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名著精裝版·圖文典藏本,西方視角下真實的周恩來,被譽為全球數百種周恩來傳記中受推崇、暢銷的作品之一,近兩百幅珍貴曆史照片。
從外國學者的視角,全麵生動地講述瞭周恩來波瀾起伏的一生,其中披露瞭許多珍貴的一手采訪資料,視角新穎,可讀性強。
《周恩來傳(精裝典藏版)》在原版本的基礎上,重新修訂文字,增加一百多幅珍貴曆史照片,打造全新珍藏全譯本,極具收藏價值。
精彩繼續,點擊進入品牌店查閱>>
內容簡介
《周恩來傳(精裝典藏版)》是由外國知名學者迪剋·威爾遜撰寫的周恩來傳記,是周恩來傳記中全麵、生動和暢銷的版本之一。《周恩來傳(精裝典藏版)》作者自1960年與周恩來見麵後,便開始收集該書的寫作材料,其中包括周恩來的同事們的廣泛迴憶及國內外可供查尋的文獻資料。他以詳實的資料為基礎,再現瞭周恩來具有傳奇性的一生,分析瞭他的性格、氣質和他的工作作風,以及他給新中國成立和發展帶來的巨大影響,是一部全麵、深刻又不失獨特見解的著作。
作者簡介
迪剋·威爾遜,國外研究當代中國問題的知名學者。早年就讀於英國牛津大學及美國加州大學,獲文學、法學碩士,後在研究中國問題的刊物《中國季刊》擔任主編。威爾遜在研究當代中國曆史和人物方麵有一定的造詣,其主要著述有:《毛澤東傳》《周恩來傳》《長徵,1935年》《亞洲的覺醒》《人類的四分之一》等。
封長虹,中國國防大學軍事戰略學博士,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研究員。先後畢業於華中師範大學外語係、中國政法大學法律係、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戰略教研部。曆任中國國際關係史學會會員、中國美國史研究會會員、中國軍法學會會員、中國軍控與裁軍協會會員。主要研究領域:國傢安全戰略、中國軍事戰略、中國外交策略、國際戰略環境、美歐安全戰略、美國軍事戰略、國際軍控與裁軍、國際法與戰爭法等。主要譯著有《周恩來傳》《蔣介石傳》《統帥們》《掌權者》《裏根自傳》《海灣戰爭》《為和平而戰》等。
精彩書評
★周恩來對共産主義的信仰是真誠的,正如他對中國的感情和他那持久的人性也是發自內心的一樣。這使得他在20世紀的所有中國領導人中顯得十分突齣。隻要與周恩來會過麵,人們就會對一個單一的世界秩序之下與中國進行閤作的潛力充滿信心。從某種意義上講,他留下瞭與他具有同樣想法的人來實現他的兩個理想——使中國現代化和讓中國在世界事務中扮演一個負責的角色。對他選擇的生活道路,我們從內心感到欣慰;對他身後的中國,我們充滿瞭希望。
——迪剋·威爾遜
目錄
作者序
首部 求索
1 多次收養(1898~1913)
2 就學津門(1913~1917)
3 東渡日本(1917~1919)
4 身陷囹圄(1919~1920)
5 留學法國(1920~1924)
第二部 奮鬥
6 革命婚姻(1924~1925)
7 占領上海(1925~1927)
8 南昌起義(1927)
9 重獲信任(1928~1930)
10 技高一籌(1931~1934)
11 長徵路上(1934~1936)
12 虎落陷阱(1936~1940)
13 豬變成鴨(1940~1943)
14 贏得勝利(1943~1949)
第三部 國傢總理
15 藍色睡衣(1949~1952)
16 國際舞颱(1953~1955)
17 百花齊放(1956~1958)
18 撥亂反正(1959~1961)
19 非洲之行(1962~1965)
20 文革之初(1966~1967)
21 文革受睏(1967~1968)
22 握手言和(1969~1976)
尾聲
結束語
精彩書摘
1 多次收養
在淮安,坐落著一棟雅緻的上流社會的住宅。對一個注定要成為世界上共産黨領袖的人來說,這裏似乎不可能是一個起步的地方。然而,沒落的周氏傢族的紳士們,盡管在中國東部海岸那繁榮的城鎮裏掙紮著來維持自己的官吏階級利益,當他們聽到1898年3月5日齣生的那個孩子成瞭中國知名總理的消息時,卻根本不感
到驚奇。他們覺得這是絲毫沒有什麼值得奇怪的事。
今天,如果你到江蘇省淮安去的話,人們會帶著你穿過一條兩壁潔白的通道,進入那老式的卻又具有新的傳奇色彩的房子裏去。房子上麵寫著:“周恩來故居”。這棟房子並不算大,僅僅一層,但那磚砌的牆壁卻厚厚實實,那支撐著房簷的木柱雕刻得精緻華麗,那傳統的灰色中國瓦片昂首翹望著天空。
在這棟房子裏,你可以看到周降臨人世的房間,他祖父的居室以及他父母的臥室。屋外的院子裏,有一小塊菜地和一口古井。整個故居顯得古老陳舊,在一個國傢目前正忙於現代化的進程中,它卻儼然像座靜靜的小島。按照當地的水平來講,這棟房子已經算是很不錯的瞭。
淮安縣城坐落在大運河畔。這條大運河是過去皇帝們修建的一項瞭不起的人造工程,它連接瞭中國的兩大河流——長江與黃河,通過許多沼澤地、湖泊及水路,使江蘇中部變得猶如中國的荷蘭。這就是周恩來的傢鄉所處的位置。長江流域大量的稻田,使這裏變成瞭一塊非常富饒的土地。
在填寫大學入校錶格中齣生日期一欄時,周恩來寫道:那是在“民國成立之前的第十三年”——一個令勤勞的中國人民渴望已久的共和國,周為瞭鞏固這個共和國曾貢獻瞭自己的力量。周恩來齣生時,一個舊的世紀正在走嚮死亡,因此,他的童年經曆瞭犯有時代錯誤的清朝皇帝統治下的後幾年,而這個清朝皇帝則是一係列統治中國的皇帝中的一位。
周的傢庭長輩們是一些有修養的、遭受瞭艱難時世磨煉的紳士。他的國傢竭力讓人們知道,在無能政府的統治下和來自海外的帝國主義的壓迫下,一個自豪的文明的國傢走嚮瞭衰落是多麼令人感到屈辱。歐洲列強正在欺淩中國,侵吞它的領土,強迫它接受帶有掠奪條件的貿易,可軟弱無能的王朝統治者們卻對此一無所措。
周的父親——貽能(1874~1942),有著玩世不恭的特點。他一生沒有什麼成就,卻是個開朗的人。不過,他對長期在中國實行的崩潰中的官吏製度感到不滿。他從來沒有得到過縣官職位,而這是他受的教育所提齣的要求。他那兒子齣生時,他纔不過24歲。孩子取名為恩來,意為“恩惠到來”,是用以對孩子的來到錶示感恩和期望。但是,貽能徒勞地期待著,得到的隻是外省的一個很不重要的小職位。當周恩來幾十年後成為總理時,他常常十分嚴肅地這樣迴憶他的父親“一個地方小吏,月收入不足30元”。那時也稱30美元。
這位父親溫文爾雅,與世無爭。在幾個更富有成就的兄弟麵前,他便顯得相形見絀瞭。他置生活的壓力於不顧,對那微薄薪俸甘之如飴,以喝米酒和吟頌一本詩集來打發自己的日子。在淮安的故居裏,牆上有一張已經發黃瞭的相片。從這張相片中可以看齣,他身著老式大袖衫,神態玩世不恭,容貌粗糙,卻流露齣安寜的圓滑老練。
如果周的父親當初“成功”瞭的話,周或許獲得的會是一種完全的上流社會階層的觀點。正如事實所示,周生活在像他後來所描繪的那樣一個“破産的官吏傢庭”裏;或用他的中文傳記之一的話說,生活在“沒落的封建官僚”之中,他逐步懂得瞭財産意味著什麼,並且也更進一步感到瞭什麼是不公平。在中國的屬相中,周生於狗年,因此,一個算命先生認為他是個具有潛力的正義的鬥士-謹慎、具有超凡的魅力,卻固執,是個愛挑剔錯誤的人。
周恩來的母親萬鼕兒(1877~1907),是個有纔乾的女人,齣身於一個傑齣的地方官宦傢庭,嫻熟於中國傳統的交往。傢中房間裏的照片顯示齣她的熱情和漂亮的容貌及幾乎容易感覺齣的聰明,而這種聰明並不是通過受教育發展而來的。
不幸的是,她的父親在她生下周恩來的第二天便去世瞭,而她的悲傷或許使她失去瞭對孩子的興趣。這樣一來,周氏傢族特彆是他的兩個瞭不起的叔伯便承擔起照料這個孩子的責任。富有傳奇色彩的周攀龍-周的祖父,有著傑齣的宦途經曆,這曾使他於19世紀70年代在其哥哥的陪同下到過淮安。在故鄉紹興,攀龍與當地一個魯氏女子結下瞭婚姻並養育瞭4個兒子。遷到淮安後,魯氏曾經迴到老傢紹興,過作客的生活。
紹興處於浙江省,距淮安南邊有300英裏,它因生産米酒、充滿書捲氣和擁有許多圖書館而聞名於中國。周恩來曾隨魯氏迴過紹興,但不久又迴到瞭淮安同萬氏傢庭一塊生活。按照中國過去的常規,人們往往以父親的原籍作為自己的祖籍。周恩來常說,盡管他齣生於淮安,但“我的老傢是紹興”。後來,他曾經在1939年迴到祖父攀龍的祖先傢紹興,嚮祖先的牌位錶示他們的敬意並參觀百歲堂。這是周氏傢族六代人曾經一塊生活過的地方。
如果周恩來的確如此關心紹興的那些墓碑的話,那麼這可能反映瞭他從小就對他的3個叔伯父所懷有的感恩圖報之情。這個傢庭通常把同一代的4個堂兄弟-祖父攀龍的哥弟所生的7個孩子-與他們閤攏在一起。這樣,總共有10個叔伯父,他們中有的是很不平凡的人物,其中有3個中瞭舉人-中國科舉製度中的第二等級,一個成瞭地方高級官吏和地主,另一個成瞭商人,有一個曾經擔任袁世凱大帥府的秘書,在當時國內分裂的情況下,主張南北議和。周的童年並不具有典型的上層社會的中國孩子所過的平靜的田園詩般的生活。當還是個幾個月的孩子的時候,他便被過繼給瞭叔父貽淦,因為貽淦病得很厲害,唯恐無嗣。這種收養並不意味著要搬遷遠去,他的許多叔伯都與周的父母同在一個院落內一起生活。周的生父的願望常常可以用來解釋周氏大傢庭這種集體精神的非凡錶現,即保證他那日益衰弱的弟弟在傢族牌位中的位置能通過男性後代繼續傳下去。這一點在中國的傳統中是非常重要的。周的生父的另一個動機是為瞭治好恩來叔父的疾病,而這一說法是對去淮安參觀的人們透露齣來的。如果真是齣於這一動機的話,那麼此舉是未奏效的。
一位中國作者評論瞭這一情節是如何錶明“中國的傳統具有一種解除無能為力的父母所肩負的重擔的辦法”。人們不禁要懷疑這位生父的不負責任。此外,生母因自己父親的去世而産生的悲痛,使她變得不能與自己的丈夫一起共同對孩子加以照料。這些錶明,周從小就離開瞭親生父母,其生身父母後來又生瞭兩個兒子並把他們留養在傢中。
……
《曆史的厚土:近代中國轉型中的群像》 一部洞察時代脈絡、剖析個體命運的宏大敘事 【內容簡介】 本書並非聚焦於某一位特定的曆史人物的個人傳記,而是一幅以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中葉的中國社會為畫布,用無數鮮活的個體生命為顔料精心繪製而成的曆史群像畫捲。它以宏大的曆史觀為經,以精微的人物側寫為緯,深入探討瞭在晚清衰落、民國初建、軍閥混戰、民族抗爭直至新中國成立這一係列劇烈社會轉型時期,形形色色的知識分子、士紳、農民、軍人、實業傢以及底層的普通民眾是如何被時代洪流裹挾、塑造,又是如何以各自的方式參與或抵抗這場深刻的變革。 本書的核心在於“群像”與“轉型”。它試圖超越傳統史書對“大人物”的綫性敘事,轉而關注那些推動曆史進程的、或被曆史無情碾壓的“邊緣”與“中間”人物。通過對大量一手史料、私人信件、日記和迴憶錄的細緻梳理,本書力求還原一個多維、復雜、充滿矛盾的近代中國。 第一部分:舊秩序的崩塌與新思想的萌芽 (約1890-1911) 本部分將場景設定在甲午戰敗後的屈辱與內外交睏之中。我們看到的不再是簡單的“清廷腐敗”,而是不同階層對“中國何去何從”的痛苦抉擇。 士紳的睏境: 詳述瞭傳統士紳階層在科舉廢除後麵臨的身份危機與經濟轉型壓力。他們是改革的鼓吹者,卻也是守舊的受益者。書中描繪瞭以江南某個望族為例,其子弟如何在留學與迴傢鄉辦實業之間搖擺,以及他們對“救亡圖存”的不同理解,從溫和的立憲派到激進的革命黨人,其思想光譜的微妙差異。 留洋學生的衝擊波: 重點刻畫瞭第一批赴日、赴歐學生迴國後的精神麵貌。他們帶著西方的科學、民主、民族主義等新知,與國內舊學衛道士之間産生的激烈衝突。這種衝突不僅體現在思想論戰中,更體現在他們如何試圖改造傢庭結構、婚姻製度乃至鄉村教育體係的實踐嘗試。 底層的覺醒邊緣: 聚焦於城市手工業者和早期産業工人階級。他們是現代化最早的犧牲品,也是未來革命力量的潛在組成部分。通過對早期工人罷工事件的個案分析,展現瞭他們最初的訴求——並非宏大的政治綱領,而是更直接的生存權益。 第二部分:共和的迷夢與軍閥的亂局 (約1912-1927) 辛亥革命的爆發並非終結,而是另一場更深層次動蕩的開始。本部分著重分析共和理念在權力真空中的異化,以及地方勢力如何迅速崛起。 “共和”的本土化難題: 探討瞭資産階級革命派在構建國傢政治架構時所遭遇的文化阻力。書中詳細分析瞭幾位在北洋政府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政治人物(非最高權力核心),他們如何試圖平衡派係利益、地方軍閥控製與中央集權之間的矛盾,以及他們個人理想與政治現實之間的巨大鴻溝。 知識分子的精神分裂: 五四運動是這一時期的核心焦點。本書描繪瞭知識分子群體內部的分裂:一部分人轉嚮“賽先生”和“德先生”的徹底擁抱,另一部分人則在狂熱的激進主義中尋找精神慰藉,甚至齣現瞭對傳統文化的過度否定。通過對幾位著名學者在不同時期對“國粹”態度的轉變,揭示瞭那一代知識分子在救亡壓力下復雜的心態。 鄉村的旁觀與被動捲入: 農村依然是半封建的堡壘。本書以華北某個村莊為觀察點,記錄瞭軍閥徵兵、強藉軍餉、土匪橫行等事件如何將原本置身事外的農民一步步推入戰火。他們的反抗往往是零散的、基於血親和土地的,而非有組織、有理論的。 第三部分:救亡圖存與曆史的抉擇 (約1927-1949) 抗日戰爭和國共兩黨的長期對峙,構成瞭這一階段的主鏇律。本書在此階段力求展現不同政治光譜在“民族存亡”這一最高議題下的具體行動與代價。 實業傢的艱難求生: 聚焦於抗戰時期內遷的企業傢群體。他們如何將工廠從沿海的富庶之地,跋涉韆裏,在後方荒涼之地重建生産綫。書中通過對幾位實業巨頭的財務記錄和往來信件的分析,展現瞭他們如何在惡性通貨膨脹、資源短缺、日軍威脅等多重壓力下,維持著民族工業的微弱火種。 文化與藝術的抵抗: 深入剖析瞭淪陷區與後方文化界的“堅守”與“妥協”。抗戰時期的進步戲劇、民間藝術如何成為鼓舞士氣的無聲武器;同時,也展現瞭在極端環境下,文化精英為求生存而進行的微妙的自我審查和立場調整。 曆史的十字路口: 國共內戰時期,本書不再簡單地描述軍事衝突,而是側重於戰後社會治理的嘗試。通過對解放區和國民政府控製區不同政策執行者在土地改革、金融穩定等方麵的差異化處理,分析瞭各自社會基礎的得失。觀察點放在瞭戰爭後期,普通民眾(無論是士兵還是文職人員)在選擇效忠對象時,基於對未來生活改善的樸素期望。 本書特色與價值: 本書的價值在於其“縱深感”與“細節性”。它拒絕宏大敘事下的扁平化處理,注重從微觀層麵還原曆史的質感。讀者將看到: 1. 聲音的還原: 側重於那些未被主流史書記錄的聲音——地方商會的辯論、大學宿捨裏的夜談、戰地醫院裏護士的記錄。 2. 地理的變遷: 追蹤特定社會群體在不同地域(從租界到內地,從城市到鄉村)的遷徙軌跡,及其對身份認同的影響。 3. 觀念的交鋒: 細緻描摹瞭“傳統”與“現代”、“民族主義”與“階級解放”、“改良”與“革命”等核心觀念在不同社會群體中如何被吸收、扭麯和重構。 《曆史的厚土》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幅關於近代中國如何“成為自己”的復雜地圖,理解那段劇烈變革期中,每一個中國人所背負的沉重與希望。它是一部獻給所有對理解中國社會轉型邏輯、探究個體在曆史巨變中的位置與選擇的嚴肅讀者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