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职业农民农业技术培训教材:肥料知识与施肥技术问答

新型职业农民农业技术培训教材:肥料知识与施肥技术问答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少春 编
图书标签:
  • 农业技术
  • 肥料
  • 施肥
  • 职业农民
  • 农业培训
  • 土壤养分
  • 作物营养
  • 农业生产
  • 实用农业
  • 农技问答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11614360
版次:1
商品编码:1143413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新型职业农民农业技术培训教材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13-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18
字数:11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肥料是植物的“粮食”,是直接或间接供给作物所需养分,改善土壤性状,以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的物质。肥料的分类方法很多,一般将肥料分为无机肥料、有机肥料和微生物肥料。目前,生产上起决定作用的是无机肥料,其次是有机肥料,微生物肥料所占份额较少。
  所谓无机肥料,是相对有机肥料而言,由无机物质组成的肥料,又称化学肥料,简称化肥。在化肥中按所含养分种类又分为氮肥、磷肥、钾肥、钙镁硫肥、复合肥料、微量元素肥料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化肥的施用量迅速增加,对农产品的贡献率为35%~40%。但我国化肥的利用率平均只有30%,而发达国家为50%一60%,不仅造成财力上的巨大浪费,也给环境和农产品安全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合理施用化肥,提高化肥的利用率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要大力推行平衡配方施肥;强调化肥与有机肥并重、二者配合施用;氮肥要根据土壤条件、作物种类和肥料的特性合理分配与施用,普遍推行氮肥深施并及时覆土,提倡底肥和追肥相结合,不能盲目“一炮轰”,尽量避免和减少氨挥发、硝态氮的流失和反硝化脱氮;磷肥要针对不同土区和作物选择相应的品种,提倡用作底肥;钾的施用应以底肥为主,配合追肥,把有限的钾肥施在含钾低的土壤和喜钾作物上。
  为此,《新型职业农民农业技术培训教材:肥料知识与施肥技术问答》旨在通过对肥料的了解和认识,向广大农民朋友介绍肥料的使用以及注意的问题,以便更好地施用肥料,提高肥料的利用率,促进农业生产,保障粮食安全。

目录

第一章 肥料的基本知识
1.什么叫做肥料?
2.肥料有哪些种类?
3.什么是化学肥料?
4.什么叫有机肥料?
5.有机肥料分为多少类?
6.化学肥料与有机肥料有什么差别?
7.什么是BB肥?
8.BB肥的特点是什么?
9.常用的氮肥品种分为哪几类?
10.氮肥主要有哪些品种?
11.常用的磷肥品种分为哪几类?
12.常用的磷肥品种特性如何?
13.常用的钾肥品种有哪些?
14.什么是缓效肥料?
15.什么是包膜肥料?
16.什么是肥料品位?
17.什么是单一肥料?
18.什么是复合肥?
19.复合肥的养分含量如何表示?
20.复混肥与复合肥的区别有哪些方面?
21.复合肥料有哪些特点?
22.什么是腐殖酸肥料?
23.什么是氨基酸肥料?
24.什么是微生物肥料?
25.什么是生物肥?
26.生物肥的作用类型有哪些?
27.什么是生物有机肥?
28.什么是精制有机肥?
29.什么是有机无机复合肥?
30.什么是叶面肥?
31.叶面肥有哪些特点?
32.什么是绿肥和绿肥作物?主要的绿肥作物有哪些?
33.绿肥的特点有哪些?
34.什么是控释肥?

第二章 作物营养与营养诊断
35.作物必需哪些营养元素?
36.哪些营养元素叫做大量元素?
37.哪些营养元素叫做中量元素?
38.哪些营养元素叫做微量元素
39.哪些营养元素叫做“肥料三要素”?
40.什么是有益元素?
41.什么是超微量元素?
42.作物的必需营养元素从哪里来?
43.作物主要从土壤中吸收什么形态的养分?
44.什么是植物的向水性?
45.什么是植物的向肥性?
46.什么是植物的向地性?
47.植物向地性的作用?
48.什么是植物的向光性?
49.什么是植物的向触性?
50.氮的生理功能有哪些?缺氮时作物有哪些症状?
51.磷的生理功能有哪些?缺磷时作物有哪些症状?
……
第三章 肥料选购、储存与鉴别
第四章 肥料使用常识
第五章 肥料及施用技术
第六章 有机肥种类及施用
第七章 科学施肥技术
第八章 肥料制备

前言/序言


《田间智慧:作物营养与施肥策略解析》 内容梗概: 本书旨在为广大农业生产者、技术推广人员以及对现代农业种植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套系统、实用且深入的作物营养管理与施肥技术知识体系。它并非简单罗列肥料种类或施肥公式,而是着眼于理解作物生长的内在需求,剖析土壤肥力变化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一套科学、高效、绿色的施肥策略。全书内容围绕“作物需求”与“土壤供给”两大核心,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植物生长所需的各种营养元素,它们的生理功能,以及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对数量和比例的要求。同时,本书也详细阐述了土壤作为营养元素的载体和来源,其物理、化学、生物性质对养分有效性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管理来改善土壤肥力。 核心章节与内容详述: 第一部分:作物营养需求探秘 植物生命的基石:宏量营养元素详解 氮(N): 深入探讨氮在作物生长中的核心作用,包括蛋白质合成、叶绿素形成、光合作用效率的提升,以及不同作物对氮素的不同需求。分析氮素缺乏与过量的典型症状,如叶片发黄(缺氮)与贪青晚熟、易倒伏(过量)。重点讲解氮素在土壤中的转化过程(如硝化、反硝化),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引导读者关注氮肥利用率的提升,减少流失。 磷(P): 剖析磷作为能量载体(ATP)的关键角色,在能量转化、DNA合成、开花结果、根系发育等方面的不可或缺性。阐述磷在土壤中的固着现象,以及影响磷有效性的土壤因素(如pH值、有机质含量)。讲解不同形态磷肥(如普通过磷酸钙、重过磷酸钙、磷酸一铵、磷酸二铵)的特性、优缺点及适用性。 钾(K): 强调钾在调节植物水分平衡、增强抗逆性(抗旱、抗寒、抗病虫害)、促进糖分和淀粉的合成与运输、提高果实品质等方面的作用。分析钾素缺乏的典型症状,如叶缘灼伤、植株矮小。讲解不同钾肥(如氯化钾、硫酸钾、硝酸钾)的选择依据,特别是硫酸钾在忌氯作物上的重要性。 硫(S)、钙(Ca)、镁(Mg): 将这三种中量营养元素归入同一章节,着重阐述它们在植物体内的重要生理功能,如硫参与氨基酸合成,钙是细胞壁的组成部分与信号传导的关键,镁是叶绿素的中心原子。讲解它们的缺乏症状,以及如何在施肥中兼顾这些元素的补充。 微量营养元素的精细管理 铁(Fe)、锰(Mn)、锌(Zn)、铜(Cu)、硼(B)、钼(Mo)、氯(Cl): 逐一分析这些元素在作物生命活动中的“点睛之笔”作用,例如铁在叶绿素合成中的催化作用,锌对酶活性的影响,硼对花粉萌发和受精的影响。深入讲解微量元素缺乏的症状,以及土壤中影响其有效性的因素(如pH值、有机质、土壤水分)。重点介绍各类微量元素肥料(如硫酸亚铁、硫酸锌、硼砂、钼酸铵)的选择、使用方法(基施、追施、叶面喷施),以及如何避免因不当施用导致的中毒现象。 作物不同生长期的营养需求动态 根据作物从苗期、营养生长盛期、生殖生长盛期到成熟期的不同阶段,分析其对宏量和微量营养元素的动态需求变化。例如,苗期侧重氮磷的补充以促进根叶生长,生殖生长阶段则需要充足的磷钾以促进开花结果和提高产量品质。 第二部分:土壤肥力诊断与调控 土壤的“健康体检”:肥力诊断方法 土壤养分测试: 介绍土壤养分速测的方法,包括实验室检测与田间速测卡的应用。讲解如何解读土壤养分测试报告,理解氮、磷、钾、有机质、pH值等关键指标的含义,以及它们对作物生长的指导意义。 作物植株诊断: 讲解通过观察作物的长势、叶色、生长状态来初步判断营养状况的方法。介绍土壤和植株的显色诊断法、组织化学诊断法等。 地力评价与测土配方施肥: 介绍土壤地力分级评价的标准与方法,以及如何基于土壤测试结果,结合作物类型、产量目标和肥料利用率,制定科学的“测土配方施肥”方案。 土壤的“营养餐单”:有机肥与化肥的科学搭配 有机肥的角色与价值: 详细阐述有机肥(如农家肥、堆肥、绿肥、商品有机肥)在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提供缓释养分、培肥地力、促进有益微生物生长等方面的多重功效。讲解不同有机肥的养分含量、分解速度及使用方法。 化肥的精准施用: 阐述化肥作为作物快速补充养分的重要手段,其种类(如氮肥、磷肥、钾肥、复合肥、复混肥、 BB肥)的特点、养分含量、溶解性、肥效期。强调化肥使用的原则:依据土壤肥力、作物需求、经济效益、环境保护。 有机肥与化肥的协同增效: 重点讲解如何将有机肥与化肥合理搭配,实现优势互补。例如,有机肥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化肥利用率;化肥及时补充土壤养分,满足作物速生期需求。提出“有机无机结合、氮磷钾配合、中微量元素兼顾”的施肥理念。 土壤环境调控与绿色施肥 土壤pH值与养分有效性: 详细分析土壤酸碱度对各种养分(特别是磷、钾、微量元素)有效性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施用石灰(改良酸性土壤)或硫磺(改良碱性土壤)等方法来调节土壤pH值。 土壤有机质管理: 强调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秸秆还田等措施对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的作用,以及有机质对土壤团粒结构、保水保肥能力、养分缓冲能力和微生物活性的积极影响。 土壤板结与盐碱化治理: 针对土壤板结和盐碱化等常见问题,提供相应的耕作、施肥及改良措施,如增施有机肥、深耕、轮作、合理灌排等。 第三部分:施肥技术与策略实践 施肥方式的选择与优化 基肥(底肥): 讲解基肥的作用,一般在播种或移栽前施用,以提供作物整个生育期所需的养分,如施用有机肥、缓释化肥、磷钾肥等。 追肥(追施肥): 阐述追肥的重要性,是在作物生长过程中根据其生长需求及时补充养分,以满足不同生育期的营养高峰。详细介绍追肥的时间、用量、施用方法(撒施、沟施、穴施、溶水灌施)。 根外追肥(叶面喷施): 重点讲解叶面喷施在快速补充某些特定养分(特别是微量元素)或在土壤养分供应受阻时(如干旱、土壤pH异常)的有效性。讲解叶面喷施的注意事项,如溶液浓度、喷施时间、天气条件、喷施剂型。 种肥、苗肥、果肥等: 介绍根据作物不同阶段特点进行的针对性施肥。 施肥机械与智能化施肥 介绍各类施肥机械(如撒肥机、条施机、注肥枪、无人机植保施肥设备)的特点、用途和操作要点,提高施肥效率和均匀度。 探讨智能化施肥技术,如变量施肥、精准施肥,如何利用传感器、大数据、GPS等技术,根据作物长势和土壤信息,实现“因地制宜、因苗施肥”,大幅提高肥料利用率。 绿色施肥与可持续发展 提高肥料利用率: 提出多种提高肥料利用率的策略,包括选择高效肥料(如缓释肥、控释肥)、改进施肥方法(如深施、沟施)、科学管理土壤(如增施有机肥)、合理灌溉等。 减少肥料流失与环境污染: 强调科学施肥的环保意义,如避免过量施肥导致的水体富营养化(面源污染)、土壤养分失衡、温室气体排放。推广配方施肥、有机无机结合、生物肥料等绿色施肥技术。 循环农业与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鼓励将农业废弃物(如秸秆、畜禽粪便)通过科学处理(如堆肥、沼气发酵)转化为有机肥料,实现农业生产的资源循环利用,构建可持续的农业发展模式。 本书特点: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既有深入的理论阐述,又包含大量贴近实际的农事操作指导,帮助读者将知识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突出问题导向: 针对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如“为什么施了肥作物还不长?”,“如何选择肥料?”,“如何施肥才能省钱又增产?”等,提供科学的解答和解决方案。 强调科学性与前沿性: 吸收现代作物营养学、土壤学、农业工程学等领域的新研究成果,介绍先进的施肥理念和技术。 注重环保与可持续发展: 倡导绿色、高效、低耗的施肥方式,引导读者走向可持续农业的发展道路。 图文并茂,易于理解: 包含大量示意图、实物照片,以及清晰易懂的表格和案例分析,帮助读者更直观地理解抽象的科学原理。 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能够深刻理解作物对养分的真实需求,准确掌握土壤肥力的变化规律,并能根据具体的土壤条件和作物生长情况,科学、合理、高效地进行施肥,最终实现作物产量与品质的双重提升,为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朴实,一眼就能看出它是一本面向实际操作的教材。油墨的味道很浓,纸张的质感也偏向粗糙,这很符合农业类书籍的特点,耐用、耐翻。我一直对农业领域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广的现代化农业技术,但总觉得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太过晦涩难懂,难以与田间地头的实际情况联系起来。这本书的装帧和用词风格,让我感觉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著作,而是真正深入基层的“土办法”集合。我希望能从中找到那些真正能解决问题的“小窍门”,而不是一堆复杂的公式和拗口的术语。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刚接触新型职业农民这个概念的人来说,最需要的不是宏大的叙事,而是具体到每种作物、每个生长阶段应该怎么做、遇到什么情况该如何快速反应的实用指南。这本书看起来很有潜力成为我工具箱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希望能快速上手,少走弯路。

评分

作为一个长期在田里摸爬滚打的老把式,我对市面上那些“包装得很洋气”的农业技术读物向来持保留态度。真正的好东西,往往是经过无数次试验和失败沉淀下来的。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厚重”,不仅仅是物理上的重量,更像是一种知识积累的厚度。我注意到书中有不少地方似乎在强调“因地制宜”的重要性,这正是我一直在寻找的。现代农业技术常常被宣传为一刀切的万能药,但事实是,土壤、气候、水源的微小差异,都可能导致完全不同的结果。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在哪些关键节点上,明确指出需要根据当地的具体条件进行调整的“变通法则”。如果它能提供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的对比案例分析,那就太棒了。毕竟,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但如果能把行路中积累的智慧系统地整理出来,那比自己盲目尝试要高效得多。

评分

我最近正在尝试引入一些新的种植模式,尤其是在节水和提高作物抗逆性方面,投入了不少精力。市面上的许多教材往往只侧重于“如何增产”,却很少深入探讨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优化投入产出比。这本书的标题虽然笼统,但“问答”的形式暗示着它可能包含了大量实践者在遇到具体困难时提出的疑问。这是一种非常高效的学习路径,因为它直接切中了痛点。我希望它能包含那些“教科书上不会写”的技巧——比如作物在不同胁迫条件下发出的细微信号,或者快速识别病虫害初期的非典型症状。如果这本书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农那样,用最朴实的语言,把那些需要多年积累才能领悟到的“道道”传授出来,那它的价值就远远超出了普通教材的范畴,简直就是一本现场指导手册。

评分

拿到这本书后,我立刻翻阅了它的前言和引言部分。整体感觉,作者团队的背景似乎非常扎实,他们并没有试图用过于花哨的词藻来粉饰太平,而是非常诚恳地指出了当前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一些普遍性问题。这种开诚布公的态度,让我对后续内容的质量有了很高的期待。我尤其关注那些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如何将传统经验与现代科技融合的论述。我们这一代人,既要尊重土地的规律,又要拥抱科技的进步,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是一个核心难题。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套清晰的路线图,指导我们如何系统性地学习和应用新技术,而不是零散地收集信息,那么它无疑会成为指导我们未来职业发展的灯塔。我对它的实践指导性,抱有极高的正面预期。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设计,说实话,不算特别精美,但逻辑性极强,这点非常重要。目录结构清晰得像一张作战地图,每一章节的标题都直奔主题,没有太多修饰。我特别欣赏它在章节过渡时使用的那种简洁明了的引导语,一下子就能抓住读者的注意力,让人知道接下来的内容将解决什么具体问题。相比于那些图文并茂却内容空洞的“花架子”书籍,我更偏爱这种注重内容密度的编排方式。从前几页的粗略浏览来看,它似乎涵盖了从基础概念到高级应用的全流程,但最吸引我的是那种层层递进的知识结构。我期待看到书中是如何将那些看似复杂的农业原理,用最接地气的方式进行拆解和重组,最终形成一套可执行的、可复制的经验体系。这种务实的态度,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快速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学习者来说,是极其宝贵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