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共六大代表回忆录》收录了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研究部收集的24位参加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的有关回忆,并收录了其他已公开出版的著作中对这些代表当时活动的记述。《中共六大代表回忆录》给供相关学者学习阅读。
内页插图
目录
回忆接待六大代表
赴莫斯科参加中共六大
忆广州的革命斗争和参加中共六大
出席党的六大和传达六大精神
谈党的六大
关于党的“六大”的研究
在六大上
出席六大
一次遇险与脱险的经过
参加中共第六次代表大会
参加中共六大
我到莫斯科参加党的六大
我参加革命的回忆
和王若飞参加中共六大前后
在莫斯科旁听中共六大
我的经历和参加革命的原因
我的家庭和到俄国学习的愿望
我参加六大的回忆
难忘的历程
有关中共六大的实况
在哈尔滨护送六大代表的回忆
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
参加中共六大前后
对中共六大的回忆
参加中共六大的回忆
我参加革命和中共六大的回忆
留学莫斯科中山大学和中共六大前后
附录一:其他人物的回忆
李维汉 回顾党的六大前后
瞿独伊我记忆中的中共六大
附录二:六大代表在六大
邓中夏在六大
关向应在六大
胡福田在六大
王若飞在六大
王凤飞在六大
瞿秋白在六大
周恩来在六大
李立三在六大
苏兆征在六大
邓颖超在六大
蔡和森在六大
张国焘在六大
项英在六大
周秀珠在六大
刘伯承在六大
毛简青在六大
王仲一在六大
王明在六大
沈泽民在六大
秦曼云在六大
张世熙在六大
杨之华在六大
汪泽楷在六大
乌兰夫在六大
后记
精彩书摘
1928年3月,福建省委接到中央通知,要求选派参加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福建省委选举我和印刷工人、省委委员许土淼为代表。共青团福建省委书记孟坚(孟用潜)作为共青团代表参加。
4月间,我和许土淼离开厦门到上海,在上海等了很久,然后取道大连到哈尔滨,在哈尔滨住了20多天,才由交通员带我们乘车去满洲里。下了火车后,改乘马车到中苏边境的一个山地,我们是晚上爬山过边界的。事先,交通员提醒我们不要咳嗽,而当时许土淼患肺病,咳得很厉害,过边界时,只好捂住嘴。
到达苏联境内的火车站,我们见到了李富春、蔡和森等同志,大家一起乘火车于同年6月初抵莫斯科。孟坚是从另一个地方越过边界,经海参崴到达莫斯科的。当时莫斯科的生活条件很差,物质供应缺乏,连香烟、火柴都买不到。
党的六大是在莫斯科郊外一个原庄园主的房子(像是别墅)里举行的。6月17日,召集了各代表团书记联席会议。我是福建代表团书记,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由周恩来同志主持,通过了中央临时政治局提出的主席团名单和大会秘书长、副秘书长名单,以及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委员和主席的名单等。
6月18日,代表大会正式召开,会议由向忠发主持。我记得参加大会开幕式的,除我党来自各地的代表外,还有共产国际、少共国际、赤色职工国际和苏联党的代表。开幕式后,布哈林代表共产国际作了报告。他的发言稿经斯大林同志看过。大会对他的报告进行了讨论。中央政治报告是由瞿秋白同志作的。记得周恩来同志在大会上作了两个报告:一是组织问题报告;一是军事问题报告。在报告中,周恩来提到毛泽东在井冈山搞游击战争很有成绩,它代表今后中国革命的道路与方向。
六大大会主席团下设了好几个委员会。我参加了政治委员会。除政治委员会外,还有组织委员会、职工运动委员会、农民土地问题委员会、宣传委员会、妇女运动委员会和财政审查委员会。
大会对每个代表编有代号,我是18号。
大会从6月21日起对瞿秋白代表第五届中央委员会作的中央政治报告进行讨论。6月25日,我在讨论会上作了发言,讲了四个问题,主要内容是:
第一,谈到福建党由于历史短,得到上级党的指导和帮助又少,如1927年从3月到8月,中间有6个月与上级失了联系,所以力量薄弱,工作幼稚,在对国民党工作、改造党的工作、组织暴动和军事运动、反帝运动等方面都有错误。
第二,谈到对中央策略的意见。八七会议以前,对中央机会主义的策略,福建同志是一致反对的。八七会议以后,中央的暴动策略是对的,但对策略的应用没有明白的指示,所以福建党部在执行此策略时有错误。
第三,向大会介绍了福建工人、农民、兵士的斗争情况。谈到白色恐怖厉害,秘密工会和党的支部极难发展,工人斗争成绩少。而农会及党在农村中的组织甚易发展,在农村很容易由小的斗争转变到武装斗争。
……
《光荣与风雨:革命年代的探索与求索》 这本书并非一部单一人物的自述,而是汇集了二十世纪上半叶,在那段风云激荡的岁月中,一群与中国共产党紧密相连的先行者们,以各自独特的视角、鲜活的笔触,所留下的宝贵回忆。它描绘的不是一个宏大的叙事,而是无数个体生命在时代洪流中的真实轨迹,是那些平凡而又伟大的灵魂,在救亡图存的伟大事业中所付出的艰辛努力、所经历的内心挣扎、所闪耀的理想光芒。 这些回忆,如同散落在历史角落里的珍贵宝石,未经雕琢,却自有其朴实的光辉。它们来自不同地区、不同身份、不同经历的革命者,有的曾是热血青年,投身学生运动,渴望改变国家命运;有的曾是工人农民,在苦难中觉醒,找到了前进的方向;有的曾是知识分子,在东西方思想的碰撞中,选择了坚定的信仰;有的则是在长期斗争中成长起来的指挥员,亲历了无数次生死考验。正是因为视角的多样,才使得这本书呈现出一种立体而丰富的历史图景。 书中所描写的,并非仅仅是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诗,更多的是那些深入人心的细节,是那些触及灵魂的瞬间。比如,在条件极其艰苦的地下斗争时期,他们如何克服饥寒交迫,如何传递情报,如何保护同志,如何在严酷的白色恐怖下保持信仰不灭。读者将能感受到那种在黑暗中摸索前进的艰难,那种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勇气,那种在绝望中孕育希望的力量。 书中详尽记录了他们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所参与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及他们对这些事件的亲身感受和深刻思考。从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工人运动的兴起,到土地革命的艰辛探索,再到抗日战争的浴血奋战,直至解放战争的战略决战,这些回忆者们都是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他们讲述了自己如何在不同时期,根据党的指示,开展革命工作,如何面对复杂的政治环境,如何处理各种矛盾,如何做出艰难的抉择。 例如,有的人物会回忆起在某个偏远地区,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发动群众,建立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他们会细致地描述当地的风土人情,群众的疾苦,以及他们如何通过宣传、组织和武装斗争,赢得人民的支持。这种对基层工作的细致描写,让读者得以窥见革命胜利背后,无数个日夜的艰苦付出和默默耕耘。 也有的回忆会聚焦于重大的政治斗争和军事行动。他们会讲述在关键时刻,如何分析形势,制定策略,如何指挥战斗,如何处理内部分歧。这些叙述中,充满了对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冷静分析,对战略战术的精妙运用,以及在生死关头,领导者们的智慧与担当。读者能够从中感受到,革命的胜利绝非偶然,而是无数次审慎的判断、果敢的行动和顽强的坚持汇聚而成。 更重要的是,这本书不仅仅是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对革命者内心世界的深刻剖析。在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理想与现实、信仰与生存、牺牲与奉献,是每一个革命者都必须面对的深刻课题。书中,许多回忆者坦诚地讲述了他们曾经的迷茫、彷徨、甚至绝望,以及他们如何在困境中重新振作,坚定信念,继续前行。这些内心的挣扎和成长,使得他们的形象更加丰满、真实,更具感染力。 书中还会穿插许多感人至深的革命情谊。在生死相依的革命队伍中,同志之间的情谊超越了一般的友谊,成为支撑他们走过漫漫长路的强大精神力量。有的回忆会讲述在危急时刻,同志之间如何相互扶持,生死相救;有的会描写在长时间的离别中,他们如何通过书信互通音讯,传递温暖;有的则会追忆那些在斗争中牺牲的战友,表达沉痛的哀思和永恒的怀念。这些真挚的情感,让冰冷的革命历史瞬间变得有温度,有血有肉。 此外,书中也记录了那个时代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风貌。在艰苦的环境下,革命者们如何在工作之余,通过唱歌、跳舞、朗诵诗歌等方式来鼓舞士气,排解寂寞。他们对进步思想的追求,对文化艺术的热爱,也在这部作品中有所体现。这种对日常生活细节的描绘,使得那个时代的面貌更加鲜活,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那个年代特有的蓬勃朝气和文化气息。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从微观视角审视宏大历史的独特窗口。通过这些个体化的叙述,读者得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共产党所以能够取得革命胜利的原因。这不仅仅是因为正确的理论指导和英明的领导,更是因为无数普通人,用他们的血肉之躯、用他们的坚韧意志,去践行和捍卫这个伟大的事业。这本书,是对那段历史的最好注脚,是对那些无名英雄最真挚的致敬。 它展现了那个时代的复杂性,既有崇高的理想,也有现实的困境;既有伟大的胜利,也有沉痛的牺牲。它让我们看到,革命不仅仅是宏大的口号和壮阔的场面,更是无数个平凡人的坚持与奋斗,是他们在面对生死考验时,内心深处的呐喊与抉择。 阅读这本书,如同与一群穿越时空而来的革命者进行深度对话。他们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讲述着他们亲身经历的故事,分享着他们的感悟与思考。这本书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刻意的煽情,只有真挚的情感,真实的经历,以及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它将带领读者穿越历史的迷雾,触摸那个年代的脉搏,感受那个时代人的精神力量,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领导中国人民走向胜利,以及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这本书,是一份沉甸甸的历史回响,是一曲献给那个时代所有探索者和求索者的赞歌。它提醒我们,铭记历史,珍惜和平,更要传承那种为了崇高理想而奋斗不息的精神。它所包含的,是那个年代的智慧、勇气、担当和奉献,是无数颗闪耀着理想光芒的心灵,在黑暗中划破夜空,为后人点燃希望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