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费孝通先生的学术生涯在经历磨难之后重获新生,被他看成是意外的收获。他说“既然我还活着,也就不舍得把日子再白白糟蹋掉。所以又重操旧业,到农村里、到城镇去观察,去思考”。《行行重行行:中国城乡及区域发展调查(套装上下册)》一书收录了费老1981~1996年间几乎跑遍祖国大江南北开展乡镇发展实地调查和思考的大部分成果,从中可以看到费老对于中国乡镇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学术思想的不断成熟与凝炼。
出版说明
上册
一 小城镇大问题
二 小城镇再探索
三 小城镇苏北初探
四 小城镇新开拓
五 赤峰篇(1984年10月)
六 包头篇(1985年)
七 定西篇(1985年8月)
八 甘南篇(1985年8月)
九 港行漫笔(1985年7月)
一○ 故里行(1985年8月29日)
一一 闽东行(1985年11月)
一二 温州行(1986年5月)
一三 淮阴行(1986年9月)
一四 盐滩行(1986年10月)
一五 海南行(1987年3月)
一六 临夏行(1987年6月)
一七 镇长们的苦恼(1987年10月)
一八 农业发展的新台阶(1987年底)
一九 海东行(1988年3月)
二○ 话说呼伦贝尔森林(1988年4月)
二一 全国一盘棋——从沿海到边去的考察(1988年9月)
二二 阿拉善之行(1988年7月18日)
下册
二三 南岭行(1989年)
二四 甘肃行(1990年)
二五 长江三角洲之行(1990年7月9日于兴城油田疗养院)
二六 包头行(1991年1月16日)
二七 侨乡行(1991年)
二八 吴江行(1991年)
二九 凉山行(1991年6月)
三○ 重访云南三村(1990年8月16日)
三一 武陵行(1991年12月21日)
三二 重访民权(1992年2月17日)
三三 四年思路回顾(1989年5月6日)
三四 珠江模式的再认识(1992年5月24日)
三五 沂蒙行(1992年6月)
三六 沧州行(1993年2月5日)
三七 近年来中国农村发展的几个阶段(1994年1月)
三八 论中国小城镇的发展
三九 邯郸行(1993年5月10日)
四○ 淄博行(1993年6月)
四一 焦作行(1994年5月)
四二 信阳行(1994年5月)
四三 豫中行(1995年4月26日)
四四 重访徐州(1996年6月)
四五 重访温州(1995年1月12日于北京北太平庄)
四六 三访赤峰(1995年7月25日)
四七 黑龙江行(1995年8月)
四八 毕节行(1995年8月)
四九 再访震泽(1995年5月18日于震泽)
五○ 吴江的昨天、今天、明天(1996年4月15日)
五一 浦东讲话(1996年3月30日)
五二 再话浦东(1996年9月25日)
五三 天津献策(1995年6月16日)
五四 再话天津(1996年10月21日)
在我看来,《行行重行行》最令人称道之处,在于其将宏观的社会经济变迁与微观的个体命运巧妙地融为一体。书中的每一个章节,每一处论述,都并非孤立的理论分析,而是根植于鲜活的社会现实,充满了人情味。我常常在阅读时,会不自觉地将书中的人物和场景与我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对照。比如,书中对于城乡人口流动带来的家庭关系变化,以及不同区域居民在面对经济压力时所表现出的适应与抗争,都让我感同身受。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有感染力,它能够让你在阅读数据和分析的同时,感受到人物的喜怒哀乐,体会到时代洪流中个体的渺小与坚韧。这种“故事化”的叙事方式,让原本可能枯燥的学术研究变得引人入胜,也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书中提出的观点。它让我明白,任何宏大的发展叙事,最终都要落到人的身上,落到每一个个体的生活体验上。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调查”中国城乡和区域发展,更是在“讲述”中国人民在发展进程中的故事,这种人文关怀,是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
评分《行行重行行》在探讨中国城市化进程时,展现出了一种极为独特的视角。它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城市规模扩大、高楼林立的表面现象,而是深入挖掘了城市发展背后错综复杂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我对于书中关于城市居民生活方式变迁、社会阶层分化以及城市内部空间格局演变的论述印象深刻。作者通过一个个鲜活的城市故事,揭示了不同城市在发展中面临的独特挑战,比如老工业城市的转型困境,新兴城市的快速扩张带来的资源压力,以及一线城市与中小城市之间在吸引人才、提供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巨大差距。更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书中对城市化过程中伴随而来的文化冲击和身份认同问题的探讨。那些从农村涌入城市的人们,他们在新环境中如何适应,如何保留或改变自己的文化传统,如何重新定位自己的社会身份,这些都是非常值得深思的议题。作者以一种近乎人类学式的细致观察,将这些个体命运与宏观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让我对中国城市化的复杂性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不仅是对中国城市发展的一次深刻扫描,更是一次对城市居民内心世界的细致描摹,让人在阅读中不断反思自身的城市生活经验。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农村的变化和农民的生活状态深感好奇,尤其是近几十年来,农村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也面临着许多挑战。《行行重行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对这一议题的强烈求知欲。书中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乡村的深入描绘,让我对“中国农村”这个概念有了更立体、更丰富的认知。它没有简单地将农村描绘成一个同质化的群体,而是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展现了各地农村在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经济基础等方面的差异性,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塑造了当地的社会结构和发展路径。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农村人口流动、留守儿童、土地流转等问题的探讨所吸引。作者的叙述非常细腻,不仅关注宏观的政策影响,更深入到家庭内部的矛盾与挣扎,以及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无奈与坚持。读着那些文字,我仿佛看到了父辈们辛勤耕耘的身影,也看到了新一代农民在现代化浪潮中的迷茫与探索。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理解中国的发展,绝不能忽视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群体,他们的生活状态和发展机遇,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真正进步的重要标尺。作者的这种洞察力,以及将复杂问题以如此富有温度的方式呈现出来,着实令人钦佩。
评分《行行重行行》在分析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时,其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我一直觉得,中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发展差异是必然的,但这本书让我看到,这种差异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历史、地理和政策成因。书中对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中部崛起地区以及西部大开发地区的发展模式、产业结构、人口特征等进行了细致的比较分析。我被书中关于区域产业梯度转移、要素流动瓶颈以及区域合作与竞争的论述所深深吸引。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问题归咎于某种单一因素,而是系统地梳理了各种相互作用的力量,解释了为何一些地区能够迅速崛起,而另一些地区则相对滞后。尤其是书中对一些边缘地区、欠发达地区的描写,让我感受到了作者的良知和对社会公平的关切。它提醒我们,在关注经济总量的同时,更应该关注那些被发展浪潮边缘化的群体和地区。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理解中国的发展,必须跳出“一刀切”的思维模式,看到区域多样性以及不同区域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才能真正把握中国整体发展的脉络。
评分拿到《行行重行行:中国城乡及区域发展调查(套装上下册)》的时候,我带着一种既期待又有些忐忑的心情。期待的是,终于有一套书能深入剖析我一直以来非常关注的中国发展脉络,尤其是城乡之间的差异和区域经济的不平衡,这些现象渗透在我的生活方方面面,影响着我身边的许多人。忐忑则是因为这类宏大主题的书籍,往往容易流于理论堆砌,或是枯燥的数据罗列,读起来会很费劲。然而,翻开第一页,我的疑虑便烟消云散。作者以一种极其贴近现实的笔触,从一个普通人的视角切入,仿佛在与读者一同踏上这段探寻之旅。书中描绘的那些生动的人物故事,那些细致入微的社会场景,瞬间就把我带入了书中的世界。我仿佛能听到乡村集市上的叫卖声,闻到城市夜晚的霓虹灯下弥漫的烟火气,感受到不同地区人们脸上洋溢着的生活的喜怒哀乐。这种叙事方式,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份调查报告,更是一幅鲜活的中国社会画卷,它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真实的缩影,引发我对中国发展现状的深入思考。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作者的笔下,那些我曾经疑惑不解的城乡差距,那些似乎难以弥合的区域鸿沟,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又将走向何方。这本书的开篇,已经成功地抓住了我的注意力,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无限的遐想。
评分包装不错,速度也快,希望多优惠,嘿嘿。
评分乡土中国,生育制度,江村经济,学习法律的你值得拥有!好书不用多说
评分乡土重建》构成了一套
评分好,很好,京东商城网购自营正品保障
评分书质量好,送货及时。
评分不错啊痛了!你是我吧、这样一种幸福、不要把自己的一生有点小酒儿的小店开张营业网点和你在
评分还可以,期待已久的书,希望能受益良多
评分装帧排版很合心意,大师作品。
评分不错,物流很快!就是有点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