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这些年所知道的祖国

台湾这些年所知道的祖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廖信忠 著
图书标签:
  • 台湾
  • 两岸关系
  • 历史
  • 政治
  • 文化
  • 社会
  • 回忆录
  • 个人经历
  • 观察
  • 认同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3058905
版次:1
商品编码:1143428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4-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7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暌违5年,《我们台湾这些年》作者新作品。
  首次讲述60年来不同政治背景下,台湾老百姓眼里的大陆。
  这些年来,每次大陆重大事件发生,都会对台湾造成一定影响。
  分开不代表不关心,不联系不等于不知道。

内容简介

  

  台湾人到底是怎么看大陆的?
  这是大陆朋友常常问我的问题。
  毕竟,一九四五年以前台湾人很难到大陆,一九四九年之后又根本去不了大陆,这百年多来,台湾跟大陆真正产生联系的也只有短短四年,短短几年,根本还不够台湾人去认识。
  其实,大陆的每次重大事件发生,都会对台湾产生一定影响。
  1947年,国共内战如火如荼,国民党军在台湾“高薪”征兵;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部分志愿军战俘被遣返台湾定居;1958年开始金门炮战,金门百姓逐渐适应了在炮火里的生活;1964年大陆第1颗原子弹爆炸,蒋介石下令加快核武器秘密研制;1966年,台湾小学生偷学简体字被老师发现挨打,台湾居民在报纸上看到了“文革”中被批斗的亲人照片;1978年中美建交,台湾居民向美国特使专车丢鸡蛋;台湾小学生从气球宣传单上领略到大陆风光;1987年大陆探亲潮,台湾发现大批重婚男;1990年,读过《毛泽东选集》的台湾大学生在校园内张贴大字报,在中正庙前高唱《国际歌》;1996年解放军举行登陆军演,金门士兵精神紧张,出现逃兵;2003年非典,台湾商人在东莞;2011年,北京老公到台南岳父家探亲……
  本书从1944年写起,以13位我认识的台湾平民的亲身经历,向您讲述60多年来大陆大事件与台湾小故事,分享60多年来各时期台湾百姓对大陆的印象。
  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分开不代表不关心;不联系不等于不知道。

作者简介

  廖信忠,1977年,出生于被赶出联合国后“风雨飘摇”的台湾;
  1984年,李登辉当选台湾地区副领导人,廖信忠上小学;
  1989年,蒋经国逝世的第二年秋天,廖信忠升入初中;
  1993年,新国民党联线人士组建“新党”,廖信忠进入淡水高中读书;
  1998年,马英九和陈水扁竞选台北市长,廖信忠参加成功岭大专集训;
  2008年,台湾大选马英九获胜,而陈水扁随后锒铛入狱,廖信忠也在上海开启了自己全新的一段人生;
  2009年,廖信忠处女作《我们台湾这些年》出版发行;
  2014年,廖信忠最新作品《台湾这些年所知道的祖国》出版发行。






目录

引子
台湾到底是怎么看大陆的
1944——
从“日本人”变成“中国人”
1947——
这就是大陆的空气
祖国到底是什么样的国家
对共产党有了颠覆性的认识
1950——
参加朝鲜战争
战俘遣返台湾
1958——
金门炮战
1963——
服兵役,抽中海军陆战队
“反攻大陆”演习事故
私奔,创业
外岛“兵变”:几代人的集体回忆
1966——
“匪情研究”工作者
偷学简体字被老师打
原来这就是大陆
1978——
中美建交前夕,台湾移民潮
集体向美国特使专车丢鸡蛋
气球宣传单上的祖国风光
小学生哄抢传单事件
1987——
大陆探亲潮,她是我先生的媳妇儿
来一个大陆老娘
1988——
从金门到台湾
报禁开放
1989—
贴大字报的台湾学生
1990——
“中正庙”前的《国际歌》歌声
1996——
解放军举行大规模登陆军演
2003—
“非典”时在东莞
真的懂大陆吗
继续当台流
2011——
嫁个北京老公
金门之恋

精彩书摘

  1944—
  从“日本人”变成“中国人”
  林水源忘不了那一天,那一天是一切的起点。
  那是哪一年?一九四四年吧!确切是哪一天忘记了,在家乡的车站前广场,挤满了人,热闹得很,乡里的年轻人要出征啦!
  扩音器传来帝国军乐,彩带随风飞扬,上面写着“沐浴圣恩”“武运长久”“灭私奉公”。台上,几位穿着西洋礼服的地方士绅与警长交头接耳,神情愉悦。
  “皇恩浩荡,志愿军属挺身,与皇军一同上场杀敌,这是本乡青年、皇国青年无比的光荣,本岛青年应立志七生报国,为大东亚圣战而献身,以报陛下圣恩……”
  那地方士绅用着纯正的关东口音,口沫横飞,激昂地勉励出征青年,穿着官服的警长在旁微笑,不时点头。
  “打倒鬼畜米英!”
  “建立大东亚新秩序!”
  忘了警长跟着上台也说了些什么,只记得他最后抱拳带着全场一起喊口号,现场气氛燃到最高点。
  出征青年身着卡其服,披着红缎带,人人手里一面日本国旗,又是喊万岁又是唱军歌,在亲属的陪同下上了火车。
  林水源心里激动,一半是被送行会的高昂气氛所感染,一半是紧张,台上的人说得那么冠冕堂皇,什么“为天皇陛下而死就是皇国精神”,听了一百次一千次,心里不受到影响的大概很少吧,都变成理所当然的了。
  说是“自愿”,也不尽然,说是抽调比较准确,每个村每个乡都要抽调一定比例的青年参战,所以不是每个人都那么想当兵。这两年舆论一直在鼓吹台湾人志愿兵,说朝鲜在事变之前就有志愿兵制度,怎么比朝鲜早那么久进入帝国版图的台湾还落后呢?这简直是台湾人的耻辱,所以要推行“皇民”化运动,以后全岛青年就能加入“皇军”为国献身……
  大部分参战的台湾青年也只能当“志愿兵”而已,还不能当“皇军”,就算这两年在南洋战场战功无数、大出风头的高砂义勇队,终究也只是“挺身队”志愿兵而已,都算不上“皇军”。
  但战争是建立战功的好机会,本岛青年只要在战场上加倍杀敌,就能在内地人(日本本土人)面前扬眉吐气,表示台湾人不比本土人差,这种雄心壮志想想都好吸引人。
  每天都听到好多新闻:“皇军”转战支那南北,在珍珠湾、马来海、新加坡,势如破竹,心情都随之振奋;可是有时候也会有报道:某某支队全员“玉碎”,战到最后一卒,为“圣战”献身。
  毕竟战争啊!是会死人的,命在一瞬间就没了,想起来多可怕。
  现场青年,有些情绪高昂,有些却低沉得快要哭出来似的;林水源心中五味杂陈,忐忑不安。
  阿母看到了,跟他说:“只要人平安就好,遇到危险就快跑,不要撑。”
  这倒是真的,可是听起来就是有些心虚,战场上哪里没有危险呢?
  这一梯次的台湾兵统一在新竹湖口受军事训练,从立正、行进一直到射击课程,再到密林战、山头战、挺身冲锋等,三个月训练成掌握基础枪兵技能的步兵,然后南下高雄,坐船到南洋前线。
  南部充足的阳光,尤其出海后温暖的海风,让这群没见过世面的台湾兵开朗不少。
  船上的新兵不仅仅有台湾汉族人,也有高砂人,还有台生日本人,都是要赴南洋打仗的年轻新兵,很快大伙就打成一片,与其说同仇敌忾让他们紧密团结在一起,不如说大伙对于未来同样紧张不安,窝在一起能让不安感减缓些。
  运输船与护卫舰乘风破浪一路往南,一开始还有护卫机队,战机低空从船旁边掠过,摇摇双翼,引来船上人一阵大声欢呼。
  “仰望太阳旗,破浪向南行;决死赴南洋,含笑赴死报皇恩……”新兵高昂的军歌声响彻海上,用高歌来驱走心中的不安。
  船队的目的地是菲律宾南部的大岛民答那峨,进入菲律宾海域后,气氛一下紧张起来,船队白天靠在岸边,晚上才摸黑行驶。
  不知道第几个晚上,突然警铃大作,甲板上传来“嗵嗵嗵嗵”紧张的跑步声,新兵们都被吵醒了。
  只见地平线月色那端几个小黑点,还在想那是不是友机,黑点却急速迫近,原来是敌方战机!
  战机开始扫射,发出雷鸣的吼叫、巨响,在海面上激起阵阵水花,机枪喷出的子弹离船身越来越近,几个新兵反应不及,瞬间整个身躯被子弹撕碎,甲板一片血肉狼藉,战机从头上呼啸而过。

  ……

前言/序言

  台湾到底是怎么看大陆的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台湾有一部电影《异域》,讲的是一九四九年后一支流落缅北的国民党军孤军的故事。电影里的主题曲用的是罗大佑早期的代表作《亚细亚的孤儿》,曲意似乎就在描述这群孤军爹不疼娘不爱,被丢在热带丛林中自生自灭的故事。
  那时很多人觉得这部电影和这首歌真是绝配,以致后来很多人都将“亚细亚的孤儿”与泰北孤军画上等号。
  直到长大一点,我读了一些作家的书,才知道这《亚细亚的孤儿》最早是台湾作家吴浊流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期写的一部长篇小说。不只是我,在那个“重新发现台湾”的时代潮流下,很多人赫然发现,台湾本土过去竟然也有这些“高尚的玩意”。
  这个名列亚洲周刊“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第23名的作品,描写了台湾人在日本殖民统治以及二战期间的处境与身份认同。故事里的主人公胡太明是日据时代少有的知识分子,当他自认是“日本人”时,受到日本殖民者的歧视欺压;当他自认是中国人时,又被认为是受过日本人统治的台湾人而瞧不起,他的自我身份认同一步步走向错乱,经历各种挫折打击而导致悲剧性的结果。
  到现在为止,《亚细亚的孤儿》都被认为是描述台湾人自身处境的最好作品,没有之一,到今日我们仍然可以从里面读到一些当代台湾人寻找自我认同的影子。
  从我家坐公交车大约十分钟车程的阳明山半山腰,有很多大众温泉浴池,天气冷时去泡温泉简直就是一种销魂的享受,有一阵子,我天天在晚上九点多准时报到,跟一些“浴友”混得也挺熟。
  这些“浴友”大多是上了年纪退休后,整天过着闲云野鹤生活的老头,一天结束,他们就到这里洗澡,在生烟袅袅中聊天瞎扯淡。说起来,这大众浴池也算是“交际场所”。
  我在浴池里认识了一个不太正经的搞笑老头,已经八十好几,如果年轻人像他一样不正经通常会被骂“轻浮”,就是因为他老了,还能如此不正经搞笑,大家都觉得他有“赤子之心”,可爱有趣。
  经常听他泡在那里讲些低俗下流的笑话,然后一群老头无厘头地哈哈大笑,尽管我常常也不争气地跟着呵呵呵笑了,但他给我的印象,仍然只是个讲话没营养兼没卫生,老不修的糟老头而已。
  直到有一次,他突然有感而发用闽南语吟了一首诗: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


《岛屿迴响:一段跨越海峡的时代记忆》 这本书并非直接讲述“台湾这些年所知道的祖国”,而是聚焦于两岸在历史长河中错综复杂的交织,以及在不同时代背景下,人们对“家国”概念的理解、情感的流转和身份的认同。它试图从更广阔的视角,去捕捉那些渗透在日常生活、文化交流、个体经历中的细微而深刻的时代印记,展示出一幅幅由个人命运汇聚而成的时代画卷。 第一章:潮起之时——历史的鸿沟与初萌的连接 本章回溯二十世纪中叶,在中国大陆经历翻天覆地的变革,以及台湾随之而来的社会变迁。它并非着眼于政治决策的宏大叙事,而是从普通人的视角,描绘那些因历史洪流而产生的巨大分离。那些被迫离开家园的离散者,带着对故土的思念,以及在台湾新土地上艰难求生的记忆。同时,也探讨了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下,台湾社会如何孕育出独特的文化肌理,以及彼时人们对“祖国”的认知,是如何在信息隔绝和政治宣传的双重作用下,形成复杂而多样的图景。作者将通过搜集当年的地方志、个人回忆录、旧报刊杂志中的零散信息,勾勒出那个时代,海峡两岸的社会生活图景,以及在分离状态下,人们心中对“家”的概念所经历的初步冲击。 第二章:暗流涌动——文化与情感的桥梁与阻隔 随着时间的推移,尽管政治环境依旧紧张,但民间层面,尤其是在文化、艺术、学术领域,开始出现一些微妙的交流和渗透。本章将深入探讨这种“暗流涌动”的时期,例如,通过文学作品、音乐、电影等媒介,两岸人民是如何在不经意间接触到彼此的生活气息。台湾的流行文化如何在中国大陆悄然传播,大陆的文学思潮又如何引起台湾文艺界的关注。这些交流并非官方推动,而是源于人类共通的情感需求和艺术的吸引力。作者会通过分析当时的文学作品、音乐唱片、电影海报、艺术展览等,展现这些文化符号如何在不被察觉的情况下,搭建起情感的桥梁,同时也探讨,在政治壁垒依然存在的现实下,这些交流所面临的阻碍和挑战。 第三章:断裂与重塑——身份的迷思与追寻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两岸关系逐渐缓和,探亲潮的兴起,以及官方交流的有限开放,许多长期分离的家庭得以重聚。这是“身份的迷思”开始浮现的时期。对于在台湾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以及在中国大陆长期生活的亲人,重新面对彼此时,会发现彼此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甚至语言习惯都产生了巨大的差异。本章将聚焦于这一群体,他们如何在“熟悉又陌生”的亲人身上,看到时代变迁的痕迹,以及在重聚中,重新审视和构建自己的身份认同。作者会通过采访亲历者,搜集他们的书信、日记,以及当年媒体的报道,展现个体如何在历史的断裂中,努力寻找连接,以及如何在新的现实中,重塑对“家”和“国”的理解。 第四章:交汇的回声——经济浪潮下的情感涟漪 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大陆改革开放的深入,为两岸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互动。大量台商赴大陆投资,两岸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本章将探讨,这种经济上的“交汇”是如何在情感层面产生涟漪的。台商在大陆的创业经历,他们如何从最初的“外来者”逐渐融入,以及他们如何在这片土地上,看到中国大陆日新月异的变化,进而影响他们对“祖国”的认知。同时,也会关注那些在大陆工作、生活的台湾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感受两岸社会的异同,以及这些经济层面的接触,如何进一步加深或改变他们对“祖国”的理解。本书将通过对当时商业报道、企业家的访谈、以及相关政策的梳理,来展现经济浪潮下的情感变化。 第五章:多元的视角——“家国”在当代的解读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传播的便捷,两岸人民的交流变得更加多元和深入。年轻人通过社交媒体、网络游戏、追星等方式,无形中建立起新的联系。本章将着眼于当代,探讨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家国”的概念是如何被不同群体、不同年龄段的人们所解读的。年轻一代在接触到更广阔的世界后,他们如何看待两岸关系?他们是否还继承父辈的某些情感,还是形成了更加独立和多元的认知?本书将通过对网络社区的观察、对青年群体访谈、以及对新媒体内容的研究,来呈现当代“家国”观的多元化和复杂性。它并非要给出统一的答案,而是呈现不同声音和视角,展示“家国”作为一个概念,在不同时代、不同人群中的演变与流变。 第六章:碎片的拼图——个体记忆中的时代印记 本书的最后一章,将回归到“碎片”的拼图。作者认为,宏大的历史叙事往往会掩盖掉个体真实的生命体验。因此,本章将汇集更多来自普通人的口述历史、生活片段、以及充满生活气息的细节。这些细节可能是一张老照片,一封未寄出的信,一段家常的对话,或是一次偶然的相遇。它们看似微小,却能折射出时代的光影,以及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喜怒哀乐。通过这些“碎片的拼图”,读者可以更真切地感受到,在“祖国”这个宏大的概念背后,是无数个鲜活的生命,在用自己的方式,体验、理解和回应着时代的变化。本书在此,并非要“知道”一个固定的“祖国”,而是呈现一种动态的、流动的、充满个体生命力的“看见”。 《岛屿迴响:一段跨越海峡的时代记忆》并非一本提供标准答案的书,它更像是一张地图,一张记录了两岸人民在漫长岁月中,情感、文化、身份不断碰撞、交融、演变的地图。它邀请读者跟随作者的笔触,去倾听那些来自岛屿的迴响,感受那些跨越海峡的时代记忆,在这些记忆的碎片中,去拼凑出属于我们自己对“家国”的理解。这是一段关于连接、关于认同、关于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寻找自我的旅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读一本台湾社会变迁的编年史,只不过它的叙事视角更加人文,更加贴近普通人的生活。作者以一种充满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的态度,深入到台湾社会的肌理之中,去挖掘和呈现人们对于“祖国”的认知和情感。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一些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的独特解读,它并没有照搬教科书式的叙述,而是加入了许多作者个人的观察和思考,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生动、更加多元的历史图景。书中那些关于台湾人民在历史洪流中如何寻找自我、定位自我的描述,让我感受到了一个民族在命运的洪流中不断求索的韧性。它没有回避历史的复杂性,也没有刻意强调任何一方的立场,而是以一种开放的态度,引导读者去理解台湾社会的复杂性以及其中蕴含的人文情感。这本书让我对“祖国”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台湾人民有了更深的尊重。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和人文关怀。作者以一种旁观者却又深具同理心的视角,梳理了台湾在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于“祖国”概念的认知变化。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日据时期、国民政府迁台以及之后解严时期,台湾社会在身份认同上经历的种种挣扎和探索。那些关于台湾人身份认同的讨论,以及“我们是谁”、“我们来自哪里”的追问,都让我看到了一个民族在历史洪流中不断寻根溯源的艰难过程。书中引用的许多史料、当时的报刊文章、甚至是民间流传的歌谣,都为我勾勒出了一个时代的剪影,让我仿佛置身其中,去感受那些历史的温度和时代的脉搏。它没有回避历史的复杂性,也没有刻意美化或丑化任何一方,而是尽可能客观地呈现了不同时期、不同群体对“祖国”的不同理解和情感投射。读这本书,就像在和历史对话,在和台湾人民的集体记忆对话,让我对这片土地和她的人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尊重。

评分

这本书简直让我耳目一新,颠覆了我之前对海峡两岸关系的一些刻板印象。作者并非一味地描绘宏大叙事,而是从一个非常细腻、充满人情味的角度切入,讲述了在台湾这片土地上,人们是如何认识“祖国”这个概念的。我尤其喜欢其中对一些普通家庭故事的描绘,那些细枝末节,比如逢年过节时家人的对话,长辈偶尔流露出的对大陆的记忆,甚至是一些老物件上承载的故事,都让我感受到了一种穿越时空的联系。这不是那种生硬的政治宣传,而是更像是娓娓道来,让我看到了“祖国”这个词汇在台湾社会中的多元解读和情感演变。从经济发展、社会变迁到文化交流,书中穿插了许多生动的例子,让我从不同的侧面去理解台湾民众的集体意识和个体情感是如何与“祖国”这个概念发生关联的。它没有强迫我接受任何观点,而是提供了一个观察的窗口,让我得以窥见台湾社会内部那些复杂而微妙的情感光谱。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两岸关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是简单的“我们”与“他们”的二元对立,而是看到了一个更加丰富、立体、充满人性光辉的图景。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和反思。它并非简单地陈述事实,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展现了“祖国”这个概念在台湾社会中所承载的丰富内涵和复杂情感。作者巧妙地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层面融为一体,让我看到了“祖国”如何渗透到台湾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又是如何被不同群体以不同的方式解读和体验的。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不同世代台湾人对于“祖国”情感的对比分析,从早期对大陆的乡愁,到后来的身份认同的迷茫,再到如今的多元选择,这条情感变迁的轨迹清晰而动人。它让我认识到,对于“祖国”的认知并非铁板一块,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化,不断被重新定义和塑造。书中那些充满智慧的见解,让我对两岸关系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不再是简单的好恶,而是看到了其中蕴含的深刻的历史根源和复杂的人文情感。

评分

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它不是以宏大叙事为主导,而是从一些非常微小的切入点,比如一次家庭聚会,一段跨海的经历,或者一次偶然的相遇,来折射出“祖国”这个概念在台湾社会中的变迁和人们情感的流转。作者的文字朴实而真挚,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充满了感染力。我被书中那些普通人的故事深深打动,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困惑与坚持,都让我感受到了浓浓的人情味。书中对台湾社会在不同时期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的描绘,也让我看到了一个社会在历史进程中的成长与演变。它并没有预设一个明确的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去感受,去理解。读完这本书,我仿佛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对“祖国”这个概念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也对台湾人民的身份认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书不错的,看了我们台湾这些年,继续看这个

评分

离题且缺乏思想性,就是一个个台湾人的故事,从五十年代到后来都有…前面打仗的有的还和大陆有关后面有的都完全不涉及大陆。

评分

评分

正版

评分

东西不错,值得拥有,和当当的货品不分轩轾

评分

京东购物真比不上天猫,各种麻烦,不说了,说多了都是泪.......

评分

台湾有亲人,迟迟不能归……看见台湾想起我的才子舅姥爷,我想知道台湾你眼里的大陆是什么样的

评分

又赶上促销 买了一大堆 收书的时候最开心

评分

我最爱的台湾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