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巴特1987年携此作参加博士论文答辩时已年近五十,此时他已著译等身,而参加论文答辩的是德里达、利奥塔、格拉内尔、乔治·斯坦纳这样级别的人物。对此,我们一方面感慨他的博士头衔的惊人含金量,另一方面也确证了此书是久经岁月沉思辩驳的成熟之作,是作者重大思想成果的一次结晶。
如何受益于海德格尔思想又不至于被其吞噬?拉巴特以此书作出了典范,并彰显了法国思想家在形而上学之外的广阔人文领域的敏锐触觉与批判天赋。
《海德格尔、艺术与政治》是拉巴特关于海德格尔纳粹问题研究的代表作。海德格尔加入纳粹的行为,对西方二战后一代知识分子而言是难以释怀的重大事件和焦点话题。拉巴特的批评建立在对海德格尔整体思想的深入理解之上,将思想的尊重与无情的剖析相结合,融入拉巴特在浪漫主义、艺术、模访论、哲学史和德国历史等领域的丰硕研究成果,揭示了海德格尔的“错误行径”与其思想的内在关联,以及海德格尔哲学与纳粹主义的复杂关系。是一部既富于批评激情、又不乏严谨思辨的简洁坚实之作。
菲利普·拉古-拉巴特(PhilippeLacoue-Labarthe),(1940-2007),法国当代哲学家、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和作家,曾长期任教于斯特拉斯堡大学,以其在德国浪漫主义、解构主义、政治与哲学之关系等领域的研究著称。他曾将海德格尔、尼采、荷尔德林、本雅明、策兰等人的作品翻译为法语。
告读者
1. 哲学
2. 海德格尔
3. 一九三三年
附言 一
4. 错误
5. 停顿
附言 二
6. 德国之歌
7. 国家唯美主义
8. 模仿论
9. 神话
附言 三
10. 千年
有一天,在虽说不上痛苦也却着实不大愉快的情况下,阿多诺写道:“(海德格尔的)哲学,直至其最内在的构成,都是法西斯的。”阿多诺在为自己辩解,不能不夸张。但是众所周知的是,即使在愤怒之中,他也往往一语中的。但我们还是将此教条(而专断)的断言当作问题来看吧。这确实是一个真正的问题。我们或可这样来表述它:1933年的加入,轻描淡写的解释,不肯做出的否定,对犹太人种族灭绝的缄默不语(以及在德国和欧洲的责任上所保持的沉默),所有这些给海德格尔哲学--或是他的思想--带来了什么变化?难道仅仅是在一种从其他方面看仍然完好无损而从根本上看并未受到任何妥协玷污的思想之上,蒙上了一点点局部的、暂时的阴影?或者,是否可以认为,这样的思想已被所有这些永远地玷污了,以至于达到如此程度:可以基本称之为“法西斯的”?海德格尔对此避而不谈--或基本不谈,不卷入那些低级而激烈的(或本该如此的)论战,每每摆出那种忍辱负重的尊严,或是大谈思想的无尽升华,总之,他以这样的一些方式对自己的思想,也可以说是对他自己所称作的思想,承担着一种巨大的责任。他这不过是为阿多诺的指控提供了依据而已。而对“思想的任务”的标榜无法或难以掩饰对思想的玷污,他还使人们得以公开加以嘲笑或表示愤怒。但是,也正是海德格尔在当时最早提出了对思想负有一种“历史的”责任,这种责任是巨大的,又是与其在直接行动领域的无能为力同外延的。不正是他,于四十岁生日之际,在电视采访中回答维瑟的问题时,强调了“思想的任务”吗?(他提到那场恰是题为《哲学的终结和思想的任务》的报告会(1964)。)不也正是他不无夸张地作出下面的结论吗?他说:“一个未来的思想家,也许将面临着我现在努力制定的这种思想所提出的任务,这时他应该顺应海因里希·冯·克莱斯特偶然一日写下的一句话:‘我对某个尚不在那儿的人物恭而敬之,我遥向其千年之外的思想顶礼膜拜。’”当人们用这样的一种尺度去衡量事物的时候,人们就会知道思想的遗赠或遗产的关键问题何在。至少人们会知道,指望用沉默或是用“有伟大之思者,必有伟大之迷误”一类云山雾罩的隐喻来解决问题,是何其危险。
……
这本名为《海德格尔、艺术与政治》的著作,我至今未能找到与这个标题直接相关的实体书。如果它是一本关于哲学家海德格尔思想的深入剖析,我猜想它会是一部极具挑战性的文本。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梳理海德格尔那些晦涩难懂的后期思想,尤其是那些涉及“存在之思”和“本真性”的论述。例如,在谈到艺术作品的“敞开”时,作者是否能够提供清晰的阐释,帮助读者理解艺术如何成为真理发生之地?此外,如果书中触及了海德格尔与纳粹主义的历史纠葛,我更希望看到一种审慎而富有洞察力的分析,而不是简单的道德批判或辩护。一个优秀的解读应当能够揭示其思想的复杂性与内在矛盾,而不是试图将他简化为一个固定的标签。这本书如果真的存在,我想它必然是哲学专业人士和严肃的文化研究者案头必备的参考书,它需要具备极高的学术严谨性和对文本细微之处的把握能力,否则,很容易沦为对深奥概念的空洞转述,让读者在迷雾中找不到方向。
评分老实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断续且不稳定的。某些章节简直是一场酣畅淋漓的智力冒险,作者对现象学视角的精准拿捏,让我仿佛重新回到了那个对世界充满探寻渴望的时刻。比如,书中对荷尔德林诗歌的解读,那段文字的优美和准确性,足以让人屏息凝神。然而,一旦谈及政治参与或伦理责任,笔锋便陡然收紧,变得含糊不清,仿佛作者害怕触碰那些尚未被彻底“清理”的意识形态地雷。这种不一致性令人困惑:一个思想如此深刻的哲学家,其政治遗产难道只能以如此谨慎的方式来讨论吗?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一种更具勇气和批判性的历史重估,而不是这种带着历史包袱的、小心翼翼的学术描摹。
评分读完(假设的)《海德格尔、艺术与政治》,我的第一感受是,这本书的野心远超其所能承载的深度。它试图将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美学和政治卷入一个宏大的叙事中,但各个部分之间的衔接显得有些生硬,像是拼凑起来的论文集。尤其是在处理“政治”这一极具敏感性的议题时,作者似乎采取了一种过于保守的立场,回避了对核心冲突的直面。我原本期待能读到一些关于“界域”或“家园”概念如何在现代危机中被重新激活的深刻见解,但最终看到的却是对现有解释的重复,缺乏真正原创性的理论突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时常在过于学术的术语堆砌和略显煽情的抒情之间摇摆不定,这使得阅读体验时常被打断。对于那些希望通过这本书来建立自己关于海德格尔政治观点的读者来说,可能会感到失望,因为它提供的更多是问题而非令人信服的答案。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假设)透露出一种古典的严肃感,这与海德格尔本人的气质颇为契合。然而,内容上的呈现却像是一场在迷宫中寻找出口的智力游戏。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技术本质的论述,这部分写得相对扎实,作者成功地将“座架”(Gestell)的概念与当代数字媒介的统治性影响联系起来,展现出一种令人警醒的洞察力。但一旦话题转向艺术的“酒神精神”与城邦的建构,论证的逻辑链条便开始松动。作者似乎过于沉迷于使用德语原词的音译和直译,虽然这能彰显其学养,却也无形中筑起了一道墙,将普通读者拒之门外。我更欣赏那些能够将概念“本土化”的处理方式,即用清晰的现代语境来解释古老命题的当代回响,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文本的“考古”上。
评分如果这是一本旨在普及海德格尔思想的作品,那么它显然是失败的,因为它对前置知识的要求极高,几乎是为已经浸淫其中多年的学者量身定做的。但如果目标读者是专业研究者,那么它又显得不够锐利,缺乏提出颠覆性论断的勇气。这本书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或许是它对“德意志精神”与“欧洲衰落”这一主题的隐晦回应。作者似乎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对失落的“本源”的怀旧情结,这种情结虽然在美学层面上具有感染力,但在面对全球化和多元文化冲击的当代,显得有些不合时宜。总而言之,它是一部充满张力、但最终未能完全解决其自身张力的作品,更像是一份详尽的学术笔记,而非一部成熟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专著。
评分很薄的一本书,值得一看
评分好书,值得阅读!好书,值得阅读!
评分goodgood
评分? 编辑推荐
评分很薄的一本书,值得一看
评分想了解一下海德格尔的纳粹问题
评分制做精良的好书,搞活动真的很便宜。
评分短***怖吧。
评分《海德格尔、艺术与政治》是拉巴特关于海德格尔纳粹问题研究的代表作。海德格尔加入纳粹的行为,对西方二战后一代知识分子而言是难以释怀的重大事件和焦点话题。拉巴特的批评建立在对海德格尔整体思想的深入理解之上,将思想的尊重与无情的剖析相结合,融入拉巴特在浪漫主义、艺术、模访论、哲学史和德国历史等领域的丰硕研究成果,揭示了海德格尔的“错误行径”与其思想的内在关联,以及海德格尔哲学与纳粹主义的复杂关系。是一部既富于批评激情、又不乏严谨思辨的简洁坚实之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