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读本:马克思<法兰西内战>研究读本》对于马克思写作《法兰西内战》的背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读本:马克思<法兰西内战>研究读本》的写作与传播、中外研究情况以及《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读本:马克思<法兰西内战>研究读本》的基本内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和介绍,是作者研究《法兰西内战》的心得,尤其对于马克思的民主政治思想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结合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作者提出了一个较为具体的设想,供读者参考。书中收入的五篇研究文章和作者本人在书中作出的时代解读,对今天研究《法兰西内战》一书和研究中国政治问题的人来说,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李惠斌,男,中央编译局巡视员、研究员,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问题研究中心主任,马克思主义研究部副主任,中央编译局学术委员会委员,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中组部中央联系专家,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子课题首席专家。个人研究兴趣与专长: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政治经济学。
内页插图
目录
导论
第一部分 历史考证
第一章 写作背景
一 法国大革命与第一巴黎公社
二 第二巴黎公社前发生的几个事件
三 第二巴黎公社
第二章 写作与传播
一 《国际工人协会总委员会关于普法战争的第一篇宣言》的写作与早期传播
二 《国际工人协会总委员会关于普法战争的第二篇宣言》的写作与早期传播
三 《法兰西内战》的写作和早期传播
四 马克思《法兰西内战》在中国的传播
第二部分 研究状况
第三章 国外研究情况
一 列宁和考茨基在研究结论上的对立
二 东欧剧变后的西方研究情况
三 介绍几本西方的研究著作
第四章 国内研究情况
一 改革开放之前的研究情况
二 改革开放以来的研究情况
三 研究的局限
第三部分 当代解读
第五章 《法兰西内战》的基本内容
一 第一部分论述“国防政府”
二 第二部分论述3月18日事件的经过
三 第三部分论述巴黎公社的经验
四 第四部分论述巴黎的抵抗和梯也尔政府的屠城
第六章 《法兰西内战》的当代解读
一 巴黎公社与无产阶级专政
二 列宁思想对中国的影响
三 国家消亡与民主是马克思的一贯思想
四 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在民主问题上的一个致命缺陷
五 中国的大变革与民主政治面临的压力
六 关于直接民主与议会民主问题——民主的局限
七 执政党的领导权问题
八 依法治国及其局限
九 中国民主政治的前景展望
第四部分 经典著作选编
卡·马克思法兰西内战
恩格斯写的1891年版导言
国际工人协会总委员会关于普法战争的第一篇宣言
国际工人协会总委员会关于普法战争的第三篇宣言
国际工人协会总委员会宣言
第五部分 附录
精彩书摘
全部历史的教训就是这样。就各民族来说和就个人来说都是如此。为了剥夺对方的进攻能力,就必须剥夺对方的防御手段。不但要勒住对方的喉咙,而且要杀死对方。如果说过去有哪个战胜者曾经获取“物质保证”用以摧毁一个民族的力量的话,那就是拿破仑第一,他缔结了蒂尔西特和约,并利用这个和约来宰割普鲁士以及德国其余部分。然而,几年之后,他那赫赫威势就像一根腐烂的芦苇似的被德国人民摧毁了。普鲁士现在在它最狂妄的幻想中能够或者敢于向法国索取的“物质保证”,难道能够和拿破仑第一曾从德国本身索取过的相比吗?结果也会是同样悲惨的。历史将来给予报应的时候,决不会是看你从法国割去了多少平方英里的土地,而是看你在19世纪下半叶重新推行掠夺政策的这种罪恶有多大!
条顿族的爱国喉舌们会说:但是你们不应该把德国人同法国人混为一谈呀。我们所要的不是荣誉,而是安全。德国人本质上是爱好和平的民族。在他们清醒的监护下,甚至掠夺行为也从未来战争的原因变成了永久和平的保证。1792年为了用刺刀镇压18世纪革命这一崇高目的而侵入法国的当然不是德国人呀!由于奴役意大利、压迫匈牙利和瓜分波兰而染污了双手的也不是德国人呀!在德国现行军事制度下,所有成年男子被分成现役常备军和归休常备军两部分,这两部分都必须绝对服从自己的天赐长上。这样的军事制度当然是维护和平的“物质保证”,并且是文明的最终目的!在德国,也如在任何其他地方一样,有权势者的走卒总是用虚伪的自我吹嘘毒化社会舆论。
这帮德国爱国志士一看到法国的梅斯和斯特拉斯堡这两个要塞就装出气愤的样子,但是对于俄国在华沙、莫德林、伊万城等处修筑庞大的防御工事体系,他们却不认为有什么不好。他们在波拿巴入侵带来的恐怖景象面前周身发抖,而他们对于受俄皇监护的耻辱却若无其事。
在1865年,路易·波拿巴和俾斯麦曾相互作出保证,同样,在1870年,哥尔查科夫也和俾斯麦相互作出保证。从前,路易·波拿巴曾自鸣得意地认为1866年的战争将使奥地利和普鲁士都精疲力竭,因而使他成为德国的最高主宰,同样,现在亚历山大也自鸣得意地认为1870年的战争将使德国和法国都精疲力竭,因而使他成为西欧大陆的最高主宰。当年第二帝国认为自己不能与北德意志联邦并存,如今专制的俄国也定会认为普鲁士领导的德意志帝国对它是一个威胁。这原是旧的政治制度的规律。在这个旧制度范围内,一国之所得即是他国之所失。沙皇能对欧洲发生极大的影响,是由于他对德国有传统的控制力。当俄国内部的那些火山似的社会力量有可能动摇专制制度最深固的根基时,难道沙皇能容许丧失他的这种国外威势吗?俄国的报纸已经用波拿巴的报纸在1866年战争结束后所用的口气说话了。难道条顿族的爱国志士真的以为他们迫使法国投入俄国的怀抱,就可以保证德国获得自由与和平①吗?如果德国在军事上的侥幸、胜利后的骄横以及王朝的阴谋驱使下要去宰割法国,那么它就只有两条路可走。它必须不顾一切后果,公开充当俄国扩张政策的工具②,或者是稍经喘息之后重新开始准备进行另一次“防御”战争,但不是进行那种新发明的“局部”战争,而是进行种族战争,即反对联合起来的斯拉夫语种族和罗曼语种族的战争③。
……
前言/序言
《法兰西内战》:历史的回响与时代的启示 《法兰西内战》是卡尔·马克思于1871年为声援巴黎公社而写的一部重要文献,它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更是对无产阶级革命、国家机器以及未来社会形态进行深刻剖析的经典之作。这本书并非抽象的哲学思辨,而是建立在对1871年巴黎公社这一真实历史事件的严谨观察与深刻总结之上。通过对公社运动的发生、发展、斗争以及最终的失败,马克思洞察了旧世界的腐朽与新世界萌芽的艰辛,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政治遗产。 历史的契机:普法战争与第二帝国覆灭 要理解《法兰西内战》的诞生,必须回溯到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背景。19世纪下半叶,欧洲大陆的政治格局正发生着剧烈的变化。普鲁士在俾斯麦的领导下,蓄势待发,其野心勃勃的统一德国计划,将矛头直指法国。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这场战争成为了压垮法国第二帝国(拿破仑三世政权)的最后一根稻草。 战争初期,法国军队节节败退,士气低落。1870年9月2日,色当战役的惨败,标志着拿破仑三世的彻底垮台,第二帝国随之覆灭。然而,战败并没有带来法国人民期盼的和平,反而将国家推入了更深的泥潭。新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对外屈服于普鲁士的蛮横要求,同意割让领土和巨额赔款;对内,则表现出软弱和动摇,无力承担起国家民族的重任。更糟糕的是,这个政府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竟然试图解除巴黎国民自卫军的武装,尤其是那些来自工人阶级的武装力量。 巴黎公社的诞生:人民的呐喊与历史的创造 正是这种内外困境,激化了法国社会长久以来积累的矛盾。巴黎,这座拥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在国家危亡之际,不再甘于被动受宰割。1871年3月18日,巴黎人民,特别是工人阶级,毅然发动起义,拒绝接受凡尔赛政府的投降主义政策,也不满资产阶级政府的软弱和压迫。他们成立了巴黎公社,这标志着无产阶级第一次建立起自己政权的伟大尝试。 巴黎公社的成立,并非一蹴而就的革命,而是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在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自发形成的政治组织。公社在短短的两个月时间内,进行了一系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社会改革。它试图打破旧的官僚体制,建立一个全新的、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府。 公社的措施:新世界的萌芽与旧制度的颠覆 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详细梳理并高度评价了巴黎公社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虽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未能完全实现,却勾勒出了未来无产阶级专政政权的基本轮廓,展现了对旧的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根本性颠覆。 首先,公社废除了旧的常备军,代之以武装的人民。这深刻地揭示了,人民的武装是国家安全和人民解放的根本保障,而不是用来镇压人民的工具。 其次,公社取消了警察,将其职能转交给公社的代表。这意味着,国家机器不再是脱离人民、服务于统治阶级的特殊力量,而是人民自身意志的执行者。 第三,公社实行了普遍的、直接的、公开的选举制度,并且规定被选举人可以随时被选民撤换。这打破了资产阶级议会制的虚伪性和代表性缺失,真正实现了人民的当家作主。公社的代表,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统治者,而是人民的公仆,必须对人民负责。 第四,公社实行了公职人员的低薪制,并且禁止公职人员兼职取利。这彻底否定了资产阶级国家官僚的特权和腐败,体现了廉洁奉公的精神。 第五,公社在司法方面,实行了公选法官,并强调司法工作的公开性和便捷性。这旨在将司法权力还给人民,使其成为维护公正的工具,而不是服务于统治阶级的。 第六,在经济领域,公社采取了一系列限制资本家剥削的措施,例如,将逃亡的工厂主遗弃的工场交给工人合作社经营。这预示着在未来,生产资料将逐步由社会所有,劳动者的地位将得到根本性提升。 第七,公社还关注教育事业,推行免费的、世俗化的、义务教育,力图将教育普及到所有阶层,为培养新一代的社会公民奠定基础。 国家机器的解剖:从“寄生体”到“公仆”的转变 《法兰西内战》最核心的贡献之一,在于马克思对“国家机器”的深刻批判和解剖。马克思认为,以往的资产阶级国家,无论是君主制还是共和国,其本质都是一个脱离人民、压迫人民的“寄生体”。它不是为人民服务,而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和利益,建立起一套官僚、军事、警察、司法等机构,成为统治阶级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工具。 巴黎公社的实践,则为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型的、真正属于人民的政治组织提供了生动的范例。马克思强调,无产阶级革命的任务,不是简单地“占有”现成的国家机器,而是要“粉碎”它,然后建立起一个全新的、适合于自身阶级特点的、能够最终走向消亡的政治组织。这个新的组织,将是“在消灭阶级差别、消灭阶级本身所必然的、随着阶级而来的国家”的过渡形式。 历史的教训:胜利的辉煌与失败的悲壮 然而,巴黎公社的伟大尝试,最终未能逃脱历史的残酷。尽管公社进行了英勇的斗争,但由于自身力量的相对弱小,缺乏统一的领导,以及法国反动政府与普鲁士侵略者之间的勾结,公社最终被残酷镇压。凡尔赛政府对公社社员进行了骇人听闻的大屠杀,数以万计的公社社员血染街头。 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深刻地反思了公社失败的原因,并从中汲取了宝贵的经验教训。他指出,公社在处理与农民的关系、集中统一领导、以及在决定性时刻果断出击等方面存在不足。但即便如此,马克思对公社的评价依然是高度的。他认为,公社的失败,恰恰是为了未来的胜利积累了经验。它向全世界证明了,工人阶级能够掌握政权,能够建立起一个不同于剥削阶级的、真正为人民服务的政权。 《法兰西内战》的时代价值:永恒的启示 《法兰西内战》不仅仅是一部历史文献,更是一部具有永恒价值的理论著作。它所揭示的关于国家、阶级、革命以及未来社会发展方向的深刻洞见,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的启示意义。 对于理解国家机器的本质,以及如何建立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政治体制,它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武器。对于认识无产阶级革命的艰巨性与复杂性,以及如何吸取历史教训,不断前进,它给予了我们深刻的启迪。 马克思通过对巴黎公社这场伟大历史实践的精辟分析,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初步的、革命性的国家机器的蓝图,预示着一个更加公平、公正、自由的社会形态的可能。尽管公社最终失败,但它所点燃的革命火种,却在历史的长河中熊熊燃烧,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革命者,为实现人类解放的伟大事业而奋斗。 《法兰西内战》中的每一页,都充满了历史的回响,都闪烁着思想的光芒。它不仅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必读之作,更是任何关心社会进步、国家命运和人类未来的读者,所不容错过的思想启迪之源。这本书,以其深刻的理论洞察和对历史事件的生动描绘,将继续为我们理解现实、塑造未来提供重要的思想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