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馬革順閤唱學新編(中英文版)(附DVD)》在已有産品“馬革順自傳”基礎上進行大量修改,並加入近十年來最新的藝術人生點滴。DVD內容為央視“大傢欄目”紀錄片《和諧之美》。
作者簡介
馬革順,指揮傢、上海音樂學院教授。1914年齣生於南京,中學畢業後入國立中央大學教育學院音樂係,師從奧地利音樂博士史達士。1937年畢業,任教於西北音樂學院等院校,1945年到上海任教育局音樂中心分站主任。1947年,赴美國威斯敏斯特閤唱音樂學院專攻閤唱指揮,獲碩士學位。1949年迴國任教於滬江大學、上海美專、華東師大、上海音樂學院。1963年,馬革順教授的《閤唱學》學術專著齣版,標誌著中國閤唱學術理論達到國際水平,也確立瞭馬革順閤唱學派在國內外的重要地位。1981年2月,應美國閤唱指揮傢協會邀請,前往美國21所大學講學和舉行音樂會,並獲威斯敏斯特閤唱音樂學院"榮譽院士"稱號。至今仍在上海音樂學院任教,培養齣一大批優秀的閤唱指揮傢。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閤唱的組織與種類
閤唱的聲部——混聲閤唱的寫作手法——音層式混聲閤唱的聲部分配——閤唱的記譜
第二章 協調
協調的三種因素:音量、音色、音準——聽覺和內在感覺——必須相互取得統一的幾個方麵——閤唱隊形
第三章 均衡
閤唱中擔負各項不同任務的聲部種類——各類聲部在音量和音色上的要求——閤唱組織中各聲部的特性及作用——各類人聲在閤唱聲部中的安排——不同閤唱作品的均衡
第四章 諧和
藝術錶現中的音準、音高——部分諧和——總的諧和——求得閤理的諧和
第五章 色調
色調的三種因素:音量、音色、速度——邏輯重音、樂匯與整個作品的著色工作——依據音樂的一般規律而進行作品的色調安排——有創造性地給以閤理的色調調整
第六章 復調性閤唱作品的協調與色調
模仿與非模仿性復調——卡農——賦格
第七章 咬字與吐字
漢語發音單位:音節、音素——聲母與五音——介母、韻母與四呼——歸韻、混閤韻母與收聲
第八章 閤唱的基本訓練
正確的姿勢——發聲訓練:呼吸、發聲、共鳴——綜閤性練習的基本要求與方法
附錄
有關閤唱作品的選材、準備、排練及演齣的一些建議
馬革順教授簡介
譜例索引
精彩書摘
第八章閤唱的基本訓練
閤唱,是一種集體的活動,是藉著集體共同創造的音響來進行作品內容的錶達和藝術形象的塑造。它在進行過程中,要求集體中每一個成員在統一要求之下共同閤作齊心努力而産生錶達內容、塑造藝術形象所需要的音響。集體音響是所有個彆成員聲音的總和。而這種統一的要求,又是基於每個成員本身所造成音響的一切有關器官、神經、肌肉都具有同樣的發聲活動動態纔能産生的。同時這些器官、神經、肌肉之間的協調動作(這種協調是指各有關部分動作的配閤;與前麵所提的協調是兩種不同的概念),在各成員之間也必須是統一的。活動動態及各部分相互協調的動作如果不統一,所産生的聲音音響便不相同,那就不可能産生理想而統一的閤唱音響。如有些成員的“起聲”有快有慢,這對獨唱者來說問題不大,但對閤唱來說就會影響統一的音響。又如音色共鳴方麵,某些成員鼻音濃一些,而另一些成員喉音又比較重一些,這也必定會影響整個閤唱的音響。這些成員中之所以産生不同的效果,基本上都是由於有關發聲器官、神經、肌肉的活動動態以及各有關部分互相之間的配閤協調的情況不一緻而産生的。
因此,要想産生理想的閤唱音響,首先要求所有閤唱成員在發聲時的一切有關器官具備統一的動態和統一的協調活動。
為瞭達到統一的活動動態,首先必須要求每個成員在發聲時都具有統一的正確的姿勢。隻有當姿勢閤理而正確地統一時,纔有可能産生統一的發聲動態。
但這並不是說僅僅具備瞭正確的姿勢及發聲的統一動態,’就能獲得理想的閤唱音響。因為每個成員的發聲器官的部位、大小在生理上都有不同的差異,所以,盡管所有成員都具備瞭統一的姿勢和統一的活動動態,其結果也仍然不會産生完全統一而理想的閤唱音響。
因此,除瞭要求每個成員具有統一的姿勢及統一的發聲活動動態外,還必須具備能夠調整自己所産生的聲音來適應集體音響要求的能力。若僅僅具有統一的姿勢和統一的發聲動態而沒有調整自己聲音的能力,要想造成統一的音響,那就隻有采用消極的減低音量的辦法來取得音響的統一瞭(在這種情況下,音量的減少能避免個人聲音的突齣)。但這種措施卻犧牲瞭集體大量可利用的因素和能量,浪費瞭大量閤唱成員可以發揮的作用。
因此,在要求每個成員具有統一姿勢及活動動態外,還要訓練每個成員具有能夠調整自己聲音效果的能力,使之能很靈活、很敏捷地調整自己的聲音來適應集體音響的要求。這種調整不是消極的遷就,而是積極地去豐富集體音響。使自己的聲音既不在集體之外,又盡量發揮齣各成員自己本身一切可以發揮的力量和作用。
當閤唱作品藝術再現時,要想刻畫應有的藝術形象,在音樂的色調及情緒的錶現上是需要有極豐富而敏捷、靈活的善變的可塑性來適應;同時對指揮動作的反應和對鄰近成員及集體音響在音量、音色、音準、速度變化方麵的層次差彆,也都要有極靈敏的反應及適應能力。不具備這種能力,閤唱的演唱上就會顯得呆闆且纍贅。閤唱的藝術再現,是要錶達作品的思想內容。而錶達的過程是一種非常細緻而復雜的工作。隨著作品的發展,就需要産生各種發展中需要的效果。如果各成員缺乏靈活、敏捷的反應,那麼這種演唱就不可能達到盡善盡美的地步。因此,對閤唱成員訓練的進一步要求,就是不斷培養各成員能具有極靈活、敏捷的反應。隻有當閤唱成員具備瞭這種能力時,纔有可能在演唱時將閤唱作品所要刻畫的藝術形象,更完美細緻地錶達齣來。另外,對指揮的任何輕微暗不及鄰近成員與集體音響的細微變化,也要能很靈敏地及時適應和作齣反應。
……
前言/序言
《和聲之徑:西方閤唱藝術的演進與實踐》 內容提要: 本書是一部係統梳理西方閤唱音樂發展脈絡,深入剖析和聲學理論在閤唱實踐中應用的綜閤性著作。全書分為四大部分,旨在為閤唱指揮、聲樂教師、音樂學研究者以及所有熱愛閤唱藝術的學習者提供一座堅實的知識橋梁。第一部分追溯瞭西方閤唱的起源與早期發展,重點探討瞭中世紀聖詠嚮文藝復興復調的過渡,解析瞭早期教會音樂在音高組織和織體構建上的獨特模式。第二部分聚焦於巴洛剋時期至浪漫主義盛期的閤唱藝術變革,詳細闡述瞭通奏低音體係如何催生齣更復雜的對位與和聲結構,並分析瞭宗教清唱劇和大型經文歌在情感錶達和戲劇性處理上的創新。第三部分是本書的核心——深入解析瞭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的現代和聲語言在閤唱創作中的應用,涵蓋瞭從印象主義色彩和聲到序列主義技巧的廣泛領域,並探討瞭民族樂派如何將本土民間元素融入多聲部寫作。第四部分則迴歸實踐層麵,細緻講解瞭現代閤唱團的排練技巧、音準校正的科學方法、不同曆史時期作品的風格化處理(如巴赫的清晰度與德彪西的模糊性),並收錄瞭若乾精選的西方閤唱麯目片段的詳細技術分析。 --- 第一章:聲音的源起——閤唱藝術的古典根基 本章首先考察瞭閤唱的史前形態及其在古代文明中的角色,但重點立即轉嚮歐洲中世紀的單音音樂。我們詳細審視瞭格裏高利聖詠的音樂特點,如自由的節奏、清晰的音階體係,以及其在早期教會禮儀中的功能性地位。隨後,章節進入復調的曙光,剖析瞭奧爾加農(Organum)的産生及其從平行進行嚮自由對位的發展曆程。 文藝復興的織體革命: 這一部分著重介紹瞭“眾贊歌”(Motet)和“彌撒麯”(Mass)在十六世紀的黃金時代。我們深入研究瞭帕萊斯特裏那(Palestrina)的“純淨風格”,解析其如何通過嚴格的平行五度、八度禁忌和精妙的鏇律綫處理,達到一種神聖而寜靜的平衡。對比分析瞭弗蘭德學派(如雅各布斯·奧布雷赫特)和英國作麯傢(如托馬斯·塔利斯)在織體密度和情感張力上的差異,揭示瞭早期閤唱多聲部寫作中“聲部獨立性”與“整體和諧感”之間的動態張力。 --- 第二章:巴洛剋的迴響與古典的清晰 巴洛剋時期是閤唱音樂結構化和戲劇化的轉摺點。本章首先解釋瞭“數字低音”(Basso Continuo)概念如何為閤唱賦予瞭堅實的和聲基礎,並引導瞭對位藝術的復興。我們分析瞭濛特威爾第(Monteverdi)在《聖母贊主麯》中對第二實踐(Seconda Prattica)的探索,即如何為錶達文本的強烈情感而打破嚴格的對位規則。 巴赫的對位巔峰: 對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閤唱作品,特彆是《馬太受難麯》和《b小調彌撒麯》,進行瞭細緻入微的分析。重點討論瞭巴赫如何將精密的賦格結構與感人至深的宣敘調和詠嘆調完美結閤,以及他對和聲色彩的駕馭,如何通過轉調和不協和音的使用來烘托宗教敘事的深度。 古典主義的平衡之美: 章節隨後轉嚮海頓和莫紮特,探討瞭在海頓“母體”影響下,閤唱作品如何開始藉鑒奏鳴麯式的結構邏輯。莫紮特的《安魂麯》被用作案例,展示瞭古典時期如何將巴洛剋復調技法融入更清晰、更具歌唱性的鏇律綫條中,以及對“平衡”與“透明度”的追求。 --- 第三章:浪漫主義的激情與現代的探索 浪漫主義時期,閤唱成為錶達個人情感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本章探討瞭門德爾鬆、舒曼等作麯傢如何復興瞭無伴奏閤唱(A cappella),以及他們對北歐民間音樂元素的熱衷。勃拉姆斯的作品被視為浪漫主義閤唱的集大成者,我們解析瞭他如何巧妙地融閤民間鏇律、嚴謹的對位以及厚重的、充滿色彩的和聲。 民族主義的興起: 專門章節分析瞭俄羅斯五人組、捷剋作麯傢(如德沃夏剋)以及斯堪的納維亞作麯傢(如西貝柳斯)如何通過采納本國民間調式和歌謠的特點,為閤唱音樂注入鮮明的地域色彩。這部分強調瞭閤唱作為文化載體的角色轉變。 跨越世紀的實驗: 最後,本章關注二十世紀初的革新力量。我們考察瞭德彪西和拉威爾如何將印象派的和聲理念——如全音階、五度音階和和弦的獨立性——應用於閤唱織體中。隨後,通過對布裏頓和普契尼後期作品的分析,揭示瞭歌劇化的戲劇張力如何滲透到清唱和宗教閤唱作品中,以及序列主義對傳統調性的挑戰。 --- 第四章:閤唱實踐的技術進階與藝術再現 本捲從理論走嚮實踐,旨在為指揮傢提供工具。它首先詳細討論瞭音準的物理學基礎,解釋瞭純律與十二平均律在閤唱中的實際應用差異,並提供瞭校正內聲部音準的具體練習方法。 排練的藝術與技巧: 章節詳細拆解瞭有效排練的流程,包括如何進行高效的呼吸組織訓練、如何針對不同聲部的音色特點進行塑造(如男高音的高音區處理和女中音的厚度構建),以及如何通過節奏訓練來增強復雜對位段落的清晰度。 風格化的演繹: 針對不同曆史時期的作品,本章給齣瞭具體的演繹建議。例如,在演唱十六世紀作品時,強調氣息的連貫性和音色的統一性;在演繹浪漫主義作品時,則側重於樂句的呼吸感和情感的層次推進。同時,討論瞭現代閤唱團在處理現代派作品時,對音色“非傳統”探索的必要性。 閤唱團的未來: 最終部分展望瞭當代閤唱音樂的發展趨勢,包括電子技術與人聲的結閤,以及當代作麯傢在人聲技法拓展方麵的最新嘗試。本書旨在為學習者提供一個完整、深入、且兼顧理論深度與實踐指導的閤唱學習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