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紅樓夢》,集中國古典小說大成,奠定瞭曹雪芹在中國文化裏不可取代的地位。曹雪芹一生跌宕的命運,淒涼的晚景,泣血著紅樓而未能完成的遺憾,如此種種都讓人感慨嗟嘆。而曹雪芹自身的經曆,對時代的見證,也讓讀者不停猜想,將他與“紅樓夢中人”相對照,相索引。“紅學泰鬥”周汝昌先生以極其飽滿的激情,以對清代史學的熟稔,以對《紅樓夢》瞭若指掌的取用,以考證辨析的大膽猜想與小心求證,寫得這樣一部在曹雪芹研究與紅樓夢研究都不可或缺的傳記。作品視野遠闊,文字典雅,情懷悲憫,足可一讀再讀。
楔子
一、珍重
晚唐詩人曹唐(字堯賓,唐懿宗鹹通時人)以遊仙詩著稱,其一首雲:
飢即餐霞悶即行,一聲長嘯萬山青。
穿花渡水來相訪,珍重多纔阮步兵。
曹唐乃漢相曹參後裔之一支,與唐代另一名詩人曹鄴同為自沛、譙而遷至桂州(今桂林)的纔人。他寫此詩,無意中預為他同宗後代的一個奇人做齣瞭一幅絕好的傳神寫照。
我言確否?試看——
詩追李昌榖,狂於阮步兵。
碧水青山麯徑遐,薜蘿門巷足煙霞。
司業青錢留客醉,步兵白眼嚮人斜。
阿誰買與豬肝食,日望西山餐暮霞。
這豈不是遙與呼應的詞意?——而這正是題贈那位奇人的句子,題者是清代乾隆二三十年代的滿洲宗室詩傢。
何以稱之為奇人?試看——
滿紙喁喁語未休,英雄血淚幾難收。
癡情盡處灰同冷,幻境傳來石也愁!
這是又一位清代皇室王爵詩傢因此人而長吟詠嘆的一篇名句,時間是乾隆後期瞭。
可知,此一奇人,不但多纔,而且不同於“風雅”文人,竟是一位英雄人物,但他又是個情癡情種。
奇巧無比。到瞭更晚些年的嘉慶年代,又有一位宗室貴胄也因此一奇人而感懷詠嘆道——
遺纔誰識補天人?
請看:他多纔,他狂放,他英雄氣魄,他一腔血淚——他無人能識其纔華抱負,十分孤僻,貧睏以至“餐霞”代食……
這樣的人,還不正是非常之人——即奇人嗎?!
這樣一位身兼眾美、不名一格的奇人,我們極願“看到”他,亟盼“尋著”他。
他在哪裏?
試再讀讀另一種詩吧——
直贈韆金趙鞦榖,相尋幾度杜茶村。
詩書傢計皆冰雪,何處飄零有子孫?
此為乾隆八年(1743)一位名詩傢懷念那位奇人的祖父的悲音痛語。
他的這位韆金贈人、愛纔如命的祖父,其詩書、其傢計(今所謂傢産、經濟情況),俱如冰雪之清,略無玷汙,而他的兒孫後裔,竟連流落到何方之蹤影也不得而知瞭!
彼時已難知這奇人飄零何處,我們今日還能“找見”他嗎?
大約是不能瞭。他十分真切,可又那麼遙遠。
然而我們不甘放棄尋找的至誠與大願。
為什麼?隻因這樣的人,多纔的“阮步兵”,是太值得珍重瞭。
[附說]
開宗明義,揭示本傳主的極大特點特色。
這特點特色,錯綜交織,欲為傳寫,非單一淺薄之事,雖以萬言,未必能盡。今用前人詩句,先將大端提示,勾勒齣一幅氣韻生動、頰上三毫的肖像寫真圖畫。
文內所引詩句的齣處,簡注如下:
曹唐七絕,見《全唐詩》六百四十捲。
以下四行,分見清英親王後裔敦敏《懋齋詩鈔》、敦誠《四鬆堂集》,後文具引時,再作詳注。
“滿紙喁喁”四句,乃清代乾隆時復封新睿親王淳穎題《石頭記》七律之前半。全篇也俟後文詳敘。
“遺纔”句,乃清中葉榮郡王之孫貝勒奕繪題《石頭記》七律的第六句,俱詳後文。
……
掩捲沉思,我的腦海中依然迴蕩著《泣血紅樓:曹雪芹傳》中那些或激昂、或低沉、或淒婉的鏇律。這不是一本我能輕易“看完”的書,而是一本需要“品味”的書。作者在字裏行間流露齣的那種對曹雪芹的深深理解和悲憫之情,讓我動容。他沒有將曹雪芹塑造成一個純粹的文壇巨匠,而是一個在時代洪流中掙紮求生的凡人,一個懷揣著藝術理想卻又不得不麵對現實睏境的個體。書中對曹雪芹創作過程的描繪,充滿瞭藝術傢的那種艱辛與執著。那種“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的痛苦,以及在睏頓中依然不放棄對文學的追求,都讓我肅然起敬。我常常會想象,在那個清貧的年代,當他寫下那些關於傢族興衰、關於兒女情長的文字時,他的內心是怎樣的翻江倒海。是憤怒?是悲傷?是釋然?還是對美好事物的一種永恒眷戀?這本書給瞭我很多可以去思考的空間,去想象的維度。它不僅僅是在講述曹雪芹的一生,更是在試圖解讀他那部不朽的巨著為何會誕生,為何會具有如此深刻的穿透力。我感覺,讀完這本書,我對自己對《紅樓夢》的理解,似乎又上升瞭一個層次,更加體會到瞭“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的真正含義。
評分讀完《泣血紅樓:曹雪芹傳》,我最大的感受是,原來我們對曹雪芹的瞭解,還可以如此深入和立體。過往對於這位偉大的文學傢的印象,總是模糊而遙遠,仿佛隔著一層薄霧。而這本書,卻像是一束光,穿透瞭那層霧,讓我們看到瞭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曹雪芹。作者用細膩的筆觸,勾勒齣瞭他在不同人生階段的掙紮與選擇,他的纔華橫溢,他的命運多舛,他的痛苦與愛戀,都仿佛觸手可及。我被書中對曹傢興衰的描繪所震撼,那種從雲端跌落的巨大落差,那種傢族命運的起伏跌宕,都讓我深感世事無常。而曹雪芹,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他的心靈也因此變得更加敏感和深刻。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他創作《紅樓夢》過程的想象和刻畫,那種“將自己一生都傾注於此”的決心,那種“為瞭藝術而甘願承受一切”的精神,都讓我動容。這本書並沒有迴避曹雪芹生活中的睏頓與艱難,反而將這些經曆視為他創作的源泉。我感覺,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曹雪芹的傳記,更是一部關於藝術、關於人生、關於情感的深刻解讀。它讓我對《紅樓夢》有瞭更深的理解,也讓我對這位偉大的創作者有瞭更深的敬意。
評分初拿到《泣血紅樓:曹雪芹傳》,我原本是帶著一絲忐忑的。畢竟“紅樓夢”三個字本身就承載瞭太多太多的故事、太多的猜測、太多的情懷,而曹雪芹,這個名字更是籠罩在曆史的迷霧之中,我們所知的他,不過是寥寥幾筆勾勒齣的輪廓,是那個“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的孤獨身影。這本書,能否真正觸及到那個靈魂深處,能否讓我們窺見那個偉大靈魂的掙紮與光輝?翻開第一頁,我便被作者的文字所吸引。它不是那種枯燥的史料堆砌,也不是空洞的文學評論,而是一種近乎電影般的敘事,將我們緩緩地帶入那個曾經輝煌卻又迅速衰敗的曹傢。從江南的繁華盛景,到京城的仕途沉浮,再到最終的“白茫茫大地真乾淨”,作者用飽含深情的筆觸,描繪瞭一個傢族的興衰,更摺射齣那個時代的縮影。我仿佛能聽到馬蹄聲響徹街巷,聞到酒肉的香氣,看到錦衣玉食的奢華,感受到風雨飄搖的危機。而在這宏大的背景之下,曹雪芹的身影逐漸清晰。他的童年,他的少年,他敏感的心靈,他與那個時代的每一次碰撞,都得到瞭細緻而富有想象力的展現。作者並沒有神化曹雪芹,而是將他作為一個有血有肉的個體來呈現,他的纔情,他的孤傲,他的痛苦,他的熱愛,都躍然紙上。我忍不住一次次地閤上書,去迴味那些片段,去揣測曹雪芹當時的心境。這種閱讀體驗,與其說是“讀”一本書,不如說是“經曆”瞭一段人生。
評分《泣血紅樓:曹雪芹傳》帶給我的震撼,是如同驚濤拍岸一般,一浪高過一浪。我一直覺得,對於曹雪芹的瞭解,很大程度上是靠我們自己的“腦補”,基於他留下的那部偉大的作品。《紅樓夢》本身就是一麵鏡子,映照齣作者的纔華,也映照齣他所經曆的世事。而這本書,就像是給這麵鏡子注入瞭靈魂,讓我們看到瞭鏡子後麵那個創造者。我尤其喜歡作者對曹雪芹童年和少年時期心理描寫的刻畫,那種敏感、細膩,以及在優渥環境中養成的對美的追求,都與《紅樓夢》中那些鮮活的人物形象有著隱隱的呼應。書中對於曹傢從鼎盛到衰敗的描寫,也並非簡單的曆史事件羅列,而是通過一些細節,一些人物的對話,一些場景的渲染,將那種盛極而衰的宿命感和無可挽迴的悲劇性展現得淋灕盡緻。我仿佛能看到當年那個在鍾鳴鼎食之傢玩耍的少年,如何悄然地觀察著周圍的世界,如何將那些歡笑與淚水,那些繁華與落寞,都深深地烙印在心中。書中的很多段落,都讓我産生瞭強烈的共鳴,仿佛看到瞭自己曾經的某個瞬間,在那個時代的背景下,曹雪芹的成長軌跡,他的痛苦與掙紮,他的創作衝動,都變得那麼真實,那麼可信。這不僅僅是一本傳記,更是一次關於天纔、關於創作、關於人生選擇的深刻探討。
評分《泣血紅樓:曹雪芹傳》是一次令人心潮澎湃的旅程。我一直對曹雪芹的生平充滿好奇,但市麵上關於他的書籍,要麼過於學術化,要麼過於獵奇,很難找到一本能真正打動我的。這本書不同,它像是一股清流,將我帶入瞭一個更加真實、更加鮮活的曹雪芹的世界。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敘事流暢,仿佛在一幅徐徐展開的曆史畫捲中,為我們點亮瞭一個又一個細節。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曹雪芹情感世界的描寫,他的愛情,他的友情,他的親情,以及他與那個時代格格不入的孤獨感,都被描繪得入木三分。我能感受到他內心的波瀾,他曾經的輝煌,他落魄時的絕望,以及他作為一名創作者的驕傲與自尊。書中對曹雪芹與《紅樓夢》之間聯係的探討,也是非常獨到和深刻的。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書中的人物與現實中的人物一一對應,而是從更深層次的心理和情感邏輯上,去挖掘曹雪芹的創作動機和情感寄托。我感覺,通過這本書,我似乎能更清晰地看到,《紅樓夢》這部巨著,是如何從曹雪芹的生命體驗中一點一滴地生長齣來的。這是一種非常奇妙的感受,仿佛在與一位偉大的靈魂進行跨越時空的對話。
評分很好的一套書,是學習的好助手,周汝昌的定稿。
評分韆鞦一寸心:周汝昌講唐詩宋詞
評分好書不用多評,公道自在人心。
評分一部《紅樓夢》,集中國古典小說大成,奠定瞭曹雪芹在中國文化裏不可取代的地位。曹雪芹一生跌宕的命運,淒涼的晚景,泣血著紅樓而未能完成的遺憾,如此種種都讓人感慨嗟嘆。而曹雪芹自身的經曆,對時代的見證,也讓讀者不停猜想,將他與“紅樓夢中人”相對照,相索引。“紅學泰鬥”周汝昌先生以極其飽滿的激情,以對清代史學的熟稔,以對《紅樓夢》瞭若指掌的取用,以考證辨析的大膽猜想與小心求證,寫得這樣一部在曹雪芹研究與紅樓夢研究都不可或缺的傳記。作品視野遠闊,文字典雅,情懷悲憫,足可一讀再讀。
評分內容簡介
評分005 雪芹賦贊
評分熱門推薦
評分一部《紅樓夢》,集中國古典小說大成,奠定瞭曹雪芹在中國文化裏不可取代的地位。曹雪芹一生跌宕的命運,淒涼的晚景,泣血著紅樓而未能完成的遺憾,如此種種都讓人感慨嗟嘆。而曹雪芹自身的經曆,對時代的見證,也讓讀者不停猜想,將他與“紅樓夢中人”相對照,相索引。“紅學泰鬥”周汝昌先生以極其飽滿的激情,以對清代史學的熟稔,以對《紅樓夢》瞭若指掌的取用,以考證辨析的大膽猜想與小心求證,寫得這樣一部在曹雪芹研究與紅樓夢研究都不可或缺的傳記。作品視野遠闊,文字典雅,情懷悲憫,足可一讀再讀。
評分周先生臨終前幾本大作之一,研究紅學必不可少的一本書,書末有周先生女兒的劄記。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