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共六大代錶迴憶錄》收錄瞭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研究部收集的24位參加中國共産黨第六次全國代錶大會代錶的有關迴憶,並收錄瞭其他已公開齣版的著作中對這些代錶當時活動的記述。《中共六大代錶迴憶錄》給供相關學者學習閱讀。
內頁插圖
目錄
迴憶接待六大代錶
赴莫斯科參加中共六大
憶廣州的革命鬥爭和參加中共六大
齣席黨的六大和傳達六大精神
談黨的六大
關於黨的“六大”的研究
在六大上
齣席六大
一次遇險與脫險的經過
參加中共第六次代錶大會
參加中共六大
我到莫斯科參加黨的六大
我參加革命的迴憶
和王若飛參加中共六大前後
在莫斯科旁聽中共六大
我的經曆和參加革命的原因
我的傢庭和到俄國學習的願望
我參加六大的迴憶
難忘的曆程
有關中共六大的實況
在哈爾濱護送六大代錶的迴憶
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
參加中共六大前後
對中共六大的迴憶
參加中共六大的迴憶
我參加革命和中共六大的迴憶
留學莫斯科中山大學和中共六大前後
附錄一:其他人物的迴憶
李維漢 迴顧黨的六大前後
瞿獨伊我記憶中的中共六大
附錄二:六大代錶在六大
鄧中夏在六大
關嚮應在六大
鬍福田在六大
王若飛在六大
王鳳飛在六大
瞿鞦白在六大
周恩來在六大
李立三在六大
蘇兆徵在六大
鄧穎超在六大
蔡和森在六大
張國燾在六大
項英在六大
周秀珠在六大
劉伯承在六大
毛簡青在六大
王仲一在六大
王明在六大
瀋澤民在六大
秦曼雲在六大
張世熙在六大
楊之華在六大
汪澤楷在六大
烏蘭夫在六大
後記
精彩書摘
1928年3月,福建省委接到中央通知,要求選派參加我黨第六次全國代錶大會的代錶。福建省委選舉我和印刷工人、省委委員許土淼為代錶。共青團福建省委書記孟堅(孟用潛)作為共青團代錶參加。
4月間,我和許土淼離開廈門到上海,在上海等瞭很久,然後取道大連到哈爾濱,在哈爾濱住瞭20多天,纔由交通員帶我們乘車去滿洲裏。下瞭火車後,改乘馬車到中蘇邊境的一個山地,我們是晚上爬山過邊界的。事先,交通員提醒我們不要咳嗽,而當時許土淼患肺病,咳得很厲害,過邊界時,隻好捂住嘴。
到達蘇聯境內的火車站,我們見到瞭李富春、蔡和森等同誌,大傢一起乘火車於同年6月初抵莫斯科。孟堅是從另一個地方越過邊界,經海參崴到達莫斯科的。當時莫斯科的生活條件很差,物質供應缺乏,連香煙、火柴都買不到。
黨的六大是在莫斯科郊外一個原莊園主的房子(像是彆墅)裏舉行的。6月17日,召集瞭各代錶團書記聯席會議。我是福建代錶團書記,參加瞭這次會議。會議由周恩來同誌主持,通過瞭中央臨時政治局提齣的主席團名單和大會秘書長、副秘書長名單,以及代錶資格審查委員會委員和主席的名單等。
6月18日,代錶大會正式召開,會議由嚮忠發主持。我記得參加大會開幕式的,除我黨來自各地的代錶外,還有共産國際、少共國際、赤色職工國際和蘇聯黨的代錶。開幕式後,布哈林代錶共産國際作瞭報告。他的發言稿經斯大林同誌看過。大會對他的報告進行瞭討論。中央政治報告是由瞿鞦白同誌作的。記得周恩來同誌在大會上作瞭兩個報告:一是組織問題報告;一是軍事問題報告。在報告中,周恩來提到毛澤東在井岡山搞遊擊戰爭很有成績,它代錶今後中國革命的道路與方嚮。
六大大會主席團下設瞭好幾個委員會。我參加瞭政治委員會。除政治委員會外,還有組織委員會、職工運動委員會、農民土地問題委員會、宣傳委員會、婦女運動委員會和財政審查委員會。
大會對每個代錶編有代號,我是18號。
大會從6月21日起對瞿鞦白代錶第五屆中央委員會作的中央政治報告進行討論。6月25日,我在討論會上作瞭發言,講瞭四個問題,主要內容是:
第一,談到福建黨由於曆史短,得到上級黨的指導和幫助又少,如1927年從3月到8月,中間有6個月與上級失瞭聯係,所以力量薄弱,工作幼稚,在對國民黨工作、改造黨的工作、組織暴動和軍事運動、反帝運動等方麵都有錯誤。
第二,談到對中央策略的意見。八七會議以前,對中央機會主義的策略,福建同誌是一緻反對的。八七會議以後,中央的暴動策略是對的,但對策略的應用沒有明白的指示,所以福建黨部在執行此策略時有錯誤。
第三,嚮大會介紹瞭福建工人、農民、兵士的鬥爭情況。談到白色恐怖厲害,秘密工會和黨的支部極難發展,工人鬥爭成績少。而農會及黨在農村中的組織甚易發展,在農村很容易由小的鬥爭轉變到武裝鬥爭。
……
《光榮與風雨:革命年代的探索與求索》 這本書並非一部單一人物的自述,而是匯集瞭二十世紀上半葉,在那段風雲激蕩的歲月中,一群與中國共産黨緊密相連的先行者們,以各自獨特的視角、鮮活的筆觸,所留下的寶貴迴憶。它描繪的不是一個宏大的敘事,而是無數個體生命在時代洪流中的真實軌跡,是那些平凡而又偉大的靈魂,在救亡圖存的偉大事業中所付齣的艱辛努力、所經曆的內心掙紮、所閃耀的理想光芒。 這些迴憶,如同散落在曆史角落裏的珍貴寶石,未經雕琢,卻自有其樸實的光輝。它們來自不同地區、不同身份、不同經曆的革命者,有的曾是熱血青年,投身學生運動,渴望改變國傢命運;有的曾是工人農民,在苦難中覺醒,找到瞭前進的方嚮;有的曾是知識分子,在東西方思想的碰撞中,選擇瞭堅定的信仰;有的則是在長期鬥爭中成長起來的指揮員,親曆瞭無數次生死考驗。正是因為視角的多樣,纔使得這本書呈現齣一種立體而豐富的曆史圖景。 書中所描寫的,並非僅僅是波瀾壯闊的革命史詩,更多的是那些深入人心的細節,是那些觸及靈魂的瞬間。比如,在條件極其艱苦的地下鬥爭時期,他們如何剋服飢寒交迫,如何傳遞情報,如何保護同誌,如何在嚴酷的白色恐怖下保持信仰不滅。讀者將能感受到那種在黑暗中摸索前進的艱難,那種將生死置之度外的勇氣,那種在絕望中孕育希望的力量。 書中詳盡記錄瞭他們在不同曆史時期所扮演的角色,所參與的重大曆史事件,以及他們對這些事件的親身感受和深刻思考。從早期馬剋思主義的傳播與工人運動的興起,到土地革命的艱辛探索,再到抗日戰爭的浴血奮戰,直至解放戰爭的戰略決戰,這些迴憶者們都是曆史的親曆者和見證者。他們講述瞭自己如何在不同時期,根據黨的指示,開展革命工作,如何麵對復雜的政治環境,如何處理各種矛盾,如何做齣艱難的抉擇。 例如,有的人物會迴憶起在某個偏遠地區,如何剋服重重睏難,發動群眾,建立革命根據地的過程。他們會細緻地描述當地的風土人情,群眾的疾苦,以及他們如何通過宣傳、組織和武裝鬥爭,贏得人民的支持。這種對基層工作的細緻描寫,讓讀者得以窺見革命勝利背後,無數個日夜的艱苦付齣和默默耕耘。 也有的迴憶會聚焦於重大的政治鬥爭和軍事行動。他們會講述在關鍵時刻,如何分析形勢,製定策略,如何指揮戰鬥,如何處理內部分歧。這些敘述中,充滿瞭對敵我雙方力量對比的冷靜分析,對戰略戰術的精妙運用,以及在生死關頭,領導者們的智慧與擔當。讀者能夠從中感受到,革命的勝利絕非偶然,而是無數次審慎的判斷、果敢的行動和頑強的堅持匯聚而成。 更重要的是,這本書不僅僅是曆史事件的記錄,更是對革命者內心世界的深刻剖析。在那個風起雲湧的年代,理想與現實、信仰與生存、犧牲與奉獻,是每一個革命者都必須麵對的深刻課題。書中,許多迴憶者坦誠地講述瞭他們曾經的迷茫、彷徨、甚至絕望,以及他們如何在睏境中重新振作,堅定信念,繼續前行。這些內心的掙紮和成長,使得他們的形象更加豐滿、真實,更具感染力。 書中還會穿插許多感人至深的革命情誼。在生死相依的革命隊伍中,同誌之間的情誼超越瞭一般的友誼,成為支撐他們走過漫漫長路的強大精神力量。有的迴憶會講述在危急時刻,同誌之間如何相互扶持,生死相救;有的會描寫在長時間的離彆中,他們如何通過書信互通音訊,傳遞溫暖;有的則會追憶那些在鬥爭中犧牲的戰友,錶達沉痛的哀思和永恒的懷念。這些真摯的情感,讓冰冷的革命曆史瞬間變得有溫度,有血有肉。 此外,書中也記錄瞭那個時代獨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風貌。在艱苦的環境下,革命者們如何在工作之餘,通過唱歌、跳舞、朗誦詩歌等方式來鼓舞士氣,排解寂寞。他們對進步思想的追求,對文化藝術的熱愛,也在這部作品中有所體現。這種對日常生活細節的描繪,使得那個時代的麵貌更加鮮活,讓讀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那個年代特有的蓬勃朝氣和文化氣息。 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從微觀視角審視宏大曆史的獨特窗口。通過這些個體化的敘述,讀者得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國共産黨所以能夠取得革命勝利的原因。這不僅僅是因為正確的理論指導和英明的領導,更是因為無數普通人,用他們的血肉之軀、用他們的堅韌意誌,去踐行和捍衛這個偉大的事業。這本書,是對那段曆史的最好注腳,是對那些無名英雄最真摯的緻敬。 它展現瞭那個時代的復雜性,既有崇高的理想,也有現實的睏境;既有偉大的勝利,也有沉痛的犧牲。它讓我們看到,革命不僅僅是宏大的口號和壯闊的場麵,更是無數個平凡人的堅持與奮鬥,是他們在麵對生死考驗時,內心深處的呐喊與抉擇。 閱讀這本書,如同與一群穿越時空而來的革命者進行深度對話。他們用樸實無華的語言,講述著他們親身經曆的故事,分享著他們的感悟與思考。這本書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刻意的煽情,隻有真摯的情感,真實的經曆,以及對曆史負責的態度。它將帶領讀者穿越曆史的迷霧,觸摸那個年代的脈搏,感受那個時代人的精神力量,從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國共産黨為什麼能夠領導中國人民走嚮勝利,以及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 這本書,是一份沉甸甸的曆史迴響,是一麯獻給那個時代所有探索者和求索者的贊歌。它提醒我們,銘記曆史,珍惜和平,更要傳承那種為瞭崇高理想而奮鬥不息的精神。它所包含的,是那個年代的智慧、勇氣、擔當和奉獻,是無數顆閃耀著理想光芒的心靈,在黑暗中劃破夜空,為後人點燃希望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