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译文名著精选:白痴》系19世纪俄国大文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重要作品之一。小说描写19世纪60年代出身贵族的绝色女子娜斯塔霞常年受地主托茨基蹂躏,后托茨基愿出一大笔钱要把她嫁给卑鄙无耻的加尼亚。就在女主人公的生日晚会上,被人们视为白痴的年轻的公爵梅诗金突然出现,愿无条件娶娜斯塔霞为妻,这使她深受感动。在与公爵即将举行婚礼的那天,娜斯塔霞尽管深爱着公爵,但还是跟花花公子罗果仁跑了,最后遭罗果仁杀害。《译文名著精选:白痴》对农奴制度改革后俄国上层社会作了广泛的描绘,涉及复杂的心理和道德问题。
善良、宽容的梅诗金公爵无力对周围的人施加影响,也不能为他们造福,这个堂吉诃德式的人物的徒劳努力,表明作者企图以信仰和爱来拯救世界的幻想的破灭。
作者简介
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俄国十九世纪著名作家。《译文名著精选:白痴》是他的代表作品。娜斯塔霞是个外慧中的绝色女子,惜乎命途多舛,成了得堡某巨富的情妇。然而她对此人只有极度的轻蔑和憎恨,当她听说那个淫棍即将“明媒娶”名门千金时,便萌生了的念头。她的对手们则在各种利益驱动下正阴谋编织一张制伏这个弱女子的罗网。就在错综复的关系决定了极度敏感的时间和地点,被那些“聪明人“目为十足的“白痴“先天有病的破落贵族梅诗金公爵糊涂闯进了冲突一触即发的旋涡……
内页插图
目录
《白痴》目录
精彩书摘
一
十一月杪,天暖雪融,上午九点左右,彼得堡一华沙铁路线上有一列火车正全速驶近彼得堡。空气非常潮湿,大雾弥漫,不知道这天色是怎么亮出来的,真难为它,从车窗里望出去,铁道左右两侧十步以外就什么也看不清楚。旅客中也有从国外归来的,但比较挤的还是三等车厢,而且以忙于营生的微末小民居多,他们一般在不太远的地方上车。经过一夜的旅程,大家照例都很疲倦,眼皮沉得抬不起来,遍体寒冷,苍白的面容微泛枯黄,跟雾的颜色有些仿佛。
在一节三等车厢里靠窗的地方,有两位旅客打天亮起处于面对面的位置。两人都还年轻,行李极其简单,衣着也算不上时髦,却都有颇为突出的相貌,而且双方都有攀谈的愿望。如果他们知道对方此时此刻特别与众不同的是什么,一定会惊诧于机缘如此奇怪地让他们在彼得堡~华沙列车的三等车厢里相对而坐。两人中的一位身量不高,年纪在二十七岁上下,一头鬈发几乎是全黑的,灰色的眼珠虽小,但目光炯炯。他的鼻子又大又塌,脸上颧骨高耸,薄薄的嘴唇老是撇着,现出一种狂妄、嘲弄乃至恶毒的冷笑;可是他的天庭却很饱满,轮廓端正,弥补了下颌发达得异样的缺陷。这张脸上尤其引人注目的是那种毫无血色的惨白,它使这位年轻人的整个面容显得憔悴不堪(尽管体型相当结实),同时还透出一股近乎痛苦的激情,这与他肆无忌惮的冷笑、傲气凌人的眼神很不调和。他穿得很暖,一件宽大的羊羔皮桶子挂了黑色的面儿,经过一宿的旅途劳顿并没有畏寒瑟缩之状,而他对面那一位对于潮湿的俄国十一月之夜是怎么回事显然没有经验,所以不得不打着寒颤饱尝个中滋味。
他只披一件带大风帽的肥腰身呢斗篷,十足是远在国外(例如在瑞士或北意大利)作冬季旅行的寻常装束,在这同时当然不会把从艾德库能到彼得堡这样漫长而寒冷的路程考虑进去。然而,在意大利绰绰有余的御寒用品,在俄国就不太够了。带风帽的斗篷主人是个年轻人,年龄也在二十六岁或二十七岁上下,身量略高于中等,浓密的黄发颜色极淡,两颊深凹,一绺稀稀落落的楔形胡须差不多可以说是白的。他的一双碧蓝的大眼睛凝神专注,目光蕴藉,但似有隐痛,有些人根据这种奇异的表情一眼就能猜到此君患有癫痫症。不过,这年轻人的脸倒是讨人喜欢的,清癯而又秀气,皮色本来就不红润,这时更是冻得发了青。在他手中左右晃荡的一个褪色花布小包裹,看来是他路上所带的全部家当。他足登一双带腿罩的厚底半高勒皮鞋,——一切都不合俄国习惯。穿挂面儿皮桶子的黑发青年多少由于闲着无聊,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终于开口问道:“冷吗?”他问时带着那种不知趣的笑容,人们有时候就是会这样无顾忌、不经意地表示幸灾乐祸的心情,接着他还耸了耸肩膀。
“很冷,”对方倒极其乐意回答,“而且,请注意,这还是融雪天气。要是在上冻的时候,不知道会怎样呢!我连想也没有想过,国内竟然这么冷,反而不习惯了。”“一向在国外,是不是?”“是的,在瑞士。”“嗨,您这个人哪!……”黑发的一位吹了声口哨,然后哈哈大笑。
双方攀谈了起来。穿瑞士式斗篷的黄发青年回答黑发旅邻的每一句问话时态度之爽直令人惊异,而且他绝不注意对方某些问题提得十分冒失和毫无意义。
在答话的过程中,他表明自己离开俄国确实已经很久,有四年多了;他给送到国外去治病,因为他患有一种奇怪的神经系统病症,大概类乎羊痫风或舞蹈病,发作时要哆嗦、抽风。黑头发的那一位听着黄发青年的自叙,曾好几次暗暗发笑;及至他问:“那么治好了没有呢?”对方回答说:“没有,没治好,”——这时,他更是忍不住笑出声来。
“嘿!那一定花了许多冤钱,可咱们这儿愣是信他们那一套,”黑头发的那位尖刻地说。
“千真万确!”邻座一位衣着寒酸的先生加入了谈话,此人大约是个长期当书吏得不到擢升的公务员,四十左右年纪,体格健壮,鼻子通红,脸上颇有些粉刺,“千真万确,俄国人的钱财全让他们白白搂了去!”“哦,你们把我的情况大大地估计错了,”从瑞士归来的病人以从容不迫和息事宁人的语调接过话茬,“当然,我没有资格辩论,因为我并不了解全部情况,但我的大夫尽管自己力量也有限,可还是拿出钱来让我回到此地,而且在那里供给我的生活几乎有两年之久。”“怎么,难道没有人付钱?”黑发旅客问。
“是的,本来在那里我的生活由帕甫里谢夫先生供给,可他两年前去世了;以后我写信给此地的叶班契娜将军夫人,她是我的一位远房亲戚,但至今没有回音。我就是为这件事来的。”“那您到了彼得堡上什么地方去呢?”“您是问我在什么地方住下?……说实在的,我还不知道呢……反正……”“还没有拿定主意?”听他述说的两位旅客又都放声大笑。
“莫非您的全部财产都在这包裹里不成?”黑头发的那一位问道。
“我敢打赌,确实是这样,”红鼻子公务员非常得意地附和着,“而且行李车上也没有其他东西;当然,富贵不由我,贫穷非罪过,这一点也必须指出。
”事实果真如此:淡黄色头发的年轻人立即以不寻常的匆忙态度承认了这一点。值得一提的是:包裹的主人瞧着他们两位,最后自己也笑了,这就使他们越发觉得可乐。
“您的包裹毕竟不是普普通通的包裹,”大家都笑够了以后,公务员继续说,“尽管可以打赌:里边没有一卷卷的金洋钱,没有拿破仑和腓特烈,就连荷兰钱币也没有,单是根据裹住您那双外国皮鞋的腿罩就可以下此结论,不过……倘若在您的包裹之外再加上这样一位……嗯……一位亲戚,例如叶班契娜将军夫人,那么,甚至对这包裹也要另眼相看,自然喽,如果叶班契娜将军夫人确实跟您沾亲而不是您搞错的话……比方说因为一时心不在焉,这是谁也免不了的,完全不足为奇,或者……有时候想象力过于丰富也会搞错。”“哦,又给您猜个正着,”黄发青年应道,“果然,我几乎弄错了,应该说,她几乎不能算我的亲戚;这份亲实在太远,所以,我在国外没有等到回音,说真的,那时我丝毫不觉得奇怪。这是在我意料之中的。”“白白浪费了邮资。嗽……不管怎样,您毕竟天真到了极点,诚实到了极点,这倒是值得称道的!嗽……叶班钦将军我知道,那无非因为他是个名人;供您去瑞士的那位已故的帕甫里谢夫先生,我也知道,但不知他是不是尼古拉·安德烈耶维奇-帕甫里谢夫,因为他们共有两位,是堂兄弟。另一位至今还在克里米亚,可尼古拉·安德烈耶维奇已经作古,他生前受人尊敬,广交显要,当初曾经拥有四千农奴……”“一点不错,他正是叫尼古拉·安德烈耶维奇·帕甫里谢夫,”青年应道,并且聚精会神、目不转睛地把这位无所不晓的先生打量了一番。
在一定的社会阶层,有时可以遇到这种无所不晓的先生,甚至相当常见。他们什么都知道,他们热中于刨根究底的智力和能耐,以不可阻挡的势头全部用在这一方面,那当然是因为他们胸无大志、目光狭隘,——一位当代的思想家会如此说。其实,“无所不晓”这几个字所指的仅仅是一个有限得很的范围:某人在何处供职,跟哪些人有交往,有多少财产,当过什么省的省长,娶什么人为妻,得到多少陪嫁,与什么人是中表,与什么人是嫡堂,诸如此类,也不外乎此类。这种无所不晓者大抵衣着寒酸,袖子的肘部磨损得厉害,每月的薪水不过十七卢布。他们了解得如此周详的人,当然猜不透他们的动机何在;事实上,他们之中许多人拥有这些相当于整整一门学问的知识已经深感自慰,达到了自己尊敬自己的目的,甚至获得极大的精神满足。再说,它作为一门学问也是很诱人的。我见过许多学者、文学家、诗人、政治家也在这门学问中追求着或追求到自己的最大慰藉和最高目标,甚至全凭这一点飞黄腾达。在整个交谈的过程中,黑头发的那一位不时呵欠连连,漫无目标地望着窗外,巴不得旅程早点结束。他好像心不在焉,可以说非常心不在焉,简直是焦躁不安,甚至变得有点儿奇怪:往往又在听,又不像在听;眼睛又在看,又不像在看;他在笑,可自己并不知道、也不明白笑些什么。
“请问贵姓是……”那位脸上颇有些粉刺的先生忽然问带小包裹的黄头发年轻人。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梅诗金公爵,”对方回答说,完全不假思索,毫无戒心。
“梅诗金公爵?列夫·尼古拉耶维奇?不知道。
连听也没有听到过,”公务员沉吟道,“我的意思并不是没有听到过这个姓氏;这个姓氏历史上有记载,在卡拉姆辛的史书中可以找到,也应该找得到;我是说没有听到过这样一个具体的人,而且好像哪儿都碰不到梅诗金公爵这个家族,甚至消息也听不见了。”“哦,当然如此!”公爵马上答碴儿,“除了我,如今梅诗金公爵家族根本没有人了;我大概是最后一个。至于我的父亲一代和祖父一代人中问,有的还是独院户。不过家父当过陆军少尉,是士官出身。可我不知道叶班契娜将军夫人的出身怎么也是梅诗金公爵小姐,也是她那一族类的最后一个……”“嘻嘻!她那一族类的最后一个!嘻嘻!您这话真有意思,”公务员窃笑道。
黑头发的那位也在吃吃地笑。淡黄头发的青年因为自己说了一句相当蹩脚的双关语而有些惊讶。
“哦,也许你们不相信,我说的时候连想也没有想过,”最后他解释道,表示自己也觉得奇怪。
“那是可以理解的,可以理解的,”公务员欣然附和。
“公爵,您在国外是不是也跟教授学一些什么科学?”黑头发的那位突然问。
“是的……学过……”“可我从来没学过什么。”“我也只是胡乱学一点罢了,”公爵找补了一句,口气差不多像在道歉。“根据我的病症,我被认为不能接受系统的教育。”
……
前言/序言
一曲人性的深邃之歌 在世界文学的星空中,总有一些作品,以其独特的魅力,穿越时空的界限,直抵人心最柔软的角落。它们不依赖于戏剧性的情节跌宕,不追求表面上的惊世骇俗,而是以一种沉静而有力的方式,探寻人性的幽微之处,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最真实的光影。 这部作品,便是这样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经典。它并非以激烈的冲突、曲折的命运或宏大的叙事来吸引读者,而是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描摹,以及在日常琐碎中流露出的深刻哲思,构建起一个充满张力的精神世界。故事的主人公,一个仿佛与世隔绝的纯真灵魂,他的存在本身,就像一面未经雕琢的镜子,映照出周围形形色色的人们,他们内心的挣扎、欲望、虚荣、善良,以及那些隐藏在社会规则和伪装之下的真实情感。 故事的开端,就如同一场悄无声息的抵达。主人公从遥远的异国归来,带着一种孩童般的纯粹与对世界的未知。他的到来,打破了既定的秩序,搅动了一池平静的湖水。他不像那些精明世故的人,懂得如何趋利避害,如何察言观色,如何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中游刃有余。相反,他以一种近乎本能的直觉,去感受、去理解、去回应。他的言语,有时显得幼稚可笑,有时又透露出惊人的洞察力,仿佛是来自另一个维度的声音,挑战着人们固有的认知和价值观。 在主人公的眼中,世界似乎少了几分棱角,多了几分圆润。他不会因为他人的恶意而愤怒,不会因为被误解而沮丧,甚至会在遭受不公时,依然保持着一份淡淡的悲悯。这种与生俱来的善良和宽容,在这个充斥着算计和利益交换的社会里,显得格外突兀,也格外珍贵。然而,正是这种“格格不入”,让那些原本隐藏在人们心底深处的情感,被无意间地唤醒。 作品中塑造的人物群像,是如此的鲜活而复杂。他们代表着社会的不同阶层,拥有着不同的背景和性格,但都在命运的巨浪中,与主人公产生着或深或浅的交集。有那些被生活所迫,不得不戴上面具生存的良善之人;有那些被财富和地位所困,内心充满空虚和焦虑的贵族;有那些在情欲的漩涡中挣扎,渴望真爱却又被现实所羁绊的女性;甚至还有那些在阴影中游荡,被社会遗弃的边缘人物。主人公就像一个意外闯入他们生活中的“局外人”,用他独特的方式,揭开了他们层层伪装,让他们得以窥见自己内心深处的脆弱与渴望。 这部作品的魅力,并不在于它有着多少“令人拍案叫绝”的情节,而在于它能够引发读者无尽的思考。主人公的“纯真”,是一种对人性的终极拷问。他是否真的“愚钝”,还是他在用一种更高级的智慧,审视着这个世界的虚伪与荒诞?他的善良,是理想主义的幻影,还是人类最本真的力量?当他以一种超越世俗的标准去衡量一切时,那些被奉为圭臬的社会规则,是否显得如此不堪一击? 作品中对于情感的描绘,更是细腻入微。它探讨了爱情的多种形态:有青涩而纯粹的爱慕,有被世俗观念束缚的无奈,有因误解而产生的痛苦,也有在绝境中绽放出的勇气。主人公与几位女性角色之间的情感纠葛,是作品中最动人心魄的部分之一。他以一种超乎寻常的温柔和理解,对待她们,试图去治愈她们内心的创伤,去点亮她们生命中的微光。而这些女性,也在主人公的影响下,经历着内心的蜕变。 此外,作品也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贫富差距的悬殊,阶级固化的压抑,以及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人性的扭曲与挣扎。主人公的存在,仿佛是黑暗中投射进的一束光,虽无法瞬间驱散所有阴霾,却能照亮那些被遗忘的角落,唤醒那些沉睡的良知。 这部作品并非以解决问题的方式来结束,它更像是一场缓慢而深刻的生命体验。它不会给你明确的答案,也不会告诉你该如何去做。它只是将一个人性的样本,呈现在你面前,让你去感受,去体会,去思考。你可能会为主人公的纯真而感动,为他的遭遇而心痛,也会为周围人物的复杂而叹息。 随着故事的深入,你会发现,主人公的“白痴”并非他自身的缺陷,而是他超越世俗的清明。他的“傻”,恰恰是对这个世界“聪明”的讽刺。他用一种最直接、最本真的方式,去爱,去理解,去接纳。这种看似“不合时宜”的姿态,却往往能触碰到人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激发出最真实的情感。 这不仅是一部关于个体的故事,更是一部关于时代的缩影。在那个动荡变革的年代,主人公的出现,就像一颗投入池塘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也让人们在慌乱与迷茫中,得以短暂地停下来,审视自己,审视这个世界。 最终,这部作品留给我们的,或许不是一个圆满的结局,而是一种弥漫在心头的淡淡忧伤,以及对人性深邃的敬畏。它让我们相信,即使在最复杂的环境中,纯粹的善意依然存在,即使在最黑暗的角落,希望依然闪烁。它提醒我们,真正的价值,或许不在于外在的成就,而在于内心深处的坚持与光辉。 这部作品,就像一本写满了关于“人”的笔记。它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刻意的煽情,只有最朴素的笔触,勾勒出最真实的情感,最深刻的思考。它值得我们放慢脚步,静静地去品味,去感受,去与那个纯真的灵魂,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在每一次阅读中,我们都能从中汲取新的感悟,发现新的意义,而这,或许就是一部伟大作品的永恒魅力所在。 它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审视我们所处的社会,以及那些我们常常忽略的人性深处的角落。它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灵魂的拷问,一次对生命最深刻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