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2-05
台湾这些年所知道的祖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暌违5年,《我们台湾这些年》作者新作品。
首次讲述60年来不同政治背景下,台湾老百姓眼里的大陆。
这些年来,每次大陆重大事件发生,都会对台湾造成一定影响。
分开不代表不关心,不联系不等于不知道。
台湾人到底是怎么看大陆的?
这是大陆朋友常常问我的问题。
毕竟,一九四五年以前台湾人很难到大陆,一九四九年之后又根本去不了大陆,这百年多来,台湾跟大陆真正产生联系的也只有短短四年,短短几年,根本还不够台湾人去认识。
其实,大陆的每次重大事件发生,都会对台湾产生一定影响。
1947年,国共内战如火如荼,国民党军在台湾“高薪”征兵;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部分志愿军战俘被遣返台湾定居;1958年开始金门炮战,金门百姓逐渐适应了在炮火里的生活;1964年大陆第1颗原子弹爆炸,蒋介石下令加快核武器秘密研制;1966年,台湾小学生偷学简体字被老师发现挨打,台湾居民在报纸上看到了“文革”中被批斗的亲人照片;1978年中美建交,台湾居民向美国特使专车丢鸡蛋;台湾小学生从气球宣传单上领略到大陆风光;1987年大陆探亲潮,台湾发现大批重婚男;1990年,读过《毛泽东选集》的台湾大学生在校园内张贴大字报,在中正庙前高唱《国际歌》;1996年解放军举行登陆军演,金门士兵精神紧张,出现逃兵;2003年非典,台湾商人在东莞;2011年,北京老公到台南岳父家探亲……
本书从1944年写起,以13位我认识的台湾平民的亲身经历,向您讲述60多年来大陆大事件与台湾小故事,分享60多年来各时期台湾百姓对大陆的印象。
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分开不代表不关心;不联系不等于不知道。
廖信忠,1977年,出生于被赶出联合国后“风雨飘摇”的台湾;
1984年,李登辉当选台湾地区副领导人,廖信忠上小学;
1989年,蒋经国逝世的第二年秋天,廖信忠升入初中;
1993年,新国民党联线人士组建“新党”,廖信忠进入淡水高中读书;
1998年,马英九和陈水扁竞选台北市长,廖信忠参加成功岭大专集训;
2008年,台湾大选马英九获胜,而陈水扁随后锒铛入狱,廖信忠也在上海开启了自己全新的一段人生;
2009年,廖信忠处女作《我们台湾这些年》出版发行;
2014年,廖信忠最新作品《台湾这些年所知道的祖国》出版发行。
引子
台湾到底是怎么看大陆的
1944——
从“日本人”变成“中国人”
1947——
这就是大陆的空气
祖国到底是什么样的国家
对共产党有了颠覆性的认识
1950——
参加朝鲜战争
战俘遣返台湾
1958——
金门炮战
1963——
服兵役,抽中海军陆战队
“反攻大陆”演习事故
私奔,创业
外岛“兵变”:几代人的集体回忆
1966——
“匪情研究”工作者
偷学简体字被老师打
原来这就是大陆
1978——
中美建交前夕,台湾移民潮
集体向美国特使专车丢鸡蛋
气球宣传单上的祖国风光
小学生哄抢传单事件
1987——
大陆探亲潮,她是我先生的媳妇儿
来一个大陆老娘
1988——
从金门到台湾
报禁开放
1989—
贴大字报的台湾学生
1990——
“中正庙”前的《国际歌》歌声
1996——
解放军举行大规模登陆军演
2003—
“非典”时在东莞
真的懂大陆吗
继续当台流
2011——
嫁个北京老公
金门之恋
1944—
从“日本人”变成“中国人”
林水源忘不了那一天,那一天是一切的起点。
那是哪一年?一九四四年吧!确切是哪一天忘记了,在家乡的车站前广场,挤满了人,热闹得很,乡里的年轻人要出征啦!
扩音器传来帝国军乐,彩带随风飞扬,上面写着“沐浴圣恩”“武运长久”“灭私奉公”。台上,几位穿着西洋礼服的地方士绅与警长交头接耳,神情愉悦。
“皇恩浩荡,志愿军属挺身,与皇军一同上场杀敌,这是本乡青年、皇国青年无比的光荣,本岛青年应立志七生报国,为大东亚圣战而献身,以报陛下圣恩……”
那地方士绅用着纯正的关东口音,口沫横飞,激昂地勉励出征青年,穿着官服的警长在旁微笑,不时点头。
“打倒鬼畜米英!”
“建立大东亚新秩序!”
忘了警长跟着上台也说了些什么,只记得他最后抱拳带着全场一起喊口号,现场气氛燃到最高点。
出征青年身着卡其服,披着红缎带,人人手里一面日本国旗,又是喊万岁又是唱军歌,在亲属的陪同下上了火车。
林水源心里激动,一半是被送行会的高昂气氛所感染,一半是紧张,台上的人说得那么冠冕堂皇,什么“为天皇陛下而死就是皇国精神”,听了一百次一千次,心里不受到影响的大概很少吧,都变成理所当然的了。
说是“自愿”,也不尽然,说是抽调比较准确,每个村每个乡都要抽调一定比例的青年参战,所以不是每个人都那么想当兵。这两年舆论一直在鼓吹台湾人志愿兵,说朝鲜在事变之前就有志愿兵制度,怎么比朝鲜早那么久进入帝国版图的台湾还落后呢?这简直是台湾人的耻辱,所以要推行“皇民”化运动,以后全岛青年就能加入“皇军”为国献身……
大部分参战的台湾青年也只能当“志愿兵”而已,还不能当“皇军”,就算这两年在南洋战场战功无数、大出风头的高砂义勇队,终究也只是“挺身队”志愿兵而已,都算不上“皇军”。
但战争是建立战功的好机会,本岛青年只要在战场上加倍杀敌,就能在内地人(日本本土人)面前扬眉吐气,表示台湾人不比本土人差,这种雄心壮志想想都好吸引人。
每天都听到好多新闻:“皇军”转战支那南北,在珍珠湾、马来海、新加坡,势如破竹,心情都随之振奋;可是有时候也会有报道:某某支队全员“玉碎”,战到最后一卒,为“圣战”献身。
毕竟战争啊!是会死人的,命在一瞬间就没了,想起来多可怕。
现场青年,有些情绪高昂,有些却低沉得快要哭出来似的;林水源心中五味杂陈,忐忑不安。
阿母看到了,跟他说:“只要人平安就好,遇到危险就快跑,不要撑。”
这倒是真的,可是听起来就是有些心虚,战场上哪里没有危险呢?
这一梯次的台湾兵统一在新竹湖口受军事训练,从立正、行进一直到射击课程,再到密林战、山头战、挺身冲锋等,三个月训练成掌握基础枪兵技能的步兵,然后南下高雄,坐船到南洋前线。
南部充足的阳光,尤其出海后温暖的海风,让这群没见过世面的台湾兵开朗不少。
船上的新兵不仅仅有台湾汉族人,也有高砂人,还有台生日本人,都是要赴南洋打仗的年轻新兵,很快大伙就打成一片,与其说同仇敌忾让他们紧密团结在一起,不如说大伙对于未来同样紧张不安,窝在一起能让不安感减缓些。
运输船与护卫舰乘风破浪一路往南,一开始还有护卫机队,战机低空从船旁边掠过,摇摇双翼,引来船上人一阵大声欢呼。
“仰望太阳旗,破浪向南行;决死赴南洋,含笑赴死报皇恩……”新兵高昂的军歌声响彻海上,用高歌来驱走心中的不安。
船队的目的地是菲律宾南部的大岛民答那峨,进入菲律宾海域后,气氛一下紧张起来,船队白天靠在岸边,晚上才摸黑行驶。
不知道第几个晚上,突然警铃大作,甲板上传来“嗵嗵嗵嗵”紧张的跑步声,新兵们都被吵醒了。
只见地平线月色那端几个小黑点,还在想那是不是友机,黑点却急速迫近,原来是敌方战机!
战机开始扫射,发出雷鸣的吼叫、巨响,在海面上激起阵阵水花,机枪喷出的子弹离船身越来越近,几个新兵反应不及,瞬间整个身躯被子弹撕碎,甲板一片血肉狼藉,战机从头上呼啸而过。
……
台湾到底是怎么看大陆的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台湾有一部电影《异域》,讲的是一九四九年后一支流落缅北的国民党军孤军的故事。电影里的主题曲用的是罗大佑早期的代表作《亚细亚的孤儿》,曲意似乎就在描述这群孤军爹不疼娘不爱,被丢在热带丛林中自生自灭的故事。
那时很多人觉得这部电影和这首歌真是绝配,以致后来很多人都将“亚细亚的孤儿”与泰北孤军画上等号。
直到长大一点,我读了一些作家的书,才知道这《亚细亚的孤儿》最早是台湾作家吴浊流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期写的一部长篇小说。不只是我,在那个“重新发现台湾”的时代潮流下,很多人赫然发现,台湾本土过去竟然也有这些“高尚的玩意”。
这个名列亚洲周刊“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第23名的作品,描写了台湾人在日本殖民统治以及二战期间的处境与身份认同。故事里的主人公胡太明是日据时代少有的知识分子,当他自认是“日本人”时,受到日本殖民者的歧视欺压;当他自认是中国人时,又被认为是受过日本人统治的台湾人而瞧不起,他的自我身份认同一步步走向错乱,经历各种挫折打击而导致悲剧性的结果。
到现在为止,《亚细亚的孤儿》都被认为是描述台湾人自身处境的最好作品,没有之一,到今日我们仍然可以从里面读到一些当代台湾人寻找自我认同的影子。
从我家坐公交车大约十分钟车程的阳明山半山腰,有很多大众温泉浴池,天气冷时去泡温泉简直就是一种销魂的享受,有一阵子,我天天在晚上九点多准时报到,跟一些“浴友”混得也挺熟。
这些“浴友”大多是上了年纪退休后,整天过着闲云野鹤生活的老头,一天结束,他们就到这里洗澡,在生烟袅袅中聊天瞎扯淡。说起来,这大众浴池也算是“交际场所”。
我在浴池里认识了一个不太正经的搞笑老头,已经八十好几,如果年轻人像他一样不正经通常会被骂“轻浮”,就是因为他老了,还能如此不正经搞笑,大家都觉得他有“赤子之心”,可爱有趣。
经常听他泡在那里讲些低俗下流的笑话,然后一群老头无厘头地哈哈大笑,尽管我常常也不争气地跟着呵呵呵笑了,但他给我的印象,仍然只是个讲话没营养兼没卫生,老不修的糟老头而已。
直到有一次,他突然有感而发用闽南语吟了一首诗: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
活动时买的,划算。
评分很棒
评分台湾这些年所知道的祖国
评分先看看,不知道书怎么样呢
评分书角折了很大一块儿,纸张也不算太好,有些字甚至看不清……有些失望?
评分还没看,东西不错,质量好,物流很快。
评分这本书不错啊,很好。
评分正版
评分看起来不错啊应该多读书读好书
台湾这些年所知道的祖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