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陈伯坛(1863-1938),近代岭南著名伤寒派医家,广东四大名医之一。他精研医理,深得仲景要旨,且不固守旧说,着意创新:临证医术娴熟,用药果断大胆,人称“陈大剂”。
  《名医遗珍系列丛书·领南专辑:陈伯坛<读过金匮卷十九>》是其代表作之一,对《金匮要略》的研究和阐释有独到心得,提出探讨《金匮》当与《伤寒》合观,治卒病注重风邪,读《金匮》当参透“传”字,讲传变当求五行等观点。尤其重视肝脾在发病和治疗中的重要性,深得仲景“治肝补脾之要妙”,足见其对整体观及治未病思想的认识。所附《麻瘦蠡言》是其麻痘诊治专著,重视营卫之气,提倡去繁就简,诊治方法简便实用,反对用苦寒之品,体现了岭南医学的实用性特色。
  此次这两《名医遗珍系列丛书·领南专辑:陈伯坛<读过金匮卷十九>》作为《名医遗珍系列丛书·岭南专辑》之一,由从事中医药文献整理研究近30年的广州中医药大学何丽春教授遴选底本,并在参阅大量史料文献,专访陈氏后人的基础之上,精心点校、注释,力求充分尊重陈氏之原意,最大限度保持其史料价值,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的可靠研读文本。     
作者简介
     陈伯坛(1863-1938),近代岭南著名伤寒派医家,广东四大名医之一。他精研医理,深得仲景要旨,且不固守旧说,着意创新;临证医术娴熟,用药果断大胆,人称「陈大剂」。《读过金匮卷十九》是其代表作之一,对《金匮要略》的研究和阐释有独到心得。所附《麻痘蠡言》为麻痘诊治专著。     
内页插图
          目录
   序
说起
汉张仲景卒病论卷一
原文之首第
痉湿喝病脉证治第二
栝楼桂枝汤方
葛根汤方
大承气汤方
麻黄加术汤方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
防己黄芪汤方
桂枝附子汤方
白术附子汤方
甘草附子汤方
白虎加人参汤方
瓜蒂汤方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
百合知母汤方
百合滑石代赭汤方
百合鸡子汤方
百合地黄汤方
百合洗方
栝楼牡蛎散方
百合滑石散方
甘草泻心汤方
苦参汤方
雄黄熏法
赤小豆当归散方
升麻鳖甲汤方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鳖甲煎丸方
白虎加桂枝汤方
蜀漆散方
附《外台秘要》三方
牡蛎汤方
柴胡去半夏加栝楼根汤
柴胡桂枝干姜汤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侯氏黑散方
风引汤方
防己地黄汤方
头风摩散方
桂枝芍药知母汤方
乌头汤方
矾石汤方
……
汉张仲景卒病论卷二
汉张仲景卒病论卷三
汉张仲景卒病论卷四
汉张仲景卒病论卷五      
精彩书摘
     乱发非为功于小便,实为功于白鱼。盖有乱发在,则白鱼尤活动故也。仍以滑石为舟楫者,沉而利滑之品,孰有神于滑石者乎?何以茯苓戎盐汤,又不参加白鱼耶?停小便于溺管之中,小便必凝滞而不行,苟无一物以解化之,则不利如故矣。妙哉戎盐,咸饴合杂,谓之饴盐,生于西戎之鄙,即今陕甘之盐者是,凡盐着水便化水,匪特戎盐始然,究以饴盐为甘美也。何以不用散耶?汤之为言荡也,假令三物杵为散,则味味如弹丸,又聚而不散矣。与滑石合作果何如?戎盐必留中久之而始效,滑石走精锐者也,同行则相左,不观其纳戎盐于煎成之中,再煎之乎?日煎不日煮,缓行苓术可知,白术取其轻,茯苓取其重,徐以俟其清肃之下行又可知。三方皆非亟亟于利小便也,有小便在,不患无小便。《伤寒》赤石脂禹余粮汤证,日复利不止者,当利其小便;湿痹其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日但当利其小便,正与本证同消息。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条下,曰小便利者其人可治,彼岂始终无小便哉?能于小便不利时,预决其小便利者,亦不患无利小便法也,三方其例焉者也。
  [1]半分:邓珍刊本、吴迁钞本作“七分”。
  [2]方寸匕:邓珍刊本、吴迁钞本作“半钱匕”。
  [3]茶:为“茯”的误字。
  [4]分温三服:“先将茶苓”至此,邓珍刊本无。吴迁钞本作“叹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渴欲饮水,口干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伤寒》《金匮》本方凡七见,白虎证不渴,加人参则为其渴,本证亦跟上渴字连类而及耳。得毋小便之利不利可勿计耶?所有白虎汤证、白虎加人参汤证无小便不利四字,然则小便必利耶?非也。渴饮证具,非热则烦,是里证成立,仲师亦明言无表证矣,与热不在里,仍在表不同论,从无小便必利之理。何以不日小便不利耶?小便即津液之符,与气化互为其盈虚,假令白虎尚未尝试,而津液先竭,以何物布水精于毫毛乎?白虎下行清肃者也,必令服之者如被甘霖,诸药遂洞开其腠理而不觉。苟因小便不利之故,津液自封其热邪,是州都之地如陷阱,虎威一衰,则震动坎泉,将有灭顶之凶矣。师谓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者不可与白虎汤。汗溺皆与膀胱之气化有关系,未有水道通调,而汗源壅塞者,太阳中热日其人汗出,得汗且如此,况小便乎!不然,阳明篇亦有白虎猪苓二证在也,小便不利主猪苓,何尝以白虎越俎乎?在阳明日口干舌燥,本证日口干燥,干燥形上不形下,便与下窍无涉,宜乎无小便不利之端倪,仲师特举多数白虎证,与上文渴欲饮水不止之文蛤散证异而同。造次与文蛤散祸犹小,造次行白虎加人参,则祸实大也。又不能以数少律小便也,例如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毫无窒碍者,小便虽少亦为利,非必小便数多才算利也。不利二字,当从小便难上看出也。汤见上,方注从省。
  [1]口干燥:邓珍刊本、吴迁钞本作“口干舌燥”。
  [2]白虎加人参汤主之:邓珍刊本下有小注“方见中喝中”。吴迁钞本下有小注“方见喝病中”。
  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本条在《伤寒》既见于阳明,再见于少阴,上文师又言渴者与猪苓汤矣,其为泛应不穷可知。胡不留为下文水气用耶?师谓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本方非利小便乎哉?阳明汗出多而渴,本方有复利其小便之嫌,是猪苓汤最长于利小便矣。何以反为水气病之禁剂耶?匪特禁猪苓也,自痰饮咳嗽苓桂术甘汤以下,共二十七方,皆置而不用,独蒲灰散则厥而皮水者得与有其功,其余一路诸方,则与水气无涉也。仲师为前此去水诸药作大结束,进中工与言治五水之难,见得猪苓汤不能滥予,亦与爱惜阳明之津液同一例,白虎更宜谭(谈)之色变矣。
  ……      
前言/序言
       
				 
				
				
					名医遗珍系列丛书·岭南专辑:陈伯坛《读过金匮卷十九》(附《麻痘蠡言》)  编纂缘起与价值  《名医遗珍系列丛书·岭南专辑》旨在抢救、整理、研究和传播岭南地区历代名医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岭南,地处中国南疆,气候温热,多疫病,自古以来便是医学发展的重要区域。历代岭南医家,在继承中医药宝库的丰富遗产之基础上,结合本地水土、气候、物产及特有病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岭南医学流派。本专辑的出版,便是为了集中展示这一宝贵医学财富,为后人提供宝贵的学习范本与研究资料。  陈伯坛,乃岭南地区近现代医学大家,其医术精湛,学养深厚,临床实践经验丰富,尤其在温病、儿科等领域造诣颇深。其著作,代表了当时岭南医学的最高水平,蕴含着丰富的临床智慧和辨证论治的精髓。此次收录陈伯坛先生的《读过金匮卷十九》与《麻痘蠡言》,正是为了将这位大师的重要学术成果系统地呈现给广大读者。  《读过金匮卷十九》是陈伯坛先生在研读张仲景《金匮要略》过程中,结合自身临床体悟,对《金匮要略》卷十九内容所作的精辟解读与发挥。卷十九载多汗、吐、下、利、霍乱、脉、癥、腹、积等病证,多属杂病范畴,临床复杂,辨证难度较大。《金匮要略》作为中国古代医典的瑰宝,其理论体系博大精深,临床指导意义重大。而陈伯坛先生以其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对这些经典条文进行“读过”式的阐释,无疑是对《金匮要略》的传承与发展,为后学者提供了理解和运用经典方证的另一条重要路径。  《麻痘蠡言》则是陈伯坛先生在麻疹和天花防治方面的经验总结。麻疹和天花,作为历史上危害极大的传染性疾病,对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陈伯坛先生在那个医疗条件相对简陋的时代,能够深入研究这两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总结出有效的防治方法,其临床经验弥足珍贵。本书内容,不仅反映了陈伯坛先生在儿科及温病领域的卓越成就,更承载着一代名医对人类生命健康的责任与担当。  本专辑的出版,不仅是对陈伯坛先生学术遗产的珍藏,更是对中医药事业传承与创新的有力推动。通过对陈伯坛先生学术思想的深入挖掘和研究,我们不仅能够学习到具体的辨证施治方法,更能体悟其治学之道、用药之法、辩证之功,从中汲取宝贵的学术营养,为当代中医药的临床实践和理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陈伯坛医案精析与临证思路  陈伯坛先生的学术思想,以其精炼的语言、深刻的见解、独到的临床体会而著称。其著作,犹如一扇窗户,让后人得以窥见其高超的医术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读过金匮卷十九》:经典重解与临床洞见  《金匮要略》卷十九所载病证,多属内伤杂病,如腹满、胀、支饮、胸痹、心痛、腹痛、吐、下、利、霍乱等。这些病证往往病机复杂,涉及脏腑、气血津液、病邪等多个层面,辨证治疗稍有不慎,便可能误诊误治。陈伯坛先生的《读过金匮卷十九》,并非简单的条文复述,而是融入了他个人对经典的理解、对病证的认识以及数十载临床实践的宝贵经验。  在解读《金匮要略》中关于腹满、腹痛的论述时,陈伯坛先生可能深入分析了其病因病机,如“腹满”可能源于湿、食、气、血、寒、热等多种因素。“腹痛”则可因寒邪内侵、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瘀血内阻等引起。他或许会结合不同病因,指导读者如何通过脉象、舌苔、腹部触诊等细致的临床表现,辨别寒热虚实,从而确定治疗方药。例如,对于寒邪内侵所致的腹痛,可能需要温里散寒;而饮食积滞引起的腹满,则需消食导滞。陈伯坛先生的解读,很可能强调了“辨证求因,因证施治”的核心原则,避免了千篇一律的治疗手法。  关于“吐、下、利、霍乱”等胃肠道疾病,在岭南地区尤为常见,尤其是在湿热蒸腾、暑邪侵袭的时节。《金匮要略》中对此有详尽的论述,陈伯坛先生的解读,很可能在继承经典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岭南地域特点,阐述其发病机制,如湿热蕴结、暑湿伤中、疫毒侵袭等。他可能会针对不同类型的吐泻,如纯泻、下利清谷、霍乱吐利交作等,提出相应的辨证要点和治疗方药。例如,对于暑湿引起的吐泻,他可能会强调芳香化湿、清暑解毒;而对于寒湿困阻,则需温中散寒、化湿止泻。其解读,极有可能体现了“扶正祛邪,因势利导”的治疗理念,在祛除病邪的同时,顾护患者正气。  陈伯坛先生对于“脉、癥、腹、积”的解读,同样值得深入探究。脉象是疾病诊断的重要依据,而癥、腹、积则与体内病理产物的形成有关。《金匮要略》中对不同脉象与病证的联系有着精辟的论述,陈伯坛先生的解读,很可能是在此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的认识,对脉象的细微变化与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进行更深层次的阐释。对于癥、腹、积等症,他可能强调通过望、闻、问、切,特别是腹部触诊,细致辨别其性质、部位、大小、疼痛程度等,从而判断其是气滞、血瘀、痰凝、食积还是湿聚,进而制定相应的治则。其治学态度,必定是严谨的,对待每一个细微的临床表现都给予足够的重视,力求做到“见微知著,察毫发而辨病”。  总而言之,《读过金匮卷十九》不仅是对经典著作的梳理和解读,更是陈伯坛先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典范。其解读,必将帮助后学者更深刻地理解《金匮要略》的精髓,掌握辨证论治的艺术,提高临床诊疗水平。  《麻痘蠡言》:岭南儿科与温病防治的瑰宝  麻疹和天花,作为历史上肆虐人类的重大传染病,其传播速度快、危害性大,曾给无数家庭带来深重的灾难。陈伯坛先生的《麻痘蠡言》,正是他面对这些棘手疾病,潜心研究、积累经验的结晶。  在麻疹的防治方面,陈伯坛先生的论述,很可能涵盖了麻疹的早期识别、分型论治、并发症防治以及后期调理等多个环节。他可能会深入分析麻疹的病因病机,如“风热外袭”、“毒邪内蕴”等,并根据疹出早晚、疹色深浅、身热程度、口渴情况、咽喉症状等,将麻疹分为不同的证型,如风热犯卫证、毒热壅肺证、麻毒内闭证等,并为每种证型提供相应的治法和方药。例如,对于风热犯卫证,他可能会强调疏风清热;对于毒热壅肺证,则需清肺解毒。  更重要的是,陈伯坛先生在《麻痘蠡言》中,必定会对麻疹的并发症给予高度重视。麻疹虽然是自限性疾病,但其并发症却十分凶险,如麻疹肺炎、麻疹脑炎、喉蛾、败症等,常常成为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陈伯坛先生很可能结合大量临床病例,总结出预防和治疗这些并发症的经验,例如,在出现咳嗽、喘息时,可能会警示使用化痰止咳之品;在出现高热不退、神昏谵语时,则需紧急清热开窍。其对待并发症的态度,必是“防患于未然,抢救于危难”,体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精湛的医技。  对于天花,陈伯坛先生的论述,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虽然现代医学的疫苗接种已使天花得以根除,但在当时,天花无疑是一种令人生畏的疾病。《麻痘蠡言》中,他可能对天花的辨证分型、治疗原则、护理要点等进行了系统阐述。他可能会区分天花的“正痘”与“异痘”,以及在不同阶段(如出疹期、脓疱期、结痂期)的治疗侧重点。对于天花的治疗,他可能既强调清热解毒、凉血透疹,也可能结合辨证,使用扶正固本之法,以增强患者的抵抗力,减轻病情。  陈伯坛先生的《麻痘蠡言》,还可能包含了他对于麻疹和天花相互鉴别、辨证治疗的深刻见解。在历史上,这两种疾病有时容易混淆,精准的辨证是治疗成功的关键。他可能会指导读者如何通过疹的形态、出现顺序、伴随症状等,准确区分麻疹与天花,从而避免误治。  《麻痘蠡言》的价值,不仅在于其理论的指导性,更在于其临床的实践性。其中所载的方药,多是陈伯坛先生在长期临床实践中验证过的,安全有效。其辨证论治的思路,更是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而非简单套用药方。  陈伯坛的学术思想与岭南医学特色  陈伯坛先生的学术思想,是岭南医学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岭南医学,因其地域特色,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深受气候、地理、物产、民俗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注重“辨湿”、“清热”、“化痰”、“养阴”等特点。  陈伯坛先生在《读过金匮卷十九》中,对《金匮要略》中涉及腹部病证的解读,很可能充分体现了岭南地区“湿邪为患”的特点。岭南多湿,湿邪易伤脾胃,导致腹满、腹泻、食欲不振等症状。陈伯坛先生在论述相关病证时,很可能强调了健脾化湿、行气导滞的治法,并善于运用芳香化湿、健脾益气之品。  在《麻痘蠡言》中,陈伯坛先生对麻疹和天花的论述,同样蕴含着岭南医学的特色。岭南气候温热,夏秋季节尤为燥热,容易助长“火热之毒”。陈伯坛先生在治疗麻疹和天花时,很可能非常注重清热解毒,并能根据病情的变化,灵活调整清热之品,避免过用寒凉损伤正气。同时,对于病后体虚,他可能也会强调益气养阴,以促进身体的康复。  此外,陈伯坛先生的著作,可能还体现了岭南医学“善用方”的特点。岭南医家往往善于在前人经验方基础上,结合临床实际,进行加减化裁,形成更为精准有效的方剂。陈伯坛先生的方剂,很可能精炼实用,用药剂量适中,既能达到治疗目的,又能减少副作用。  对当代中医药的启示  陈伯坛先生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对于当今中医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首先,继承与创新。陈伯坛先生在研读经典的同时,结合临床实践,不断发展和创新。这启示我们,在学习和传承中医药经典的同时,也要注重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将传统理论与现代医学知识相结合,为中医药注入新的活力。  其次,精研辨证。陈伯坛先生对于每一个临床细节的重视,体现了中医辨证的精髓。在现代医疗体系下,我们更应继承和发扬中医的辨证思维,通过细致的望闻问切,深入了解患者的病情,做到“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为患者提供更精准有效的治疗。  再次,理论联系实际。陈伯坛先生的著作,都是其临床经验的总结,这提醒我们,理论学习最终是为了指导实践。只有将理论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并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升华,才能真正掌握中医药的精髓。  最后,人文关怀。陈伯坛先生在面对麻疹、天花等重大疾病时所表现出的责任感和医者仁心,同样值得我们学习。在追求医术精湛的同时,更要秉持医者的仁爱之心,关怀患者,减轻他们的病痛。  《名医遗珍系列丛书·岭南专辑:陈伯坛<读过金匮卷十九>(附<麻痘蠡言>)》的出版,不仅是对一代名医学术遗产的致敬,更是对中医药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贡献。通过对陈伯坛先生学术思想的深入研究和学习,我们必能从中汲取宝贵的养分,为中医药事业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