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巴特1987年攜此作參加博士論文答辯時已年近五十,此時他已著譯等身,而參加論文答辯的是德裏達、利奧塔、格拉內爾、喬治·斯坦納這樣級彆的人物。對此,我們一方麵感慨他的博士頭銜的驚人含金量,另一方麵也確證瞭此書是久經歲月沉思辯駁的成熟之作,是作者重大思想成果的一次結晶。
如何受益於海德格爾思想又不至於被其吞噬?拉巴特以此書作齣瞭典範,並彰顯瞭法國思想傢在形而上學之外的廣闊人文領域的敏銳觸覺與批判天賦。
《海德格爾、藝術與政治》是拉巴特關於海德格爾納粹問題研究的代錶作。海德格爾加入納粹的行為,對西方二戰後一代知識分子而言是難以釋懷的重大事件和焦點話題。拉巴特的批評建立在對海德格爾整體思想的深入理解之上,將思想的尊重與無情的剖析相結閤,融入拉巴特在浪漫主義、藝術、模訪論、哲學史和德國曆史等領域的豐碩研究成果,揭示瞭海德格爾的“錯誤行徑”與其思想的內在關聯,以及海德格爾哲學與納粹主義的復雜關係。是一部既富於批評激情、又不乏嚴謹思辨的簡潔堅實之作。
菲利普·拉古-拉巴特(PhilippeLacoue-Labarthe),(1940-2007),法國當代哲學傢、文學批評傢、翻譯傢和作傢,曾長期任教於斯特拉斯堡大學,以其在德國浪漫主義、解構主義、政治與哲學之關係等領域的研究著稱。他曾將海德格爾、尼采、荷爾德林、本雅明、策蘭等人的作品翻譯為法語。
告讀者
1. 哲學
2. 海德格爾
3. 一九三三年
附言 一
4. 錯誤
5. 停頓
附言 二
6. 德國之歌
7. 國傢唯美主義
8. 模仿論
9. 神話
附言 三
10. 韆年
有一天,在雖說不上痛苦也卻著實不大愉快的情況下,阿多諾寫道:“(海德格爾的)哲學,直至其最內在的構成,都是法西斯的。”阿多諾在為自己辯解,不能不誇張。但是眾所周知的是,即使在憤怒之中,他也往往一語中的。但我們還是將此教條(而專斷)的斷言當作問題來看吧。這確實是一個真正的問題。我們或可這樣來錶述它:1933年的加入,輕描淡寫的解釋,不肯做齣的否定,對猶太人種族滅絕的緘默不語(以及在德國和歐洲的責任上所保持的沉默),所有這些給海德格爾哲學--或是他的思想--帶來瞭什麼變化?難道僅僅是在一種從其他方麵看仍然完好無損而從根本上看並未受到任何妥協玷汙的思想之上,濛上瞭一點點局部的、暫時的陰影?或者,是否可以認為,這樣的思想已被所有這些永遠地玷汙瞭,以至於達到如此程度:可以基本稱之為“法西斯的”?海德格爾對此避而不談--或基本不談,不捲入那些低級而激烈的(或本該如此的)論戰,每每擺齣那種忍辱負重的尊嚴,或是大談思想的無盡升華,總之,他以這樣的一些方式對自己的思想,也可以說是對他自己所稱作的思想,承擔著一種巨大的責任。他這不過是為阿多諾的指控提供瞭依據而已。而對“思想的任務”的標榜無法或難以掩飾對思想的玷汙,他還使人們得以公開加以嘲笑或錶示憤怒。但是,也正是海德格爾在當時最早提齣瞭對思想負有一種“曆史的”責任,這種責任是巨大的,又是與其在直接行動領域的無能為力同外延的。不正是他,於四十歲生日之際,在電視采訪中迴答維瑟的問題時,強調瞭“思想的任務”嗎?(他提到那場恰是題為《哲學的終結和思想的任務》的報告會(1964)。)不也正是他不無誇張地作齣下麵的結論嗎?他說:“一個未來的思想傢,也許將麵臨著我現在努力製定的這種思想所提齣的任務,這時他應該順應海因裏希·馮·剋萊斯特偶然一日寫下的一句話:‘我對某個尚不在那兒的人物恭而敬之,我遙嚮其韆年之外的思想頂禮膜拜。’”當人們用這樣的一種尺度去衡量事物的時候,人們就會知道思想的遺贈或遺産的關鍵問題何在。至少人們會知道,指望用沉默或是用“有偉大之思者,必有偉大之迷誤”一類雲山霧罩的隱喻來解決問題,是何其危險。
……
如果這是一本旨在普及海德格爾思想的作品,那麼它顯然是失敗的,因為它對前置知識的要求極高,幾乎是為已經浸淫其中多年的學者量身定做的。但如果目標讀者是專業研究者,那麼它又顯得不夠銳利,缺乏提齣顛覆性論斷的勇氣。這本書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或許是它對“德意誌精神”與“歐洲衰落”這一主題的隱晦迴應。作者似乎在字裏行間流露齣一種對失落的“本源”的懷舊情結,這種情結雖然在美學層麵上具有感染力,但在麵對全球化和多元文化衝擊的當代,顯得有些不閤時宜。總而言之,它是一部充滿張力、但最終未能完全解決其自身張力的作品,更像是一份詳盡的學術筆記,而非一部成熟的、具有裏程碑意義的專著。
評分讀完(假設的)《海德格爾、藝術與政治》,我的第一感受是,這本書的野心遠超其所能承載的深度。它試圖將海德格爾的形而上學、美學和政治捲入一個宏大的敘事中,但各個部分之間的銜接顯得有些生硬,像是拼湊起來的論文集。尤其是在處理“政治”這一極具敏感性的議題時,作者似乎采取瞭一種過於保守的立場,迴避瞭對核心衝突的直麵。我原本期待能讀到一些關於“界域”或“傢園”概念如何在現代危機中被重新激活的深刻見解,但最終看到的卻是對現有解釋的重復,缺乏真正原創性的理論突破。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時常在過於學術的術語堆砌和略顯煽情的抒情之間搖擺不定,這使得閱讀體驗時常被打斷。對於那些希望通過這本書來建立自己關於海德格爾政治觀點的讀者來說,可能會感到失望,因為它提供的更多是問題而非令人信服的答案。
評分老實說,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斷續且不穩定的。某些章節簡直是一場酣暢淋灕的智力冒險,作者對現象學視角的精準拿捏,讓我仿佛重新迴到瞭那個對世界充滿探尋渴望的時刻。比如,書中對荷爾德林詩歌的解讀,那段文字的優美和準確性,足以讓人屏息凝神。然而,一旦談及政治參與或倫理責任,筆鋒便陡然收緊,變得含糊不清,仿佛作者害怕觸碰那些尚未被徹底“清理”的意識形態地雷。這種不一緻性令人睏惑:一個思想如此深刻的哲學傢,其政治遺産難道隻能以如此謹慎的方式來討論嗎?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一種更具勇氣和批判性的曆史重估,而不是這種帶著曆史包袱的、小心翼翼的學術描摹。
評分這本名為《海德格爾、藝術與政治》的著作,我至今未能找到與這個標題直接相關的實體書。如果它是一本關於哲學傢海德格爾思想的深入剖析,我猜想它會是一部極具挑戰性的文本。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梳理海德格爾那些晦澀難懂的後期思想,尤其是那些涉及“存在之思”和“本真性”的論述。例如,在談到藝術作品的“敞開”時,作者是否能夠提供清晰的闡釋,幫助讀者理解藝術如何成為真理發生之地?此外,如果書中觸及瞭海德格爾與納粹主義的曆史糾葛,我更希望看到一種審慎而富有洞察力的分析,而不是簡單的道德批判或辯護。一個優秀的解讀應當能夠揭示其思想的復雜性與內在矛盾,而不是試圖將他簡化為一個固定的標簽。這本書如果真的存在,我想它必然是哲學專業人士和嚴肅的文化研究者案頭必備的參考書,它需要具備極高的學術嚴謹性和對文本細微之處的把握能力,否則,很容易淪為對深奧概念的空洞轉述,讓讀者在迷霧中找不到方嚮。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設計(假設)透露齣一種古典的嚴肅感,這與海德格爾本人的氣質頗為契閤。然而,內容上的呈現卻像是一場在迷宮中尋找齣口的智力遊戲。我特彆關注瞭書中關於技術本質的論述,這部分寫得相對紮實,作者成功地將“座架”(Gestell)的概念與當代數字媒介的統治性影響聯係起來,展現齣一種令人警醒的洞察力。但一旦話題轉嚮藝術的“酒神精神”與城邦的建構,論證的邏輯鏈條便開始鬆動。作者似乎過於沉迷於使用德語原詞的音譯和直譯,雖然這能彰顯其學養,卻也無形中築起瞭一道牆,將普通讀者拒之門外。我更欣賞那些能夠將概念“本土化”的處理方式,即用清晰的現代語境來解釋古老命題的當代迴響,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對文本的“考古”上。
評分拉巴特1987年攜此作參加博士論文答辯時已年近五十,此時他已著譯等身,而參加論文答辯的是德裏達、利奧塔、格拉內爾、喬治•斯坦納這樣級彆的人物。對此,我們一方麵感慨他的博士頭銜的驚人含金量,另一方麵也確證瞭此書是久經歲月沉思辯駁的成熟之作,是作者重大思想成果的一次結晶。
評分很不錯,灕江齣版社這套書很好
評分我是為瞭看彆人的博士論文怎麼寫的
評分看著像精裝,實際上很薄一本
評分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
評分海德格爾的政治立場問題,一直是後來哲學傢要麵對的,如果是藝術傢或者小說傢,參與瞭那場對猶太人的活動,那麼,還是可以有藉口來推脫的,但身為一個哲學傢,仍然參與其中,就另當彆論瞭,拉巴特對海德格爾的理論進行分析,指齣一條另類的視角
評分京東正版,給老公買的,還沒看111
評分很好。。。。。。。。。。
評分想瞭解一下海德格爾的納粹問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