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陳伯壇(1863-1938),近代嶺南著名傷寒派醫傢,廣東四大名醫之一。他精研醫理,深得仲景要旨,且不固守舊說,著意創新:臨證醫術嫻熟,用藥果斷大膽,人稱“陳大劑”。
《名醫遺珍係列叢書·領南專輯:陳伯壇<讀過金匱捲十九>》是其代錶作之一,對《金匱要略》的研究和闡釋有獨到心得,提齣探討《金匱》當與《傷寒》閤觀,治卒病注重風邪,讀《金匱》當參透“傳”字,講傳變當求五行等觀點。尤其重視肝脾在發病和治療中的重要性,深得仲景“治肝補脾之要妙”,足見其對整體觀及治未病思想的認識。所附《麻瘦蠡言》是其麻痘診治專著,重視營衛之氣,提倡去繁就簡,診治方法簡便實用,反對用苦寒之品,體現瞭嶺南醫學的實用性特色。
此次這兩《名醫遺珍係列叢書·領南專輯:陳伯壇<讀過金匱捲十九>》作為《名醫遺珍係列叢書·嶺南專輯》之一,由從事中醫藥文獻整理研究近30年的廣州中醫藥大學何麗春教授遴選底本,並在參閱大量史料文獻,專訪陳氏後人的基礎之上,精心點校、注釋,力求充分尊重陳氏之原意,最大限度保持其史料價值,為讀者提供高質量的可靠研讀文本。
作者簡介
陳伯壇(1863-1938),近代嶺南著名傷寒派醫傢,廣東四大名醫之一。他精研醫理,深得仲景要旨,且不固守舊說,著意創新;臨證醫術嫻熟,用藥果斷大膽,人稱「陳大劑」。《讀過金匱捲十九》是其代錶作之一,對《金匱要略》的研究和闡釋有獨到心得。所附《麻痘蠡言》為麻痘診治專著。
內頁插圖
目錄
序
說起
漢張仲景卒病論捲一
原文之首第
痙濕喝病脈證治第二
栝樓桂枝湯方
葛根湯方
大承氣湯方
麻黃加術湯方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方
防己黃芪湯方
桂枝附子湯方
白術附子湯方
甘草附子湯方
白虎加人參湯方
瓜蒂湯方
百閤狐惑陰陽毒病證治第三
百閤知母湯方
百閤滑石代赭湯方
百閤雞子湯方
百閤地黃湯方
百閤洗方
栝樓牡蠣散方
百閤滑石散方
甘草瀉心湯方
苦參湯方
雄黃熏法
赤小豆當歸散方
升麻鱉甲湯方
瘧病脈證並治第四
鱉甲煎丸方
白虎加桂枝湯方
蜀漆散方
附《外颱秘要》三方
牡蠣湯方
柴鬍去半夏加栝樓根湯
柴鬍桂枝乾薑湯
中風曆節病脈證並治第五
侯氏黑散方
風引湯方
防己地黃湯方
頭風摩散方
桂枝芍藥知母湯方
烏頭湯方
礬石湯方
……
漢張仲景卒病論捲二
漢張仲景卒病論捲三
漢張仲景卒病論捲四
漢張仲景卒病論捲五
精彩書摘
亂發非為功於小便,實為功於白魚。蓋有亂發在,則白魚尤活動故也。仍以滑石為舟楫者,沉而利滑之品,孰有神於滑石者乎?何以茯苓戎鹽湯,又不參加白魚耶?停小便於溺管之中,小便必凝滯而不行,苟無一物以解化之,則不利如故矣。妙哉戎鹽,鹹飴閤雜,謂之飴鹽,生於西戎之鄙,即今陝甘之鹽者是,凡鹽著水便化水,匪特戎鹽始然,究以飴鹽為甘美也。何以不用散耶?湯之為言蕩也,假令三物杵為散,則味味如彈丸,又聚而不散矣。與滑石閤作果何如?戎鹽必留中久之而始效,滑石走精銳者也,同行則相左,不觀其納戎鹽於煎成之中,再煎之乎?日煎不日煮,緩行苓術可知,白術取其輕,茯苓取其重,徐以俟其清肅之下行又可知。三方皆非亟亟於利小便也,有小便在,不患無小便。《傷寒》赤石脂禹餘糧湯證,日復利不止者,當利其小便;濕痹其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日但當利其小便,正與本證同消息。太陽病中風,以火劫發汗條下,曰小便利者其人可治,彼豈始終無小便哉?能於小便不利時,預決其小便利者,亦不患無利小便法也,三方其例焉者也。
[1]半分:鄧珍刊本、吳遷鈔本作“七分”。
[2]方寸匕:鄧珍刊本、吳遷鈔本作“半錢匕”。
[3]茶:為“茯”的誤字。
[4]分溫三服:“先將茶苓”至此,鄧珍刊本無。吳遷鈔本作“嘆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渴欲飲水,口乾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傷寒》《金匱》本方凡七見,白虎證不渴,加人參則為其渴,本證亦跟上渴字連類而及耳。得毋小便之利不利可勿計耶?所有白虎湯證、白虎加人參湯證無小便不利四字,然則小便必利耶?非也。渴飲證具,非熱則煩,是裏證成立,仲師亦明言無錶證矣,與熱不在裏,仍在錶不同論,從無小便必利之理。何以不日小便不利耶?小便即津液之符,與氣化互為其盈虛,假令白虎尚未嘗試,而津液先竭,以何物布水精於毫毛乎?白虎下行清肅者也,必令服之者如被甘霖,諸藥遂洞開其腠理而不覺。苟因小便不利之故,津液自封其熱邪,是州都之地如陷阱,虎威一衰,則震動坎泉,將有滅頂之凶矣。師謂傷寒脈浮發熱,無汗,其錶不解者不可與白虎湯。汗溺皆與膀胱之氣化有關係,未有水道通調,而汗源壅塞者,太陽中熱日其人汗齣,得汗且如此,況小便乎!不然,陽明篇亦有白虎豬苓二證在也,小便不利主豬苓,何嘗以白虎越俎乎?在陽明日口乾舌燥,本證日口乾燥,乾燥形上不形下,便與下竅無涉,宜乎無小便不利之端倪,仲師特舉多數白虎證,與上文渴欲飲水不止之文蛤散證異而同。造次與文蛤散禍猶小,造次行白虎加人參,則禍實大也。又不能以數少律小便也,例如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毫無窒礙者,小便雖少亦為利,非必小便數多纔算利也。不利二字,當從小便難上看齣也。湯見上,方注從省。
[1]口乾燥:鄧珍刊本、吳遷鈔本作“口乾舌燥”。
[2]白虎加人參湯主之:鄧珍刊本下有小注“方見中喝中”。吳遷鈔本下有小注“方見喝病中”。
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
本條在《傷寒》既見於陽明,再見於少陰,上文師又言渴者與豬苓湯矣,其為泛應不窮可知。鬍不留為下文水氣用耶?師謂諸有水者,腰以下腫,當利小便,本方非利小便乎哉?陽明汗齣多而渴,本方有復利其小便之嫌,是豬苓湯最長於利小便矣。何以反為水氣病之禁劑耶?匪特禁豬苓也,自痰飲咳嗽苓桂術甘湯以下,共二十七方,皆置而不用,獨蒲灰散則厥而皮水者得與有其功,其餘一路諸方,則與水氣無涉也。仲師為前此去水諸藥作大結束,進中工與言治五水之難,見得豬苓湯不能濫予,亦與愛惜陽明之津液同一例,白虎更宜譚(談)之色變矣。
……
前言/序言
名醫遺珍係列叢書·嶺南專輯:陳伯壇《讀過金匱捲十九》(附《麻痘蠡言》) 編纂緣起與價值 《名醫遺珍係列叢書·嶺南專輯》旨在搶救、整理、研究和傳播嶺南地區曆代名醫的學術思想與臨床經驗。嶺南,地處中國南疆,氣候溫熱,多疫病,自古以來便是醫學發展的重要區域。曆代嶺南醫傢,在繼承中醫藥寶庫的豐富遺産之基礎上,結閤本地水土、氣候、物産及特有病證,形成瞭獨具特色的嶺南醫學流派。本專輯的齣版,便是為瞭集中展示這一寶貴醫學財富,為後人提供寶貴的學習範本與研究資料。 陳伯壇,乃嶺南地區近現代醫學大傢,其醫術精湛,學養深厚,臨床實踐經驗豐富,尤其在溫病、兒科等領域造詣頗深。其著作,代錶瞭當時嶺南醫學的最高水平,蘊含著豐富的臨床智慧和辨證論治的精髓。此次收錄陳伯壇先生的《讀過金匱捲十九》與《麻痘蠡言》,正是為瞭將這位大師的重要學術成果係統地呈現給廣大讀者。 《讀過金匱捲十九》是陳伯壇先生在研讀張仲景《金匱要略》過程中,結閤自身臨床體悟,對《金匱要略》捲十九內容所作的精闢解讀與發揮。捲十九載多汗、吐、下、利、霍亂、脈、癥、腹、積等病證,多屬雜病範疇,臨床復雜,辨證難度較大。《金匱要略》作為中國古代醫典的瑰寶,其理論體係博大精深,臨床指導意義重大。而陳伯壇先生以其深厚的理論功底和豐富的臨床經驗,對這些經典條文進行“讀過”式的闡釋,無疑是對《金匱要略》的傳承與發展,為後學者提供瞭理解和運用經典方證的另一條重要路徑。 《麻痘蠡言》則是陳伯壇先生在麻疹和天花防治方麵的經驗總結。麻疹和天花,作為曆史上危害極大的傳染性疾病,對人類健康造成瞭嚴重威脅。陳伯壇先生在那個醫療條件相對簡陋的時代,能夠深入研究這兩種疾病的發生、發展規律,總結齣有效的防治方法,其臨床經驗彌足珍貴。本書內容,不僅反映瞭陳伯壇先生在兒科及溫病領域的卓越成就,更承載著一代名醫對人類生命健康的責任與擔當。 本專輯的齣版,不僅是對陳伯壇先生學術遺産的珍藏,更是對中醫藥事業傳承與創新的有力推動。通過對陳伯壇先生學術思想的深入挖掘和研究,我們不僅能夠學習到具體的辨證施治方法,更能體悟其治學之道、用藥之法、辯證之功,從中汲取寶貴的學術營養,為當代中醫藥的臨床實踐和理論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陳伯壇醫案精析與臨證思路 陳伯壇先生的學術思想,以其精煉的語言、深刻的見解、獨到的臨床體會而著稱。其著作,猶如一扇窗戶,讓後人得以窺見其高超的醫術和嚴謹的治學態度。 《讀過金匱捲十九》:經典重解與臨床洞見 《金匱要略》捲十九所載病證,多屬內傷雜病,如腹滿、脹、支飲、胸痹、心痛、腹痛、吐、下、利、霍亂等。這些病證往往病機復雜,涉及髒腑、氣血津液、病邪等多個層麵,辨證治療稍有不慎,便可能誤診誤治。陳伯壇先生的《讀過金匱捲十九》,並非簡單的條文復述,而是融入瞭他個人對經典的理解、對病證的認識以及數十載臨床實踐的寶貴經驗。 在解讀《金匱要略》中關於腹滿、腹痛的論述時,陳伯壇先生可能深入分析瞭其病因病機,如“腹滿”可能源於濕、食、氣、血、寒、熱等多種因素。“腹痛”則可因寒邪內侵、飲食不節、情誌失調、瘀血內阻等引起。他或許會結閤不同病因,指導讀者如何通過脈象、舌苔、腹部觸診等細緻的臨床錶現,辨彆寒熱虛實,從而確定治療方藥。例如,對於寒邪內侵所緻的腹痛,可能需要溫裏散寒;而飲食積滯引起的腹滿,則需消食導滯。陳伯壇先生的解讀,很可能強調瞭“辨證求因,因證施治”的核心原則,避免瞭韆篇一律的治療手法。 關於“吐、下、利、霍亂”等胃腸道疾病,在嶺南地區尤為常見,尤其是在濕熱蒸騰、暑邪侵襲的時節。《金匱要略》中對此有詳盡的論述,陳伯壇先生的解讀,很可能在繼承經典的基礎上,進一步結閤嶺南地域特點,闡述其發病機製,如濕熱蘊結、暑濕傷中、疫毒侵襲等。他可能會針對不同類型的吐瀉,如純瀉、下利清榖、霍亂吐利交作等,提齣相應的辨證要點和治療方藥。例如,對於暑濕引起的吐瀉,他可能會強調芳香化濕、清暑解毒;而對於寒濕睏阻,則需溫中散寒、化濕止瀉。其解讀,極有可能體現瞭“扶正祛邪,因勢利導”的治療理念,在祛除病邪的同時,顧護患者正氣。 陳伯壇先生對於“脈、癥、腹、積”的解讀,同樣值得深入探究。脈象是疾病診斷的重要依據,而癥、腹、積則與體內病理産物的形成有關。《金匱要略》中對不同脈象與病證的聯係有著精闢的論述,陳伯壇先生的解讀,很可能是在此基礎上,結閤現代醫學的認識,對脈象的細微變化與疾病的發生、發展、預後進行更深層次的闡釋。對於癥、腹、積等癥,他可能強調通過望、聞、問、切,特彆是腹部觸診,細緻辨彆其性質、部位、大小、疼痛程度等,從而判斷其是氣滯、血瘀、痰凝、食積還是濕聚,進而製定相應的治則。其治學態度,必定是嚴謹的,對待每一個細微的臨床錶現都給予足夠的重視,力求做到“見微知著,察毫發而辨病”。 總而言之,《讀過金匱捲十九》不僅是對經典著作的梳理和解讀,更是陳伯壇先生將理論與實踐相結閤的典範。其解讀,必將幫助後學者更深刻地理解《金匱要略》的精髓,掌握辨證論治的藝術,提高臨床診療水平。 《麻痘蠡言》:嶺南兒科與溫病防治的瑰寶 麻疹和天花,作為曆史上肆虐人類的重大傳染病,其傳播速度快、危害性大,曾給無數傢庭帶來深重的災難。陳伯壇先生的《麻痘蠡言》,正是他麵對這些棘手疾病,潛心研究、積纍經驗的結晶。 在麻疹的防治方麵,陳伯壇先生的論述,很可能涵蓋瞭麻疹的早期識彆、分型論治、並發癥防治以及後期調理等多個環節。他可能會深入分析麻疹的病因病機,如“風熱外襲”、“毒邪內蘊”等,並根據疹齣早晚、疹色深淺、身熱程度、口渴情況、咽喉癥狀等,將麻疹分為不同的證型,如風熱犯衛證、毒熱壅肺證、麻毒內閉證等,並為每種證型提供相應的治法和方藥。例如,對於風熱犯衛證,他可能會強調疏風清熱;對於毒熱壅肺證,則需清肺解毒。 更重要的是,陳伯壇先生在《麻痘蠡言》中,必定會對麻疹的並發癥給予高度重視。麻疹雖然是自限性疾病,但其並發癥卻十分凶險,如麻疹肺炎、麻疹腦炎、喉蛾、敗癥等,常常成為導緻死亡的主要原因。陳伯壇先生很可能結閤大量臨床病例,總結齣預防和治療這些並發癥的經驗,例如,在齣現咳嗽、喘息時,可能會警示使用化痰止咳之品;在齣現高熱不退、神昏譫語時,則需緊急清熱開竅。其對待並發癥的態度,必是“防患於未然,搶救於危難”,體現瞭高度的責任感和精湛的醫技。 對於天花,陳伯壇先生的論述,同樣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雖然現代醫學的疫苗接種已使天花得以根除,但在當時,天花無疑是一種令人生畏的疾病。《麻痘蠡言》中,他可能對天花的辨證分型、治療原則、護理要點等進行瞭係統闡述。他可能會區分天花的“正痘”與“異痘”,以及在不同階段(如齣疹期、膿皰期、結痂期)的治療側重點。對於天花的治療,他可能既強調清熱解毒、涼血透疹,也可能結閤辨證,使用扶正固本之法,以增強患者的抵抗力,減輕病情。 陳伯壇先生的《麻痘蠡言》,還可能包含瞭他對於麻疹和天花相互鑒彆、辨證治療的深刻見解。在曆史上,這兩種疾病有時容易混淆,精準的辨證是治療成功的關鍵。他可能會指導讀者如何通過疹的形態、齣現順序、伴隨癥狀等,準確區分麻疹與天花,從而避免誤治。 《麻痘蠡言》的價值,不僅在於其理論的指導性,更在於其臨床的實踐性。其中所載的方藥,多是陳伯壇先生在長期臨床實踐中驗證過的,安全有效。其辨證論治的思路,更是體現瞭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即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製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而非簡單套用藥方。 陳伯壇的學術思想與嶺南醫學特色 陳伯壇先生的學術思想,是嶺南醫學發展曆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嶺南醫學,因其地域特色,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深受氣候、地理、物産、民俗等因素的影響,形成瞭注重“辨濕”、“清熱”、“化痰”、“養陰”等特點。 陳伯壇先生在《讀過金匱捲十九》中,對《金匱要略》中涉及腹部病證的解讀,很可能充分體現瞭嶺南地區“濕邪為患”的特點。嶺南多濕,濕邪易傷脾胃,導緻腹滿、腹瀉、食欲不振等癥狀。陳伯壇先生在論述相關病證時,很可能強調瞭健脾化濕、行氣導滯的治法,並善於運用芳香化濕、健脾益氣之品。 在《麻痘蠡言》中,陳伯壇先生對麻疹和天花的論述,同樣蘊含著嶺南醫學的特色。嶺南氣候溫熱,夏鞦季節尤為燥熱,容易助長“火熱之毒”。陳伯壇先生在治療麻疹和天花時,很可能非常注重清熱解毒,並能根據病情的變化,靈活調整清熱之品,避免過用寒涼損傷正氣。同時,對於病後體虛,他可能也會強調益氣養陰,以促進身體的康復。 此外,陳伯壇先生的著作,可能還體現瞭嶺南醫學“善用方”的特點。嶺南醫傢往往善於在前人經驗方基礎上,結閤臨床實際,進行加減化裁,形成更為精準有效的方劑。陳伯壇先生的方劑,很可能精煉實用,用藥劑量適中,既能達到治療目的,又能減少副作用。 對當代中醫藥的啓示 陳伯壇先生的學術思想與臨床經驗,對於當今中醫藥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啓示意義。 首先,繼承與創新。陳伯壇先生在研讀經典的同時,結閤臨床實踐,不斷發展和創新。這啓示我們,在學習和傳承中醫藥經典的同時,也要注重在臨床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創新,將傳統理論與現代醫學知識相結閤,為中醫藥注入新的活力。 其次,精研辨證。陳伯壇先生對於每一個臨床細節的重視,體現瞭中醫辨證的精髓。在現代醫療體係下,我們更應繼承和發揚中醫的辨證思維,通過細緻的望聞問切,深入瞭解患者的病情,做到“同病異治,異病同治”,為患者提供更精準有效的治療。 再次,理論聯係實際。陳伯壇先生的著作,都是其臨床經驗的總結,這提醒我們,理論學習最終是為瞭指導實踐。隻有將理論知識運用到臨床實踐中,並在實踐中不斷檢驗和升華,纔能真正掌握中醫藥的精髓。 最後,人文關懷。陳伯壇先生在麵對麻疹、天花等重大疾病時所錶現齣的責任感和醫者仁心,同樣值得我們學習。在追求醫術精湛的同時,更要秉持醫者的仁愛之心,關懷患者,減輕他們的病痛。 《名醫遺珍係列叢書·嶺南專輯:陳伯壇<讀過金匱捲十九>(附<麻痘蠡言>)》的齣版,不僅是對一代名醫學術遺産的緻敬,更是對中醫藥傳承與發展的重要貢獻。通過對陳伯壇先生學術思想的深入研究和學習,我們必能從中汲取寶貴的養分,為中醫藥事業的繁榮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