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无机及分析化学(2)/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化学基础课系列教材》共分十章,包括分析化学概论、定量分析的误差和数据处理、滴定分析法概述、酸碱滴定法、配位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沉淀滴定法、吸光光度法、电位分析法、分析化学中的样品制备与分离方法。在内容选取上力求将化学基本原理、基本知识与学科前沿、学生专业相结合,并适当扩展课程内容,以体现按专业大类分类教学的课程设计理念,试图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化学素质。
《无机及分析化学(2)/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化学基础课系列教材》既可作为高等农林院校农学、林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食品科学、制药工程等专业化学基础课教材,也可供相关专业教师、学生及科技工作者参考使用。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分析化学概论
学习要求
第一节 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
第二节 分析方法的分类和特点
一、化学分析法
二、仪器分析法
三、其他分类方法
第三节 分析测定过程
一、定量分析的一般过程
二、分析结果的表示方法
第四节 分析化学的发展展望
扩展阅读分析质量的保证与控制
第2章 定量分析的误差和数据处理
学习要求
第一节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一、有效数字
二、有效数字位数的确定
三、有效数字的修约规则
四、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
第二节 误差及误差的分类
一、系统误差
二、随机误差(偶然误差)
三、误差与准确度
四、偏差与精密度
五、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
第三节 保证分析结果质量的方法
一、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
二、检验并消除系统误差
三、减小随机误差
四、减小测量的相对误差
第四节 分析结果的统计处理
一、分析结果的表示与置信区间
二、异常值的检验与取舍
三、显著性检验
四、回归分析
扩展阅读误差的传递
练习题
第3章 滴定分析法概述
学习要求
第一节 滴定分析对化学反应的要求及滴定方式
一、滴定分析对化学反应的要求
二、滴定方式
第二节 基准物质与标准溶液
一、基准物质
二、标准溶液
第三节 滴定分析中的基本运算
一、滴定分析计算基本公式
二、计算实例
扩展阅读几种滴定分析新方法介绍
练习题
第4章 酸碱滴定法
学习要求
第一节 水溶液中酸碱平衡的处理
一、物料平衡
二、电荷平衡
三、质子平衡
第二节 不同酸碱溶液中酸碱存在型体的分布
一、一元弱酸(碱)各型体的分布
二、多元弱酸(碱)各型体的分布
第三节 酸碱指示剂
一、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原理
二、变色点与变色范围
三、影响变色范围的因素
四、混合指示剂
第四节 酸碱滴定曲线及指示剂的选择
一、强酸强碱的滴定
二、强碱滴定一元弱酸
三、强酸滴定一元弱碱
四、多元酸与混合酸的滴定
五、多元碱与混合碱的滴定
六、酸碱滴定中二氧化碳的影响
第五节 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一、酸碱滴定常用基准物质
二、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三、应用举例
扩展阅读非水溶液中的酸碱滴定
练习题
第5章 配位滴定法
学习要求
第一节 EDTA及其配位反应
一、EDTA的性质
二、EDTA与金属离子的配位反应
第二节 配位反应的副反应系数与条件稳定常数
一、酸效应与酸效应系数
二、配位效应与配位效应系数
三、副反应系数与条件稳定常数
第三节 配位滴定法基本原理
一、配位滴定曲线
二、影响滴定突跃的因素
三、准确滴定的判据
第四节 金属指示剂
一、金属指示剂作用原理
二、金属指示剂应具备的条件
三、金属指示剂的选择原则
四、常用的金属指示剂
五、金属指示剂失效原因与预防
第五节 混合离子的选择性滴定
一、控制溶液的酸度
二、利用掩蔽和解蔽
三、选择合适的配位剂
四、样品预分离
第六节 配位滴定法的应用
一、EDTA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二、应用
扩展阅读配位滴定的终点误差
练习题
第6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学习要求
第一节 条件电极电位及影响因素
一、条件电极电位
二、条件电极电位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滴定分析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电位差要求
第三节 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基本原理
一、滴定曲线
二、滴定突跃
第四节 氧化还原滴定的指示剂
一、自身指示剂
二、特殊指示剂
三、氧化还原型指示剂
第五节 常用氧化还原滴定法与应用
一、高锰酸钾法
二、重铬酸钾法
三、碘量法
四、铈量法
扩展阅读氧化还原滴定法在复杂样品测定中的应用
练习题
第7章 沉淀滴定法
学习要求
第一节 沉淀滴定曲线
第二节 莫尔法
一、原理
二、滴定条件
三、适用范围与注意事项
第三节 佛尔哈德法
一、原理
二、滴定条件
三、适用范围与注意事项
第四节 法扬司法
一、原理
二、滴定条件
三、适用范围与注意事项
第五节 沉淀滴定法的应用
一、标准溶液的配制
二、混合离子的测定
三、应用示例
扩展阅读沉淀滴定法在复杂样品测定中的应用
练习题
第8章 吸光光度法
学习要求
第一节 概述
一、吸光光度法的基本属性
二、分光光度法的特点
第二节 分光光度法基本原理
一、电磁波谱与光的基本性质
二、物质的颜色与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第三节 光吸收定律
一、吸光度A与透光率T
二、光吸收定律(朗伯?脖榷?定律)
三、光吸收定律计算公式中的比例常数
四、吸光度及其特性
第四节 偏离朗伯?脖榷?定律的原因
一、物理因素
二、化学因素
第五节 显色反应及要求
一、显色反应的要求
二、影响显色反应的因素
三、常用的显色剂
第六节 测定方法与仪器
一、目视比色法与分光光度法
二、分光光度法的定量测定方法
三、分光光度法仪器
第七节 测量误差与测量条件的优化
一、仪器本身引入的误差
二、吸光度测量误差引起的浓度误差
三、吸光度测量条件的选择
第八节 应用
一、多组分含量的测定
二、示差分光光度法
三、配合物组成的测定
四、酸碱解离常数的测定
五、导数光谱法
六、其他方面的应用
扩展阅读紫外可见光谱简介
练习题
第9章 电位分析法
学习要求
第一节 参比电极与指示电极
一、参比电极
二、指示电极和工作电极
第二节 离子选择电极及其性能参数
一、离子选择电极的分类
二、离子选择电极的电极电位公式
三、离子选择电极的性能参数
第三节 直接电位法
一、pH值的测定
二、离子活(浓)度的测定
第四节 电位滴定法
一、基本原理
二、滴定终点的确定
第五节 电位分析法的应用
一、直接电位法的应用
二、电位滴定法的应用
扩展阅读导电聚合物固态离子选择电极
练习题
第10章 分析化学中的样品制备与分离方法
学习要求
第一节 取样
一、液态样品
二、气态样品
三、固态样品
第二节 样品制备
一、有机样品的制备
二、无机样品的制备
第三节 常用的分离方法
一、沉淀分离法
二、萃取分离法
三、膜分离法
四、相变分离法
五、浮选分离法
扩展阅读
现代分离技术在手性化合物拆分中的应用
练习题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一、定量分析的一股过程
在明确分析目的、了解样品性质和对分析的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完成一项分析工作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1)取样
取样是非常关键的步骤。从大批材料中获得的样品必须具有代表性,否则分析工作将毫无意义,甚至得出错误结论。因此,根据分析物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有不同的取样方法,此将在专业课程中介绍(也可参阅有关专著)。实际工作中,分析化学研究的对象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这样,取样往往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特别是一些特殊样品,如血液、文物等。
(2)试样分解
液体样品经常要稀释或富集。固体样品经常要进行样品分解,然后进行测定。正确的分解方法应使试样分解完全,分解过程中待测组分不损失,尽量避免引入干扰组分。根据试样性质的不同,可采用不同的分解方法,主要有酸溶法、碱溶法和熔融法,操作时可根据试样的性质和分析的要求选用适当的分解方法。
(3)干扰的消除
分析化学中的测定物质经常是含有多种成分的复杂物质。干扰是指由于样品中存在的与待测成分性质相似的物质,它们会与待测成分产生相同的信号,从而影响测定结果。例如,元素周期表中同一族的元素化学性质比较相似,在测定过程中经常相互干扰。要想获得准确的测定结果就必须消除干扰。消除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分离法,另一种是掩蔽法。常用的分离方法有沉淀分离、萃取分离和色谱分离等。对于复杂物质的分离经常是非常困难的,特别是一些生物样品,对分析的仪器和手段提出了很大的挑战。近年来分离的技术和仪器也发展迅速,特别是色谱分离。掩蔽是指改变干扰成分的存在形式,使之不再具有和待测成分同样的信号。常用的掩蔽法有沉淀掩蔽法、配位掩蔽法和氧化还原掩蔽法。
(4)测定
根据待测组分的性质、含量和对分析结果准确度的要求并结合实验室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化学分析法或仪器分析法进行测定。
(5)计算分析结果
根据试样质量、测量所得的数据和反应式的计量关系(仪器分析法则根据分析信号与被测物的量之间的关系)按有效数字运算规则计算出试样中待测组分的含量。
……
前言/序言
精选化学教材推荐:探寻前沿与应用 本推荐书单精选了多部在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及相关交叉领域具有深远影响和广泛应用价值的经典或前沿教材,旨在为高等院校师生、科研人员以及化工、材料、医药等行业的专业人士提供高质量的学习和参考资源。这些教材的特点在于其严谨的理论基础、前沿的学科进展展示,以及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的案例分析。 --- 1. 经典无机化学理论的深度构建 《现代无机化学》(Modern Inorganic Chemistry) 推荐理由: 这本书以其对无机化学基本原理的深入剖析和结构化的叙述方式脱颖而出。它超越了传统教材对元素性质的简单罗列,着重于从量子力学和分子轨道理论的角度解释化学键的本质、分子结构和反应性。 主要内容侧重: 对称性原理与群论应用: 详细介绍了群论在分子轨道理论构建中的应用,为理解晶体场理论(CFT)和配位场理论(LFT)提供了坚实的数学基础。 过渡金属化学的深度探讨: 重点讲解了配位化合物的合成、结构、光谱特性(如紫外-可见光谱、电子顺磁共振EPR)和磁性。特别关注了金属有机化学和催化领域的前沿进展,例如C-H键活化、不对称催化等。 固态化学与晶体结构: 深入阐述了晶体学基础、晶格能计算、以及各种先进功能材料(如半导体、超导体、拓扑绝缘体)的化学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生物无机化学导论: 探讨了金属离子在生命活动中的关键作用,例如血红蛋白的氧气运输机制、酶的活性中心结构等,展现了无机化学在生命科学中的交叉潜力。 适合人群: 基础知识扎实,希望深入理解无机化学微观本质、致力于从事高级无机合成、理论计算或材料科学研究的学生及研究人员。 --- 2. 分析化学:从原理到高新技术的桥梁 《分析化学原理与方法》(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Analytical Chemistry) 推荐理由: 本教材着力于构建一个全面且现代化的分析化学知识体系,强调从经典湿化学方法到尖端仪器分析技术的无缝衔接,尤其重视数据处理和质量保证。 主要内容侧重: 化学平衡的定量分析: 详细推导并应用活度概念,处理复杂体系中的酸碱滴定、沉淀滴定、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学计量学。重点分析了离子强度对平衡常数的影响。 电化学分析: 涵盖了电位分析法、伏安法(循环伏安法、溶出伏安法)的理论基础和实际应用。深入解析了电极的制备、稳定性和选择性问题,以及电化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分离科学的精髓: 对色谱技术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包括气相色谱(GC)、高效液相色谱(HPLC)的理论模型(塔板数、分离度、死时间)、进样技术和检测器的选择。特别强调了二维色谱和超临界流体色谱(SFC)的前沿应用。 光谱分析的机制与仪器: 侧重于原子吸收光谱(AAS)、原子发射光谱(AES/ICP-OES)和质谱(MS)的理论基础。解释了光源选择、光度计设计、光谱干扰的消除方法,以及高分辨质谱(HRMS)在结构确证中的强大能力。 数据处理与化学计量学: 强调了误差分析、回归分析、方差分析和多元数据处理方法(如主成分分析PCA),确保实验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适合人群: 实验室技术人员、质量控制(QC/QA)工程师、环境监测和食品安全领域的工作者,以及需要掌握现代分离和鉴定技术的化学、生物学专业学生。 --- 3. 交叉学科前沿:化学生物学与材料表征 《生物无机化学与化学生物学导论》(Introduction to Bioinorganic Chemistry and Chemical Biology) 推荐理由: 本书是连接传统无机化学与现代生命科学的关键读物。它聚焦于生命体系中的金属离子作用,并探讨如何利用化学工具(如探针、合成模拟物)来研究和干预生物过程。 主要内容侧重: 金属酶的核心催化机制: 详细分析了铁硫簇蛋白(Fe-S proteins)、铜酶(如漆酶、超氧化物歧化酶)中活性中心的电子转移和底物活化过程。 金属在疾病中的作用: 探讨了铁、铜、锌等必需元素在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中的失衡与病理机制,并介绍了基于配位化学的金属螯合疗法(Chelation Therapy)。 化学生物学工具箱: 介绍了用于活细胞成像的荧光金属探针的设计原则、合成策略以及光动力疗法(PDT)中金属配合物的应用。 核酸与蛋白质的金属结合: 研究了铂类药物(如顺铂)如何与DNA形成加合物,以及锌指蛋白结构中锌离子的结构稳定作用。 适合人群: 从事药物化学、生物物理学、生物工程及生物医学研究的跨学科人才。 --- 4. 高级分析技术:质谱与色谱的深度集成 《耦合分析技术:LC-MS/MS与GC-MS的应用实践》(Coupled Analytical Techniques: Practical Applications of LC-MS/MS and GC-MS) 推荐理由: 随着复杂样品分析需求的增加,分离技术与高灵敏度检测技术的联用已成为主流。本书专注于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和气相色谱-质谱(GC-MS)的实际操作、方法开发和数据解释。 主要内容侧重: 离子化技术优化: 详细比较了电喷雾电离(ESI)、大气压化学电离(APCI)和电子轰击(EI)的优缺点,以及在不同分子类型(小分子、蛋白质、代谢物)中的适用性。 串联质谱(MS/MS)在结构解析中的应用: 讲解了碎裂模式的预测、母离子和子离子的选择策略,特别是在复杂生物基质中进行痕量目标物定量(MRM/SRM模式)的方法验证。 色谱柱和流动相的选择: 针对不同分离难题(如手性分离、极性化合物分离),提供了反相、正相、离子交换和亲水作用色谱(HILIC)的深度指南。 数据质量控制与监管要求: 涵盖了仪器校准、系统适用性测试(SST),以及符合GLP/GMP要求的分析方法验证流程,确保分析结果在法规环境下的有效性。 适合人群: 药物代谢研究人员、临床诊断实验室分析师、食品和环境化学领域的专业分析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