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史学术研究前沿,专题研究的档案材料,娓娓道来的口述历史,关注冷战研究的必读之书。
本论文集收入的是冷战国际史学界关注的问题,有史学理论、冷战期间的政策研究,有历史事件研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李丹慧,华东师范大学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教授北京大学客座教授,曾出版学术专著多部,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卷首语
【特邀专论】
超越外交史:从外交史批判运动到新冷战史的兴起
【青年学者论坛】
1949-1953年英国对台湾的贸易管制政策
民主德国对1959年中印边界冲突的立场及其演变
1961年贺龙访民主德国——两国关系恶化中的关键一环
【书评·书介】
细笔触勾勒美蒙外交的乐观图景——《蒙古和美国:一部外交史》评介
奥斯汀·杰西尔德:《中苏同盟:一部国际史》评介
【档案研究信息】
兄弟、对手、伙伴:新史料·新发现:中国与苏联东欧国家关系国际研讨会文集前言
南斯拉夫时期的档案介绍
关于保、匈国家档案馆的报告
【口述历史】
朝鲜战争中转入朝鲜人民军的中国朝鲜族参战军人采访录: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延吉市朝鲜族参战军人采访录(三)
非洲丛林中的新使命——马法贤老人访谈录(十)
【档案文献】
中法建交多国档案选编(四):台湾解密档案
作为一个对历史学研究方法论颇感兴趣的读者,我特别关注学者们在研究过程中所使用的史料来源和分析框架。对于像冷战这样横跨多个国家、涉及大量机密档案的议题,史料的选取和解读无疑至关重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展现出作者在史料挖掘上的深度和广度,例如是否运用了来自不同国家、不同阵营的档案,是否对不同来源的史料进行了交叉印证和批判性分析。同时,我也对作者所采用的研究视角和理论框架很感兴趣,是侧重于宏观的国际关系理论,还是深入到微观的个体行为分析?是采取一种传统的叙事方式,还是引入了新的研究范式?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扎实的学术范例,让我在学习历史事实的同时,也能领略到严谨的学术研究过程,并从中获得一些方法论上的启发,这对于我自己日后的阅读和思考都有莫大的助益。
评分我对冷战时期的意识形态斗争和文化交流的交叉点一直感到非常好奇。冷战不仅仅是军事和政治上的对抗,更是一场深刻的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的较量。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触及到这个层面,例如,西方文化是如何通过电影、音乐、文学等形式渗透到东方阵营的,又反之亦然。这种文化交流在打破意识形态壁垒、增进民众理解方面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是否也加剧了某些地区的紧张局势?我渴望看到关于这些非传统历史叙事的描写,它们往往能够提供更全面、更立体的历史视角,让我们看到历史背后更深层的人文关怀和情感共鸣。这种研究,不应仅仅停留在政治家的决策和军事的部署,更应该深入到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观念的变化,去感受那个时代特有的氛围。
评分这本书的扉页上写着“献给所有在历史洪流中探索真理的人们”,这句话深深打动了我。它暗示了这本书并非一本简单的史书,而更像是一种探索和追寻。我尤其关注书中是否能够展现出不同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在冷战这样的极端环境下,人们的抉择往往充满了矛盾和挣扎。我希望书中能够刻画出那些在历史关键时刻,面临巨大压力和道德困境的个体,他们是如何做出选择的,他们的动机是什么,以及这些选择又对历史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希望能够看到对历史人物更人性化、更深入的解读,而不是简单的脸谱化。这种对个体命运与宏大历史相互作用的展现,才真正能够触及到历史的灵魂,让我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人性的光辉,也更能引发我对于当下许多问题的深刻反思。
评分我一直对地缘政治的演变非常着迷,尤其是那些隐藏在宏大叙事之下的微观细节。这本书的标题就立刻抓住了我的眼球,‘冷战国际史研究’,这几个字本身就蕴含了无数的冲突、博弈与智慧。我特别关注那些关于不同国家在冷战时期所采取的外交策略,以及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制衡的。例如,某国在某一关键时期是如何巧妙地利用国际联盟来孤立对手的?某个事件的背后,是否有着我们不曾了解的秘密会谈或利益交换?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这些复杂的动态,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事件,而是能够揭示其深层原因和影响。我期待能够看到作者如何通过严谨的史料考证,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让我们能够更清晰地理解那个时代的世界格局是如何形成的,以及这些历史经验对我们今天理解国际关系仍然具有怎样的启示意义。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考究,硬壳封面,纸张的质感也很好,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不是那种廉价的印刷品。封面设计上,整体色调偏冷,用了一种深沉的蓝色作为背景,上面是泛黄的老照片,可能是哪个历史性的峰会或者重要的政治人物,细节处的处理非常到位,仿佛一张褪色的旧报纸,瞬间将人拉回那个波诡云谲的年代。书脊的设计也很有特色,字体是复古的宋体,与封面风格相呼应,每一本书的编码和系列名都清晰可见,摆在书架上会非常抢眼。翻开内页,字体清晰,排版疏朗,阅读起来非常舒适,没有丝毫的压迫感。即使是对历史类书籍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被这样精心制作的图书所吸引,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可以收藏的艺术品,让人在翻阅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学术的严谨性。光是这份精美的制作,就足以让我在众多同类书籍中脱颖而出,成为书架上的一件珍宝。
评分我对冷战很感兴趣,这书让我学习了很多
评分不错代下。。。。。。。
评分物美价廉哈
评分1919年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中国现代史的开端,原因之一即与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及其引发的五四运动密切相关。巴黎和会的中国外交过去学术研究不多,却早有定论:北洋政府亲日卖国,对日借款缔约换文,自甘丧权,种下外交失败的根源;担任代表团团长的陆征祥对和会没有准备,对外懦弱,又无力整饬代表团秩序;虽有顾维钧、王正廷等外交官的优异表现,但和会仍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权利交给日本,而北洋政府居然还训令代表签约;好在国内爆发五四运动,人民坚持“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促使三个亲日卖国贼辞职下台,也让代表团拒签和约,得以稍挽国权。
评分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
评分1914一战爆发迄今已一百年,世界各地有许多学术会议及反省纪念活动。一战形成的国际政治格局,以及东亚权力架构,一直影响到今天。在一战残酷的帝国主义(Imperialism)争霸中,新兴的威尔逊主义(Wilsonianism)与列宁主义(Leninism)各自提出理想主义的新外交理念,竞争建构新世界秩序的道德制高点;日本则标举大亚细亚主义(Pan-Asianism),意欲领导亚洲排除欧美霸权。中国兴起的民族主义(Nationalism)与前四者都有密切的互动与合作竞争关系,共同构成1920年代以来东亚外交的深层结构。研究百年来的中国外交,需要总结历史经验与教训,突破过时政治宣传与观念的束缚,除了注意发扬民族主义的一面外,还应观照到其他国际面向,进而能提出对全球有吸引力的新的世界秩序构想。
评分我对冷战很感兴趣,这书让我学习了很多
评分1914一战爆发迄今已一百年,世界各地有许多学术会议及反省纪念活动。一战形成的国际政治格局,以及东亚权力架构,一直影响到今天。在一战残酷的帝国主义(Imperialism)争霸中,新兴的威尔逊主义(Wilsonianism)与列宁主义(Leninism)各自提出理想主义的新外交理念,竞争建构新世界秩序的道德制高点;日本则标举大亚细亚主义(Pan-Asianism),意欲领导亚洲排除欧美霸权。中国兴起的民族主义(Nationalism)与前四者都有密切的互动与合作竞争关系,共同构成1920年代以来东亚外交的深层结构。研究百年来的中国外交,需要总结历史经验与教训,突破过时政治宣传与观念的束缚,除了注意发扬民族主义的一面外,还应观照到其他国际面向,进而能提出对全球有吸引力的新的世界秩序构想。
评分很不错的冷战研究集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