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印度洋海洋环境风险评估与应急响应 [South China Sea—Indian Ocean Marine Envionment Risk Assessment and Emergency Response]

南海:印度洋海洋环境风险评估与应急响应 [South China Sea—Indian Ocean Marine Envionment Risk Assessment and Emergency Response]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韧,洪梅,黎鑫 等 著
图书标签:
  • 南海
  • 印度洋
  • 海洋环境
  • 风险评估
  • 应急响应
  • 海洋安全
  • 环境监测
  • 海洋污染
  • 国际合作
  • 海洋生态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国防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8088328
版次:1
商品编码:11388020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South China Sea—Indian Ocean Marine Envionment Risk Assessment and Emergency Response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1-01
用纸:胶版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南海:印度洋海洋环境风险评估与应急响应》针对南海、印度洋日益突显的战略地位,领海主权、资源争夺和恐怖活动等潜在的国家安全隐患与军事冲突风险,系统地阐述了南海-印度洋海域的海洋环境特征,包括海洋地理特征、海洋气象和海洋水文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季节变化规律;介绍了风险分析的理论与方法、应急响应体系与准则以及基于统计决策的风险决策思想和数学模型;特别是针对海洋环境风险评估中存在的信息不完备问题,论述了基于经验知识、决策规范和小样本数据的风险评估的建模思想和技术途径。在此基础之上,开展了南海一印度洋海域的孕灾环境与致灾因子分析、固有风险和现实风险分析,阐述了海上突发事件的风险评估与应急响应的方法步骤、技术途径和仿真试验。
  《南海:印度洋海洋环境风险评估与应急响应》是一部系统阐述海洋环境风险分析与应急响应的研究专著,适用于气象水文保障、海洋环境风险评估、海洋资源规划利用、海洋防灾减灾以及国家海洋安全与海洋战略等领域的科研和业务人员,也可供大气、海洋、环境、地理、资源等学科的本科生、研究生和教师教学参考。

目录

第1章 风险分析的理论与方法
1.1 概述
1.2 风险定义
1.3 风险分类
1.4 风险分析与评估
1.4.1 风险分析过程
1.4.2 风险辨识
1.4.3 风险评估方法
1.5 风险规避与控制
1.6 风险决策
参考文献

第2章 应急响应体系与准则
2.1 概述
2.2 应急响应体系结构与内容
2.2.1 应急响应的主体和基本任务
2.2.2 应急响应的体系结构
2.2.3 应急响应的体系内容
2.3 应急预案制作原则和规范
2.3.1 制作原则
2.3.2 应急预案制作规范
2.4 救援的组织机构与救援程序
2.4.1 应急救援的组织机构
2.4.2 应急救援程序
2.5 突发事件的风险识别与管理
2.5.1 突发事件概念和特点
2.5.2 突发事件的风险识别
2.5.3 突发事件的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第3章 信息不完备条件的风险评估
3.1 概述
3.2 基于定性经验知识的风险评估
3.2.1 模糊集合与模糊推理
3.2.2 模糊逻辑控制器
3.2.3 基于模糊推理的舰船航行风险评估
3.3 基于保障条件与规范的风险评估
3.3.1 基本思想
3.3.2 单影响因素的风险评估
3.3.3 多要素的综合风险评估
3.3.4 风险评估模型应用试验
3.4 基于小样本信患扩散的风险评估
3.4.1 信息扩散思想与算法原理
3.4.2 正态信息扩散模型
3.4.3 椭圆式非均匀信息扩散
3.4.4 概率式非均匀信息扩散
3.4.5 海上突发事件的海洋环境风险评估
参考文献

第4章 南海一印度洋海域的海洋环境特征
4.1 概述
4.2 南海-印度洋海域的地理特征
4.2.1 南海的地理特征
4.2.2 印度洋的地理特征
4.3 南海-印度洋的地形地貌特征
4.3.1 南海的地形地貌特征
4.3.2 印度洋的地形地貌特征
4.4 南海-印度洋的海洋气候特征
4.4.1 南海的海洋气候特征
4.4.2 印度洋的海洋气候特征
4.5 南海-印度洋的海洋水文特征
4.5.1 南海的海洋水文特征
4.5.2 印度洋的海洋水文特征
4.6 南海-印度洋的海洋资源分布
4.6.1 南海的海洋资源分布
4.6.2 印度洋的海洋资源分布
参考文献

第5章 南海-印度洋海域的固有风险分析
5.1 概述
5.2 固有风险分析
5.2.1 基本内容
5.2.2 方法途径
5.2.3 风险指标定义与计算
5.2.4 固有风险评估模型
5.3 南海-印度洋海域的孕险环境分析
5.3.1 海峡、水道、港湾
5.3.2 岛屿
5.3.3 孕险环境敏感性分析
5.4 南海-印度洋海域的致险因子分析
5.4.1 热带气旋/台风
5.4.2 大风、大浪
5.4.3 低能见度
5.4.4 雷暴
5.4.5 风暴潮
5.4.6 海洋中尺度系统
5.5 承灾体的脆弱弱易/损性分析
5.5.1 风险承灾体分析
5.5.2 脆弱性/易损性分析
5.5.3 脆弱性评估与区划
5.6 南海-印度洋海域固有风险评估与区划
5.6.1 常规风险函数的固有风险评估
5.6.2 基于模糊推理的固有风险评估
参考文献

第6章 南海-印度洋海域的现实风险评估
6.1 概述
6.2 现实风险体系结构与评估流程
6.2.1 现实风险评估内容
6.2.2 现实风险体系结构
6.2.3 现实风险评估流程
6.3 南海主权争端风险评估
6.3.1 南海主权争端风险分析
6.3.2 南海主权争端风险评估
6.4 南海资源争夺风险评估
6.4.1 南海及周边海域的资源分布
6.4.2 南海资源争端的历史与现状
6.4.3 南海资源争夺的风险评估
6.5 南海-印度洋战略通道安全风险评估
6.5.1 南海-印度洋海峡通道的战略地位
6.5.2 南海-印度洋能源通道的控制状况
6.5.3 南海-印度洋战略通道的风险评估
6.6 南海-印度洋海盗活动与恐怖袭击风险评估
6.6.1 南海-印度洋海盗活动与恐怖袭击概况
6.6.2 南海-印度洋海盗活动与恐怖袭击的起因与特点
6.6.3 南海-印度洋海盗活动与恐怖袭击的风险评估
6.6.4 基于小样本案例信息扩散的海盗活动风险评估
6.7 南海-印度洋现实风险评估与区划
6.7.1 常规风险函数的现实风险评估
6.7.2 基于决策规范的现实风险评估
参考文献

第7章 海上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
7.1 概述
7.2 风险识别与应急响应等级划分
7.2.1 风险识别与风险评估
7.2.2 应急响应的等级划分
7.3 应急预案与救援部署
7.3.1 预案编制的基本内容
7.3.2 预案编制的基本步骤
7.3.3 应急响应的救援部署
7.4 突发事件的救援策略
7.4.1 救助站点选择
7.4.2 救助设施选取
7.4.3 救援路径规划
7.4.4 搜寻方式确定
7.5 残余风险与风险控制
7.5.1 残余风险与风险控制
7.5.2 残余风险评估
7.6 突发事件应急响应的风险决策
7.6.1 统计决策理论概述
7.6.2 时段优选——马尔科夫风险决策
7.6.3 预案优选——模糊贝叶斯决策
7.6.4 区域优选——不确定型风险决策
7.6.5 资源配置——效用概率决策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亚马逊河流域生态系统健康、可持续管理与区域发展的专著的详细简介。 亚马逊河流域:生态前沿、水文动力学与跨国界治理研究 作者: [此处留空,作者信息将根据实际情况填写] 出版信息: [此处留空,出版信息将根据实际情况填写] 页数: 约850页 内容概述 《亚马逊河流域:生态前沿、水文动力学与跨国界治理研究》是一部深度剖析全球最大热带雨林与河流系统的综合性学术著作。本书超越了对生物多样性的传统关注,将亚马逊河——这一横跨九国的庞大水文网络——置于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以及复杂地缘政治的交汇点进行考察。 全书共分为六大部分,系统梳理了亚马逊地区从其源头高地到广阔河口三角洲所展现出的复杂物理、生态和社会经济特征。研究的视角是多维度的,旨在为理解该流域面临的环境脆弱性、适应性挑战以及区域合作的紧迫性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证数据。 第一部分:地理、水文与古环境重建 (The Hydro-Geomorphological Framework) 本部分专注于亚马逊流域的物理基础。研究首先详细描绘了流域的地形地貌梯度,特别是安第斯山脉对水文系统的控制作用,以及广阔的冲积平原(洪泛区)的形成机制。 水文动力学是本章的核心。我们利用高精度卫星遥感数据和长期水文站记录,分析了亚马逊河主干流及主要支流(如内格罗河、马德拉河)的流量周期性、洪水极值事件及其与ENSO(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等气候模态的关联。深入探讨了“白色河流”(富含沉积物)与“黑色河流”(富含有机酸)的混合过程及其对营养盐传输的影响。 此外,本部分包含一个关于古环境重建的章节,通过对沉积岩芯和湖泊沉积物的分析,重建了过去数万年间亚马逊气候的波动历史,为评估当前人类活动影响下的生态阈值提供了历史参照系。 第二部分: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生态系统功能 (Biogeochemical Cycles and Ecosystem Function) 本部分将研究焦点转移到驱动亚马逊生态系统活力的物质循环上。重点阐述了碳、氮、磷在雨林冠层、土壤和水体间的动态平衡。 特别关注土壤的养分贫瘠化特征及其对植被结构的影响。详细分析了亚马逊河如何通过其巨大的径流量,将巨大的陆地碳储量输送至大西洋,并讨论了这种“河流碳泵”在全球碳循环中的作用。 生态系统功能研究部分,重点考察了蒸散量(ET)与区域降雨反馈机制。利用模型模拟,量化了森林砍伐对区域水循环稳定性的影响,揭示了亚马逊“自我维持降雨”的临界点,并讨论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量化方法。 第三部分:生物多样性前沿与适应性机制 (Biodiversity Frontiers and Adaptive Mechanisms) 亚马逊生物多样性的广度与深度是其最显著的特征。本部分超越物种名录的简单罗列,聚焦于物种的地理分布格局、特有性热点以及这些物种为适应极端环境(如季节性洪水、土壤贫瘠)所演化出的复杂适应机制。 我们深入研究了特有物种的栖息地碎片化风险,并利用分子生态学方法,评估了不同生态区域(如特有山地、季节性湖泊)中基因流的连续性。此外,本章还探讨了关键传粉者网络和种群遗传结构对维持森林健康的关键作用。 第四部分:土地利用变化与景观生态学 (Land-Use Change and Landscape Ecology) 土地利用变化,特别是森林砍伐和农业扩张,是亚马逊环境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本部分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构建了流域内关键区域(如“大豆带”、“牧场扩张前沿”)过去四十年的时空演变模型。 研究细致分析了农林复合系统、集约化农业模式与原始森林的相互作用。重点探讨了“森林边缘效应”对微气候和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并评估了不同管理策略(如可持续林业、恢复性再造林)在恢复生态廊道方面的潜力。 第五部分:跨国界治理、法律框架与冲突 (Transnational Governance, Legal Frameworks, and Conflicts) 亚马逊流域横跨多个主权国家,其环境挑战的解决高度依赖于跨国界的协调与合作。本部分是本书的政策与社会科学核心。 我们系统梳理了亚马逊合作条约组织(ACTO)等区域性治理机构的演变历史、法律效力及其在环境监测和信息共享方面的能力。重点分析了不同国家在环境法规执行力度上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影响跨境污染和非法采伐的控制。 此外,本章深入探讨了与土地、水资源相关的社会冲突,包括原住民社区的权利诉求、非法采矿(金矿开采)对河流系统的物理破坏和汞污染扩散,以及可持续发展政策在实践中遭遇的政治经济阻力。 第六部分:气候敏感性、风险评估与适应策略 (Climate Sensitivity, Risk Assessment, and Adaptation Strategies) 本书的总结部分致力于将前述所有发现整合到一个系统风险评估框架中。我们运用气候情景模型(CMIP6数据),预测了未来半个世纪内,亚马逊地区气温升高和降雨模式改变对水文系统稳定性和森林存活率的综合影响。 核心内容包括:干旱频率与强度的增加对森林碳汇能力的负面反馈;洪水风险区划的动态调整;以及对环境移民现象的初步社会经济预测。 在政策建议方面,本部分提出了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框架,强调将原住民的传统生态知识融入现代水资源管理和灾害预警系统,以构建更具韧性的区域发展路径。 目标读者: 本书适合从事地理学、生态学、水文学、环境科学、国际关系和区域发展研究的学者、研究生,以及在南美洲事务中担任决策角色的政府官员和国际组织专家。它为理解并应对亚马逊这一全球性关键生态系统所面临的复杂挑战,提供了权威且深入的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对海洋环境科学的了解还停留在基础层面,但这本书的排版和逻辑清晰度令人赞叹。即使是像我这样偶尔需要查阅相关资料的普通读者,也能感受到作者在组织材料时所下的苦功。它不像一些学术专著那样晦涩难懂,反而有一种引导性。我尤其关注到书中关于“跨区域合作机制”和“法律框架挑战”的探讨部分。南海和印度洋作为全球最重要的航运和资源富集区,其环境治理必然牵涉到复杂的国际政治和法律真空地带。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深入剖析在现有国际公约框架下,如何有效地建立和实施跨国界的应急响应流程,以及在面对跨国界污染事件时,各国应如何协调行动,避免因管辖权或责任划分不清而延误最佳处理时机。这种超越纯技术分析,触及治理层面的深度,是这本书区别于其他同类著作的关键所在,它为构建一个更具韧性的区域海洋安全网提供了蓝图。

评分

我最近在关注一些关于深海采矿和气候变化对珊瑚礁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这本书的出现恰逢其时。从书名来看,它似乎聚焦于“应急响应”,但一个真正有效的应急体系,必然建立在对潜在风险的深刻理解之上。我猜测书中一定有大量的篇幅用于梳理和量化那些可能导致环境灾难的“黑天鹅”事件,比如超级油轮泄漏、海底光缆断裂引发的次生污染,或者极端天气事件对沿岸基础设施的冲击。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平衡不同风险类型的权重和紧迫性的。是侧重于高频低强度的小型污染,还是着眼于低频高破坏性的重大事故?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风险矩阵,帮助我们从宏观层面理解“最坏情况”的可能性,并指导资源分配的优先级。这种前瞻性的风险画像,远比事后补救来得重要,它关乎我们能否真正保护这片蓝色星球的宝贵遗产。

评分

作为一名关注可持续发展议题的观察者,我一直认为环境风险管理最终要落脚于“可持续的经济活动”之上。这本书的副标题明确指向“风险评估与应急响应”,这暗示着它可能不仅关注生态保护,也深入探讨了保护这些海域的经济活动,如渔业、能源运输和旅游业,所面临的潜在中断风险。我非常希望看到书中能有一部分内容专门讨论“环境风险对区域供应链稳定性的影响”以及“绿色技术在应急响应中的应用潜力”。例如,如果一次严重污染事件发生,如何快速评估对区域渔业的长期影响,并设计出既能恢复生态又能保障当地社区生计的赔偿和恢复方案?这种将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整合在一起的“全景式”考量,是衡量一本环境风险评估著作是否具有时代前瞻性的重要标志。这本书的成功,或许就在于它能将冰冷的科学数据,转化为指导人类在海洋上安全、负责任航行的实际智慧。

评分

哇,这本《南海:印度洋海洋环境风险评估与应急响应》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神秘与力量感,深邃的蓝色调让人联想到广阔无垠的海洋,中央的图形符号似乎暗示着复杂的环境数据和紧张的应急部署。我一拿到书,首先被它扎实的学术气息和严谨的结构所吸引。这本书显然不是那种泛泛而谈的地理科普读物,它更像是为专业人士准备的工具箱,每一个章节的标题都透露出极高的技术含量和对实际操作的关注。特别是那些关于“风险评估模型构建”和“多源数据融合”的章节预告,让我对书中可能涵盖的尖端科研方法充满了好奇。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将复杂的海洋动力学、生态毒理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构建出能够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综合性框架。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它对前沿理论与实际操作的无缝对接上,它似乎在告诉我,我们不仅要知道风险在哪里,更要知道如何未雨绸缪地去量化和管理这些风险,这对于任何一个关心海洋可持续发展的决策者或研究人员来说,都是无价的宝藏。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虽然沉稳专业,但其内容本身所蕴含的紧迫感才是最打动我的地方。南海与印度洋,这两个水域的生态系统连接紧密,牵动着全球的生物多样性和气候调节功能。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处理“动态适应性”这个难题的。海洋环境不是静止的,风险因子——无论是人为压力还是自然变化——都在不断演进。因此,任何风险评估和应急预案都必须具备高度的“可迭代性”。我期待书中能介绍一些创新的监测技术,例如利用卫星遥感和AI算法对油污扩散进行实时建模,或者在预案中明确规定何时应启动第二级、第三级乃至最高级别的响应机制。这本书不应该仅仅是一份静态的报告,它应该是一本“活的指南”,指导我们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如何保持响应的敏捷性和有效性。这对于那些在第一线工作的海洋环境监测和救援队伍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操作手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