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眼中最美的女子,温婉寂静的文字,凄美悠远的情怀
◆尽显张兆和旖旎温婉的文笔与意蕴,刻写青春的悲与喜,哀与愁
《湖畔》收录了张兆和女士的民国绝版小说,如《费家的二小》、《小还的悲哀》、《湖畔》、《招弟和她的马》、《玲玲》等。小说取材各异,都细致刻画和表达了年少时的一种朦胧的悲与喜,青春之际的一种莫名的哀与愁,那一份对年少情愁的特殊体验,那一份对青春爱恨的适意感知,独具旖旎温婉的风韵与意蕴。作者的文字虽淡雅素净,却写尽人物的愁情、内心的孤独,及对自由的向往。结尾均干脆利落,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思索。
张兆和,现代女作家,沈从文先生的妻子。1932年毕业于中国公学大学部外语系。毕业后任中学教师,1949年就读于华北大学二部。1941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短篇小说集《湖畔》、《从文家书》等。
费家的二小
小还的悲哀
湖 畔
招弟和她的马
玲 玲
湘行书简
飘零书简
呓语狂言
序 言
费家的二小
二小在她自己家中,是一盏灯,一朵花,一簇欢欣。颜色光明眩目,声音清新悦耳,青春的愉快酿了一脸的微笑,样子在任何时节见了皆令人高兴。
父亲是个老农,这一家之主,田中锄田耗草劳作了一整天之后,全身筋骨为疲劳所浸透,带了点儿说不分明的埋怨,回到家来时,几乎快瘫倒了。只消二小迎面一声:“爸爸!”接着倒茶,打水,端长凳,摆碗放筷子,在老人面前跑来跑去一阵忙乱,老农一切的委屈,在这情形下,就完全打发尽了。
家中还有个哥哥,近三十岁了的人,还是一个单身汉子。由于天的吝啬同人的吝啬,世界上女人纵多,许多地方把人不当人作数,这正直诚实的庄稼人,似乎就永远不配得到一个女人。这人身体结实如公牛,性格忠厚如母牛。本地既连年水旱兵匪迭次而来,每个人皆应蓄了精力来对付那一块土地,每个人都得在自己一分灾难上担当一切。娶一个老婆既不是他的分,他就本本分分帮助老父亲耕田种地,从早到晚劳作。口渴了,伏在田塍小溪边,大碗的凉水喝下,饥饿了,凡是可吃的全从那张大口填进胃中去,夜了,就躺到自己木板床草席上睡觉。身体性格既强健循良如一种畜牲,故从不逃避工作,也不怀疑生存,不同城里人一样,胡思乱想打算发财交好运,同时也不头痛伤风害病。镇上一百个大手大脚农人中,一百个不同的外貌,一百个心,全是同样听天由命无所欲求浑浑然度过他们一生那么样的人,二小哥哥却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个。
这人的确可算个很好的人。那分朴素的愚蠢,同大地正相亲洽。虽本镇人共通的坏处,在这个单身青年农人性格上同时也未尝不可以发现:有了机会,把严冽的烧酒灌到腹中去,全身发热发酵时,那种酒后脾气也真是脾气。爸爸,妹妹,不管是谁,到了那个时节,一切粗话野话全骂得出口。那时节,平时那一分好处也完全失掉了。但这人就并不常常喝酒。有时即或小醉了,人还一半清醒,同谁有了争执骂出野话时,一听到老父亲的叽咕,再经二小眼光光的望着,半嗔半劝的数说了一遍,这醉酒者便什么话也不敢再说,只老老实实的躺到自己铺上去,一会儿就睡着了。
二小在家中是顶小的一个人,但在许多地方又像顶大的一个人,家中不止哥哥有些事情怕她,爸爸甚至于也必需怕她。父子皆为这女孩子所慑服,二小自己也看得明明白白。为什么家中人得“怕”她,这总有个道理,可是她不必明白这道理。
二小在这样一个家庭中做闺女,按照本乡风气,未出嫁的闺女日常所做的事情:烧茶,煮饭,浆洗衣裳,把青菜蒸好,晾到太阳下去晒,再揉些盐放入大瓮里作霉干菜,用油枯灰浸煮自绩自织的麻布,回头又拿到小河里去漂白。……真可谓样样来得。每日照料两个男子的饮食以外,还得喂鸡,喂鸭,喂狗。她不拘做什么总那么一股精神,把一切事情作完了,便坐到小院中石碡碌上去,轻轻的唱着。为娱乐自己,娱乐家畜,总轻轻的温柔的唱着。
按照本乡的风气,一个女孩子生下地来,若果命运不派她出世时淹死在水里,就得很早送给人家做童养媳。二小出世时本应当溺死。可是母亲来不及打发这女孩子回去,自己就死掉了。爸爸怀念着母亲,却把二小好好的喂养下来,在一种俨然奇迹中使二小长大成人了。
本地习惯对于一个女孩子,不管如何为家中所重视,到了十二三总得给定下一个人家,十五六就筹备一份妆奁,嫁给一个男子,十七八左右,便规规矩矩替那人家生养孩子了。女孩子十六岁还不出嫁,少不了就成为隔壁邻舍婆婆妈妈来担忧发愁的人物了。
大家将想:“姑娘那么大了,不给打发出门,不进尼姑庵就只有嫁四十五十的老癞子填房,真是古怪的爸爸妈妈。”
这种女孩子若出门到别处去,老年人望着那苗条身个子,大而乌黑的辫发,总忧愁似的,替自然与习惯叫屈。女孩子既熟透了,应当在自然方面担负一分义务,逃避这义务便是罪过。照习惯说来,十六岁女孩子已不许搁在家中。这些人似乎正为这点原因发愁。
二小今年恰巧满十六岁,一个结结实实的大个子,一头乌油油的黑头发,眉眼端端正正,身材灵活,挑水煮饭洗衣绩麻样样都来得,又会作一手好针线,正是镇上每个单身汉子心目中的活观音。年轻人见她在井边打水,走过身时总得想法子替她出点力,就便说两句痴话。女孩子见她时,不妒忌她的便得亲近她。做父母的全想有那分福气,把这女孩子一花轿抬进屋里来做媳妇。
由于二小体面,能干,庄重,和气,且那么一包年龄还得不到一个主子,因此自然就忙坏了许多做媒的人。媒人来了一趟又是一趟,提亲的去了一家又是一家,这里面自然也就并不缺少多少本镇上令人看来眼热的人家。可是那个爸爸,那个哥哥,再加上她自己,不拘某个媒人上门时,其中总有一种理由,把这来人的提议打消。无论你有多少田地,姑爷生长得如何一表人材,如何俊,无论你媒人多么伶牙利齿能言会说,为人古怪的费老爹那一关,首先就不容易通过。
人来时,和气得同贩牛商人见税官神气,一面喝着苦茶,一面谈闲天。先是装成从容不迫的神气,讨论米价盐价,后来方慢慢转到婚事上来。
这一方面虽绕着弯子提这件事,那方面却常常不必来人把话说毕,就提到了结论,一切无商量余地!
来人解事的,见失败了,为自己留着个希望,预备再来一趟,必定说:
“大伯,大伯,你听我说,这件事就这么那么办,过些日子我再来取一个信,留句话到十天半月说也不迟。”
那老爹总摇着斑白的头颅。即刻把半月后的答覆告诉来人:
“早早的我就说也得了,用不着十天半月。我告诉你:‘不成!’”
那人若不知趣,还是用一种由于习惯装成的笑容,把脸子压得扁扁的,再来说废话,老人便不作声,自己扬长走开了。
老爹不管有人无人心里总那么转着:做媳妇的日子长,做女儿的日子短,要给人,也得过两年再说。也许这算得是一种私心,然而天下做父母的,若果女儿乖巧解事,谁没有这种私心。
由于老爹的固执,许多人都不得不在这老爹固执的摇头之下,将一把希望抛去。
就因为老爹言语上那点神气,许久总还保留到一些人记忆上,大家失望之余,便自言自语的议论着:“老头子眼睛生在头顶上,只望见天上的星子。女儿还小,一百岁还小,这会子不给人,过两年搁老了时,白送给屠户,屠户人家还不要哩!”
但凡认识过二小的一切人,却仍然那么欢喜二小。一说及费家二小,对于老爹的固执不大原谅,对于二小的命运,必代为抱屈似的,用惋惜口吻来讨论这个人。
“二小命不好,娘早早的撒了手就走开不管了;若做娘的活在地面上,自己记起自己做新媳妇的规矩,也不会把个好女儿白糟塌了。”
“只因为那古板老头子,从不放口,好像等薛仁贵似的等着,不知将来谁骑了白马来招亲!”
……
不是那么说也就是这么说,费老爹听到时装着不曾听到。他有他的主张。为了心上那点主张,使他对于外面人的一切议论,只在脸上挂着一丝儿微笑。人家不懂他,他也不求人懂他。
二小究竟是命好命坏,谁能判定?在这个家中,虽然穷一点,缺少种种乡下财主的舒服,但乡下人天生若是穷点的人,家庭又十分和气,就从不知道什么叫做不舒服。这家中爸爸宝贝她,哥哥宝贝她,任是什么总把二小放在第一位。任何时节各人眼睛接触眼睛时,总那么温和亲爱。做事情时,一切粗糙的不是一个女孩子所能担负的,作来脸红气喘时,爸爸哥哥不拘谁个见到了,总抢着去帮忙。譬如抗取大束的稻草,背负超过一个女人所能担负分量的红薯,若为了点强悍天性,爸爸哥哥帮忙时也偏不要,红着脸把事情做完,那边父子俩便笑着褒奖二小“二小,可了不得,力气快可以打豹子了。”二小一面用青围腰揩额上的汗水,整理鬓边头发,一面就说:“这也希奇!还不到八十斤,再多点也不会把脊梁骨压断!”虽然那么说着,第二次的事,哥哥可抢先做去,再不许二小动手了。二小还为那一点夸奖十分快乐,见哥哥替工,必仍然抢着去做。若那时正负稻草,就也抗了一小束,陪哥哥把工作处理完事。有时做的是一些女人所做的事,譬如切猪草,拌糠,做酸菜,在小磨石上推豆浆米浆,爸爸哥哥见着了,觉得正闲着无事,一面同二小淡点本乡故事,一面来帮二小的忙。二小见父兄两人处理得毫不得法时,二小必同做母亲的一样,微笑着,把牙齿咬了下唇,装成生气的样子,撵开两个人:“得了!得了!这不是你们做的事,你们一来就全弄坏了。好好的为我坐到灶头那边去,让我来!”爸爸哥哥互相望望,也就微笑着,规规矩矩的坐到一边去看二小做事了。
(选自《文学季刊》1934年1月1日创刊号)
……
柯灵
中国封建宗法制度及其社会的影响,绵延浩邈,几乎与中国的历史等长,而其中极其重要的构成部分,也就是妇女受难史。尽管如此,大公无私的缪斯女神并不曾忽略对女性的关注,在那样沉重的命运压抑之下,也没有扼杀女性绚烂的文学才华,只要我们略举几个名字,例如蔡琰、李清照、朱淑贞、陈端生,就足以说明问题。武则天是女皇帝,不是作家,但她也赋有强烈的文学细胞,从她的政治敌人对她公开讨伐的檄文中,能够撇开杀伤力极强的凌厉词锋,用文学眼光欣赏其中的文采,认为不用这样的人才是朝廷的失职。古今中外的统治阶层中,不乏雄才大略之伦,有这种雅量的,还不见有第二人。
女性文学世界的真正形成,是在“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毅然割舍经过几千年千锤百炼,公认为“至善至美”的文言,而引用“引车卖浆”者流的大白话来作文学这样精致的上层建筑工具,无疑是一场石破天惊的文化革命和社会革命。——就文论文,是否有必要对文言采取如此坚壁清野的策略,属于另一论旨,此处姑置不论,因为这场革命太重要了,是中国现代化工程必不可少的工序。发起和参与这场启蒙运动的,可以当之无愧地称之为先知、先驱、战士,而其中有不少女性,如陈衡哲、谢冰心、凌叔华、冯沅君、黄庐隐、苏雪林等等,就在这先进队列中。
白话文运动发生在古神州大陆,酝酿期却延伸到大洋彼岸。当时留学美国的胡适揭竿而起,提出白话文学的主张,却遭到周围朋友的反对,感到很孤独,唯一表示同情的是一位女留学土,胡适称之为“最早的同志”,那就是陈衡哲。她第一篇白话文学试作《一日》,发表于1917年《欧美学生季报》第一期,比现代文学史公认的新文学短篇小说开山之作,鲁迅的《狂人日记》还早一年。
也许我们还可以把年历倒转十轮,回顾一下在1907年慷慨成仁的女革命家秋瑾。她风神俊朗,是美人胎子,又是女诗人。她的吟咏多出于一时感兴,不是呕心沥血之作,她用白话文写的《敬告姊妹们》,是一篇政治宣言,却写得酣畅流丽,锦心绣口,个别精彩的段落,完全称得上是相当成熟的白话美文。
从1917年到1949年,是新文学诞生后的第一个自然段,三十而立,已经成人了。女性文学世界和新文学是浑然一体,同步成长,也已亭亭玉立。文学是作家人格、个性与心灵的感应,女性文学自有女性的特点,大而化之,按时间流程划分,第一代如陈、谢、凌等,以及稍后的林徽音(可惜她留下的作品不多),大都出生于仕宦之家,还是清末的遗民,有的留学海外,浥欧风,沐美雨,或多才多艺,或作家而兼学者,格调高雅清婉,上承古典闺秀余绪而别具“五四”新姿。第二代如丁玲、石评梅、白薇、沉樱、谢冰莹、杨刚、萧红、罗淑、草明、赵清阁、罗洪等等,由于世情鼎沸,国是蜩螗,襟袖渐染风霜,笔端时见忧患,有的直接投入左翼运动,献身理想。第三代登场,已在抗日烽火之中,情况颇为特殊。在沦陷区上海,出现了影响大小不同的女作家群落,竞爽一时,杨绛海外归来,蛰居“孤岛”,以两部清新优美的喜剧创作初试锋芒,已俨然大家气象。张爱玲惊才绝艳,造成“张迷”无数,至今绵延不绝。苏青把“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一语标点轻轻移位,变成“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轰传一时,又对女性独立生活一事,发为感慨:“我想想,我家连一枚钉子,也是我用自己的劳力换来的,可又有什么意思呢!”(大意)由此可见其风格。称为“东吴女作家”群中,施济美可为代表。北平沦陷区,则有著名的梅娘,当时与张爱玲并称,曾有“南玲北梅”之说。
人事代谢,世代更新,“五四”的灯火辉煌,左翼的风云叱咤,抗日的血肉纷飞,转眼都成陈迹,而文苑岁月悠悠,女性文学世界的一代风华,有如雨过天青,彩虹横空,依然历历在望。
谚云“红颜薄命”,古代才女,几乎没有一个不是命运奇苦。现代才女,也好不了多少。境遇坎坷,婚恋失意,才情横溢,生命苦短,不过是平凡的社会性悲剧,表明美妙的乌托邦还很渺茫,“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最不幸的,是满腔热血,投身革命,却被列名另册,放逐蛮荒,再回头已百年身。有的还不明不白,赔上了性命,不像封建时代的革命党秋瑾那样,活得轩昴,死得壮美,如诗、如骚,可歌、可泣。二十年代即已成名的陈学昭,到过赛纳河,饮过延河水,垂老还戴过“右派”帽子。三十年代的左翼女诗人关露,抗战中奉派打入敌伪阵营,成为一匹特洛伊木马,处境险恶,外界不明真相,目为民族败类,弄得声名狼藉;胜利后不但无功,反而以此涉嫌获咎,晚境困苦。梅娘受尽折磨,白头才得苏息。施济美守身如玉,本身的恋爱故事,缠绵悱恻,也逃不了“文革”大劫。……倘有当代学人,秉大公心,奋春秋笔,写一部“现代女性文学史”,以文事为经,人事为纬,史事为后景脉络,纵横奥丽,荡气回肠,一定大有可观。
令人鼓舞的是,现在中国女性文学,已如春草怒茁,绿遍天涯。不但大陆、香港、台湾俊彦辈出,卓有声誉的女作家、女诗人、女学者,足迹已遍于全球。她们的视野、感觉、人生体验、呼吸的空气都是新的。她们避免了重蹈前人的历史轨迹,直接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我们女性文学世界的前辈,当年荜路蓝缕,开荒播种,犹似玉树临风,现在至少已是祖母级人物,老成凋谢,健在者寥若晨星。“五四”元老中,只有冰心老人硕果仅存。一代典范,如岭上青松,历经霜欺雪压,高风劲节,愈见峥嵘。苏雪林老人,已到了百岁高寿,现在台湾,新写的自传已在大陆问世。让我们为她们深深祝福,并向曾为女性文学作出贡献与牺牲的前辈致谢致敬。
1997年8月16日
翻开这本《湖畔》,我立刻被那种宁静致远的气氛所吸引。作者对自然景色的描绘细腻入微,仿佛每一个清晨的薄雾、每一缕穿过水面的阳光,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我特别喜欢他捕捉光影变化的方式,那种对瞬间美感的捕捉能力,让人不得不放慢自己的脚步,去体会生活中的那些微小而确切的美好。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个地点的记录,更像是一场心灵的洗涤。它引导我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那种和谐共处、互相依存的哲学意味,在平淡的叙述中自然流淌出来,没有说教,却令人深思。读到那些关于季节更迭的段落时,我甚至能闻到泥土的芬芳和水草的清新气息,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是很多同类题材作品难以企及的。整本书的节奏舒缓而富有韵律感,读起来就像是坐在湖边,听着微风拂过水面发出的轻柔声响,让人彻底从都市的喧嚣中抽离出来,获得片刻的安宁。作者的文字功底极其扎实,遣词造句看似随意,实则处处精妙,体现了一种老练的叙事技巧和对生活深刻的洞察力。
评分这部作品的语言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它有一种古老而又现代的融合感。作者似乎从古典文学中汲取了醇厚的底蕴,却用最简洁、最现代的语汇进行重塑,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史诗感下的亲密叙事”。我注意到他非常善于使用排比和对偶,但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非常自然,绝不矫揉造作,反而增强了叙述的力量和气势。书中对历史事件的穿插描写,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史学功底,他对时代背景的把握精准到位,使得虚构的故事拥有了坚实的现实根基。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去细细品味某一句排比句所营造出的那种宏大叙事的节奏感,仿佛自己正在见证历史的洪流。这本书不仅提供了故事,更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审视自身历史地位的方式。它让我们意识到,个体的命运是如何被宏大的历史车轮碾压,又是如何在其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微小而坚韧的位置。这是一部需要细读、值得反复咀嚼的佳作,其文学价值是毋庸置疑的。
评分这部作品的叙事语言风格,简直是一股清流,充满了后现代主义的疏离感和对传统叙事模式的解构。作者似乎对“真相”本身持有一种审慎的怀疑态度,他不断地模糊现实与虚构的边界,让读者始终保持一种警醒的状态。我喜欢他那种略带冷峻的幽默感,那种在最沉重的主题下,依然能捕捉到的黑色讽刺。比如他对一些社会现象的刻画,虽然笔墨不多,但精准犀利,像一把手术刀划开了表面的繁华,直指核心的荒谬。这本书的魅力还在于其多层次的符号系统,每一个物品、每一个场景,似乎都承载着超越其本身的意义,初读时或许会感到晦涩,但随着阅读的深入,你会发现这些符号像棋子一样,被精心地布局在整个文本结构中,共同指向一个宏大的主题。对于那些厌倦了平铺直叙、渴望智力挑战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场酣畅淋漓的思想盛宴。它要求读者全身心地投入,调动所有储备的知识和直觉去解码,而这种“主动参与”的过程,正是阅读乐趣的极致体现。
评分这本书的节奏控制简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高潮迭起,张弛有度,让人肾上腺素飙升的同时,又能在关键时刻被温柔地拉回现实。我尤其赞叹作者对于悬念的设置和掌控,他深知如何利用信息的不对称来最大化读者的好奇心。每一次似乎要揭示谜底的时候,他总能巧妙地岔开话题,或者引入一个新的、更具诱惑力的线索,这种层层递进的设置,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几乎无法合眼,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微的暗示。更难能可贵的是,尽管情节跌宕起伏,它却从未沦为纯粹的商业刺激。作者始终保持着对人物命运的关怀和对道德困境的探讨。那些复杂的人物关系,不是简单的黑白对立,而是充斥着灰色地带,这使得故事的张力更为持久和深刻。读完后,那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不是因为情节没有交代清楚,而是因为那些人物的未来似乎仍在继续,他们的挣扎和选择,仍然在你脑海中回响,久久不散,让人回味无穷。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完成了一次漫长而深刻的自我对话。它以一种极其私密和内省的视角,探讨了那些关于“等待”和“失去”的复杂情感。故事的结构非常巧妙,它并非线性叙事,而是通过一系列看似不连贯的片段和回忆,构建起一个完整的情感迷宫。我尤其欣赏作者处理人物内心矛盾的方式,那种纠结、挣扎,却又带着一种宿命般的接受,处理得极其真实,没有刻意拔高或贬低。书中的一些对话片段,短小精悍,却蕴含着巨大的张力,每次重读都会有新的理解浮现,仿佛每次阅读都能开启不同的心门。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留白,它不把所有答案都直接抛给你,而是把空间留给了读者去填充自己的经验和感受。这使得这本书具有极高的重复阅读价值,每一次重温,都会因为自身心境的变化,而对书中的主题产生新的共鸣。对于那些在人生十字路口徘徊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面镜子,能照出我们内心深处最隐秘的渴求与不安。
评分为什么国民党的法币改革激怒了日本,引诱着英国,却最终扑入了美国的怀抱?
评分还不错,一直信赖京东。
评分不喜欢这种种风格
评分还好,就等看了!
评分不错,很好看,应该是正版
评分冲推荐者买的,薄薄地一本适合路上看
评分书挺好的,没事的时候拿来翻翻,看看那个时候的爱情
评分物美价廉 发货快 物流给力 包装也满意 值得购买哦
评分可以,语言比较好,但是年龄小一点的人就有点不理解里面的情境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