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学术名篇精读4:吕叔湘卷

中西学术名篇精读4:吕叔湘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方梅,朱庆详<读解> 著
图书标签:
  • 吕叔湘
  • 学术名篇
  • 精读
  • 国学
  • 古典文献
  • 语言学
  • 文化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思想
  • 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西书局
ISBN:9787547509937
版次:1
商品编码:11849885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7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西学术名篇精读4:吕叔湘卷》是对语言学必读经典名著吕叔湘《现代汉语语法分析问题》的精细读解,便于相关专业大学师生、年轻学者更好地理解语言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作者简介

  吕叔湘(1904-1998),江苏省丹阳市人。1926年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现南京大学)外国语文系。1936年赴英国留学,先后在牛津大学人类学系、伦敦大学图书馆学科学习。1938年回国后任云南大学文史系副教授,后又任华西协和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金陵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兼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以及开明书店编辑等职。解放后,1952年起任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1977年起改属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院士)、语言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名誉所长。

内页插图

目录


原书序
一 引言
1 本书宗旨
2 实质性问题和名称问题
3 术语
4—6 形态
7 意义
二 单位
8 单位:旧的和新的
9—18 吾素和词
10 语素:大小问题
11—12 异同问题
13 语素和汉字
14 语素和词类
15 词
16 有时是词
17 有的义项是词
18 语素分四种
19—29 词和短语
20 能不能单用?
21 语法的词和词汇的词
22 几个语素的组合?
23 有没有专门意义?
24 形名组合不完全自由
25—26 ‘短语词’
27 能不能拆开?
28 简称
29 省缩
30—32 主谓短语,小句,句子
33 小结
三 分类
34 分类目的
35 结构分类和功能分类
36—37 划分词类
38—39 大类和小类
40—53 词类
40 名词
41 方位词
42 量词
43—47 动词
43 动词和形容词
44 非谓形容词
45 动词和介词
46 及物和不及物
47 趋向动词,助动词,是,有
48 副词
49 代词
50 介词
51 连词
52 助词
53 词类转变
54 词根
55—56 前缀,后缀,中缀
57—61 短语分类
58 的字短语
59 名词性短语,动词性短语
60 主谓短语
61 四字语
62—63 句子分类
四 结构
64—67 结构层次
68—70 结构关系
71—79 句子成分分析法
72—74 句子成分和结构层次
75 句子成分和结构关系
76 句子成分和词类分别
77 省略
78 倒装
79 图解和代号
80—96 句子成分
81—85 主语,宾语
86 补语
87 状语
88 介系补语
89 ‘述语’
90 是字句
91 主谓短语作谓语
92 连动式
93—95 兼语式
96 动词之后
97—99 句子的复杂化和多样化
97 单句复句
98 句子的复杂化
99 句子格式的变化
附注
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序言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研究:吕叔湘卷》 引言 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吕叔湘先生以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和独特的治学方法,在语言学、文学评论、文化研究等多个领域留下了宝贵的遗产。他的研究不仅为中国语言文字学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杰出贡献,其对文学作品的敏锐洞察和精辟分析,也为后人提供了深刻的启示。《中国现代文学名家研究:吕叔湘卷》正是这样一部力图全面展现吕叔湘先生学术思想与文学关怀的力作。本书并非简单罗列吕叔湘先生的著作,而是通过深入的文献研究、精细的文本解读以及多维度的学术视角,对吕叔湘先生的学术成就进行系统性的梳理与辨析,旨在揭示其学术思想的形成、发展及其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重要地位。 第一部分:吕叔湘的语言学贡献与思想体系 吕叔湘先生的学术生命很大程度上是与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发展紧密相连的。本书将重点阐释其在语言学领域的开创性贡献。 汉语语法研究的奠基者:吕叔湘先生是中国现代语法研究的先驱之一。他与王力、赵元任等先生一道,开启了汉语语法研究的科学化、系统化进程。本书将深入分析吕叔湘先生在《中国文法概论》、《现代汉语语法常识》等著作中提出的语法理论和分析方法。我们将考察他如何借鉴西方语言学理论,并结合汉语自身的特点,构建出一套科学、严谨的汉语语法体系。重点将放在他对词类、句法结构、语法的动态性等问题的独到见解,以及他如何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广大读者普及语法知识,打破了语言学研究的壁垒。 词汇与语义研究的深度开掘:除了宏观的语法体系,吕叔湘先生对汉语词汇与语义的研究也同样精深。本书将关注他对词语的溯源、演变、搭配以及语用等方面的考察。他不仅关注词语的字面意义,更深入探究其背后蕴含的文化信息和语境含义。我们将通过分析他针对具体词语的精细解读,展现其对汉语词汇丰富性、灵活性以及动态变化的深刻体认。例如,他对某些常用词语的多义性、引申义的分析,以及对词语搭配中隐含的文化习惯的洞察,都极具启发性。 语言的社会性与应用研究:吕叔湘先生始终强调语言的社会功能和应用价值。他不仅致力于理论研究,更关注语言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本书将探讨他对规范汉语、应用写作、对外汉语教学等方面的论述。他对于如何使汉语更规范、更易于传播,以及如何在不同语境下恰当运用语言的思考,都展现了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现实关怀。我们将分析他对于文字改革、标点符号规范化等具体问题的意见,以及他如何身体力行地推动语言的普及和发展。 学术方法的传承与创新:吕叔湘先生的学术研究方法以严谨、扎实、求实为特点。本书将梳理和评价他的治学之道,例如他对文献的细致考证,对语料的广泛搜集,以及他将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我们将探讨他如何将历史文献与现代语言现象相结合,如何从细微之处洞察语言发展的规律,以及他如何以朴素而深刻的语言表达复杂的学术思想。他的学术品格,如谦逊、审慎、不骛虚名,也对后世学者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二部分:吕叔湘的文学评论与文化视野 除了在语言学领域的辉煌成就,吕叔湘先生的文学评论同样是其学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以语言学家的敏锐视角,对中国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进行了深刻的解读。 古典文学的语言学解读:吕叔湘先生的文学评论常常带有鲜明的语言学烙印。本书将聚焦他对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语言学解读,例如他如何分析古籍中的词语用法、句法结构,以及如何从中发掘作者的语言风格和思想情感。他并非简单地进行文学鉴赏,而是通过对语言的细致分析,揭示文本的深层意义和艺术魅力。我们将以具体的篇章为例,展示他如何通过对古汉语的精确把握,帮助读者理解古代文献的精髓。 现代文学的审美关照: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吕叔湘先生同样怀有深厚的关切。本书将探讨他对一些重要作家作品的评论,例如他如何评价鲁迅、沈从文等人的文学成就。他并非仅仅停留于形式上的分析,而是深入到作品的思想内涵、艺术技巧以及时代背景之中。我们将分析他如何以其深厚的语言学功底,解读现代作家如何运用汉语,以及他们在语言创新方面所做的努力。 文化传承与现代性反思:吕叔湘先生的学术视野超越了学科的界限,他始终关注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本书将深入探讨他关于文化继承、文化交流以及文化现代性的思考。他如何在宏大的文化背景下审视语言和文学,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拥抱现代,这些都是本书将重点阐释的方面。他对于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的思考,以及他对中国知识分子在时代变迁中的责任的认知,都体现了他深邃的洞察力。 翻译理论与实践的贡献:吕叔湘先生在翻译领域也颇有建树,尤其是在古籍的翻译和普及方面。本书将考察他对翻译理论的看法,以及他对具体翻译案例的分析。他对于如何忠实而又生动地传达原文的意蕴,对于如何让古老的文本焕发新的生命力,都有着深刻的见解。他的翻译实践,如对《古文观止》的选注和解读,为我们理解古典文献提供了重要的途径。 第三部分:吕叔湘的学术人生与精神风范 吕叔湘先生的一生是为学术而奋斗的一生,其严谨的治学态度、谦逊的人格魅力以及对教育事业的执着,都为后世树立了典范。 治学精神的解析:本书将深入剖析吕叔湘先生的治学精神。我们将考察他对学术的严谨求证态度,对真理的执着追求,以及他“宁拙毋巧,宁朴毋华”的治学理念。从他对每一篇研究文章、每一个学术观点的审慎斟酌,到他对学生和后学的耐心指导,都展现了他高尚的学术品格。 教育理念与实践: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吕叔湘先生对人才培养倾注了大量心血。本书将梳理他的教育思想,关注他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维以及扎实学术功底的重视。我们将通过他指导过的学生的回忆、他撰写的教育相关的文章,来展现他作为一位诲人不倦、启人心智的师者形象。 文化担当与社会责任:吕叔湘先生始终将个人学术追求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怀有强烈的文化担当和社会责任感。本书将探讨他在不同历史时期,如何运用自己的学术专长,为国家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贡献力量。他对于中国语言文字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以及他为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所做的努力,都体现了他作为一位知识分子的历史自觉。 影响与启示:吕叔湘先生的学术思想和人生风范,至今仍对语言学、文学评论、文化研究等领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本书将在总结其学术成就的同时,着重探讨其研究成果在当代的价值和意义,以及其治学精神和人格魅力对新一代学者的启示。通过对吕叔湘先生学术遗产的深入挖掘,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中国现代学术发展的重要视角,并激励我们在各自的学术领域内,秉承严谨求实的精神,为知识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贡献力量。 结语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研究:吕叔湘卷》并非一册简单的学术传记,而是一次对一位伟大思想者、一位杰出学者的深度对话。本书希望通过对其语言学贡献、文学评论视野以及人生精神风范的多角度呈现,使读者能够全面而深刻地理解吕叔湘先生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重要地位,感受其独特的学术魅力和人格光辉。本书是对吕叔湘先生最好的纪念,也是对中国现代学术传统的一次致敬。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中西学术名篇精读4:吕叔湘卷》,一股浓厚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我一直对语言的魅力充满好奇,而吕叔湘先生的名字,在我心中早已是语言学殿堂里的一座灯塔。这本书没有让我失望,它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吕先生思想世界的大门。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仿佛经过千锤百炼,字字珠玑,充满了智慧的光芒。我尤其对其中关于汉语历史演变的部分印象深刻,吕先生旁征博引,将复杂的历史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窥见汉语发展的轨迹。他不仅仅是在讲述语言的变化,更是在探讨文化与社会在语言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这种宏大的视角令人赞叹。而且,吕先生的文字功底极高,他的表达方式既严谨又生动,即使是晦涩的理论,在他的笔下也变得鲜活起来,引人入胜。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一种精神的洗礼,让我对语言、对文化有了更深的敬畏之情。我常常在阅读中停下来,细细品味其中的奥妙,仿佛看到了语言的灵魂在字里行间跳跃。

评分

《中西学术名篇精读4:吕叔湘卷》这本书,让我对语言这个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的工具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一直觉得语言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但读了吕叔湘先生的文章,才明白其中蕴含着多么精妙的规律和深刻的学问。书中的论述,条理清晰,逻辑严谨,即使是对非专业读者来说,也易于理解。我尤其被其中关于“词”的构成和演变的部分所吸引。吕先生通过一个个生动的例子,揭示了词语的生命力,它们如何从古至今不断变化,承载着历史的痕迹和文化的积淀。这让我不禁思考,我们使用的每一个词语,背后都可能隐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这本书让我觉得,语言不仅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一种活着的文化,一种流动的历史。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与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进行思想的交流,受益匪浅。我感到自己的语言能力和思维方式都在这本书的引导下得到了提升。

评分

这次终于拿到了心心念念的《中西学术名篇精读4:吕叔湘卷》,之前就已经听说了吕叔湘先生在语言学界的地位,一直很想深入了解他的学术思想。拿到书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精美的装帧,厚实的书页和清晰的字体都让人赏心悦目,一看就是经过精心打磨的出版物。翻开书页,我被吕先生严谨治学的态度和深邃的思想所折服。虽然我不是专业的语言学家,但书中的很多观点和论述都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特别是他对于汉语的分析,既有宏观的理论高度,又不乏微观的细致入微。读完第一篇,我就感觉自己对汉语的理解提升了一个层次,许多以前模糊的概念变得清晰起来。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位智慧长者在与我对话,引导我思考语言的本质和规律。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语感”的探讨,那部分让我体会到了语言的生命力,以及在日常交流中我们是如何不知不觉地运用这些规律的。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棒,我迫不及待地想继续探索后面的篇章,相信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评分

拿到《中西学术名篇精读4:吕叔湘卷》后,我感觉像发现了一个宝藏。吕叔湘先生的名字,我虽然听说过,但对其学术成就一直了解不深。这本书可以说是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它的内容之丰富,观点之深刻,都让我惊叹不已。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吕先生对汉语方言的研究,他并没有简单地罗列方言的差异,而是深入分析了这些差异背后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原因,这让我意识到方言不仅仅是语音语法的不同,更是不同地域人民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的独特体现。书中的例子非常典型,讲解也非常透彻,让我能够清晰地理解每一个论点。而且,吕先生的写作风格非常平实,却又不失学术的严谨性,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我常常一边读一边做笔记,记录下那些让我醍醐灌顶的观点,以及那些引发我进一步思考的问题。这本书极大地拓展了我的视野,让我对汉语的认识不再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而是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面。

评分

拿到《中西学术名篇精读4:吕叔湘卷》后,我怀着极大的期待开始阅读。吕叔湘先生作为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其学术思想一直备受推崇,我希望能通过这本书更深入地了解他的贡献。书中对汉语的分析,既有宏观的理论高度,又不乏微观的细致入微。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关于汉语句法结构的研究,他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将复杂的语法现象分析得条分缕析,让我这个对语法有些畏惧的读者也豁然开朗。他提出的许多观点,都极具启发性,让我开始反思自己普段的语言使用习惯。而且,书中的例子都来源于实际的汉语使用,非常贴近生活,这也让理论的学习过程变得更加有趣和易于接受。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汉语的理解更加深入,也更加懂得如何去欣赏和运用这门精妙的语言。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本帮助读者提升语言素养的实用指南。

评分

中国古文字学的泰斗裘锡奎的名篇精读

评分

一共三篇文章,不错。

评分

很好,内容全面扎实,完整,学术性也很好,公开课的完全是的啊嗯呐

评分

书本很是不错的

评分

《新白娘子传奇》里,碧莲曾经跟天不怕地不怕的戚宝山说:&ldquo;人生有三苦,撑船打铁卖豆腐。&rdquo;宝山偏不信邪,开了个豆腐店起早贪黑卖豆腐,才真正尝到了人间百味。所以,看到小津安二郎说自己是只会做豆腐,不会做咖喱饭和炸猪排的人的时候,我认为他并不是在自谦,相反的,他是在表达做豆腐的辛苦。      若在现在苛刻的评论家眼中,小津战后的导演生涯,简直可以用&ldquo;毫无突破&rdquo;来形容。他热衷于反复拍摄同一个题材的作品,视角永远局限于战后日本的普通家庭,很少有外景,基本上所有的故事都发生在十叠大小的空间里。所试图展现的主题也大致统一,即描写传统的家族制度和家庭观念是如何在崭新的时代中显得不合时宜,进而走向分崩离析的。他甚至不在意自己重复自己,光是&ldquo;送嫁&rdquo;这一个题材的电影,他就先后拍了《晚春》、《秋日和》及《秋刀鱼之味》三部。然而,就是这样近乎偏执的专注,才将他做豆腐的技艺发挥得淋漓尽致,成为国际影坛公认的大师。

评分

《中西学术名篇精读1:陈寅恪卷》收录了陈寅恪先生的三篇经典论文:《读莺莺传》、《陈垣敦煌劫余录序》、《记唐代李武韦杨之婚姻集团》,并分别邀请历史学领域的知名学者蔡鸿生、荣新江、孟宪实对论文进行了详细的点评和分析。三篇点评文章对陈寅恪原文的深入解读,使学生得以切实把握学术名篇的价值,明了为什么好,又好在哪里,能够从大家文章和专家解读中得到很好的学术训练,逐步掌握规范、求实的治学路径。

评分

第四节古代占卜的再现

评分

此书内容非常好,应该认真阅读理解,谢谢京东!

评分

鼓励与期望起点和追求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