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中國視角,理論創新
語言通俗,概念簡明
內容簡介
《比較政治學理論與方法》原名“政治常識”,是作者在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講授“比較政治學”的教案,亦是為寫作中的《世界各國政府的社會譜係》一書準備的“理論篇”。
通過劃分物質、精神、製度三種文明,結閤農牧、製造、服務三種生産方式,《比較政治學理論與方法》解釋自“産業”誕生,到三大古文明,到中古,到近現代,到後現代的社會政治變遷及製度文明。以當代政治的爭議話題為材料,以定義簡潔的基礎概念為關節,作者構築瞭以“文明”為骨架的長鏈條因果關係,為“中國視角”或“中國學派”的政治知識建構瞭一個獨特的理論框架。
作者還試圖避開“現代”學術形式,在文風和著述體例上迴歸傳統,追求“後現代”的直接、樸實、散漫。
作者簡介
潘維,北京大學國際政治係學士(1982)、碩士(1984),美國加州大學伯剋利分校政治學博士(1996)。現為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講授“比較政治學”“社會科學方法論”“中國政治”等課程,並任北京大學中國與世界研究中心主任。著有《法治與“民主”迷信》《農民與市場》《當代中華體製》等,主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理論與實踐》《中國社會價值觀30年》《中國模式:解讀人民共和國的60年》等,並主持北京大學中國與世界研究中心發布的《研究報告》《觀察與交流》。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比較方法
第一節 視角
第二節 學科
第三節 綱要
第二章 政治原理
第一節 政府
第二節 國傢
第三節 領袖
第三章 文明類彆
第一節 分類
第二節 演化
第三節 結果
第四章 製度文明
第一節 社會
第二節 政治
第三節 評價
第五章 經濟政策
第一節 市場
第二節 乾預
第三節 比較
第六章 融閤時代
第一節 交流
第二節 趨同
第三節 存異
附錶 地區、國傢、麵積、人口
精彩書摘
第四,執掌政府者應保障財務透明,並保障揭露高官腐敗的新聞輿論自由。
財富是最重要的硬權力,也是最具誘惑力的腐敗之源。政府的每一分錢都來自人民血汗。善用這筆錢,讓政府的錢不被官員濫用、蠶食、鯨吞,就要求各級政府財務透明,接受百姓監督。在市場上,屬於人民的錢不能被官員剝奪到自己親友的口袋裏。因此,涉入商業運作使自己親友暴富的官員應被曝光。改正政府財務的黑箱運作靠透明,改正官員濫用公權謀私利靠的是切斷官員工作與私利間的關係。這兩條都要靠新聞輿論自由。防民之口如防川,政府築壩來堵住民眾之口會迅速喪失公信力,大壩終會驟然崩塌。
什麼是腐敗?腐敗的定義是“官員非法以公權謀私利”。從定義看,治理腐敗的方式很簡單:第一是遏製官員謀私利的欲望;第二是用嚴懲來切斷公權與私利的聯係;第三是把官員謀私利閤法化。因為治腐敗的方法很簡單,無論大國、小國,或窮國、富國,都有一夜間控製住腐敗的先例。很多國傢製止不瞭腐敗,主因來自執政者本身的“投鼠忌器”。
什麼是新聞輿論自由?新聞輿論自由主要指揭露政府官員不法行為的自由,特彆是揭露高官不法行為的自由。很多人以為新聞輿論自由是錶達不同政治理念的自由。其實,這種自由不過代錶某類國內外社會群體的權勢,在所有國傢都受或高明或低劣的限製。
什麼是專製?政府的集權程度因事而異,很難測量,也未必有貶義。“專製”概念有明顯貶義,其顯著標誌是揭露高官濫用公權謀私利的新聞輿論自由遭到強力壓製。有瞭揭露高官不法行為的新聞輿論自由,就談不上專製。
公眾的抵抗是對官員不法行為最根本的製衡。較之專業反腐機構,讓群眾通過新聞輿論監督官員要有效得多。腐敗官員怕財政透明,更怕反腐敗的新聞輿論自由。因此,鼓勵公眾監督,防微杜漸,遏製政府由儉入奢的腐敗風氣,是政府的長壽之方。
第五,執掌政府者應實行分工製衡,避免腐化。
辦事權、人事權、財務權、仲裁權這四種權力應分由不同機構執掌。擁有辦事權的執政者當然希望擁有人事權,因為辦事靠人纔。但集此兩權於一身,賢能標準就容易被任人唯親取代,招緻腐化。擁有辦事權的決策者往往希望擁有財權,有瞭財權纔好辦事。但集此兩權於一身,事事用錢輕易“搞定”,堅持思想和人格標準就成為“麻煩”。擁有辦事權的執政者還特彆希望擁有關於爭議的仲裁權,使他人不敢對自己興訟。超越規矩的“特權”就是硬權力的“甜頭”,是執政者難以抵抗的誘惑。所有世界各國的執政者都存在集權衝動,並用各種方法侵犯關於分工的規矩。分工似乎導緻效率低、成本高。但人都會犯錯誤,集四權於一身更容易犯錯誤。而且,人的虛榮心還導緻以新錯誤來掩飾舊錯誤。用謊言來掩飾謊言就導緻遍地謊言。還應指齣,分工是製衡,但製衡並非僅有分工一種。製衡有無數方法,當然不僅是政府機構之間的分工。
……
前言/序言
全球視角下的政治動態:探索多元治理的奧秘 在全球化浪潮席捲的今日,理解不同國傢和地區政治體係的運作邏輯,洞悉其演變軌跡,已成為我們認識世界、把握時代脈搏的關鍵。本書——《比較政治學:理論與方法》——旨在為你開啓一扇通往多元政治世界的窗戶,帶領你深入探究那些塑造國傢命運、影響人類社會進程的深層力量。我們不局限於某個單一的政治模型,而是以一種開放、包容的姿態,審視全球範圍內形形色色的政治現象,剖析其背後隱藏的共同規律與獨特之處。 本書的核心目標在於,通過係統性的理論框架和嚴謹的研究方法,引導讀者超越錶麵化的政治事件,觸及政治運作的本質。我們將從宏觀層麵齣發,審視國傢作為政治行為主體的基本構成與功能,探討不同國傢如何建立其權威體係,並在此基礎上,深入分析政治權力的分配、運用與製約機製。這包括對不同類型政權——如民主政體、威權政體及其各種變體——的深入剖析,理解它們在治理理念、公民參與、政治閤法性來源等方麵的根本差異。 理論基石:塑造理解政治的框架 本書的理論部分,將為你勾勒齣一幅由不同政治學流派構築的理論圖景。我們不會停留在對某一種理論的簡單介紹,而是強調不同理論之間的對話與張力。 製度主義的視角:我們將深入探討新製度主義在理解政治中的重要性。這包括曆史製度主義如何揭示製度的路徑依賴性,以及它如何解釋為什麼某些政治模式得以延續,而另一些則被淘汰;理性選擇製度主義如何關注個體在製度約束下的策略性互動,以及製度如何塑造個體偏好和行為;以及社會學製度主義如何強調文化、規範和認同在製度形成與演變中的作用。你將學習如何運用製度分析來理解議會、政黨、司法係統等政治結構的演變,以及它們如何影響政策産齣和政治穩定。 行為主義的演進與反思:行為主義革命曾極大地推動瞭政治學對個體行為和經驗性研究的重視。本書將迴顧行為主義的核心洞見,例如關注選民的行為模式、政治參與的動機、以及群體動態在政治過程中的作用。但同時,我們也認識到行為主義的局限性,例如其對結構性因素的忽視。因此,我們將結閤後行為主義的批判,探討如何將個體行為研究與更廣闊的社會、經濟和曆史背景相結閤,形成更全麵的理解。 結構與能動性的辯證:在比較政治學中,一個永恒的辯題是結構(如經濟發展、階級結構、國際環境)與能動性(如領導人選擇、社會運動、政治精英的決策)之間的關係。本書將深入探討不同的理論模型如何解釋這兩者的相互作用。例如,馬剋思主義理論如何強調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築的決定性作用;而阿倫特·奧爾森(Mancur Olson)等學者的集體行動理論又如何解釋特定社會群體如何剋服集體行動的睏境,從而産生政治影響。你將學會辨析在特定情境下,是結構性的力量占主導,還是個體或群體的能動性更能驅動政治變革。 文化、認同與政治:在許多研究中,政治文化、民族認同、宗教信仰以及性彆等社會身份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本書將檢視文化主義和身份政治理論,分析它們如何影響公民的政治態度、社會凝聚力以及國傢認同的構建。你將瞭解為何在一些社會中,族裔或宗教的身份認同成為政治動員的核心,而在另一些社會中,公民身份和普適性價值觀則更為突齣。 現代化理論及其批判:我們將迴顧現代化理論的經典論述,理解它對解釋從傳統社會嚮現代社會轉型過程的貢獻。然而,本書更強調對現代化理論的批判性審視,特彆是其對西方中心主義的傾嚮,以及其在解釋發展中國傢政治復雜性時遇到的挑戰。我們將引入依附理論、世界體係理論等,探討全球資本主義體係如何影響不同國傢的政治經濟發展路徑。 方法論探險:從經驗數據中提煉真知 理論的構建離不開紮實的經驗研究,而嚴謹的方法論是這一切的基石。本書的方法論部分,將為你提供一套分析和理解政治現象的強大工具。 研究設計的智慧:我們將從最基礎的研究設計開始,介紹如何提齣一個有價值的比較政治學研究問題,如何界定核心概念,以及如何構建一個有效的理論框架。你將學習不同類型的研究設計,如案例研究、跨國比較研究、縱嚮研究等,並理解它們各自的優勢和局限。例如,深入的案例研究如何能夠提供對某個政治現象的豐富細節和因果機製的深刻洞察,而跨國比較研究則如何能夠揭示更普遍的政治規律。 數據收集的途徑:數據是政治學研究的生命綫。本書將介紹多種數據收集方法,包括文獻研究、二手數據分析(如世界價值觀調查、民主晴雨錶等)、以及一手數據的收集,例如訪談、問捲調查、焦點小組等。我們將強調在數據收集過程中,保持客觀性、係統性和可重復性的重要性。 定性分析的深度:在比較政治學中,定性研究方法尤其能捕捉政治過程的細微之處和深層含義。我們將探討如何進行有效的案例選擇,如何運用曆史分析、過程追蹤等方法,去理解政治事件的發生順序、因果鏈條以及關鍵的轉摺點。例如,通過對幾個國傢在民主轉型過程中不同路徑的詳細比較,可以揭示齣哪些因素起到瞭決定性作用。 定量分析的嚴謹:定量方法在揭示變量之間的統計關係、檢驗理論假設方麵具有獨特優勢。本書將介紹迴歸分析、時間序列分析、多層次模型等常用統計技術。我們將引導你理解這些技術的假設前提、如何解讀統計結果,以及如何避免常見的統計陷阱。你將學會如何利用統計數據來支持或反駁關於民主穩定、經濟發展與政治製度關係的理論。 混閤方法的融閤:在許多前沿研究中,定性與定量方法的結閤,能夠取長補短,提供更全麵、更深入的認識。本書將探討如何設計混閤方法研究,例如,利用定性案例研究來生成假設,再用定量數據進行大規模檢驗;或者利用定量數據來識彆感興趣的現象,再用定性方法進行深入解釋。 專題探索:政治世界的多元麵嚮 在構建瞭堅實的理論和方法論基礎之後,本書還將帶領你深入探索比較政治學的具體專題領域,讓你在不同維度上理解政治的復雜性。 民主的挑戰與演變:我們將審視不同類型的民主模式,如代議製民主、協商民主、直接民主等,並分析它們在實踐中遇到的挑戰,例如民粹主義的興起、政治極化、公民信任的下降等。同時,我們也會關注民主的鞏固、倒退以及反彈等現象,理解民主轉型背後的復雜動力。 威權體係的韌性與變遷:威權主義在全球範圍內依然占據重要地位。本書將深入分析不同類型的威權統治,如軍事獨裁、一黨專政、混閤政體等,探討它們如何維持權力、如何應對社會壓力,以及它們在麵對全球化和技術變革時的適應與轉型。 國傢與市場:政治與經濟的互動是比較政治學的核心議題。我們將分析不同國傢在經濟發展模式上的差異,例如國傢主導型發展模式、自由市場模式,以及它們與政治製度、社會結構之間的關係。你將理解為何有些國傢能夠實現經濟的快速增長,而有些國傢則陷入發展睏境。 社會運動與公民參與:在全球範圍內,社會運動和公民參與的形態日益多樣化。本書將探討社會運動如何組織起來、如何影響政策議程、以及它們在推動政治變革中的作用。你將瞭解不同國傢的公民參與模式,以及它們如何反映和塑造政治權力結構。 族群、民族主義與國傢認同:在許多地區,族群關係、民族主義以及國傢認同的構建與衝突,是影響政治穩定和社會凝聚力的重要因素。本書將分析這些現象的根源,以及它們如何影響國傢治理和國際關係。 全球化與跨國政治: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跨國公司、國際組織、全球治理等因素對國傢政治的影響日益顯著。本書將探討全球化如何重塑國傢主權,以及跨國政治如何影響國內的政治議程和政策選擇。 學習之旅的啓迪 《比較政治學:理論與方法》不僅僅是一本教材,更是一場思維的啓迪。它旨在培養你批判性分析的視角,讓你能夠獨立思考,而不是簡單地接受既定的政治敘事。通過對理論的深入理解和對方法的熟練掌握,你將能夠: 更深刻地理解新聞中的政治事件:當你閱讀國際新聞時,不再僅僅是旁觀者,而是能夠運用理論框架和研究方法,去分析事件背後的深層原因,預測其可能的走嚮。 更有效地進行跨文化溝通: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政治運作方式,有助於你在與來自不同國傢的人們交流時,避免誤解,建立更有效的閤作。 更全麵地認識人類社會的多樣性:通過對不同政治體係的比較,你會更加清晰地認識到,人類社會並非隻有一個發展模闆,而是存在著豐富多樣的發展路徑和治理模式。 為解決現實世界的政治挑戰貢獻智慧:無論是國內的政治改革,還是國際間的閤作與衝突,理解政治的本質和運作規律,都是製定有效對策的前提。 本書的編寫,力求在理論的深度與方法的廣度之間取得平衡,在學術的嚴謹性與閱讀的易讀性之間找到契閤點。我們相信,通過這場學習之旅,你將不僅掌握比較政治學的知識,更能培養一種審視政治世界的獨特洞察力,為理解和參與我們所處的這個復雜而充滿活力的世界,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