我最喜歡的。“乃瞻衡宇,載欣載奔。”這裏錶達的是看到自己的傢的那種快樂。“僮僕歡迎,稚子候門。”從這裏可以知道陶淵明傢裏不會有多窮。還有僮僕。“三徑就荒,鬆菊猶存。”院中的小路荒蕪瞭,可是鬆樹、菊花還長得不錯。“攜幼入室,有酒盈樽。”拉著小孩子的手進到房中,酒已經倒好瞭。“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顔。”他開始倒酒自飲,在房間裏看到庭院中的樹木長得非常好,感到很開心,那是屬於陶淵明的真正喜悅。這個傢不是形式上的傢,而是心靈的傢。“倚南窗以寄傲”,靠近南邊的那扇窗寄托傲然的心情。“審容膝之易安”,這不大的地方更能讓人心安。倪瓚畫過一幅《容膝齋圖》,房子不必很大,可以容納人盤膝坐在裏麵就夠瞭。“園日涉以成趣”,每天去花園走一走,澆澆水,生活越來越有趣味。“門雖設而常關”,過去做官時迎往送來,現在不必再去應酬瞭。他可以靜靜地待在傢裏麵,錶麵上看是孤單,可是這種孤單非常好。“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拄著手杖走走停停,不時抬頭望遠。“雲無心以齣岫,鳥倦飛而知還。”很多人都把這兩句當作警句。山裏麵的雲,因為無心,所以自然流動,是美的。鳥在外麵飛久瞭,疲倦瞭,自然就會迴來。一切都在自然規律當中。
  “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遊。”息交、絕遊都很難做到,尤其是陶淵明這種世傢子弟,很難和外界沒有牽連。這種世傢非常講究應酬,就像官場裏一樣。息交、絕遊其實是斷絕瞭他原有的貴族文化和官場文化裏所有的關係,可是他和鄉野中的老人、孩子相處得很好。“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他慢慢遠離瞭違背本心的部分。“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對於真正的好朋友、親戚,他也很高興和他們一起談談真性情的話,彈彈琴、看看書也可以消解很多憂愁。“農人告餘以春及”,春天快要到瞭,附近的農民告訴他將要插秧,就要開始農忙瞭。“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有時候坐一輛小車,有時候劃一隻小船。
  “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全部都是人生活在山水間的快樂。“木欣欣以嚮榮,泉涓涓而始流。”樹木欣欣嚮榮地在生長,泉水緩緩地流淌。當你遠離瞭痛苦的壓抑,不再“心為形役”的時候,一切的生機就開始齣現瞭。“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最後他還是迴到瞭自然。
  “已矣乎!寓形宇內復幾時?”這裏又齣現瞭魏晉時代對生命的虛無感:人的身體究竟可以在宇宙中存在多久呢?“曷不委心任去留?”為什麼要去計較官場的東西,何不讓自己自由,高興去就去,不高興去就不要去。“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官場的富貴和權力都不是他真正希望的東西,也不指望得道成仙。“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迴到農業,迴到個人的孤單。“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走到山上放聲長嘯,到河邊好好吟詩。“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一個人追求自己生命裏最快樂的自然,還需要懷疑嗎?陶淵明錶達的是一個人生命的自我解脫,對文人産生瞭非常大的影響。
  《桃花源記》和《歸去來兮辭》的重要性,在於今天我們還能從裏麵得到對生命解脫的期待與嚮往,這也是魏晉文學對後世的最大貢獻,我們每一個人都不可能離開群體、職業,可是如果你能有一個心靈的桃花源,能有一天“忘路之遠近”,其實就夠瞭。《歸去來兮辭》是說,有一天你能覺得“田園將蕪鬍不歸”,也就夠瞭。以我的人生閱曆,大部分人隻會離開幾天,這是一種心靈的調劑,是生命的暫時齣走。
  《桃花源記》和《歸去來兮辭》都在鼓勵生命的齣走,但不是永遠的齣走,而是將齣走作為迴來時更好的基礎,遠離被奴役的狀態。魏晉南北朝三百多年,被認為是中國曆史上最混亂、戰爭最多、人民最苦的時代,但那個時代也釋放齣瞭生命的各種可能性,不僅有孤獨和虛無,還有真摯、純粹的自我追求。我想這也是魏晉文學至今還有這麼高的地位的原因。大傢或許可以從中聯想起自己的一些經曆,無論是戀愛,還是“忘路之遠近”,都是寶貴的、值得紀念的。
  ……

前言/序言


書名: 中國文學之美係列·蔣勛說文學:從《詩經》到陶淵明 圖書簡介 在中國綿延數韆年的文化長河中,文學始終是承載民族精神、記錄時代變遷、抒發個體情懷的重要載體。而中國文學的璀璨光芒,更是自古及今,無數文人墨客用生命與智慧點亮,匯聚成一部波瀾壯闊的史詩。本書,正是一次穿越古今、深入肌理的中國文學品鑒之旅,由著名作傢、美學教育傢蔣勛先生,以其獨到的視角、細膩的情感和深厚的學養,帶領我們一同探索中國文學的源頭活水,領略其不朽的藝術魅力。 本書將我們的目光聚焦於中國文學的兩大重要源頭——《詩經》與陶淵明。這不僅是時間上的縱橫,更是精神上的深度對話。《詩經》作為中國文學的開端,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其三百篇詩歌,宛如一麵晶瑩的古鏡,映照齣三韆年前中國人的生活圖景、情感世界以及社會風貌。《詩經》的語言質樸而富有韻味,情感真摯而動人心弦,無論是描繪自然風光、歌頌勞動生活,還是抒發男女愛戀、錶達政治諷喻,都展現齣一種原始而蓬勃的生命力。它為後世中國文學樹立瞭典範,其“風”、“雅”、“頌”的分類,其現實主義的創作精神,其對民間歌謠的藉鑒吸收,都深刻地影響瞭中國文學的發展脈絡。 從《詩經》樸素的泥土氣息,到陶淵明那“悠然見南山”的超然意境,我們看到的是中國文學在發展過程中,不斷融閤、演變,並最終形成獨特的東方審美情趣。陶淵明,這位被譽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的偉大詩人,以其“田園詩”的獨特風格,為中國文學開闢瞭另一片天空。他的詩歌,不事雕琢,卻自有渾然天成之美;不求華麗,卻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他筆下的田園風光,不僅是自然的景緻,更是他內心世界的寫照,是他對迴歸本真、追求自由的嚮往。在那個動蕩不安的時代,他選擇瞭“不為五鬥米摺腰”,毅然辭官歸隱,在躬耕隴畝、侍親養子中,尋得瞭心靈的安寜與精神的獨立。這種“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閑適,這種“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寜靜,成為瞭無數後人所追尋的精神傢園。 蔣勛先生以其溫婉而富有洞察力的筆觸,帶領讀者穿越韆年的時空,走進《詩經》的世界。他不會僅僅停留在對詩歌字麵意思的解讀,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後隱藏的社會背景、文化意涵以及作者的情感世界。他會帶領我們感受《詩經》中農人對土地的眷戀,對愛情的渴求,對生活的感悟,對不公的憤懣。他會讓我們體會到,在那個古老的時代,人們的情感是如何如此直接而熱烈地抒發,他們的生活又是如何與自然緊密相連。他會讓我們看到,《詩經》的語言,是如何在質樸中蘊含著無窮的魅力,是如何在簡單中錶達著深刻的哲理。 接著,筆鋒一轉,我們便來到瞭陶淵明的詩歌王國。蔣勛先生對陶淵明的解讀,更是充滿瞭深情與體悟。他不僅闡述瞭陶淵明詩歌的藝術特色,如其語言的平淡自然、意境的衝淡含蓄,更重要的是,他剖析瞭陶淵明“辭官歸隱”背後的精神抉擇。在蔣勛先生的解讀中,陶淵明的田園詩,並非是對現實的逃避,而是一種對生命本源的迴歸,一種對自由精神的堅守。他會引導我們思考,在充滿功名利祿的塵世中,如何保持一份清醒與獨立;在喧囂紛擾的生活中,如何尋覓一處內心的安寜。他會讓我們感受到,陶淵明詩歌中的那種淡泊寜靜,是如何超越時代,成為一種普世的精神力量,至今仍然能夠觸動我們內心最柔軟的部分。 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並非一本枯燥的文學史教科書,而更像是一次與文學大師們的心靈對話,一次充滿啓發與共鳴的文化體驗。蔣勛先生的寫作風格,始終貫穿著“美”的視角。他擅長將文學作品中的美,提煉齣來,讓讀者在閱讀中,不僅僅是理解知識,更是獲得一種審美上的享受。他會從《詩經》中發掘齣樸素的美、真摯的美、生活的美;從陶淵明的詩歌中,看到自然的美、心靈的美、自由的美。他認為,文學之美,不僅僅在於語言的雕琢,更在於其背後所蘊含的情感、思想以及對生命的關懷。 在《詩經》的部分,蔣勛先生可能會細緻地講解“關關雎鳩”的鳥鳴聲是如何勾勒齣男女初見的羞澀與美好,是如何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繪,來映襯人物內心的情感波動。他會讓我們理解,為什麼“蒹葭蒼蒼,白露為霜”這樣簡單的場景,能夠傳遞齣一種朦朧而悠遠的思念之情。他會引導我們去感受,在《碩鼠》這樣的詩篇中,詩人是如何用辛辣的筆觸,來諷刺剝削者,錶達勞動人民的疾苦。他會讓我們認識到,《詩經》的音樂性,是如何與詩歌的內容完美結閤,從而形成一種獨特的藝術感染力。 在陶淵明的篇章,蔣勛先生則會深入剖析“歸去來兮,田園將蕪鬍不歸”的無奈與決心,解析“誤落塵網中,一去十三年”的感慨與反思。他會帶領我們走進陶淵明的庭院,去感受“籬落疏疏雞犬聲”的淳樸與祥和,去體會“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辛勞與滿足。他會讓我們明白,陶淵明所追求的,並非是簡單的隱居,而是一種基於對現實的深刻體悟後,對生命價值的重新定義。他會讓我們看到,陶淵明詩歌中所蘊含的,是對功名利祿的超脫,是對人情世故的淡然,是對自然生命的敬畏。 本書不僅僅是解讀《詩經》與陶淵明的作品,更重要的是,它探討瞭這兩位文學巨匠在中國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他們對後世文學産生的深遠影響。從《詩經》的現實主義精神,到陶淵明的田園隱逸風格,都為後世無數文人創作提供瞭豐富的滋養與靈感。本書將幫助讀者建立起中國文學的初步框架,理解中國文學是如何從古老的根源中汲取養分,並不斷發展壯大的。 蔣勛先生的文字,總是充滿著一種詩意的溫度。他能夠將深奧的文學理論,轉化為通俗易懂、引人入勝的解讀。他不會使用過於專業的術語,而是用平實的語言,將自己對文學的理解和感悟,娓娓道來。他的聲音,仿佛就在我們耳邊,低語著古人的故事,訴說著他們心底的悲歡。閱讀本書,就像是與一位智者對坐,聽他談古論今,品味人生。 本書適閤所有對中國文學感興趣的讀者。無論您是文學初學者,還是有一定文學基礎的讀者,都能從中獲得啓發與享受。它將幫助您重新認識《詩經》與陶淵明,發現隱藏在他們作品中的深刻內涵與藝術魅力。它也將引導您思考,在現代社會中,如何汲取古代文學的智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升自己的審美情趣。 總而言之,《中國文學之美係列·蔣勛說文學:從《詩經》到陶淵明》是一次關於中國文學源頭的深度探索,一次關於生命哲學的細膩體悟。蔣勛先生以其獨有的藝術觸覺和人文關懷,為我們呈現瞭一幅跨越韆年的文學畫捲,讓我們得以窺見中國文學最初的光芒,感受其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並在其中尋找到屬於我們自己的共鳴與啓迪。這是一本能夠滋養心靈、滌蕩靈魂的書,值得我們反復品讀,細細感悟。

用戶評價

評分

當我讀到蔣勛先生談論建安文學時,仿佛置身於一場盛大的文學復興運動之中。他用生動的語言,描繪瞭那個時代文人所經曆的動蕩與不安,以及這種不安如何轉化為文學創作的強大動力。他讓我們看到瞭“建安風骨”是如何在戰火紛飛的年代裏,孕育齣那種慷慨悲壯、直抒胸臆的風格。我尤其對“三曹”(曹操、曹丕、曹植)的文學成就進行瞭細緻的品讀。蔣勛先生沒有把他們僅僅看作是文人,而是將他們置於那個特殊的曆史背景下,展現瞭他們如何在亂世之中,用詩歌抒發自己的抱負、感慨和對生命的思考。他分析瞭曹植《洛神賦》中那種超越時空的愛戀,以及那種可望而不可即的哀愁,讓我感受到文學的極緻之美。這種對文學流派形成原因的深入剖析,讓我不僅僅是認識瞭作品,更是理解瞭作品背後的時代精神,以及文人在時代洪流中的掙紮與抗爭。

評分

蔣勛先生在本書中對陶淵明的解讀,無疑是整本書的高潮之一。他用極其細膩的筆觸,為我們描繪瞭一個超然物外、返璞歸真的陶淵明。我不僅僅是讀到瞭《歸園田居》中“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恬淡,更體會到瞭陶淵明在官場浮沉後,內心深處對自由和寜靜的渴望。蔣勛先生沒有將陶淵明神化,而是將他置於一個真實的、充滿無奈的社會環境中,讓我們理解他選擇歸隱的勇氣和決心。他深入剖析瞭陶淵明詩歌中那種淡泊名利、熱愛自然的真摯情感,以及在迴歸田園後,那種與自然融為一體的純粹境界。我尤其喜歡他對於“質性自然,非矯飾也”的解讀,讓我看到瞭文學最本真的樣子。這種對一位偉大詩人的人生選擇和精神追求的深度解讀,讓我對“詩意生活”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在喧囂都市中的內心世界,以及對真正平靜的嚮往。

評分

蔣勛先生在書中對曹操的解讀,簡直是顛覆瞭我以往對這位曆史人物的認知。我一直覺得他是個政治傢,是個梟雄,但蔣勛先生把他拉到瞭文學的高度,讓我看到瞭一個充滿矛盾,卻又如此真實立體的曹操。他分析瞭曹操詩歌中的那種雄壯豪邁,那種“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豁達,以及在亂世之中,對生命短暫的感慨。我特彆喜歡他對於“短歌行”的剖析,那種麵對曆史洪流的無力感,和自身又想要主宰命運的掙紮,被蔣勛先生描繪得淋灕盡緻。他讓我們看到,即便是權傾天下的人,內心深處也藏著脆弱和憂傷,也渴望著被理解。這種從曆史人物的文學作品中挖掘人性的方式,讓我覺得特彆震撼。他不是在為曹操辯護,也不是在歌頌他,而是在用文學的視角,還原一個更接近真實的、有血有肉的人。這種解讀方式,讓我對文學的力量有瞭更深的認識,原來文字真的可以穿透曆史的迷霧,觸碰到人心的最深處。

評分

閱讀蔣勛先生對漢魏六朝文學的闡述,我仿佛打開瞭一扇通往更深沉、更內斂的文學世界的大門。他不僅僅停留在對錶麵詞藻的欣賞,而是深入挖掘瞭那個時代文人內心的孤寂與求索。特彆是當他談到玄言詩時,那種對人生虛無的思考,以及對道傢思想的融入,讓我感受到瞭文字之外的哲學韻味。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對竹林七賢的描繪,那種遺世獨立、任情放縱的姿態,在蔣勛先生的筆下,顯得既叛逆又充滿智慧。他讓我意識到,在這個動蕩的時代,文人們尋求的不僅僅是抒發情感,更是一種精神上的解脫和對生命意義的追問。他分析瞭那個時代文學風格的轉變,從《詩經》的質樸,到漢樂府的寫實,再到魏晉的玄遠,讓我看到瞭文學發展的脈絡和多樣性。這種對文學風格演變的清晰梳理,讓我對整個漢魏六朝文學都有瞭一個更係統的認識。

評分

這本書的序言裏,蔣勛先生用那種特有的、慢條斯理的語調,為我們勾勒齣瞭一條從《詩經》的質樸無華,到陶淵明田園詩的澄澈寜靜的文學軌跡。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談到《詩經》時,那種對先民樸素情感的深切體悟,仿佛我們能穿越時空,聽到遠古的歌謠在風中迴蕩。他沒有用枯燥的學術術語,而是用散文的筆觸,描繪齣那些關於愛情、戰爭、農耕的場景,讓我看到瞭文字背後鮮活的生活氣息。特彆是對《關雎》的解讀,他不僅僅停留在字麵意思,而是深入到那種最原始的、對美好事物萌生的渴望,以及由此引發的內心波瀾。他讓我們意識到,《詩經》並非遙不可及的古籍,而是我們民族情感最初的源頭,是內心最柔軟角落的寫照。那種對文字的尊重,對情感的挖掘,讓我覺得這位作傢不僅僅是在講文學,更是在講一種生命的狀態,一種與古人對話的方式。讀到這裏,我仿佛已經開始沉浸在這個充滿詩意的世界裏,期待著後續的章節能夠繼續帶領我探索文學的深邃。

評分

好書,從美學的視角講中國古代文學特彆有意義。讀起來很爽。

評分

超過10個字纔能得京東豆,那就多湊幾個吧!京東自營的速度還是不錯的!

評分

喜歡蔣勛的文字

評分

一直都很喜歡蔣勛先生的文章,可以好好讀一讀瞭。書的包裝很完整。

評分

蔣先生以美學視角詮釋中國文學之美,予人啓迪!

評分

很贊 第二次購買這套瞭 看完一本買一本 印刷質量好

評分

剛收到,還沒讀。感謝京東快捷周到的服務。

評分

還行,書還是不錯的,物流很快就送來瞭

評分

裝幀精美,印刷質量好,值得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