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争夺查谟克什米尔,印巴双方展开了三次大规模的较量。其中,*引人注目的莫过于1965年第二次印巴战争。正是这场战争,成就了中巴长久不衰的友谊;也是这场战争,让巴基斯坦成了中国人口中的“巴铁”!
内容简介
这是一场南亚次大陆你死我活的战争。为了克什米尔,印巴双方展开了三次大规模的较量。其中,引人注目的莫过于1965年第二次印巴战争。巴基斯坦为了彻底拿下“公主”,不惜对印度发动大规模进攻,印度也不甘示弱进行还击,演绎出南亚大规模的坦克战,双方将士的勇气和睿智在这场战争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作者简介
胡烨,男,祖籍湖南,生于广西南宁。爱好军事翻译领域,精通英语、日语和越南语,并在国内多家杂志刊载过文章,另外译有《“帝国”师官方战史》及《苏芬战争(1939-1940)》,著有《武装党卫军第5“维京”装甲师官方战史》《死亡之星:党卫军第3"髑髅"师战史》《党卫军第1“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装甲师战史》《太平洋战争:蒙达之战》《神话、谎言和奇迹:溪山血战》《复燃的冰川:印巴战争1965》等书。擅长研究德军和越南、太平洋、欧洲战场,对战史研究有一定的造诣。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潘多拉魔盒
第二章 库奇兰恩冲突
第三章 巴基斯坦的作战计划
第四章 “直布罗陀行动”
第五章 “大满贯行动”
第六章 全面战争
第七章 决战锡亚尔科特
第八章 空中大战
第九章 停战
精彩书摘
实施“直布罗陀行动”
1965年8月5日,“直布罗陀行动”部队沿着印巴之间长达750公里的实际控制线和巴基斯坦与查谟、克什米尔之间的国际边界线进行多点大规模渗透。自由战士武装渗透范围从查谟西南梢起,涵盖西面的奔杰和乌里,延伸到西北的蒂特瓦尔,以及北面的古莱兹和东北的卡吉尔。最初,大约500名自由战士以小群多路方式穿过了印巴停火线,接着在印控克什米尔各个指定点会合,然后编成大部队。这支部队装备自动步枪和轻机枪,他们的目的除了搞破坏,还肩负着煽动印控克什米尔境内的人民举行反印起义的重任。他们主要是往肯扎尔文、凯伦、蒂特瓦尔、卡吉尔、古尔马尔格、奔杰、瑙夏赫拉和查谟地区渗透。
第二波渗透主要是在1965年8月的第三周,往印控克什米尔渗透。这是自由战士渗透的高峰期,总数估计有五六千人。考虑到还有不少补充兵,印军估计总共有大约8000人参加了渗透行动。1965年9月第一周,也就是印度和巴基斯坦正式拉开战幕后,第三印度陆军总司令乔杜里(锡克教徒)上将(右)波自由战士大约5500人,已经在巴控克什米尔地区做好了战斗准备。可这次却因为印军大胆地对巴基斯坦旁遮普省进攻的压力,而被迫取消。
渗透进来的自由战士最初都是小群独立活动。在没有取得预期目的后,他们积极改变战术试图在指定地点集中兵力,形成大股部队。不少自由战士在渗透过去后没有展开任何积极作战行动,而其他小组也持续处于游动过程,不断进行小规模活动,然后和碰到的另一个组会合。在“直布罗陀行动”的后期,他们开始建立了自己的基地并巩固成中央据点。而这些据点/ 基地,绝大部分位于人迹罕至、孤立的群山中,给印军的围剿作战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以下是自由战士在印控克什米尔的活动区:
斯利那加山谷:主要是萨劳德丁部队在斯利那加山谷活动,下辖6个连。该部队于1965 年7月30日穿过印巴停火线,并在8月1日抵达乔尔彭贾尔。在乔尔彭贾尔,该部队兵分两路:一路由2 个连组成直扑古尔马尔格,另一路由4个连组成冲向卡格。1965 年8 月8 日,该部队炸毁了比姆纳大桥并击毙了守桥的印军卫兵。该部队十分活跃,他们在巴拉姆拉、巴德加姆、尤斯马尔格和斯利那加发起多起破坏、纵火和爆炸事件。该部队的部分兵力还潜入斯利那加的4个重点地区——印军兵营、军用仓库、无线电站和政府部门进行袭击。不过,除了对警察打冷枪外,他们没能获得任何实质性胜利。该部队也没能获得当地民众任何支持和欢迎。在愤怒和绝望中,该部队在人口稠密的巴塔马尔卢地区纵火,烧毁了大300座房屋。
该部队的另一部分兵力在安南塔纳加—阿奇巴尔—卡兹贡德(Kazigund)地区作战。他们把卡格森林变成了一个坚固的据点,并和印度安全部队发生了大型遭遇战。结果,他们完全被击溃,被迫在8 月15 日穿过索纳特纳拉(Sonat Nala),逃回巴控克什米尔。随着这支部队被逐退,印控克什米尔地区最大的危机结束了。
卡吉尔地区:该地区活跃的是塔里克部队,任务是向达拉斯和卡吉尔方向出击。该部队兵力大约有400 人,包括大量的卡拉科鲁姆侦察兵、圣战武装组织和拉扎卡尔斯组织,当然还有巴基斯坦正规军的一些俾路支人补充。该部队任务是穿过古尔塔里、马尔博拉和考巴尔加里渗透。其中一队往佐吉拉和索纳马尔格渗透,他们试图炸掉斯利那加—索纳马尔格公路沿线的汉密尔顿大桥和佐吉拉附近的一座水泥桥。除了给该桥造成轻微损伤外,他们的企图被印度安全部队粉碎(8月29 日,双方在苏姆巴尔大桥附近迎面遭遇对打)。在这次战斗中,印度安全部队击毙了20 名自由战士,余者逃回实际控制线巴方一侧。1965 年8 月15 日,印军重新夺回了包括13620 高地在内的地盘(1965 年6 月30 日以来巴方渗透武装人员和巴正规军占领了这些地区)。由于战斗连续失败,该部队内部发生严重争吵,甚至不少人离队。最终在9月9 日,该部队瓦解。
基申根加地区: 该地区分成瑙桑—索波雷—本迪普尔(Nausam-Sopore-Bandipur)地区和基申根加山谷两个部分。巴基斯坦渗透进来的自由战士主要是卡斯姆部队和卡利德部队,在瑙桑—索波雷—本迪普尔积极活动。其中,卡斯姆部队由500人组成,他们从陶巴特出发,穿过拉兹丹走廊抵达本迪普尔。该部队的主要基地建在拉兹丹走廊的森林地区。“直布罗陀行动”期间,卡斯姆部队试图在本迪普尔警察局放火。然而,这次尝试却以失败告终。接着,该部队又在8 月11 日和8 月15 日炸毁肯扎尔文附近的一座大桥。同时,一部分自由战士在马卢德?贝哈克(Malud Behak)建立据点,并出击沃伊尔大桥。在这一地区,印度安全部队使用直升机清缴这些破坏者。据信,印度安全部队击毙了卡斯姆部队所有的士兵。
卡斯姆部队覆灭的同时,卡利德部队的表现也没好到哪里。他们从凯伦出发,自西面包围了亨德瓦拉。该部队分别在8 月12 日和21 日攻击了瑙加姆和林格亚特大桥。可他们却走错路了,炸毁的是卡兹尔普尔大桥,并攻击了乔沃基巴尔。1965 年8 月底,该部队也被迫解散。
蒂特瓦尔—滕格德哈尔(Tithwal- Tangdhar)地区:该地区的高山可以俯瞰穆扎穆扎法拉巴德—凯尔(Muzaffarabad-Kel)公路,这是基申根加山岭驻防的巴军生命线。粮食、弹药和兵力都通过这条公路向凯尔、古赖兹、米尼马尔格和卡吉尔而去。因此, 这条公路对巴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也增强了蒂特瓦尔—滕格德哈尔地区的战术重要性。从1965 年8 月5 日到12 月底,印度安全部队和自由战士在该地区持续不断展开激烈战斗。由于得到巴基斯坦正规军步兵,中型机枪和野战炮支援,努斯拉特部队长期努力经营他们的阵地。从8 月13 日到18 日, 巴基斯坦陆军袭击了部分印军边界哨所,引发双方激烈战斗。
印军反应很快。他们在1965 年8 月24 日越过了印巴停火线,拿下了巴军3 个哨所。在这次战斗中,印军缴获了一份由巴基斯坦陆军第12 步兵师师长侯赛因?马立克少将签署的作战命令,显示正是他主持了派遣自由战士渗透进克什米尔和查谟的行动。
印度安全部队继续推进到基申根加一线并占领了南岸。这时,巴基斯坦担心印度会过河控制北岸。为了阻止印度可能的进攻, 巴基斯坦于9 月11 日炸毁了基申根加河上所有桥梁。1965 年11 月和12 月,巴军继续组织攻击,试图夺回基申根加失地,但都没有成功。不过,印巴双方在苏联的斡旋下,签署了《塔什干宣言》。1966 年2 月25 日,印度把这些哨所还给了巴基斯坦。
莱奥里—钦加斯—杰亨加尔(Ra iauri- Chingas-Jhangar) 地区: 哈兹纳维部队于1965 年8 月第一个星期从科特利往查谟渗透。该部队下辖6 个连,但兵力很快就增加到近2000 人。该部队也许是渗透进印控克什米尔的各个部队中兵力规模最大的自由战士。该部队主要在门德哈尔—拉乔里—钦加斯—杰亨加尔(Mendhar-Rajauri-Chingas-Jhangar) 地区作战。他们攻击了纳里恩的弹药库,但却被印军部队击退。1965 年8 月18 日,他们控制了布德希尔,并在杜达鲁尼建立了他们的指挥部。巴军不定期对他们进行空投接济, 其中一次就在达纳投下了500 条步枪。他们大胆往印控克什米尔腹地渗透,甚至出现在拉姆本和里阿斯。好在印度安全部队及时行动,才确保拉姆本的杰纳布河大桥,以及乌德哈姆普尔—斯利那加公路的其他桥梁无恙。他们的渗透行动给奔杰和门迪的印军造成了大量伤亡。这支部队比其他游击队有巨大的优势:他们大部分人都是属于同一个部族, 对克什米尔人地皆熟。印军直到第二次印巴战争宣布停火后才开始大规模围剿哈兹纳维部队。在印军的打击下,该地区的自由战士都被迫逃回了巴基斯坦境内。
卡利德哈尔—桑巴(Kalidhar-Samba)地区:巴巴尔部队,大约400人,他们穿过宾贝尔、沙达巴德和彭加进入印控克什米尔的卡利德哈尔,然后往瑙夏赫拉—孙德尔巴尼地区全面渗透。1965 年8 月9 日,大约150 名自由战士深入查木布北面的本贾洛。8 月12 日,大约300 名自由战士在纳里吉拉和帕纳普拉建立了一个营地。大约200 名自由战士渗透进卡利德哈尔时,和印度安全部队发生遭遇战,损失惨重。1965 年8 月中旬,他们都在强大的炮火掩护下,退回了巴控克什米尔。
另一方面,从巴基斯坦境内的瑙夏赫拉各个基地出发的另一支自由战士部队袭击了印控查谟的桑巴地区,意在扰乱帕坦科特和查谟的交通,甚至在8 月和9 月伏击了印军部分车队。
10 月10 日,在停火后,只剩大约500 到600 人还留在印控克什米尔地区。从1965 年8 月5 日开始,在整个阶段中,“直布罗陀行动”部队中大约有1000 人被印军击毙, 余者逃回了巴控克什米尔,尽管印度安全部队全力以赴封锁边界,也没能阻止他们逃回。
虽然直布罗陀渗透行动成功牵制了印度安全部队相当大一部分兵力,但他们没能煽动印控克什米尔的穆斯林起义,可还是在许多破坏和暴恐案件中得手,不过在炸桥、暗杀印控区地方政治领导人,和破坏经济政治社会秩序方面,以及切断印控克什米尔地区主要交通线的计划都没有成功。
最让印度感到震惊的是,竟然有如此多的自由战士能轻易渗透过原本认为是严密警戒的印巴停火线。必须承认的是,这次游击战入侵行动堪称是巴基斯坦方面保密最好的行动之一。“直布罗陀行动”部队的组织、兵力、目的和目标都只是在后来印军从俘虏审讯和缴获的文件中得知的。印度官方虽然预计到了巴基斯坦会搞渗透活动,但却没有料到竟然是规模这么大的协调一致的游击渗透行动。即便是1965 年8 月2 日,印度军方在斯利那加召开高级军事会议,讨论沿实际控制线的安全部署,都没能料到72 小时后发生的大规模渗透行动。
在简要介绍完“直布罗陀行动”情况后, 让我们来看看行动期间各次主要战斗。
……
前言/序言
复燃的冰川:1965印巴战争的深层探析 1965年的印巴战争,一场在喜马拉雅山脉的冰川之下暗流涌动的冲突,不仅是两国之间持续紧张关系的又一次爆发,更是冷战时期地缘政治角力下一次重要而复杂的较量。这场战争的根源深远,触及了独立之初遗留的边界划分争议、宗教民族矛盾、以及双方对克什米尔主权的执念。它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较量,更是政治、经济、外交和国际关系领域的一场复杂博弈,其影响至今仍在塑造着南亚次大陆的格局。 历史的阴影:独立的创伤与克什米尔的宿命 1947年,英属印度在独立的同时,也分裂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然而,分割的进程并非平稳,随之而来的大规模宗教冲突导致了数百万人的死亡和千万人的迁徙,留下了难以弥合的创伤。而克什米尔,这个地理位置独特、宗教构成复杂的地区,其归属问题成为两国之间挥之不去的症结。 克什米尔的土邦大公在独立之初选择了加入印度,但这并未得到巴基斯坦的承认,巴基斯坦认为其人口构成更倾向于与巴基斯坦合并。这一分歧直接导致了1947-1948年的第一次印巴战争。尽管联合国介入调停,促成了停火和克什米尔的实际分割(LoC,即实际控制线),但双方都未放弃对整个克什米尔的主权要求。克什米尔问题,成为了两国关系中最敏感、最棘手的问题,如同埋在雪山之下的一触即发的地雷,随时可能引爆新的冲突。 1965年的导火索:从“大行动”到全面开战 到了1960年代中期,克什米尔地区再度成为焦点。巴基斯坦总统阿尤布·汗认为,通过政治手段解决克什米尔问题的前景渺茫,而印度在克什米尔的控制力也并非牢不可破。在这样的背景下,巴基斯坦于1965年8月发起了代号为“直布罗陀行动”(Operation Gibraltar)的军事计划。其核心策略是派遣大量训练有素的武装人员渗透进入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煽动当地民众起义,从而迫使印度无力应对,最终达到改变克什米尔现状的目的。 “直布罗陀行动”的初衷是以一种“成本较低”的方式对印度施加压力,但其结果却事与愿违。印度的情报部门迅速察觉并进行了有效的拦截,同时,行动的公开化也让印度找到了公开反击的理由。印度的反应迅速而强硬,于9月6日越过国际边界,向巴基斯坦的旁遮普地区发动大规模进攻,标志着1965年印巴战争的全面爆发。 战争的进程:战场上的刀光剑影 1965年的战争是一场多条战线的较量。在克什米尔地区,双方围绕着战略要地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包括阿兰基德(Ain-e-Khad)、萨勒巴利(Salal)等关键区域。然而,真正的战略重心和决定性战役发生在旁遮普边境。 印度军队的目标是将战线推入巴基斯坦腹地,以削弱其战争潜力。其中,印度的“大象行动”(Operation Grand Slam)在克什米尔的詹布地区取得了初步进展,试图切断印控克什米尔首府斯利那加(Srinagar)与印度本土的联系。与此同时,巴基斯坦则试图在旁遮普地区发动攻势,牵制印度的兵力,并争取战略主动。 战争最著名的战役之一发生在阿赫纳尔(Chhamb)地区。印度在这里发起了猛烈的攻势,试图攻占巴基斯坦控制的战略要地。双方投入了大量陆军和装甲部队,坦克在广阔的平原上展开了殊死搏斗。印度的优势在于兵力和装备的数量,而巴基斯坦则凭借其训练有素的部队和对地形的熟悉,进行了顽强的抵抗。 在空战方面,双方的空军都投入了战斗机和轰炸机,争夺制空权。空袭对双方的军事目标和后勤补给线都造成了重要的影响。然而,巴基斯坦空军在技术和经验上,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印度空军不小的挑战,尤其是在一些关键的空战中。 陆地上的战役,也出现了许多令军事史学家津津乐道的攻防。例如,在阿赫纳尔地区,巴基斯坦依靠地形和战术,成功阻止了印度军队的深入,并给印度造成了重大的损失。而印度在其他战线上,也依靠其数量优势,取得了一些战术上的进展。 国际社会的介入与停火:冷战阴影下的斡旋 1965年的战争迅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作为冷战的两大阵营,美国和苏联都对这场冲突表现出了极大的担忧。印度和巴基斯坦都寻求各自的盟友的支持,使得这场地区冲突染上了浓厚的冷战色彩。 美国作为巴基斯坦的盟友,在提供军事援助方面曾有所犹豫,但对战争的升级也持谨慎态度。苏联则在中立的立场上,试图发挥其调解作用。在联合国秘书长的努力下,以及苏联总理柯西金在塔什干的斡旋下,两国最终于9月22日接受了停火协议。 塔什干的协议,成为这场战争的政治终点。尽管停火得以实现,但协议并未解决克什米尔问题的根本症结,双方在克什米尔的主权争夺依然存在。停火后,两国军队各自撤回至停火线之前的态势。 战争的影响与遗产:未竟的和平 1965年的印巴战争,留下了复杂而深远的影响。 军事上的教训: 战争暴露了双方在军事指挥、情报收集、后勤保障等方面的不足。印度意识到其在军事装备和战术上的某些短板,而巴基斯坦则在有限的资源下展现了其坚韧的战斗意志。这场战争也促使双方都加大了对国防的投入。 政治上的僵局: 尽管战争以停火告终,但克什米尔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两国之间的敌意和不信任感依然存在。塔什干协议未能成为和平的催化剂,反而成为了双方各自巩固自身立场,为未来冲突埋下伏笔的平台。 国际地缘政治的演变: 战争加剧了南亚次大陆的紧张局势,也使得该地区成为冷战时期大国博弈的焦点之一。美国在中立与支持巴基斯坦之间摇摆,而苏联则通过斡旋,进一步提升了其在该地区的影响力。 对两国民族认同的影响: 战争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双方的民族主义情绪。在巴基斯坦,战争的抵抗被视为捍卫国家主权和伊斯兰身份的象征;而在印度,战争的胜利则被视为维护国家统一和地区力量的证明。 “复燃的冰川”并非一场简单的边界冲突,而是历史遗留问题、民族主义情绪、地缘政治角力以及冷战阴影共同作用下的复杂产物。它以血与火的方式,在广袤的南亚次大陆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并持续影响着该地区的安全与稳定。这场战争的“复燃”,提醒着人们,那些看似平静的冰川之下,可能隐藏着尚未消融的矛盾和随时可能爆发的冲突。研究这场战争,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地区和平与稳定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