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
1、普希金在锅炉里
2、钻出白菜窖的人
3、两个姑娘进城看电影
4、新土豆进城了
5、一个口信
6、在烟囱上
7、喇叭和像章
8、结巴
9、火车头
10、燕蛤喇
11、棋盘
大雪飘个不停的这个晚上,男孩在家里进行一个大工程,在四个外国伟人的画像下面他开始勾轮廓。过去,这个位置只属于大人,他和哥哥都不能接近,刚想摸摸凉丝丝的绒布,父亲准会出现,父亲说:回你的房间去,那是大人谈工作的地方。父亲不在,老保姆也会赶走他们。这地方有什么好神圣的,男孩把彩色粉笔全倒在地板上,每一根都掰成两截,这个晚上他要把它们全部用光,红绿黄蓝白都用掉。首先在最低的地方,画满步枪,沙丘,坦克,流着血的战士,炮台,掩体,火光,地雷。雪一遍又一遍地覆盖这城市,男孩不知道他还能给这面白墙画点什么。
突然冒出了一个新想法。男孩要画一个威武的火车头。
没有黑颜色,世上怎么能没有黑颜色?生产粉笔的人连黑色都不知道吗?男孩移动了桌子,桌子上加了椅子,现在,他高高地站着,画一个五彩缤纷的火车头。蓝色的联动杆,蓝色加白圈的车轴,大红的车轮,绿色的车身。火车正喷出各种颜色混合叠加在一起的烟雾。他要把整面墙都画满,这将是一个比真火车头还要了不起的火车头。烟雾太多了,只有穿过四个装着人像的镜框,拐到天花板上,现在看吧,这四个外国人也成了这幅巨大火车头的一部分。
第二天中午,屋子里出奇的冷,暖气片在响,但是没有温度。男孩从床上爬起来走到客厅,被自己前一夜画出来的大家伙吓了一跳。这是他画的哦,多么了不起,多么伟大,比他见过的所有焰火之夜都美丽的大家伙。
男孩戴上滑冰帽,门被雪顶住,推了很久,他才挤出去。这是一场真正的大雪,比白还白。男孩走得很快,但是没有任何目标,雪钻进胶鞋里,冰他的脚。男孩停在胡同口,真想请个什么人来参观他的五彩火车头,可是没有这样的人,一个都没有。
正忙着滚雪球的一群孩子见到男孩,都停住了,有一个站住,其他的都紧挨着他靠过去,站成一列。煤堆上的积雪一坨一坨落下来,灌进他们精细的脖领里,他们也不动,列队示威一样,盯着男孩。
男孩认识他们,都是一个学校的,有个和他是同班。但是,早不互相说话了。他们中间的头儿说:往死盯他,把他盯走,谁跟他说话,谁都不是人。
这群孩子真的一动不动,尽管显示团结紧密,显示他们是个团伙。这时候,过来一辆转弯太急的自行车,撞到了他们的两个大雪球,撞碎了,这一群孩子撒腿去追那辆自行车。
男孩向胡同的另外一侧走。雪全落地以后,天空马上晴了,比蓝玻璃还蓝,好像天空很着急,它再也受不了那阴沉了。路边空地上有几个突起来的雪堆,是不同人家的菜窖盖,每一个菜窖里都会藏着白菜,青萝卜,胡萝卜,都是可以吃的。男孩想,能吃一根青皮红心的萝卜该多美。这其实很容易,只要弄掉雪,打开菜窖盖上的砖头和木板,如果是天黑以后,把整个菜窖搬空都没人知道。但是,男孩想到那个戴棉帽子的大人告诉他,要做一个好人。
男孩回家的时候,看见家门敞开着。
几个陌生人举着笤帚和鸡毛掸子站男孩家里,空气中飞舞着大颗粒的彩色粉末。
男孩的火车头不见了,墙上一团模糊。画了一夜的火车头变成了粉末,正在满屋飞翔。陌生人是群中学生,右手臂上都佩戴红箍,拿笤帚的一个逼近男孩:你的胆子真大呵,在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画像下面乱涂乱画,花花溜溜的整个火车头,你是想送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快点走吗,站好了,你,你干的这是反革命的勾当,画的画是反革命的画,快低头认罪。
男孩的眼睫毛粘了彩色的颗粒。他想,不能哭。如果他哥哥在,一定会跟这些人辩论,哥哥是高个子的圆号手。可是,男孩已经没有哥哥了。
中学生们看看这个干瘦的小孩,觉得实在无趣。拍打一阵衣服,他们雄赳赳地出门,穿过胡同,笤帚掸子还随手提着,拿它抽打路边的树干,雪堆,停着的自行车,一路见什么抽什么。还是雪了不起,全城的人都在踩它,大地上照样还是雪白。
就在那个下雪的晚上,男孩的父亲死去了。天下正逐渐变白,他躺在一间地下室里。戴棉帽子的人整夜看守地下室,所以他不知道下雪。开始,他在房子里听一阵广播,后来,他起身拿了帽子去隔壁的临时囚室,慢悠悠地开锁,慢悠悠地接近男孩的父亲。他伸出右手,帽子扑落在阴凉的地上,他收回手,手背上留了一片僵硬的冷气,只有很小的一小片,但是暖不过来。他喊来很多人,那些人本来在连夜开会,一下子都涌进囚室。戴帽子的人离开了,一边走一边在棉裤上抹那有一块冰凉的手背。通过很多台阶,他先看见了天空,好奇怪的明亮,晚上怎么会这么亮的?他心里害怕,头上很冷,忘了拿棉帽子了。那帽子在地下室被许多人踩,每个人都表示很气愤,他们说:这是自绝于人民!
没了帽子的人回家了,第二天早上叫醒他的儿子说:你到某街某胡同某号去看看,门口一边一个圆柱子那家,有一个孩子,看他是不是还在家,暖气热不热,有没有吃的,要对那孩子好一点。
他的儿子是中学生,在学校里是带队伍的,经常忙得不能回家。儿子说:外面还下着雪呢。过一会又说:我要上学校,一大帮人都等我呢。
没了帽子的人突然发了很大的火气,他说:什么也别说,你快去,给我瞅瞅那孩子在不在家!
执行父亲的指令,中学生最不情愿。他先去了学校,又开会又唱歌,一直拖过了中午,才带了几个同学找到那条胡同,一路上他都在说:有什么了不起,大爷的,还得去看个小屁孩,治治这小崽子,溜大爷亲自跑一趟。有人说踢那小屁孩,另一个说打小屁孩的哑穴。
小屁孩家里空荡荡的没人,中学生们发现整个墙壁上画着的那个火车头。
有人说:画的真挺像。
又有人说:这得画很长时间。
还有人说:辉煌啊。
最后是带领大家过来的那个儿子说:找家伙,给他抹了,这是反动画。
破坏一些粉笔末实在很快哦,不用几分钟,不费什么力气。直到最后,那个儿子走近男孩说:从今天起,你小崽子,老老实实家里呆着,不许出门。他就是这样完成了父亲的指令。
火车头眨眼就没了,呆在镜框里的四个外国老头,继续用他们灰蓝的眼珠看着男孩,看他睡了20多个小时。这时候已经是雪停了以后的第二天中午,男孩站起来,觉得身上有了力气。找到戴帽子的大人送来的五张纸币。他又出门了,滑冰帽也没戴,耳朵完全硬了,像两片冰翅,立在冻得生疼的脸两侧。买了五盒彩色粉笔,他跑步回家,膝盖以下的裤子都白了。
又一个大雪之后的早上,人们走出胡同口,那儿有一面高墙,人们都要在哪儿分别向右向左转弯,现在他们停在高墙前面,他们全都惊叫出了声。那片青砖墙上出现了一架巨大的鲜艳的火车头,居然被是画上去的。大人们就是跳起来也摸不到火车头的顶端,在谁也触摸不到的最高处,画的是个少年,他骑在火车头上,举着拳头,穿夏天的衣裳,脸上在笑,很骄傲的样子。火车头的每一个细部都精致无比,即使造火车头的人也挑不出毛病。
我的天呐,是什么人画的,怎么爬到那么高的地方,什么时候画呢?
所有的人都反复说:我的天呐!
哥哥说:你让我坐在火车头上干什么?快让我下去。
男孩说:哥,求你一次,我想每天都瞅见你坐在那上边,你为我多坐一会,让他们都看见。
哥哥笑了,挺直了,不让风把身体吹得晃动。
现在,男孩对着他哥哥以外的一切说:那是我哥,威风凛凛。
……
读完这本书,我有一种被强行拽入另一个时空的感觉,那种沉浸感是近几年阅读中少有的体验。作者似乎对那个特定年份的社会肌理有着近乎苛刻的观察力,很多场景的描绘,即便没有直接点出事件的名称,但那种独特的氛围、人们走路的姿态、甚至空气中弥漫着的气味,都让人联想到那个特定时期的特征。我尤其欣赏书中对“集体性”与“个体性”冲突的处理。书中有一个章节,专门描写了一场突如其来的集体活动,作者并没有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这种集体狂热,而是着重描写了站在人群边缘,那个始终保持着自己节奏和思考的女性角色。 她如何在一个巨大的、同质化的洪流中,努力维持住自己精神世界的完整性,这对我触动极大。她的每一次犹豫、每一个细微的面部表情变化,都被作者捕捉得淋漓尽致,仿佛能透过文字直接看到她的内心戏。书中的对话简洁、有力,充满了那个年代特有的语境和潜台词,初读时可能需要一点适应,但一旦进入那个语言系统,就会发现其高效和精准。这种文字风格,不同于当代小说追求的流畅与直白,它更像是一种需要解码的密码,而一旦成功解读,收获的将是更深层次的情感共鸣。这本书,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不被吞没”的生存哲学指南。
评分从读者的角度出发,这本书最成功的一点在于,它成功地将“历史感”转化为了“氛围感”,而不是生硬的时代教育。我读完后,脑海中没有浮现出哪个具体的政治事件,而是反复浮现出那种特定的光线——那种在老式灯泡下,带着一点昏黄和灰尘颗粒感的光线,以及那种特有的、略显压抑的集体气息。作者似乎对人性的脆弱和韧性有着深刻的洞察。书中描绘的几对人物关系,无论是爱情的萌芽还是友谊的破裂,都显得真实可信,充满了时代背景下不得不做出的妥协与牺牲。 它没有提供廉价的希望,也没有陷入过度的悲观,而是提供了一种“带着伤痕的清醒”。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当故事进行到高潮部分,叙事似乎突然收紧,笔锋变得极其锐利,仿佛作者也承受不住那种内心的压力,只能用最简洁的语言草草收尾,这种戛然而止的感觉,比任何详细的描述都更具冲击力。这本书像一面镜子,映照出的不是简单的历史事件,而是我们作为人类,在巨大社会变迁面前,如何努力维持住自己内心那一点点微弱的火焰。它要求读者付出努力,但回报的,是一种深刻的、难以磨灭的共情体验。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叙事结构给我带来了相当大的挑战,它并不线性,更像是无数个碎片化的记忆和感知被精心编织在一起。如果你期待一个清晰的“起因-经过-结果”的故事线,你可能会在开篇感到迷失。我花了相当大的力气去适应作者的这种“跳跃式”的叙事节奏,但随着阅读深入,我开始理解这种结构背后的意图:它模仿的正是记忆本身的运作方式——我们对过去的回忆往往是片段化的、感官优先的。 例如,书中会突然插入一段关于某个老物件的详细描述,可能是旧式的收音机,或是墙上褪色的标语,然后通过这个物件的意象,迅速将场景切换到另一个时间点的人物身上。这种手法非常高明,它避免了冗长的过渡,让读者自己去完成意义的连接。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对“时间感”的模糊处理,在书里,昨天和十年前的感受似乎可以并置,这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厚重感和历史的压迫感。对于喜欢探索小说形式边界的读者来说,这绝对是一部值得反复品味的佳作,因为它在不断地提醒我们,历史不是线性的,而是层层叠叠的,相互渗透的。
评分这本《1966年》的封面设计倒是颇为引人注目,那种略带泛黄的米白色调,配上深沉的墨绿色字体,一下子就将人拉回了那个特定的年代感中。我原以为这会是一部侧重于宏大历史叙事的作品,毕竟“1966”这个数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强烈的时代烙印。然而,当我翻开扉页,开始深入阅读后,才发现作者的笔触远比我想象的要细腻和个人化得多。它没有铺陈那些教科书式的重大事件,反而将镜头聚焦在了那个时代背景下,几个小人物的日常挣扎与情感纠葛上。 比如,书中描绘的一个在工厂做技术员的年轻人,他对于新思潮的渴望与他对家庭责任的束缚之间的拉扯,那种内心深处的焦虑感,被作者用近乎散文诗般的语言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出来。我特别喜欢作者处理细节的方式,比如描写主人公在拥挤的公共汽车上,手心里紧紧攥着一本偷偷阅读的诗集,那种在压抑环境里寻找精神出口的渴望,读来让人心有戚戚。书中对于“沉默”的运用也极为高明,很多时候,人物之间的交流是克制甚至缺失的,而那些未说出口的话,反而像暗流一样涌动,推动着情节向前发展。它不是一部让你读起来酣畅淋漓的作品,更像是一杯需要细品的茶,初尝或许微涩,但回味却有悠长的甘甜。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让你透过历史的迷雾,看到了人性在特定环境下的复杂与坚韧。
评分这本书的文学性高到令人惊叹,它在用词上展现了一种近乎偏执的考究。我甚至会时不时地停下来,不是因为情节卡住了,而是因为某个形容词的运用妙到了毫巅,让人忍不住想去查证这个词在那个年代是否有更深层的文化指涉。它避开了所有宏大的口号,转而从日常的物件、食物、衣着上去挖掘时代的肌理。书中描绘了一次家庭聚餐的场景,那顿饭的描写,详细到让人能闻到油烟味和酱油的咸香,但透过这些食物,作者不动声色地展现了物资的匮乏、家庭成员之间微妙的权力关系,以及在简陋条件下努力维持“体面”的挣扎。 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策略,比直接描写冲突更具穿透力。而且,这本书的“声音”非常独特,它不是一个全知全能的叙述者,更像是一个带着宿命感的观察者,冷静地记录着一切的发生,却又在细微处流露出难以察觉的悲悯。它的语言密度很高,每一页都像是信息量饱和的胶片,需要你慢下来,甚至需要反刍才能完全吸收其中的营养。我甚至建议读者在光线柔和的环境下阅读,以配合其内敛、沉静的基调。
评分质量不错,内容也非常好,在京东买书基本没错,就是有些不全,要分批发货
评分书的质量很好,给好评。
评分纸不错,还没看!主要是了解那个年代!
评分京东品质值得信赖,一直喜欢京东的速度
评分好。。。。。。。。。。。。。
评分王小妮的另一本书,也很不错
评分京东的配送真是非常迅速的,书籍也包装的不错。
评分发生在1966年的故事。在那特殊的一年里,日常市井中普通的人们,日复一日地懵懂和不宁。王小妮用她从容的文字、含蓄的方式,还原了那一年中,北方城乡间各不相同的人心冷暖,触碰了突然事变的降临给平凡人们的影响。故事简单但蕴藏的情感深远。
评分还没开始看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