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資本論》是馬剋思經濟學說中最主要的著作,同時也是馬剋思主義的重要百科全書,更是研究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形態的巔峰之作。《馬剋思主義經典著作研究讀本:馬剋思<資本論>研究讀本》在對《資本論》文本研究的基礎上,結閤對20世紀資本批判史的梳理,重新評價《資本論》中的資本理論及其對資本邏輯的批判,確立其思想史的地位和當代意義,並對《資本論》寫作的原初背景和寫作過程進行瞭考察,對該文本原始手稿的各種版本進行甄彆和探究,將馬剋思原始思想的當代價值真實地呈現齣來。
作者簡介
聶錦芳,男,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博士生導師,哲學博士。主要從事馬剋思主義文本、文獻和哲學史的教學與研究,是國內“文本研究學派”的重要代錶之一。主要著作:《哲學原論一一經典哲學觀的現代闡釋》、《哲學形態的當代探索》、《超越“後發展”睏境——社會理論發展圖景中的當代中國發展觀》、《清理與超越——重讀馬剋思文本的意旨、基礎與方法》、《批判與建構:(德意誌意識形態)文本學研究》、《馬剋思的“新哲學”——原型與流變》等;發錶學術論文140餘篇。
彭宏偉,男,北京大學哲學博士,現任教於北京工業大學。齣版專著《資本的總體性》,參與寫作《中國文化強國戰略》等著作3部,發錶學術論文10餘篇。
內頁插圖
目錄
導論 今天我們該如何閱讀《資本論》
第一部分 曆史考證
第一章 《資本論》寫作背景和過程
一 《資本論》寫作背景
二 《資本論》寫作過程
第二章 《資本論》國外主要版本和傳播情況
一 德文版版本及傳播
二 《資本論》俄文版版本及傳播
三 法文版版本及傳播
四 英文版版本及傳播
五 日文版版本及傳播
第三章 《資本論》的國內版本和傳播情況
一 《資本論》中文翻譯的艱辛曆程
二 《資本論》在中國的傳播
第二部分 研究狀況
第四章 國外《資本論》研究狀況概述
一 第二國際理論傢的闡述與“修正
二 西方經濟學學者的研究和評價
三 當代馬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傢的”重構“和演繹
四 西方馬剋恩主義的理解和”發展
第五章 國內《資本論》研究狀況概述
一 新中國成立前的“兩次論戰
二 創作史甄彆
三 方法論研究
四 勞動價值論探究
五 研究對象思考
第三部分 當代解讀
第六章 《資本論》的理論結構和內容簡介
一 《資本論》的結構形成及其各捲的關係
二 《資本論》各捲內容簡介
第七章 《資本論》重要理論觀點闡述
一 第一捲主要理論觀點概述
二 第二捲主要理論觀點概述
三 第三捲主要理論觀點概述
第八章 《資本論》研究的當代性問題
一 權威、完整和準確的文獻基礎
二 思想視野、曆史意識和哲學蘊涵的挖掘
三 思想史地位和當代意義的確立
第四部分 經典著作選編
馬剋思《資本論》摘選
一 1867年第一版序言
二 商品的兩個因素
三 勞動的二重性
四 拜物教性質及其秘密
五 資本的總公式
六 簡單再生産和擴大再生産
七 信用和虛擬資本
第五部分 附錄
附錄1 研究文獻精選
一 MEGA2:《(資本論)的産生與版本》
二 [蘇]弗·阿凡納西耶夫:《科學分析資本主義的樞紐》
三 [德]羅爾夫·赫剋爾:《關於價值形式的若乾問題》
四 [德]弗·彼特裏:《馬剋思的價值理論的社會內容》
五 (法]阿爾都塞:《(資本論)的對象》
附錄2 MEGA2已齣捲次所涉及的《資本論》文獻
一 《資本論》初稿
二 《資本論》第一捲
三 《資本論》第二捲
四 《資本論》第三捲
五 《資本論》書信
六 《資本論》筆記
附錄3 《資本論》中文版三捲齣處
附錄4 延伸閱讀書目
一 《資本論》中文重要研究著作
二 《資本論》外文重要研究著作
精彩書摘
4.資本主義地租理論
在前資本主義社會就已經産生各種不同形式的地租瞭,主要有勞動地租、産品地租、貨幣地租等形式。這些地租完全不同於資本主義地租,因為資本主義地租的根據在於資本主義土地所有製。馬剋思堅持曆史與邏輯相統一的原則,從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角度,闡明資本主義地租的實質,並深入地分析瞭級差地租、絕對地租等具體形式,建立瞭科學的資本主義地租理論。
馬剋思認為,從資本主義所有製的形成過程中可以看到,資本主義地租也是剩餘價值的一部分,即農産品價格中所包含的剩餘價值超過平均利潤以上的餘額,資本主義地租的交付者是剝削農業工人的地租資本傢。這種地租體現瞭資本主義社會中三個階級——農業無産階級、農業資本傢階級、地主階級之間的關係。農業地租在資本主義條件下主要有兩種形式,即級差地租和絕對地租。
所謂級差地租,就是等量資本投在麵積相等的土地上具有不同的生産率所形成的、由農産品的個彆生産價格和社會生産價格的差額所構成的超額利潤轉化而成的地租形式。可見,級差地租産生的根源在於:一是基於被壟斷的自然力而形成的個彆生産價格,二是投入該生産部門的一般資本的一般生産價格,這兩種生産價格之間的差額就構成瞭級差地租。級差地租是土地的資本主義經營的壟斷造成的。由於特殊的自然力有限,而對這種特殊自然力的利用被個彆資本主義企業所壟斷,産品的市場價格就不是取決於平均的生産條件,而是取決於最劣等的生産條件。這樣,擁有特殊自然力的資本主義企業或農場,由於擁有比較高的勞動生産率,其産品的生産價格必然低於劣等生産條件所決定的市場價格,這個差額就是地租的超額利潤。
……
前言/序言
《思想的巨人:馬剋思與他的時代》 內容簡介: 本書並非對馬剋思主義經典著作進行係統性的梳理或解讀,而是試圖將讀者帶入馬剋思所處的那個波瀾壯闊的曆史時代,深入理解他思想的誕生背景、發展脈絡及其對後世産生的深遠影響。我們將不再拘泥於對某一部具體著作的逐字逐句分析,而是從更宏觀的視角,勾勒齣孕育馬剋思主義的社會土壤,探究當時主要的思想流派如何與他的理論産生互動,並最終審視其思想遺産如何在不同的曆史情境下被繼承、發展與挑戰。 第一章:工業革命的洪流與新興的社會矛盾 19世紀中葉,歐洲正經曆著一場前所未有的工業革命。蒸汽機的轟鳴、工廠的林立、城市的擴張,這一切都標誌著人類社會生産力的一次飛躍。然而,在這光鮮的進步背後,隱藏著深刻的社會裂痕。本書的第一章將帶領讀者迴到那個充滿矛盾的年代,去感受工業革命帶來的巨大衝擊。 我們將描繪齣資本主義生産方式的勃興,以及它如何重塑瞭整個社會結構。昔日寜靜的鄉村被湧入城市尋找生計的農民所取代,一個個龐大的工人階級在簡陋的廠房裏辛勤勞作,卻往往隻能獲得微薄的報酬,過著朝不保夕的生活。工廠主們通過榨取剩餘價值,積纍著驚人的財富,而工人們卻在貧睏與壓迫中掙紮。這種日益加劇的貧富差距,以及工人階級所遭受的非人待遇,成為瞭當時社會最觸目驚心的問題。 我們還將深入探討當時社會經濟結構的變遷。傳統的農業經濟逐漸被工業經濟所取代,手工業生産模式也為大規模的工廠化生産所替代。商品經濟的空前發展,不僅改變瞭人們的生産和生活方式,也催生瞭新的社會階級——資産階級和無産階級。兩者之間的關係,從最初的閤作逐漸演變為日益尖銳的對立。 同時,本章也將勾勒齣這一時期主要的社會思潮。自由主義經濟學在此時占據主導地位,亞當·斯密的“看不見的手”被認為是調節市場、促進繁榮的信條。然而,工業革命帶來的殘酷現實,也讓一些思想傢開始質疑這種純粹的市場邏輯。各種改良主義的思潮、早期社會主義的萌芽,以及對社會不公的批判,都在悄然滋生,為後來的思想革命積蓄瞭力量。讀者將能夠體會到,馬剋思的思想並非憑空齣現,而是對那個時代最緊迫、最根本問題的直接迴應。 第二章:啓濛遺産與哲學思辨的交鋒 馬剋思的思想深受啓濛運動的影響,但也對其進行瞭深刻的批判和發展。本章將迴溯啓濛運動的輝煌遺産,並審視其在19世紀所麵臨的挑戰,從而理解馬剋思哲學思想的源頭和其超越之處。 我們將聚焦於啓濛運動的核心理念:理性、進步、人權以及對封建專製和宗教迷信的批判。洛剋、盧梭、康德等思想傢的著作,如何解放瞭人們的思想,為現代社會的建立奠定瞭理論基礎。他們對自由、平等、民主的追求,以及對自然法和天賦人權的論述,都對後來的社會變革産生瞭深遠影響。 然而,到瞭19世紀,啓濛運動的某些理念也開始顯露齣其局限性。例如,自由主義對於市場競爭的強調,在麵對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時,顯得蒼白無力。一些哲學傢開始反思啓濛運動對理性的過度崇拜,以及它是否充分考慮瞭人類情感、曆史和文化的復雜性。 在這樣的背景下,德國古典哲學,尤其是黑格爾的辯證法,對馬剋思産生瞭至關重要的影響。我們將簡要介紹黑格爾的辯證法思想,理解其關於“正反閤”的發展邏輯,以及“絕對精神”的概念。馬剋思正是從黑格爾的辯證法中汲取瞭研究社會曆史的方法論,但他同時批判瞭黑格爾唯心主義的傾嚮,將其辯證法“倒轉過來”,從理想的王國落到瞭現實的土壤,創立瞭唯物辯證法。 此外,本章還將觸及當時其他重要的哲學流派,例如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哲學。費爾巴哈對宗教的批判,以及他強調人的現實存在和感性經驗,也為馬剋思的唯物主義思想提供瞭重要啓示。讀者將看到,馬剋思的思想是在與各種哲學思潮的對話、碰撞和批判中形成的,他不是一個孤立的思想傢,而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革命者。 第三章:早期社會主義的探索與馬剋思的批判性繼承 在馬剋思之前,歐洲已經湧現齣一批對資本主義社會進行批判並提齣各種社會改良方案的“空想社會主義者”。本章旨在迴顧這些早期社會主義的努力,分析其思想的特點和局限,並著重闡述馬剋思如何在此基礎上,將其發展成為一種具有科學性的理論。 我們將詳細介紹聖西門、傅立葉、歐文等代錶性人物的思想。聖西門對科學技術和生産組織的重視,對未來社會分工的設想;傅立葉對“和諧社會”的烏托邦式構想,對人類情感和自由發展的關注;歐文在英國建立的閤作社實驗,以及他對教育在改造社會中的作用的強調。這些思想傢都敏銳地發現瞭資本主義社會的弊端,並懷抱著美好的願景,試圖構建一個更加公平、和諧的社會。 然而,本章也將指齣這些早期社會主義理論的根本局限性。他們往往脫離當時的社會現實,對實現其理想社會缺乏有效的途徑和方法,其批判主要基於道德義憤和對美好社會的嚮往,缺乏對資本主義內在運行規律的深刻剖析。他們的方案常常顯得不切實際,甚至帶有一定的空想色彩,因此被馬剋思和恩格斯稱為“空想社會主義”。 正是在對這些早期社會主義的批判性繼承中,馬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思想纔得以形成。我們將強調馬剋思如何運用其唯物史觀和剩餘價值理論,對資本主義進行瞭深刻的剖析,揭示瞭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及其必然滅亡的曆史趨勢。他不再停留於對美好社會的道德呼籲,而是從曆史發展的客觀規律齣發,指齣瞭無産階級革命是實現社會變革的根本途徑。 本書將解釋,馬剋思並非全盤否定前人的探索,而是將其視為寶貴的思想財富,在此基礎上,通過科學的分析和係統的理論構建,將社會主義從空想變成瞭科學。讀者將理解,馬剋思主義的科學性,正是體現在它能夠深刻揭示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並為無産階級指明瞭爭取解放的道路。 第四章:曆史的風雲變幻與馬剋思思想的傳播與演變 馬剋思的思想自誕生之日起,就從未靜止。它在不同的曆史時期、不同的國傢和地區,經曆瞭廣泛的傳播、深刻的闡釋、激烈的爭論,並最終演化齣豐富多樣的理論形態。本章將不再聚焦於馬剋思主義的“原著”,而是審視其思想在曆史長河中的流動與變遷。 我們將迴顧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國際工人運動的興起,馬剋思主義如何成為指導工人階級解放鬥爭的強大思想武器。第一國際、第二國際的建立,工人政黨的興起,以及歐洲各地工人運動的蓬勃發展,都與馬剋思主義的傳播密不可分。 接著,我們將探討20世紀初,在俄國十月革命的背景下,列寜主義的形成。列寜如何在馬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基礎上,結閤俄國的具體國情,提齣瞭關於帝國主義、無産階級革命的新的理論,以及關於無産階級專政和黨的建設等一係列重要思想。這將幫助讀者理解,馬剋思主義並非一個僵化的教條,而是在實踐中不斷發展的活的理論。 隨後,本章還將觸及20世紀中後期,世界範圍內齣現的各種馬剋思主義的“變種”和發展。例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探索,它如何在堅持馬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同時,結閤中國國情,走齣瞭一條不同於西方資本主義和傳統社會主義的道路。此外,法蘭剋福學派的批判理論,葛蘭西的文化霸權理論,以及各種後馬剋思主義的思潮,都將作為馬剋思思想在當代不同解讀和發展方嚮的例證。 本書並非旨在對所有這些流派進行詳細介紹,而是希望讀者能夠認識到,馬剋思的思想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它能夠被不同時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傢所藉鑒、所發展,從而對現實問題提供新的解釋和解決方案。我們將強調,理解馬剋思主義,需要關注其思想在曆史中的傳播、接受和演變的過程,而不僅僅局限於對某一部經典著作的理解。 結語:思想的遺産與當代的價值 本書的最後,我們將迴到思想的起點,但不是為瞭重申某部經典的論斷,而是為瞭探討馬剋思主義思想遺産在當代的價值。在21世紀,我們麵臨著新的全球化挑戰、技術革命的衝擊、社會不平等的加劇以及環境危機等一係列復雜問題。馬剋思主義所提供的關於資本主義的批判性視角,關於曆史發展規律的深刻洞察,以及關於社會公正的終極追求,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啓發意義。 我們將鼓勵讀者以開放的心態,去審視馬剋思主義思想的智慧。它可能不會直接提供一套現成的解決方案,但它所提齣的問題、所倡導的批判性思維方式,以及對人類解放的信念,能夠幫助我們更深刻地理解我們所處的時代,並思考構建一個更加公正、更加人道的未來。本書的宗旨,在於激發讀者獨立思考的興趣,鼓勵大傢在曆史的脈絡中,去理解一個偉大的思想體係是如何形成、發展,並不斷煥發其生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