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邮!周恩来传(精装典藏版)

包邮!周恩来传(精装典藏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迪克·威尔逊(Dick Wilson) 著,封长虹 译
图书标签:
  • 周恩来
  • 传记
  • 历史
  • 政治
  • 人物
  • 精装
  • 典藏
  • 毛泽东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包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国文传媒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ISBN:9787512505025
商品编码:1689082371
包装:精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3-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96
字数:42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名著精装版·图文典藏本,西方视角下真实的周恩来,被誉为全球数百种周恩来传记中受推崇、畅销的作品之一,近两百幅珍贵历史照片。
从外国学者的视角,全面生动地讲述了周恩来波澜起伏的一生,其中披露了许多珍贵的一手采访资料,视角新颖,可读性强。
《周恩来传(精装典藏版)》在原版本的基础上,重新修订文字,增加一百多幅珍贵历史照片,打造全新珍藏全译本,极具收藏价值。


精彩继续,点击进入品牌店查阅>>

内容简介

《周恩来传(精装典藏版)》是由外国知名学者迪克·威尔逊撰写的周恩来传记,是周恩来传记中全面、生动和畅销的版本之一。《周恩来传(精装典藏版)》作者自1960年与周恩来见面后,便开始收集该书的写作材料,其中包括周恩来的同事们的广泛回忆及国内外可供查寻的文献资料。他以详实的资料为基础,再现了周恩来具有传奇性的一生,分析了他的性格、气质和他的工作作风,以及他给新中国成立和发展带来的巨大影响,是一部全面、深刻又不失独特见解的著作。

作者简介

迪克·威尔逊,国外研究当代中国问题的知名学者。早年就读于英国牛津大学及美国加州大学,获文学、法学硕士,后在研究中国问题的刊物《中国季刊》担任主编。威尔逊在研究当代中国历史和人物方面有一定的造诣,其主要著述有:《毛泽东传》《周恩来传》《长征,1935年》《亚洲的觉醒》《人类的四分之一》等。

封长虹,中国国防大学军事战略学博士,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先后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外语系、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历任中国国际关系史学会会员、中国美国史研究会会员、中国军法学会会员、中国军控与裁军协会会员。主要研究领域:国家安全战略、中国军事战略、中国外交策略、国际战略环境、美欧安全战略、美国军事战略、国际军控与裁军、国际法与战争法等。主要译著有《周恩来传》《蒋介石传》《统帅们》《掌权者》《里根自传》《海湾战争》《为和平而战》等。

精彩书评

★周恩来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是真诚的,正如他对中国的感情和他那持久的人性也是发自内心的一样。这使得他在20世纪的所有中国领导人中显得十分突出。只要与周恩来会过面,人们就会对一个单一的世界秩序之下与中国进行合作的潜力充满信心。从某种意义上讲,他留下了与他具有同样想法的人来实现他的两个理想——使中国现代化和让中国在世界事务中扮演一个负责的角色。对他选择的生活道路,我们从内心感到欣慰;对他身后的中国,我们充满了希望。
——迪克·威尔逊

目录

作者序
首部 求索
1 多次收养(1898~1913)
2 就学津门(1913~1917)
3 东渡日本(1917~1919)
4 身陷囹圄(1919~1920)
5 留学法国(1920~1924)

第二部 奋斗
6 革命婚姻(1924~1925)
7 占领上海(1925~1927)
8 南昌起义(1927)
9 重获信任(1928~1930)
10 技高一筹(1931~1934)
11 长征路上(1934~1936)
12 虎落陷阱(1936~1940)
13 猪变成鸭(1940~1943)
14 赢得胜利(1943~1949)

第三部 国家总理
15 蓝色睡衣(1949~1952)
16 国际舞台(1953~1955)
17 百花齐放(1956~1958)
18 拨乱反正(1959~1961)
19 非洲之行(1962~1965)
20 文革之初(1966~1967)
21 文革受困(1967~1968)
22 握手言和(1969~1976)
尾声
结束语

精彩书摘

1 多次收养
在淮安,坐落着一栋雅致的上流社会的住宅。对一个注定要成为世界上共产党领袖的人来说,这里似乎不可能是一个起步的地方。然而,没落的周氏家族的绅士们,尽管在中国东部海岸那繁荣的城镇里挣扎着来维持自己的官吏阶级利益,当他们听到1898年3月5日出生的那个孩子成了中国知名总理的消息时,却根本不感
到惊奇。他们觉得这是丝毫没有什么值得奇怪的事。
今天,如果你到江苏省淮安去的话,人们会带着你穿过一条两壁洁白的通道,进入那老式的却又具有新的传奇色彩的房子里去。房子上面写着:“周恩来故居”。这栋房子并不算大,仅仅一层,但那砖砌的墙壁却厚厚实实,那支撑着房檐的木柱雕刻得精致华丽,那传统的灰色中国瓦片昂首翘望着天空。
在这栋房子里,你可以看到周降临人世的房间,他祖父的居室以及他父母的卧室。屋外的院子里,有一小块菜地和一口古井。整个故居显得古老陈旧,在一个国家目前正忙于现代化的进程中,它却俨然像座静静的小岛。按照当地的水平来讲,这栋房子已经算是很不错的了。
淮安县城坐落在大运河畔。这条大运河是过去皇帝们修建的一项了不起的人造工程,它连接了中国的两大河流——长江与黄河,通过许多沼泽地、湖泊及水路,使江苏中部变得犹如中国的荷兰。这就是周恩来的家乡所处的位置。长江流域大量的稻田,使这里变成了一块非常富饶的土地。
在填写大学入校表格中出生日期一栏时,周恩来写道:那是在“民国成立之前的第十三年”——一个令勤劳的中国人民渴望已久的共和国,周为了巩固这个共和国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周恩来出生时,一个旧的世纪正在走向死亡,因此,他的童年经历了犯有时代错误的清朝皇帝统治下的后几年,而这个清朝皇帝则是一系列统治中国的皇帝中的一位。
周的家庭长辈们是一些有修养的、遭受了艰难时世磨炼的绅士。他的国家竭力让人们知道,在无能政府的统治下和来自海外的帝国主义的压迫下,一个自豪的文明的国家走向了衰落是多么令人感到屈辱。欧洲列强正在欺凌中国,侵吞它的领土,强迫它接受带有掠夺条件的贸易,可软弱无能的王朝统治者们却对此一无所措。
周的父亲——贻能(1874~1942),有着玩世不恭的特点。他一生没有什么成就,却是个开朗的人。不过,他对长期在中国实行的崩溃中的官吏制度感到不满。他从来没有得到过县官职位,而这是他受的教育所提出的要求。他那儿子出生时,他才不过24岁。孩子取名为恩来,意为“恩惠到来”,是用以对孩子的来到表示感恩和期望。但是,贻能徒劳地期待着,得到的只是外省的一个很不重要的小职位。当周恩来几十年后成为总理时,他常常十分严肃地这样回忆他的父亲“一个地方小吏,月收入不足30元”。那时也称30美元。
这位父亲温文尔雅,与世无争。在几个更富有成就的兄弟面前,他便显得相形见绌了。他置生活的压力于不顾,对那微薄薪俸甘之如饴,以喝米酒和吟颂一本诗集来打发自己的日子。在淮安的故居里,墙上有一张已经发黄了的相片。从这张相片中可以看出,他身着老式大袖衫,神态玩世不恭,容貌粗糙,却流露出安宁的圆滑老练。
如果周的父亲当初“成功”了的话,周或许获得的会是一种完全的上流社会阶层的观点。正如事实所示,周生活在像他后来所描绘的那样一个“破产的官吏家庭”里;或用他的中文传记之一的话说,生活在“没落的封建官僚”之中,他逐步懂得了财产意味着什么,并且也更进一步感到了什么是不公平。在中国的属相中,周生于狗年,因此,一个算命先生认为他是个具有潜力的正义的斗士-谨慎、具有超凡的魅力,却固执,是个爱挑剔错误的人。
周恩来的母亲万冬儿(1877~1907),是个有才干的女人,出身于一个杰出的地方官宦家庭,娴熟于中国传统的交往。家中房间里的照片显示出她的热情和漂亮的容貌及几乎容易感觉出的聪明,而这种聪明并不是通过受教育发展而来的。
不幸的是,她的父亲在她生下周恩来的第二天便去世了,而她的悲伤或许使她失去了对孩子的兴趣。这样一来,周氏家族特别是他的两个了不起的叔伯便承担起照料这个孩子的责任。富有传奇色彩的周攀龙-周的祖父,有着杰出的宦途经历,这曾使他于19世纪70年代在其哥哥的陪同下到过淮安。在故乡绍兴,攀龙与当地一个鲁氏女子结下了婚姻并养育了4个儿子。迁到淮安后,鲁氏曾经回到老家绍兴,过作客的生活。
绍兴处于浙江省,距淮安南边有300英里,它因生产米酒、充满书卷气和拥有许多图书馆而闻名于中国。周恩来曾随鲁氏回过绍兴,但不久又回到了淮安同万氏家庭一块生活。按照中国过去的常规,人们往往以父亲的原籍作为自己的祖籍。周恩来常说,尽管他出生于淮安,但“我的老家是绍兴”。后来,他曾经在1939年回到祖父攀龙的祖先家绍兴,向祖先的牌位表示他们的敬意并参观百岁堂。这是周氏家族六代人曾经一块生活过的地方。
如果周恩来的确如此关心绍兴的那些墓碑的话,那么这可能反映了他从小就对他的3个叔伯父所怀有的感恩图报之情。这个家庭通常把同一代的4个堂兄弟-祖父攀龙的哥弟所生的7个孩子-与他们合拢在一起。这样,总共有10个叔伯父,他们中有的是很不平凡的人物,其中有3个中了举人-中国科举制度中的第二等级,一个成了地方高级官吏和地主,另一个成了商人,有一个曾经担任袁世凯大帅府的秘书,在当时国内分裂的情况下,主张南北议和。周的童年并不具有典型的上层社会的中国孩子所过的平静的田园诗般的生活。当还是个几个月的孩子的时候,他便被过继给了叔父贻淦,因为贻淦病得很厉害,唯恐无嗣。这种收养并不意味着要搬迁远去,他的许多叔伯都与周的父母同在一个院落内一起生活。周的生父的愿望常常可以用来解释周氏大家庭这种集体精神的非凡表现,即保证他那日益衰弱的弟弟在家族牌位中的位置能通过男性后代继续传下去。这一点在中国的传统中是非常重要的。周的生父的另一个动机是为了治好恩来叔父的疾病,而这一说法是对去淮安参观的人们透露出来的。如果真是出于这一动机的话,那么此举是未奏效的。
一位中国作者评论了这一情节是如何表明“中国的传统具有一种解除无能为力的父母所肩负的重担的办法”。人们不禁要怀疑这位生父的不负责任。此外,生母因自己父亲的去世而产生的悲痛,使她变得不能与自己的丈夫一起共同对孩子加以照料。这些表明,周从小就离开了亲生父母,其生身父母后来又生了两个儿子并把他们留养在家中。
……
《历史的厚土:近代中国转型中的群像》 一部洞察时代脉络、剖析个体命运的宏大叙事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位特定的历史人物的个人传记,而是一幅以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中叶的中国社会为画布,用无数鲜活的个体生命为颜料精心绘制而成的历史群像画卷。它以宏大的历史观为经,以精微的人物侧写为纬,深入探讨了在晚清衰落、民国初建、军阀混战、民族抗争直至新中国成立这一系列剧烈社会转型时期,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士绅、农民、军人、实业家以及底层的普通民众是如何被时代洪流裹挟、塑造,又是如何以各自的方式参与或抵抗这场深刻的变革。 本书的核心在于“群像”与“转型”。它试图超越传统史书对“大人物”的线性叙事,转而关注那些推动历史进程的、或被历史无情碾压的“边缘”与“中间”人物。通过对大量一手史料、私人信件、日记和回忆录的细致梳理,本书力求还原一个多维、复杂、充满矛盾的近代中国。 第一部分:旧秩序的崩塌与新思想的萌芽 (约1890-1911) 本部分将场景设定在甲午战败后的屈辱与内外交困之中。我们看到的不再是简单的“清廷腐败”,而是不同阶层对“中国何去何从”的痛苦抉择。 士绅的困境: 详述了传统士绅阶层在科举废除后面临的身份危机与经济转型压力。他们是改革的鼓吹者,却也是守旧的受益者。书中描绘了以江南某个望族为例,其子弟如何在留学与回家乡办实业之间摇摆,以及他们对“救亡图存”的不同理解,从温和的立宪派到激进的革命党人,其思想光谱的微妙差异。 留洋学生的冲击波: 重点刻画了第一批赴日、赴欧学生回国后的精神面貌。他们带着西方的科学、民主、民族主义等新知,与国内旧学卫道士之间产生的激烈冲突。这种冲突不仅体现在思想论战中,更体现在他们如何试图改造家庭结构、婚姻制度乃至乡村教育体系的实践尝试。 底层的觉醒边缘: 聚焦于城市手工业者和早期产业工人阶级。他们是现代化最早的牺牲品,也是未来革命力量的潜在组成部分。通过对早期工人罢工事件的个案分析,展现了他们最初的诉求——并非宏大的政治纲领,而是更直接的生存权益。 第二部分:共和的迷梦与军阀的乱局 (约1912-1927) 辛亥革命的爆发并非终结,而是另一场更深层次动荡的开始。本部分着重分析共和理念在权力真空中的异化,以及地方势力如何迅速崛起。 “共和”的本土化难题: 探讨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构建国家政治架构时所遭遇的文化阻力。书中详细分析了几位在北洋政府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政治人物(非最高权力核心),他们如何试图平衡派系利益、地方军阀控制与中央集权之间的矛盾,以及他们个人理想与政治现实之间的巨大鸿沟。 知识分子的精神分裂: 五四运动是这一时期的核心焦点。本书描绘了知识分子群体内部的分裂:一部分人转向“赛先生”和“德先生”的彻底拥抱,另一部分人则在狂热的激进主义中寻找精神慰藉,甚至出现了对传统文化的过度否定。通过对几位著名学者在不同时期对“国粹”态度的转变,揭示了那一代知识分子在救亡压力下复杂的心态。 乡村的旁观与被动卷入: 农村依然是半封建的堡垒。本书以华北某个村庄为观察点,记录了军阀征兵、强借军饷、土匪横行等事件如何将原本置身事外的农民一步步推入战火。他们的反抗往往是零散的、基于血亲和土地的,而非有组织、有理论的。 第三部分:救亡图存与历史的抉择 (约1927-1949) 抗日战争和国共两党的长期对峙,构成了这一阶段的主旋律。本书在此阶段力求展现不同政治光谱在“民族存亡”这一最高议题下的具体行动与代价。 实业家的艰难求生: 聚焦于抗战时期内迁的企业家群体。他们如何将工厂从沿海的富庶之地,跋涉千里,在后方荒凉之地重建生产线。书中通过对几位实业巨头的财务记录和往来信件的分析,展现了他们如何在恶性通货膨胀、资源短缺、日军威胁等多重压力下,维持着民族工业的微弱火种。 文化与艺术的抵抗: 深入剖析了沦陷区与后方文化界的“坚守”与“妥协”。抗战时期的进步戏剧、民间艺术如何成为鼓舞士气的无声武器;同时,也展现了在极端环境下,文化精英为求生存而进行的微妙的自我审查和立场调整。 历史的十字路口: 国共内战时期,本书不再简单地描述军事冲突,而是侧重于战后社会治理的尝试。通过对解放区和国民政府控制区不同政策执行者在土地改革、金融稳定等方面的差异化处理,分析了各自社会基础的得失。观察点放在了战争后期,普通民众(无论是士兵还是文职人员)在选择效忠对象时,基于对未来生活改善的朴素期望。 本书特色与价值: 本书的价值在于其“纵深感”与“细节性”。它拒绝宏大叙事下的扁平化处理,注重从微观层面还原历史的质感。读者将看到: 1. 声音的还原: 侧重于那些未被主流史书记录的声音——地方商会的辩论、大学宿舍里的夜谈、战地医院里护士的记录。 2. 地理的变迁: 追踪特定社会群体在不同地域(从租界到内地,从城市到乡村)的迁徙轨迹,及其对身份认同的影响。 3. 观念的交锋: 细致描摹了“传统”与“现代”、“民族主义”与“阶级解放”、“改良”与“革命”等核心观念在不同社会群体中如何被吸收、扭曲和重构。 《历史的厚土》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幅关于近代中国如何“成为自己”的复杂地图,理解那段剧烈变革期中,每一个中国人所背负的沉重与希望。它是一部献给所有对理解中国社会转型逻辑、探究个体在历史巨变中的位置与选择的严肃读者的作品。

用户评价

评分

“包邮!” 这个词,让一本讲述周恩来总理的传记,在我的脑海里瞬间鲜活了起来。它不像那些严肃的学术著作,更像是一份特别的礼物,一份来自历史深处的邀请。我一直对周恩来总理怀有深深的敬意,他身上那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是那个时代最闪耀的光芒之一。当我看到“精装典藏版”这几个字时,我知道这不会是一本简单的读物。我期待它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所突破,能够全面展现周恩来总理的革命生涯、政治智慧以及他的人格魅力。我希望这本书能呈现出更多不为人知的故事,也许是他和毛泽东主席之间深厚的战友情谊,也许是他面对国内外复杂局势时的冷静分析和果断决策,又或者是他在生活中的一些点滴细节,这些都能让这位伟人更加真实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他为何能成为一代楷模,他的精神力量究竟源自何处。这本书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精神的汲取,我迫不及待地想要通过它,与周恩来总理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很吸引人,"包邮!"这个词瞬间就拉近了距离,让人觉得购买起来更方便实惠,好像不是在购买一本严肃的传记,而是在享受一次愉快的购物体验。而“周恩来传”又是如此厚重而充满历史分量的关键词,立刻勾起了我对这位伟大历史人物的好奇和敬意。我一直对周恩来总理充满了敬仰之情,他的名字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的勤勉、智慧、以及为国家和人民付出的巨大努力,都让我心生向往。所以,当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毫不犹豫地决定要入手。精装典藏版的标签也预示着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件值得珍藏的物品,无论是纸张的质感、装帧的设计,还是印刷的精美程度,想必都会给我带来一份视觉和触觉上的享受。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展现周恩来总理波澜壮阔的一生,从他的青少年时代,到参与革命,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呕心沥血,以及他处理内外事务的智慧和魄力。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周恩来总理的政治思想、人格魅力以及他对中国革命和建设所做出的杰出贡献。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一位历史人物的缅怀,更是一次学习和汲取智慧的机会,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沉浸在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

评分

我一直相信,一本好的传记,应该能够触动人心,引发思考。《包邮!周恩来传(精装典藏版)》这个书名,虽然带有“包邮!”这样轻松的字眼,但它所承载的“周恩来传”本身就蕴含着无限的价值。我一直认为,周恩来总理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值得深入了解的人物之一,他的形象不仅仅是历史书本上的符号,更是无数中国人心中不朽的丰碑。我对这本书的“精装典藏版”定位充满了期待,这不仅仅意味着它在装帧设计上的精美,更暗示着它在内容上的严谨与厚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周恩来总理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他在革命道路上的坚持与牺牲,去领略他在国家建设中的呕心沥血,去体会他在复杂外交场合的智慧与风采。我希望它能提供更丰富的史料,更深入的分析,更生动的细节,让我能够更立体、更全面地认识这位伟人。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一次对伟大品格的追寻,我希望它能成为我书架上的一件珍品,值得反复翻阅,细细品味其中的智慧与力量。

评分

作为一个对历史人物传记情有独钟的读者,我总是希望找到那种能够让我身临其境,仿佛与传主对话般的书籍。“包邮!周恩来传(精装典藏版)”这个书名,虽然开头有点俏皮,但“周恩来传”这几个字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能量。我之前阅读过一些关于周恩来总理的书籍,但总觉得意犹未尽,渴望能有一本更详尽、更立体、更贴近人物内心的传记。这本书的“精装典藏版”字样,让我对它的品质充满了信心。我猜想,它在内容上一定会力求严谨考究,不仅会梳理周恩来总理的人生轨迹,更会深入挖掘他内心世界的丰富情感,以及他在历史关键时刻的决策过程。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有那些不为人知的细节,那些能够展现他作为一个人,有喜怒哀乐,有奋斗与挣扎的生动描写。我希望它不仅仅是一部政治人物的生平记述,更是一部展现人性光辉的史诗。那些历史的片段,那些伟大的成就,那些艰难的抉择,都将在作者的笔下栩栩如生。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我这样渴望了解真实历史、探寻伟人精神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福音。我希望它能成为我书架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值得反复品读,细细体味。

评分

拿到这本《包邮!周恩来传(精装典藏版)》的时候,首先吸引我的就是它沉甸甸的分量和精致的装帧。触感温润的封面,考究的印刷字体,都透露出一种值得珍藏的气息。我一直认为,对于像周恩来总理这样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一本好的传记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书名中的“包邮!”虽然带着一丝现代商业的色彩,但它并没有冲淡“周恩来传”所承载的历史厚重感,反而让这本书在庞大的图书市场中脱颖而出,显得格外亲切。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或者以一种更为细腻的笔触,来解读周恩来总理的一生。我期待它能跳脱出一些宏大叙事的窠臼,更多地关注他作为一个人,在面对国家民族危难时的思考、担当和牺牲。也许是他在外交舞台上的风采,也许是他处理复杂政治斗争的智慧,抑或是他对待同志和人民的真挚情感,这些细节都可能成为打动人心的力量。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近这位伟人,去感受他那份穿越时空的魅力,去理解他那份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和对国家人民的深沉热爱。

评分

内容不错,今年要多读书!

评分

相当精致的书。内容待阅后再追评。

评分

正在看,很好

评分

好好读读

评分

评分

正在看,很好

评分

京东正版热卖畅销好评最多读者推荐

评分

敬爱的周总理,值得一读的书

评分

京东正版热卖畅销好评最多读者推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