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第92輯) [Old Photos]

老照片(第92輯) [Old Photos]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馮剋力 編
圖書標籤:
  • 老照片
  • 懷舊
  • 攝影
  • 曆史
  • 記憶
  • 傢族
  • 紀實
  • 黑白
  • 復古
  • 中國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山東畫報齣版社
ISBN:9787547410721
版次:1
商品編碼:11391603
包裝:平裝
外文名稱:Old Photos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3-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89
字數:12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老照片(第九十二輯)》主要內容包括:曾任拉貝助手的陳斐章、1958:將軍下連當士兵、迴憶嶽父高文禮、懷念母親、姨夫蔣君超、1972年的北京之行、空襲東京與浙贛戰役、昆明1943:抗戰大反攻前的悠然、1931年:日本修學旅行記等。

內頁插圖

目錄

三石 曾任拉貝助手的陳斐章
陳化琪 1958:將軍下連當士兵
楊鋼 迴憶嶽父高文禮
隋東文 懷念母親
老鬼 姨夫蔣君超
關小舟 1972年的北京之行
黃季左 空襲東京與浙贛戰役
黃豆米 昆明1943:抗戰大反攻前的悠然
喬世良 1931年:日本修學旅行記
盧榮泰 援越殘記
鬍劍 民兵的前身
顧偉列 顧雲興與人像攝影
楊廷華 我的攝影緣
張聖明 海鷗鏡頭裏的往事親情
雍堅 清末濟南府的城牆和城樓
馮剋力 同樣的定格多元的解讀

封麵 整裝待發的美軍飛行員(黃季左)
封二 1943年的昆明街景(秦風老照片館)
封三 白楊、蔣君超夫婦的結婚照(老鬼)

精彩書摘

  4月29日,在東京銀座參觀鬆阪屋、市中。
  4月30日,在東京訪問見學地點有:帝國大學、宮城、外苑繪畫館、上野公園、動物園、明治神宮。
  東京帝國大學由幕府時期設置的“蘭學”機構“天文方”、昌平阪學問府、種痘所曆經演變而來。後來是明治時期創辦的東京開成學校和東京醫科學校。明治維新初期,日本政府公布瞭“新學製令”,為嚮歐美學習打開門戶,1877年根據文部省指示將上述兩校閤並,定名為東京大學。當時在校生有五百餘人,設有文學、法學、理學、醫學四個學部,不久文部省兼管的東京法律學校並入該校,隸屬法學部。1886年,明治政府為適應國傢嚮外擴張的需要,培養具有國傢主義思想的人,頒布瞭“帝國大學令”,東京大學改名為東京帝國大學,采用分科大學製,原來工務省管轄的工科大學,農務省管轄的東京農林學校和山林學校閤並建成的農科大學,相繼成為帝國大學的工科大學和農科大學,以前原有的幾個學部分彆改為法政大學、醫科大學、文科大學、理科大學;並開始設置研究生院。1887年製定瞭“學位令”後,增設博士和大博士學銜。其間,各帝國大學紛紛冠上本地名稱,為示區彆,帝國大學的名稱前麵添上“東京”二字,更深一層含義是使其成為各大學的樣闆。學校的體製也發生變動,分科大學製又改為學部製,法學部增設經濟學部。我們去參觀時,介紹者對我們說,東京帝國大學已經培養瞭幾萬名畢業生。當時我們唏噓贊嘆,十分羨慕。
  從帝國大學齣來,我們來到宮城外的二重橋。宮城就是天皇居住的皇傢宮殿區。是江戶幕府於1657年所建的城堡,1888年纔成為日本天皇的居所。城廓外麵有廣闊的護城河圍繞。二重橋位於皇居正門前,前方為正門石橋,又稱眼鏡橋。裏麵是鋼鐵製造的鐵橋。正門有皇宮護衛官儀仗隊駐守,平時是關閉的,隻有天皇即位大典、天皇、皇後、皇太後大葬儀式等特彆事宜時,或重要外賓來訪纔使用。裏麵的鐵橋在江戶城的西丸下乘橋的位置,早年曾因護城河水深,舊橋較低,所以在橋上再搭建瞭一座橋,為上下二層,所以叫做二重橋。日本統治大連時期,我們學校每周一早晨都要舉行朝會,像日本人一樣,升日本國旗,唱日本國歌,嚮官城遙拜,行九十度深鞠躬禮。當我們站在二重橋前,在隊長的帶領下,嚮宮城行禮後,遠望那茂林掩映的神秘皇宮,心裏充滿異樣的感覺。
  上野公園是日本最為著名的公園。不僅景色秀美,更在曆史古遠與人文之深厚。在1873年建起上野公園之前,園內的很多建築和景觀就已存在,公園所在地也已是江戶一帶久負盛名的遊玩之地。公園裏有幕府末期大將軍西鄉隆盛的銅像,我們進園要嚮這個銅像行禮。公園裏有德川幕府的傢廟。東照宮參道兩旁有九十五座石燈籠和一百九十五座青銅燈籠。其中有一座六米高的燈籠,不知道為什麼名為“鬼燈籠”。還有1624年修建的寬永寺。寬永寺建立時移種的櫻花,使上野公園成為賞櫻名園。從魯迅的描寫裏,我們已經對日本櫻花和日本人賞櫻有瞭印象和嚮往。可惜,我們去時,早已過瞭3月下旬初春的花開時節。
  ……
《時光的剪影:記憶中的麵孔與瞬間》 一部關於個體生命體驗、時代變遷與人性深處的微觀史詩。 本書並非對某一特定主題或係列圖片的匯編,而是一次對時間流逝的深刻沉思,通過一係列精心挑選的、源自不同曆史時期、不同地域的個體記錄,試圖捕捉那些被宏大敘事遺漏的、最真實、最微妙的人類情感與生活側影。它是一本關於“看見”與“被看見”的文本,引導讀者進行一場超越自身的、漫長的精神漫遊。 第一部分:靜默的肖像——凝視個體經驗的深度 本部分聚焦於那些特寫鏡頭下的麵孔,它們是曆史洪流中微小而堅韌的錨點。我們深入探討肖像藝術如何超越簡單的記錄功能,成為靈魂的辯護詞。 1. 陌路人的凝視:身份的構建與消解 這一章節選取瞭一批匿名或身份模糊的影像。照片中的人物並非曆史名人,他們是工廠的工人、田間的農夫、街角的商販,或是某個傢庭中的普通一員。通過對他們衣著細節、眼神交流乃至姿態的細緻分析,我們嘗試重建他們所處的社會語境。例如,一張拍攝於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女性側影,她的雙手布滿繭子,但頸部佩戴著一串細小的珍珠項鏈——這種物質上的矛盾與精神上的堅韌如何共存?我們探討的是個體如何在既定的社會結構中,為自己創造齣細微的、不為人知的尊嚴和美感。這些“陌路人”的形象提醒我們,曆史是由無數個未被書寫的、具體的生命纍積而成的。 2. 情感的側寫:在瞬間捕捉永恒的波瀾 本章深入研究那些捕捉到強烈情緒爆發點的瞬間影像。這不是擺拍的戲劇性,而是恰好被鏡頭捕獲的、不加修飾的真實流露:一次久彆重逢的淚水、一個孩子初次見到雪地的驚奇、一對老夫婦在餐桌旁無言的默契。我們側重分析光影如何雕刻這些情緒,以及攝影師如何運用景深和構圖,將這種轉瞬即逝的內心波動轉化為具有永恒感染力的視覺語言。這些肖像迫使讀者直麵人類最原始、最普世的情感體驗,無論時代背景如何迥異,飢餓、愛戀、恐懼與希望,永遠是人類共同的底色。 第二部分:流動的場景——空間、時間與日常的張力 本部分將焦點從個體轉嚮環境,探討特定空間如何塑造人物的命運,以及日常生活的重復性如何孕育齣非凡的意義。 3. 城市的肌理:鋼筋水泥下的生存哲學 選取瞭從早期工業化都市到現代大都市的若乾場景。這些影像不再是單純的建築記錄,而是對城市生活密度、節奏和異化現象的深刻剖析。我們觀察那些在擁擠的街道上匆忙行走的人群,分析狹窄的巷弄中生活氣息的滲透,以及高聳入雲的玻璃幕牆對個體心理投下的陰影。本章特彆關注城市邊緣地帶的生活圖景,那裏的人們如何適應與抵抗現代化的侵蝕,如何在外在的秩序感中,為自己保留一片混亂而鮮活的私人領域。 4. 鄉野的迴響:土地與記憶的共生 與城市的疏離感相對,本部分呈現瞭與土地緊密相連的社群景觀。從播種的場景到豐收的慶典,這些畫麵記錄瞭人類對自然界周期性律動的依賴與敬畏。我們考察傳統農耕社會中,集體勞動與傢庭結構之間的微妙平衡。尤其引人深思的是,當現代化的進程不可避免地侵入這些傳統空間時,那些被遺棄的工具、空置的院落和日漸稀疏的人口,如何以一種沉默的姿態,講述著一場關於遷徙與失落的無聲敘事。 第三部分:時代的碎片——非官方曆史的側寫 本書力圖提供一種“非官方”的曆史視角,即那些沒有被納入主流教科書的、存在於民間記憶深處的片段。 5. 慶典與哀悼:集體記憶的塑造 這一部分對比瞭不同社會中,人們如何共同慶祝重大事件或共同麵對悲劇。無論是歡騰的遊行隊伍,還是肅穆的葬禮行列,這些集體行為揭示瞭一個社會在特定時刻的價值觀取嚮和情感宣泄模式。我們分析這些公共場閤中的服飾規範、肢體語言,以及人群的組織形態,如何體現齣權力結構與社會契約的運作方式。這些場景不是對曆史事件的直接再現,而是對人們如何“體驗”曆史的側麵記錄。 6. 物質的符號學:日常用品的隱秘史 本章通過對一些普通物件的聚焦——一個舊式留聲機的機座、一個褪色的搪瓷茶杯、一本被翻閱得邊緣捲麯的書——來反推使用它們的主人的生活軌跡和時代審美。物件是時間的容器,它們承載著使用者的習慣、階層地位以及時代的審美潮流。通過對這些“物的曆史”的解讀,我們得以窺見那些隱藏在宏大敘事背後的,關於品味、消費與匱乏的社會變遷。 結語:不可復現之境 本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一種對“不可復現之境”的尊重。每一張圖像,無論其媒介是何種工藝(從早期的濕版到後期的膠片),都凝固瞭一個獨一無二的物理和精神瞬間。它們是時間對我們的饋贈,也是我們對未來發齣的疑問。閱讀這本書,即是與那些已經遠去或正在遠去的人們進行一場跨越維度的對話,去理解那份屬於他們的、無法被完全復製的生存質感。它鼓勵讀者以更加細膩、更加人性化的眼光,重新審視自己所處的時代,以及那些潛藏在日常生活肌理之下的,不朽的人類精神印記。

用戶評價

評分

我很少為一本書寫下如此詳盡的評價,但《老照片(第92輯)》確實觸動瞭我心中某個柔軟的部分。它讓我意識到,我們現代生活中的每一刻,在未來都將成為某種意義上的“老照片”。這種強烈的對比,促使我開始重新審視當下。這本書的魅力,或許就在於它提供瞭一種“時間錯位感”的體驗。讀著讀著,我竟然會不自覺地放慢自己的呼吸和動作,仿佛生怕驚擾瞭那些沉睡在紙張裏的光影精靈。這種慢下來的過程,在如今這個信息爆炸、節奏飛快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它不是提供答案,而是提齣瞭一種更溫柔的、關於“存在”和“流逝”的哲學思考,讓人在欣賞舊日影像的同時,也對自己的生命軌跡有瞭更深一層的感悟。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一次視覺的穿越。封麵那種泛黃的紙張質感,配上那種略顯模糊但又充滿故事感的黑白照片,一下子就把人拉迴到瞭那個遙遠的年代。我記得我翻開第一頁的時候,那種油墨的微弱氣味都仿佛帶著曆史的塵埃。書頁的排版不是那種冷冰冰的現代設計,而是帶著一種老式畫報的韻味,文字和圖片的留白都恰到好處,讓人在閱讀時感到一種莫名的安寜。特彆是那些精心挑選的字體,有些筆畫的粗細變化,透露齣那個時代印刷技術的特點,這對於一個對視覺藝術和曆史物件有偏好的人來說,簡直是莫大的享受。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個精心維護的私人相冊,每一頁都經過瞭主人的用心整理和編排。我尤其欣賞編輯在圖片旁配的那些簡短的說明文字,它們剋製而精準,沒有過多渲染,隻是輕描淡寫地勾勒齣場景,把想象的空間留給瞭讀者,這種“不言而喻”的敘事方式,高明極瞭。

評分

這本書的編輯功力著實令人佩服,它成功地在“大眾性”與“專業性”之間架起瞭一座穩固的橋梁。對於一個對攝影史有所涉獵的人來說,我能看齣照片在技術層麵的多樣性——從早期的玻璃底片效果到後期膠片時代的過渡痕跡,不同年代的曝光、景深控製和構圖技巧都有所體現,這本身就是一本生動的攝影史小冊子。而對於不瞭解攝影技術的朋友,那些畫麵本身所承載的濃鬱的時代氣息,足以讓他們沉醉其中。最難能可貴的是,全書的選圖風格異常統一,即便主題可能跨越數十年,但那種特有的“情緒基調”卻能將所有碎片化的影像整閤起來,形成一個連貫而強大的情感衝擊波。它避免瞭簡單地堆砌老照片的俗套,而是構建瞭一種有節奏感的敘事流,每一次翻頁都伴隨著心緒的起伏。

評分

閱讀這本影集的過程,與其說是“看”照片,不如說是一場深入的“沉思”。每一張照片都像是一個時間膠囊,裏麵封存著無數未被講述的故事。我盯著那些人物的眼神,試圖去解讀他們眉宇間的喜怒哀樂,那些服裝、街道、乃至空氣中的塵土感,都在無聲地訴說著那個特定曆史時期的社會風貌和人們的日常生活狀態。比如有一張關於市井集市的照片,我能想象齣當時嘈雜的叫賣聲、食物的香氣,甚至是人群中那種特有的擁擠感,作者的選片角度非常刁鑽,總能捕捉到那些被宏大曆史敘事所忽略的、最真實也最動人的瞬間。這不是那種教科書式的曆史記錄,它更像是一場溫暖的、充滿人情味的午後漫談,讓人在欣賞光影藝術的同時,也對逝去的生活方式産生瞭強烈的共情和懷舊情緒。

評分

這本書在裝幀細節上的用心,值得被單獨拿齣來贊揚。內頁紙張的選擇,似乎經過瞭嚴格的測試,既保證瞭老照片那種特有的顆粒感能夠被完美重現,又避免瞭反光帶來的閱讀障礙。墨水的選用也相當考究,黑白層次豐富,暗部細節清晰可見,完全沒有那種廉價印刷品的扁平和灰暗感。此外,書脊的裝訂方式也很有趣,它允許書本能夠完全平攤,這對於細細品味每一張大跨頁的照片來說,是極其便利的設計。我喜歡它那種近乎於“非賣品”的精緻感,仿佛它不是批量生産的商品,而是某位收藏傢私人珍藏的典藏版。這種對實體媒介質感的執著,在數字化時代顯得彌足珍貴,它提醒著我們,某些美好的事物,需要用實體的方式去觸摸和感受,纔能真正被銘記。

評分

能在京東買到,而且價格優惠,很不錯的!!!

評分

目錄

評分

人生況味

評分

書很好,每期都買瞭的,

評分

目錄

評分

查看全部

評分

4月29日,在東京銀座參觀鬆阪屋、市中。

評分

從創刊號一直收藏,不錯!

評分

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