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世界》是一本走在时代前沿的书,它教你如何适应科技与数码产品日新月异的发展,如何在这样的时代中拔得头筹。
作者尼克·比尔顿是《纽约时报》科技和商业版专栏作家,曾任《纽约时报》研究与发展实验室研究员,他的专业性使得他对当前科技发展动态的分析十分精准,值得认真研读。
《连线》杂志好评推荐,brainpickings.org推荐2010年商业、生活、思想类十大必读好书之一。互联网革命最伟大的思考者”克莱·舍基;《纽约时报》畅销书《想象》作者乔纳·莱勒;《连线》杂志专栏作家,特约编辑克莱夫·汤普森倾情推荐。
湛庐文化出品。
《翻转世界》的作者尼克·比尔顿身兼《纽约时报》研究与发展实验室研究员与专栏作家等职,通过不断尝试各种最新的网络服务和数码产品,他试图向读者描述了科技影响下的未来社会是什么样子,以及在飞速发展的未来社会中,人们是如何讲述故事、传播故事和消费故事的。
作者比尔顿通过列举大量事例,为我们解释清楚了,浏览网页的人跟读书的人,大脑反应有什么不同;玩电子游戏的外科医师是不是真的刀法比较利落?他也描绘了火车、电话、印刷术出现的时代,新科技的出现引起怎样的恐慌与焦虑,人们对当时新科技产生的这些反响跟现在新科技的出现有何异同,哪些是烟雾弹,哪些正中红心?
这本书让我们看到,在未来,“讲述故事”将成为核心。无论是读一篇报道,还是发一篇140字的微博,我们都是在说故事。传统的说故事方式已经一去不回、传统听故事的方式也一同消失;但令人兴奋的新故事也一个一个出现,未来,将是这些说故事人的新世界。
尼克·比尔顿(Nick Bilton),《纽约时报》科技和商业版专栏作家,《纽约时报》旗下科技博客 Bits Blog的主笔博主,专注于苹果、facebook 、Twitter和硅谷的专题报道和研究,在数字潮流文化等方面也颇有建树。
曾任《纽约时报》研究发展实验室研究员,探索在未来2~10年内将会普及的新科技。
纽约最著名的创客空间NYC Resistor的创始人之一。NYC Resistor坐落于布鲁克林,提供硬件与编程课程,助力创意性的开源硬件和机器人技术项目。
纽约大学兼职教授,开设“ 1,2,10 ”课程。曾在电影行业工作,担任过广告公司的创意总监。
短消信,一种新语言
我在报纸和研究报告上一遍又一遍读到,也在电视、研讨会及晚餐桌上一次又一次听到,我们的语言正在退化。人们宣称,儿童不再使用恰当的英语,他们只能以支离破碎、缩写式的言语沟通。有些人相信,当下一代成员必须与那些能够写“正确”英语的人共事或竞争时,前者必将处于劣势。
在网络上快速搜索一番,即可召唤出数千篇讨论英语之死的文章。举例来说,2008 年,英国《卫报》抱怨人们过度使用惊叹号和“搞笑语”(LoLspeak)。《卫报》认为,其后果是人们终将“在电子邮件中通篇使用这些东西,像两台传真机般沟通,而使文字被淘汰”。
科技杂志《连线》在2005 年提醒读者注意一系列针对这些缩略字的使用所做的研究。它指出,“传统的语言学家担心,互联网会损害我们正确表达意见的能力”。虽然《连线》杂志对未来的观感并不像大多数人那样负面,但它很清楚地强调了关于语言之未来的问题。
隐藏在这些担忧背后的是一种奇怪的假设:语言是固定不变的,而这些时髦的缩略字,其唯一来源是互联网时代“一口大小”的沟通形式、社交网络、电子游戏以及iPhone 不离手的生活习惯。然而,缩略字并非数字时代的产物。自从……嗯,自从语言存在以来,缩略字、缩写与简写便已经是语言的一部分了。
有些指称可以追溯到好几百年前,例如B.C. 指“公元前”,A.D. 指“公元”。医疗和军事专业人士特别爱用缩略字,他们带给我们HIV(人体免疫缺陷病毒)、IQ(智商)、DNA( 基因)、Humvee(悍马)、SWAT(特种部队)和POW(战俘)。当然,缩略字也会由科技带到我们面前,诸如“radar”(雷达),以及VHS(家用录像系统)和hi-fi(高保真音响设备)等——这些全都是较长字串的浓缩版。
还有许多我们现在认为正确的日常用词,过去都是冗长的单词。通用字“pub”(酒馆)源自“public house”;“bus”(公车)曾经是“omnibus”;“scubadiving”( 潜水) 来自一长串专有名词“self-contained underwater apparatus”,很显然,缩略的版本说起来更顺口,尤其是在水下。
如果这些都是旧闻,那么OMG(天啊),为何还有这么多人在缩略字的最新化身中,为gr8(好棒)、LOL(大声笑)和IMHO(依敝人拙见)担忧呢?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这些改变发生的速度超乎寻常地快。但另一个原因可能是,这种新的沟通方式与我们过去所知的任何事物都完全不同。
大多数语言学家都认同语言有两种用处。一是书写:以书面形式记载历史、分享观念或记录事件。书写的主要功能在于记录更复杂的故事及其细节,这远远超过列购物清单和发短信。
相对地,我们主要为了交谈或交换信息而说话。几万年前,人类便开始在洞穴中与彼此交谈。科技其实并未改变这种使用语言的方式,电话也没改变它,交谈依旧必须通过言语来进行。
但如今,通过即时通信、手机短信以及瞬间传送的电子邮件,互联网已经摧毁了言语与书写之间的分界。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将书写融入对话之中,运用文字进行即时交谈,还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这相当于创造了一种新语言。
新的缩略字帮助我们消除书写文字和口述文字之间的差距。举例来说,如果你在线上跟朋友聊天,她告诉你一个笑话,你得让她知道你听懂了它的笑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开始使用“LOL”这个缩略字,来表示自己正在“大声笑”。
有时你聊到一半必须暂时离开电脑,但另一端的人不会明白你为何陷入沉默。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某个人会在对话窗敲下“BRB”,告知对方自己“马上回来”(be right back)。少了这种礼貌的解释,屏幕会莫名其妙地安静下来,对方也会觉得自己被忽略。
虽然许多缩略字并未从朋友之间个性化的调笑打趣,晋级为广泛传播的通用语,但有相当多的新缩略字和语言调整案例,不断通过我们的数字渠道转化、融合。有些流行起来,成为约定俗成的标准用语,例如是LOL 和BRB,有些则逐渐消萎,或局限在小团体中。以ASL 这个缩略字为例,在网络草创时期,这几个字母被用来询问位于即时通信客户端的某人的“年龄、性别和位置”(Age,Sex,and Location)。但如今,大多数社交网络都会要求人们挑选一个形象图片,因此,只要瞥一眼对方的照片,便可以得到这个问题的答案。
大卫· 克里斯特尔(David Crystal)是一位钻研新“语感”,即“网络用语”的语言学家与作家。他并不相信以R 代替“are”之类的缩写形式,或是以“:-/”表示“无动于衷”的象征符号,正在导致语言退化。相反,他认为它们只是目前的技术限制所造成的现象,而且是暂时的。“这种作法的主要目的,是顺应一种空间有限的特定科技,一旦空间上的限制解除了,缩略字便不再具有存在价值。”他写道。
《牛津英语辞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的北美区特约编辑杰西· 薛洛尔(Jesse Sheidlower)也认为,新词不过是语言在社会中的自然发展。这些语言调整的例子随时都在发生,他在访谈中告诉我:“人们总会在词汇使用上有所差异。每个时代都会创造他们为各种不同场合构想并使用的文字。
有些文字将留存下来,有些则将消失,但这只是语言的自然发展罢了。”薛洛尔以“OK”为例,今天它可以被用在各式各样的情境中,虽然有无数理论解释它的起源,但有些人相信它代表了“ol korrect”,后者在今天的意思是“all correct”(完全正确)。
薛洛尔不认为缩略字或新词改变了人们目前的交谈形式,他说:“严格说来,我不认为这将影响我们的语言,但它确实提供了一个不同的沟通方式,而且整体来说,我认为我们拥有的沟通方式越多越好。”
他解释说,这些改变总是先发生在社会底层,然后逐渐往上扩展,而不是由上而下。当他为《牛津英语辞典》添加新词时,这个新词是来自口述与书写沟通中的日常用语,而不是来自围桌而坐的学者们。以“crunk”(旷克乐曲)这个词为例,它最近才被加进《牛津英语辞典》,意思是“某种形式的嘻哈或饶舌音乐,其特征为重复叫喊流行的口号,以及电子舞蹈音乐的典型元素,如突出的低音”。从它的意义很容易看出,这个词不是由象牙塔中的学究发明的,而是从社会底层、从当今的俗话俚语中冒出来的。
连“谷歌”这个动词——意思是“在全球资讯网上运用谷歌搜寻引擎获取关于(某人/事/物)的信息”,也在2006 年成为《韦氏大辞典》(Merriam-Webster Dictionary)中的一个词条。这件事的发生并不是因为搜索巨擘请求让自己成为新词,而是因为这个词被使用得如此频繁,以至于它实际上变成了英语的一部分。
研究显示,即便在年轻人开发他们自己的文字时,他们仍然知道如何与不同的对象交谈。在一项最近的研究中,科罗拉多大学(University of Colorado)的学生在即时通信软件上先是与朋友闲聊,然后再与学校的图书馆员聊天。毫不意外,虽然所有交谈都是在即时通信上进行,比起跟其他学生和朋友交谈,学生与图书馆员的交谈比较正式。
与其感慨年轻人在手机、电子邮件和即时通信软件上使用缩略字,这个世界还不如承认:这些孩子正在协助发展一种新形态的文化交流。这些位居语言食物链底层的喜欢“一口大小”的消费者,正在协助创造一种本地方言,而这种方言可以被整个社群——包括遍及所有年龄层的短信和电子邮件使用者、通过视频聊天的人以及微信使用者(micromessagers)平等而公平地分享。
你可以为将成为明日历史的今日所发生的转变而悲叹,说服自己相信各种负面论断,拒绝成为一个持续改变的文化的一部分。或者,你也可以甩掉自己的科技臆想症,拥抱并接受将继续发生的积极变革,因为它之前已发生过很多次。今天的年轻人正在打造一种新语言,而不是在破坏旧语言。正如你很快便将看到的,像这些新词一样,各种发展正在协助创造重要且颇具意义的新社群和新人际关系,而那是我们不断转变的文化与无线未来(wirelessfuture)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因为我被其中关于“翻转世界”的concept深深吸引。这个词组本身就充满了力量,暗示着某种巨大的变革和重塑。我一直对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带来的深远影响感到好奇,尤其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如何才能更好地理解和适应这些变化。互联网思维,作为一个近年来越来越被强调的词汇,其背后所蕴含的逻辑和方法论,对我来说充满了吸引力。我渴望了解这种思维方式是如何在实际中运作的,以及它如何驱动着新技术的诞生和应用。同时,我对“新技术”这个词也抱有极大的期待,我知道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但具体哪些技术正在悄然改变我们的生活,又将如何改变我们的未来,这些都是我迫切想要知道的。这本书的名字,就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我内心深处对未知和未来的无限遐想,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探索其中的奥秘。
评分整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是一份关于未来世界的“操作指南”。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对技术发展趋势的敏锐捕捉,以及对人类社会演进的深刻洞察。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连接”的探讨,无论是人与人之间的连接,还是人与信息、人与技术的连接,在书中都被赋予了全新的意义。这种连接的改变,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重塑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书中的观点,虽然有时会挑战我原有的认知,但正是这种挑战,让我得以跳出固有的思维定势,以更广阔的视野看待问题。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未来不再是茫然,而是有了一些清晰的认识和方向,也更加期待着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中去。
评分这本书在论述方式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并非枯燥的理论说教,而是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和生动的语言,将复杂的概念变得易于理解。作者在梳理不同技术发展脉络和它们之间相互关联性时,展现出了非凡的洞察力,让我看到了技术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趋势。尤其是在探讨“翻转世界”这一主题时,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现状的描述,而是大胆地提出了对未来的设想,并提供了相应的分析框架。这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是什么”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为什么”和“将要怎样”的书。我个人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新兴商业模式的剖析,这些模式正是互联网思维和新技术融合的产物,它们颠覆了传统的行业格局,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考维度。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眼球,那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似乎预示着一种颠覆性的内容。当我第一次在书店看到它时,就被那独特的字体和大胆的配色所吸引,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关于未来的、充满活力的故事。它摆放在科技和商业类书籍的显眼位置,这让我对它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忍不住拿起来翻阅。封面上那句副标题,直白而有力,让人立刻感受到一种前瞻性和探索欲。我一直在寻找能够为我打开新视野的书籍,而这本书的封面,恰恰传递了这样一种信息——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扇通往未来的窗户。我当时就觉得,这绝对是一本值得深入阅读的作品,它可能包含着我对当下和未来的一些疑惑的解答,或者提出更多引人深思的问题。我甚至想象着,书中的内容会像封面一样,充满着惊喜和活力,挑战着我们固有的认知模式。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宏观且深刻的视角来审视我们所处的时代。作者对于互联网思维的解读,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工具和平台,而是深入到了其核心的理念和哲学层面,例如去中心化、社群驱动、用户参与等等。这些概念在书中被阐述得清晰而富有洞察力,让我对互联网的本质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而关于新技术的部分,书中并没有仅仅罗列冷冰冰的技术名词,而是着重探讨了这些技术如何与我们的生活、工作、甚至社会结构发生交互,这种结合分析让我觉得非常实用和贴近现实。书中对未来的预测,虽然大胆,却又显得逻辑严谨,让我不禁开始思考,我们应该如何为这样的未来做好准备。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越迷雾,看到了未来可能呈现的多种图景,这种感觉既令人兴奋,又充满启迪。
评分刚收的,空的时候看下
评分送货速度很快,质量很好!
评分已经看完了,还不错,改变些许想法
评分书不错,内容丰富,正版,送货快
评分产品还不错产品还不错
评分纽约大学兼职教授,开设“ 1,2,10 ”课程。曾在电影行业工作,担任过广告公司的创意总监。
评分下单到发货相距十多天
评分非常有趣的书,值得推荐。
评分学习互联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