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来以为这是一本枯燥的学术专著,没想到作者在叙事上竟然如此生动,完全没有那种干巴巴的罗列和堆砌。读起来的感觉,就像是听一位功力深厚的说书人,娓娓道来一个跨越千年的故事。作者高超的史料梳理能力,让那些晦涩难懂的典籍流变,变得逻辑清晰、脉络分明。他没有仅仅停留在“谁在什么时候说了什么”,而是深入挖掘了不同时代背景下,学者们思想的碰撞与演变,那些关于“道”与“德”的争论,读来引人入胜。尤其是一些关键历史人物的心理侧写,简直像侦探小说一样,充满了对人物动机的精彩推测和考证。这本书的行文节奏掌握得非常好,有张有弛,让人在需要深思的地方慢下来,在需要跟进情节的地方又能快速阅读,读完后感觉不仅是知识增加了,连带着对古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都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接触到这本书的,原本只是想做个初步了解,没想到它带来的震撼远超预期。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没有沉溺于对过去成就的缅怀,而是非常敏锐地指出了“尚书学”在现代学术语境下可能面临的挑战和可以开拓的新方向。这种对未来学脉的关怀和前瞻性思考,使得整本书充满了生命力和活力,而不是一潭死水。作者似乎在用一种对话的姿态,邀请我们——后继的读者——去参与到这场跨越时空的学术接力中。这种启发性,是很多只做回顾性总结的著作所不具备的。它不仅仅是“学史”,更是对“学”的未来的一种深沉的期许和指引,让我读完之后,立刻产生了想要重新审视和实践某些研究方法的冲动。
评分这本书最大的价值,我认为在于它对“史料细节的挖掘深度”。它不是那种泛泛而谈的通识读物,而是真正扎根于一手资料,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考辨。我注意到书中对几个核心概念在不同朝代的释义变化进行了详尽的比对,每一个注释都像是打开了一个新的研究课题。例如,作者对某个关键章句在汉代、魏晋以及唐代的诠释差异,做了一个三维度的交叉分析,引用的文献来源之广,让人咋舌。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面对史料矛盾时的坦诚态度,他不会强行去圆一个完美的结论,而是清晰地呈现出不同学派的争论焦点和依据,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是当代许多快餐式解读作品所欠缺的。对于任何想要深入研究这个领域的学者或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高水准的参照系,提供了大量后续研究的可靠起点。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古典与现代的完美融合,展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它不像某些严肃的史学著作那样,充满了晦涩难懂的术语和绕口的句式,反而有一种恰到好处的文雅与流畅。作者善用排比和对比的手法,使得长句读起来也抑扬顿挫,极具音乐感。很多地方的论述,读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仿佛在品尝一壶陈年的佳茗,初品甘醇,回味悠长。这种文字上的美感,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原本被视为高深莫测的领域,变得亲切而迷人。它成功地证明了学术著作也可以拥有文学的光彩,读完后,不仅仅是脑海里多了些知识点,更像是与一位博学而风趣的老师进行了一次深入的交流,令人心悦诚服。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一绝,封面那种深沉的靛蓝色,配上烫金的书名“尚书学史”,乍一看就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我特别喜欢那种纸张的触感,不是那种光滑的现代纸,而是略带粗砺、泛着微黄的,仿佛刚从古籍堆里拿出来一样。翻开扉页,那排版的疏密得当,字体的选择也很有讲究,既保留了古籍的韵味,又兼顾了现代阅读的舒适度,真的下了不少心思。尤其是中间穿插的一些古代文献的影印件,清晰度高得惊人,让人有种直接触摸到历史原件的错觉。光是欣赏这本书的外在,就足以让人沉浸在一个对古代经典的敬畏之中。这本书摆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那种低调的奢华感,远胜过许多华而不实的畅销书。每次拿起它,我都会先摩挲一下封面,感受那种沉淀下来的历史气息,这绝对是为深度阅读者准备的精品。
评分尚書自周秦至有清今世。分為一尚書原典考釋,二解詮尚書典獻,三論各代學者之尚書學,四通記歷代公私尚書學之沿革,五與尚書攸關之經學識要。
评分本書討論尚書學,以朝代為經,歷周秦漢三國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至宋,故各朝中央政府之政教措施必須注意,如設學校、立學官、選人材,集書、校書、刻書(石刻、板刻)必須討述。以人物為緯,故各代尚書學者網羅殆盡。
评分本書討論尚書學,以朝代為經,歷周秦漢三國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至宋,故各朝中央政府之政教措施必須注意,如設學校、立學官、選人材,集書、校書、刻書(石刻、板刻)必須討述。以人物為緯,故各代尚書學者網羅殆盡。
评分《三國蜀經學》、《書序通考》、《詩序新考》論文:〈尚書周誥義證〉
评分中興大學、淡江大學、東吳大學、清華大學、中山大學兼任教授
评分本書討論尚書學,以朝代為經,歷周秦漢三國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至宋,故各朝中央政府之政教措施必須注意,如設學校、立學官、選人材,集書、校書、刻書(石刻、板刻)必須討述。以人物為緯,故各代尚書學者網羅殆盡。
评分在京东买书要有些书籍的基本知识,现在的书与古书不同路。书籍的历史和文字、语言、文学、艺术、技术和科学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它最早可追溯于石、木、陶器、青铜、棕榈树叶、骨、白桦树皮等物上的铭刻。将纸莎草用于写字,对书籍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约在公元前30世纪,埃及纸草书卷的出现,是最早的埃及书籍雏形。纸草书卷比苏美尔、巴比伦、亚述和赫梯人的泥版书更接近于现代书籍的概念。 中国最早的正式书籍,是约在公元前 8世纪前后出现的简策。西晋杜预在《春秋经传集解序》中说:“大事书之于策,小事简牍而已。”这种用竹木做书写材料的“简策”(或“简牍),在纸发明以前,是中国书籍的主要形式。将竹木削制成狭长的竹片或木片,统称为简,稍宽长方形木片叫“ 方”。若干简编缀在一起叫“策”(册)又称为“简策”,编缀用的皮条或绳子叫“编”。 中国古代典籍,如《尚书》、《诗经》、《春秋左氏传》、《国语》、《史记》以及西晋时期出土的《竹书纪年》、近年在山东临沂出土的《孙子兵法》等书,都是用竹木书写而成。后来,人们用缣帛来书写,称之为帛书。《墨子》有“书于帛,镂于金石”的记载。帛书是用特制的丝织品,叫“缯”或“缣”,故“帛书”又称“缣书”。 公元前 2世纪,中国已出现用植物纤维制成的纸,如1957年在西安出土的灞桥纸。东汉蔡伦在总结前人经验,加以改进制成蔡侯纸(公元105)之后,纸张便成为书籍的主要材料,纸的卷轴逐渐代替了竹木书、帛书(缣书)。中国最早发明并实际运用木刻印刷术。公元 7世纪初期,中国已经使用雕刻木版来印刷书籍。在印刷术发明以前,中国书籍的形式主要是卷轴。公元10世纪,中国出现册叶形式的书籍 ,并且逐步代替卷轴,成为世界各国书籍的共同形式。 公元11世纪40年代,中国在世界上最早产生活字印刷术,并逐渐向世界各国传播。东到朝鲜、日本,南到东南亚各国,西经中近东到欧洲各国,促进了书籍的生产和人类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公元14世纪,中国发明套版彩印。15世纪中叶,德国人J.谷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活字印刷术加快了书籍的生产进程,为欧洲国家所普遍采用。15~16世纪,制造了一种经济、美观、便于携带的书籍;荷兰的埃尔塞维尔公司印制了袖珍本的书籍。从15~18世纪初,中国编纂、缮写和出版了卷帙浩繁的百科全书性质和丛书性质的出版物── 《永乐大典》、 《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 18世纪末,由于造纸机器的发明,推动了纸的生产,并为印刷技术的机械化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印制插图的平版印刷的出现,为胶版印刷打下基础。19世纪初,快速圆筒平台印刷机的出现,以及其他印刷机器的发明,大大提高印刷能力,适应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对书籍生产的不断增长的要求。 历史进程 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书是在5000年前古埃及人用纸莎草纸所制的书。到公元1世纪时希腊和罗马用动物的皮来记录国家的法律、历史等重要内容,和中国商朝时期的甲骨文一样都是古代书籍的重要形式。在印刷术发明之前书的拷贝都是由手工完成,其成本与人工都相当高。在中世纪时期只有少数的教会、大学、贵族和政府有著书籍的应用。直到15世纪谷登堡印刷术的发明,书籍才作为普通老百姓能承受的物品,从而得以广泛的传播。进入20世纪九十年代,随著网络的普及书已经摆脱了纸张的局限,电子书又以空间小、便于传播、便于保存等优势,成为未来书的发展趋向。 今天,人们能够了解中国三千多年前的奴隶社会状况,知道二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情形,读到优美的汉赋、唐诗、宋词、元曲……这一切,都有赖于古代的书籍。 中国最早的书籍,出现于商代,是用竹子和木头做的。竹子和木头是常见并容易得到的东西,在造纸和印刷术发明之前,缺少合适的书写材料,人们就把竹子和木头削成狭长的小片,用毛笔在上面写字。用竹子削成的狭长小片叫“竹简”,用木头削成的叫“木简”,它们统称为“简”。简上通常只写一行字,如果写错了,就用小刀刮去重写,所以古代把删改文章叫“删削”,这个词一直沿用至今。书籍开本有大有小,古代的简也有长有短,最长的三尺,最短的只有五寸。写一部书要用很多简,把这些简编连起来就成为“册”。编册多用麻绳,也用丝绳(称“丝编”)或皮条(称“韦编”)。古书中提到的“韦编三绝”,说的就是著名思想家孔子,因为经常阅读《易经》,把编简的皮条都磨断了三次。一册书根据简的长短决定用几道编,一般用二、三道编,多的用四、五道编。表示书的数量的“册”字,便是一个象形字,很像绳子把一根根简编连起来的样子。 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人们已经普遍用竹木简做书籍。春秋战国时期还出现过写在丝织上的书--“帛书”,帛书比竹木简书轻便,而且易于书写,不过丝织品价格昂贵 ,所以帛书的数量远比竹木简书为少。东汉又出现了纸书,纸书轻便、易于书写,价格比较便宜,深受人们欢迎。以后纸书便逐渐流传开来,到了晋朝,纸书完全取代了竹木简书和帛书。
评分作者考集尚書存佚篇目一百○八、篇數一百廿七,一依本經所記史事排次其時代,明著篇之存、佚,篇篇皆為題解。定尚書總目、篇第及考定今存廿九篇之著成時代既已,取便檢閱,又作「總表」一篇,分欄簡要說明。至此,已將尚書今時可見之全部資料,具聚於一所,展卷循目索篇而即獲,兼考證與索引兩便,節省讀者時間。
评分現職:世新大學兼任教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