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寒冷的冬天Ⅳ:日本人眼中的朝鲜战争(套装上下册)

最寒冷的冬天Ⅳ:日本人眼中的朝鲜战争(套装上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儿岛襄 著,周晓音,宫彬彬,张敬 译
图书标签:
  • 朝鲜战争
  • 历史
  • 日本视角
  • 战争回忆录
  • 冷战
  • 社会文化
  • 口述历史
  • 军事史
  • 亚洲历史
  • 回忆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ISBN:9787229092504
版次:1
商品编码:1164460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最寒冷的冬天:朝鲜战争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76
套装数量:2
字数:74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儿岛襄教授,日本战史界专业,精彩讲述:
  “为日本而战的战争”,太平洋战争的延续与终结
  为废墟中的日本带来发展良机
  两条战线博弈改变亚洲格局
  日本人眼中的朝鲜战争
  准确翔实地纪录了三年零一个月的战争始末,
  客观展现了那段举世瞩目而又惨烈无比的战争。
  ★朝鲜的战略基本出发点是防卫日本
  ★二战及太平洋战争的延续与终结
  ★美国第1次没有宣战的近代局部战争
  ★为日本赢得了至少10年的快速发展

内容简介

  《*寒冷的冬天Ⅳ:日本人眼中的朝鲜战争(套装上下册)》准确而翔实地记录了1950年6月25日北朝鲜军破突三八线始至1953年7月27日交战双方正式签订停战协议止的战争始末。以时间为线索,史料为依据,采访为支撑,客观展现了那段精彩的战争历史。
  《*寒冷的冬天Ⅳ:日本人眼中的朝鲜战争(套装上下册)》由三部分组成:第1部分,对战争的背景介绍,描写了开战初期,韩国军队的大溃败以及美国的干预;第二部分,从中国人民志愿军参战开始,介绍了美军与中国志愿军之间的作战态势;第三部分,战争陷入僵持,各国开始在战争中寻找和谈机会,最终在板门店达成停战协议。作者访问了战争的亲历者,对朝鲜半岛历史遗留问题和美苏两大阵营的勾心斗角形成有独到见解,客观地将战争全貌展现在我们面前。

作者简介

  儿岛襄(1927-2001),日本著名历史学家,日本战史界专业。曾出版图书《太平洋战争》、《日俄战争》、《史说山下奉文》、《突击的将军》、《指挥官》、《日本占领》、《马来之虎——山下奉文》等三十余部。其立场中立、描写生动、文风严谨。1966年凭《太平洋战争》获得过每日新闻社主办的第二十界每日出版文化奖,1990年因常年在战史方面的成就获日本文学振兴会颁发的菊池宽奖,并于1993年被日本政府授予紫綬褒章。

精彩书评

  ★“朝鲜战争期间,日本作为美国在远东的“兵工厂”,为侵朝美军提供了大量战争武器和弹药,价值1.1亿美元。美国允许日本为其生产军火,是对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波茨坦公告》的公然违犯。美国之所以对日本实行截然相反的政策,是因为国际政治舞台发生敌友易位:美苏从昔日的盟友变成仇敌,美国的政策随之作出调整,转而对日采取化敌为友的方针,导致扶植日本。”
    ——盟军很高统帅部民政局报告
  
  ★“麦克阿瑟所批准的解除整肃的日本军国主义分子达数万名之多,对日本数百家财阀公司也相继解除限制。1952年3月9日,驻日美军总部下令允许日本‘有条件’的恢复军火生产,到战争结束,共为侵朝美军提供了价值1.1亿美元的武器弹药,1952年4月26日,盟军总部把原定作为赔偿的日本军工厂850余处,分批交还日本政府。”
    ——《中日关系五十年大事记》第四卷
  
  ★“日本以惊人的速度把四个岛变成一大供应基地,没有这一招,朝鲜战争是打不下去的。日本国民像支援抗美援朝的中国人民一样努力生产。只是中国在朝鲜战场上是纯粹的消耗,日本则是大大获益。日本电力70%、煤炭80%、海陆交通90%、100万人以上为朝战服务。丰田卡车满足了美军需用,摆脱了积压。”
  ——美国驻日大使 R·墨菲
  
  ★“日本的船舶和铁道专家带着他们训练有素的部下前往朝鲜,为美军及联合国军提供服务。如果没有这数千名熟知朝鲜情况的日本人的协助,我们想要在朝鲜立足恐怕便会非常困难。”
    ——美国驻日大使 R·墨菲
  
  ★“中国参加朝鲜战争与美国作战,无疑给垂死的日本病人注射一剂强心针,更如一股突如其来的神风庇佑日本。‘此乃天助我也’,日本经济企划厅称此为‘日本经济的回生妙药’。”
  ——日本首相 吉田茂
  
  ★“朝鲜战争是上天对日本经济的恩赐。”
  ——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会长 石川七郎
  
  ★“朝鲜战争使日本获得的特需使当时濒临破产的丰田公司起死回生。”
  ——丰田汽车公司社长 石田退三
  
  ★“1951年初,日本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二战战前水平,工矿业生产增加50%。1950-1953年,朝鲜战争特需收入总额超过36亿美元,占同期外汇收入1/3。日本一致认为,朝鲜战争至少使日本赢得了10年以上的快速发展时间。
  ——《环球时报》、《新华侨报》(日本)、《大中报》(加拿大)特约评论员 王锦思
  
  ★“日本通过充当美军的后勤补给基地而成为朝鲜战争的受益者。在朝鲜战争“特需”的拉动下,日本经济迅速摆脱萧条。战争爆发仅4个月,日本工矿业生产指数就超过战前水平。此外,日本在二战后被完全剥夺的军事工业在朝鲜战争中得以初步恢复。更重要的是,日本公司在战时引进了大量的美国技术。仅在美国国内交易所登记的知识产权转移就从1950年的27件,到1951年的101件,再到1952年的133件,逐年递增。更多的则是未登记的、由日本人超群的模仿能力而完成的“技术转移”。正是这些技术奠定了日本上世纪50年代的经济起飞。”
  ——《第1财经日报》记者 陈晓晨

目录

第1章 六月二十五日
三八线、国境纠纷频发、失衡的力量、杜鲁门的乐观论、明太鱼事件、明洞的酒吧、金钟泌的报告、一触即发、前夜、北朝鲜军的编成、第一号作战令、暴风!

第2章 李承晚逃亡
突入开城、不知所踪的部队首脑、狼来了、麦克阿瑟元帅、总参谋长蔡秉德、北朝鲜飞机袭来、韩国国际广播电台的谎报、连夜逃亡、保卫议政府、杜鲁门的决断、蔡秉德的疯狂、李承晚的威胁、逃亡地点、死守首都、告别会、美丽的国土

第3章 美军参与决定
仓洞防线、美军参战决定、妇女们的痛哭、停止播放录音、北朝鲜坦克、爆破汉江桥、汉城陷落、元帅的韩国行、半疯狂的李承晚、坚持三天、到达水原

第4章 大田攻防战
更换指挥官、蔡秉德解职、正式介入 、“我不逃!”、一等秘书诺贝尔、大田的要人、扫雷舰上的李承晚、釜山的美国地面部队、史密斯营的布防、乌山败退、惨败的初战、黑人士兵的骚乱、逃兵和宪兵、“金锡源在这里!”、渡过锦江、联合国旗帜升起、死守大田、夜行和包围、打坦克、大田陷落

第5章 洛东江防线
蔡秉德的状况、道路向导兼翻译、河东岭、蔡秉德战死、沃克中将、洛东江防线、英明的决定、师长的反对、汉江悲剧再现 、八月十五日、穆乔大使的提议、大邱的恐慌

第6章 仁川登陆作战计划
访日被拒、铁铬行动、史密斯师长、华盛顿的反对理由、麦克阿瑟的辩论、一赔五千的赌博、仁川谍报队、登陆用的梯子、釜山桥头堡、绝不动摇、仁川和釜山、台风“简”、魔鬼般的两天、撤离大邱、夏威夷撤退说、九月十五日

第7章 九月十五日
华盛顿的认可、作战准备完成、密探克拉克、“麦金利山”号、欺瞒与佯攻、世纪大戏、麦克阿瑟的独白、炮弹和火箭弹、焦土的月尾岛、洞穴阵地、日落前、第一波登陆、岸壁爆破、三千吨补给物资、元帅的褒奖

第8章 从仁川到汉城
铁砧和铁锤、麻烦的前线视察、麦克阿瑟的预言、陆战队渡不了江、没有地图的作战、明天到汉城

第9章 夺回汉城
万岁突击、攻略计划、汉城的西壁、向北方逃亡、北朝鲜军的反击、过早的占领声明、赏金3000万韩元、中央政厅的太极旗、李承晚的欢喜、市内大扫除

第10章 突破三八线
还都式、战祸的一夜、残留派和过江派、日本印制的韩国钞票、中国不会坐视、突破三八线、“三——八——线”、惨烈的北朝鲜军、周恩来的警告、北朝鲜境内的行动准则

第11章 攻陷平壤
争头功、金正日的抗战令、中国军队渡过鸭绿江、杜鲁门和麦克阿瑟、威克岛会谈、目的不明的会谈、停止前进、出动日本扫雷艇、日本扫雷艇被炸沉、丧失时机、占领沙里院、奇事连发、最先进城、金中校的第12团、庆祝占领的香水、迪安少将的下落

第12章 鸭绿江
师长白善烨、空降作战、北朝鲜军的夜袭、新麦克阿瑟线、金正日的老巢、全军突进、司令员彭德怀、中国俘虏的证言、楚山和北镇、战场的喇叭声、漂浮作战、鸭绿江的水、中国军队否认论

第13章 中国军队总攻击
中国士兵俘虏十六名、阿尔蒙德的判断、继续北上、十一月一日、前进停止命令、云山被包围、全是中国人、后退命令、打开退路、军号和手榴弹、云山的悲剧、兵力过小推定、中国军队退却、“圣地”、轰炸鸭绿江

第14章 美军总反攻
华盛顿的认可、中国参战的意图、南下准备、北朝鲜的冬天、运送取暖炉、中国代表抵达联合国、到达鸭绿江、再反攻的前夜、确保制空权、鸭绿江上空的麦克阿瑟、人海战术、韩国师败退、铁壁连


……

精彩书摘

  11 第一号作战令
  在两个军组建前,北朝鲜已准备进入临战状态。
  3月中旬将三八线以北五公里内的居民全部迁走,5月开始,部队的训练内容转为南方作战的假想训练。
  6月7日,金日成发表声明,建议8月份举行南北总选举,8月15日前后在汉城召开统一国会会议。这则声明登载在第二天平壤各大报纸的头条,也刊载在了苏联政府机关报上。
  虽然北朝鲜不断向南方发出和平的信号,但从6月8日早上起,北朝鲜的铁道部开始实施非常体制,除特别公务外,市民的出行受到了严格的限制。
  开战后向韩国投降的第2军作战参谋李学九上校和同是第2军的工兵部副部长朱荣福少校交代说:6月11日,在平壤的民族保卫部作战局局长室召开了指挥员会议。各师师长及主要参谋人员均列席了会议,作战局长金光侠少将要求各作战师进行两周的总动员及机动作战演练;同时宣布成立第1、2军,金少将兼任第2军军长。
  6月12日,第2军军部和第2师开始移往华川。据朱荣福所说,行军中部分官兵开始察觉到机动作战演习实际就是对南方的作战。部队里荡漾着这样的对话:
  “今年8月15日解放纪念日会在汉城举行阅兵式了吧。”
  “只要开战,估计汉城也就能顶住两天。”
  第2军军部于6月12日夜到达华川郊外宿营,由于朱荣福兼任俄语翻译,6月18日,苏联军事顾问多伊尔金上校给了他一项任务,翻译作战命令。
  命令内容是以俄文书写的,要求各军所属的工兵部队和第1军工兵团侦察进攻路线及扫清障碍,在6月23日前完成战斗准备。
  多伊尔金还要求朱荣福在一份写有“为了祖国和人民,坚决严守国家秘密和军事机密”的誓约书上签字。
  6月22日,第一号作战命令下达。
  韩国在开战后获得的作战命令就是俄文的,是下达给第4师的,时间是6月22日下午2时,签名是师长李健武少将和参谋长许凤学上校。
  各部队的进攻目标、占领目标、展开位置都有详细的指示,要求在6月23日24时前完成炮击准备。
  攻击开始时间没有指明,以下列信号为准:
  攻击开始:电话口令“暴风”,无线电码“224”;
  炮火开始:电话口令“暴风”,照明弹“红色”,无线电码“333”。
  部队及军需品的运送是公开的,北朝鲜江原道高城郡市民全载烈回忆说:“客车、货车、棚车一辆接一辆,载满士兵、武器向南开去,人人都知道要开战了。真不敢相信韩国方面居然一点察觉都没有。”
  全载烈还回忆道,6月24日晚8时,平壤广播电台播报了一条消息:“25日中午有重要新闻播放,请大家按时收听!”
  虽有种种线索,但韩国方面对北朝鲜部队的行动一无所知,也没有注意平壤广播电台那则消息的含义。
  12 暴风!
  ——凌晨2点
  蔡秉德一行已经结束了宴会,各自回家睡觉去了。政训局长李碹根的欢迎会也在一个小时前结束,大家也都进入了梦乡。值班室里金钟泌仍然端坐着。雨好像渐渐地小了。依然没有发现异常情况的报告进来,军部本部也沉寂在黑暗中。“好安静的晚上,会不会是我杞人忧天了?”金钟泌这样想着。就在此刻,前方的侦察分队已经发现了情况。
  金正淑组的崔觉模中尉率6人到达了全谷侧面,被眼前的景色吓了一大跳。周围丘陵地带全是构筑工事的声音,从连川方面开来的坦克引擎声划破了黑暗。
  从声音判断,这绝不是连营规模,肯定是大部队在集结。
  崔中尉抓起电话准备汇报,可是电话接不通。“会不会是电线被剪断了?”部下的一句话让崔中尉的心脏猛地收缩了一下,如果是这样,说明敌人可能已经发觉有人潜入了。
  “叽咕……”前方传来了部下逃跑的足音,崔中尉赶紧追了上去。
  ……

前言/序言

  日本视觉战地重访史料依据
  许多日本学者将朝鲜战争定义为二战及太平洋战争的延续与终结。
  日本著名历史学家儿岛襄,独立地、客观、全景地描述了朝鲜战争自1950年6月25日爆发至1953年7月23日停战协议生效,三年零一个月,交战各方在战场、谈判两条战线上的博弈,细腻展现了从战争到和平的艰难历程。
  战争期间,日本作为美国在远东的“兵工厂”,为美军提供了大量战争装备和弹药。日本虽未参战,却获得了“战争带来的巨大利益”,军事、经济、科技得到极大提高,为战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矗
  朝鲜战争是朝鲜民族和朝鲜半岛的悲剧
  亦是日本腾飞,亚洲格局变化的拐点
跨越山海的冷战回声:探寻战火纷飞中的东亚悲歌 本书系“最寒冷的冬天”系列之第四部,秉持一贯的严谨求证与深刻洞察,将目光聚焦于朝鲜战争这一20世纪最深刻的国际冲突之一。然而,与以往侧重宏大叙事的角度不同,本卷巧妙地将视角调整,深入挖掘了当时身处风暴漩涡中心的朝鲜人民,以及这场战争如何深刻地塑造了他们的生活、情感与命运。我们将跟随作者的笔触,一同穿越硝烟弥漫的战场,走进那些被历史洪流裹挟的普通人,感受他们坚韧不拔的生命力,以及在那段至暗时刻中闪烁的人性光辉。 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战争史实,而是致力于构建一个立体的、充满温度的朝鲜战争图景。它深入剖析了战争爆发前的地缘政治格局,冷战阵营的对峙,以及背后错综复杂的国际力量博弈。从斯大林、杜鲁门到毛泽东,每一个决策者的雄心与顾虑,每一股暗流涌动的角力,都被细致地梳理。然而,这些宏大的背景并非故事的全部,而是为了更好地衬托出战争对普通人生活产生的颠覆性影响。 作者以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信件、日记、口述史料以及当时的照片为基石,力图还原一个最接近真实的朝鲜战争。他穿越了战前的朝鲜半岛,描绘了分裂的悲剧如何一点点撕裂这个古老的国度,描绘了人们在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中,在意识形态的裹挟下,被迫做出艰难的选择。当战火骤起,大地哀鸣,无数家庭因此支离破碎,亲人天各一方,思念如潮水般涌来,却被漫长的战线无情阻隔。本书将细腻地展现这些被战争吞噬的个体命运,那些在饥饿、寒冷、恐惧中挣扎求生的身影,以及他们心中对和平的无限渴望。 更为重要的是,本书并未止步于描绘战争的残酷与苦难。在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一种超越国界、超越敌对的情感共鸣。作者深入探寻了在战争的巨大压力下,不同阵营的人们之间可能存在的温情与理解,以及那些在极端环境下依然迸发出的善良与勇气。那些冒着生命危险传递信息的人,那些在艰难时刻互相扶持的邻里,那些在战火中诞生的爱情与友情,都如同黑暗中的微光,点亮了人性中最宝贵的部分。 本书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它对战争后遗症的深刻反思。朝鲜战争的结束并非意味着伤痛的终结,而是留下了难以弥合的创伤,以及对地区未来走向的深远影响。本书将探讨战争如何重塑了朝鲜半岛的政治格局,如何影响了两国人民的民族认同,以及在漫长的分裂岁月里,人们如何努力维系着文化与情感的联系。它也触及了战争对社会结构、经济发展以及个体心理产生的长期影响,那些被战争阴影笼罩的世代,如何在废墟之上重建家园,又在怎样的挣扎中寻找前行的力量。 在叙事风格上,作者力求避免空洞的说教与廉价的煽情。他用冷静客观的笔触,捕捉每一个历史瞬间的细节,让读者自己去感受,去思考。那些来自战场的信件,记录了士兵们最真实的恐惧与思念;那些幸存者的回忆,诉说着战争留下的身体与心灵的伤痕;那些当时的报刊文章,则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心境与认知。通过这些生动的材料,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鲜活的生命在诉说。 本书的上册,将重点描绘战争爆发前的朝鲜半岛,各方势力如何暗流涌动,战争的阴影如何逐渐笼罩。我们将深入了解朝鲜内部的政治生态,南北双方的意识形态差异,以及美苏两国在东北亚的战略布局。随后,本书将详细记述战争的爆发,早期战况的激烈,以及美军的介入。上册的重点将放在战争初期的混乱与大规模的伤亡,以及平壤、汉城等地的沦陷与争夺,展现出战争最初的残酷与不可预测性。 下册将继续深入战争的进程,从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入朝参战开始,描绘战场局势的扭转,以及双方在漫长的阵地战中付出的巨大代价。本书将着重展现战争后期,谈判桌上的博弈与战场上的拉锯,以及战争对朝鲜人民日常生活带来的持续性影响,包括流离失所、饥荒与重建的艰辛。下册还将对战争的结束,停战协议的签署,以及停战后朝鲜半岛的长期分裂状态进行深刻的探讨。同时,它也会关注战争对朝鲜民族文化、社会心理以及未来发展所留下的深刻烙印,并尝试从更宏观的视角,审视这场战争在冷战史和国际关系史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它为后世留下的宝贵经验与深刻教训。 总而言之,本书不仅是对一场悲剧性战争的记录,更是对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深刻洞察。它是一曲关于生存、关于失去、关于希望的东亚悲歌,也是一次跨越山海、触及心灵的冷战回声。它提醒着我们,历史的教训不应被遗忘,和平的珍贵不应被忽视,而人性的光辉,即使在最寒冷的冬天,也能够冲破黑暗,温暖人心。通过阅读此书,读者将能够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朝鲜战争这一历史事件,并从中获得对战争、对人性、对和平的全新认识。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考究,厚重的上下册,配以略显陈旧但又不失质感的封面,仿佛一本珍贵的史料。我一直对战争史,尤其是那些被主流叙事边缘化的角度抱有强烈的好奇心。朝鲜战争,一个在冷战史上举足轻重的事件,它留给世人的除了残酷的战争本身,还有无数未被完全揭示的历史细节。而“日本人眼中的朝鲜战争”这个切入点,更是让我眼前一亮。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日本作为一个正在经历转型和重建的国家,他们是如何看待这场在自己家门口爆发的冲突的?他们的国民情绪、官方立场、媒体报道,以及民间观察,是否会与我们熟知的叙事产生巨大的差异?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进入一个不那么熟悉但却同样重要的历史现场,去感受那些被忽略的声音和视角,从而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那段动荡不安的岁月。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提供多元史观的作品抱有浓厚的兴趣。近些年,关于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解读,越来越倾向于打破单一的叙事框架,去呈现更多元的视角。《最寒冷的冬天Ⅳ》这个书名,首先就吸引了我——“Ⅳ”代表着深入,而“日本人眼中的朝鲜战争”则明确了其独特的切入点。朝鲜战争,在我的印象中,一直是“冷战”的代名词,是两大阵营对抗的缩影。但这本书,似乎想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去审视它。日本人,作为二战的战败国,在战后的国际格局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他们又是如何观察、评判甚至间接影响了这场战争的走向?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颠覆性的解读,不仅仅是关于战争本身,更是关于历史叙事的多样性,以及国家民族在面对历史事件时的复杂心态。我相信,它会带来一场思想上的碰撞,让我们重新思考那个时代。

评分

这套书的封面设计倒是挺吸引我的。深邃的蓝色背景,几近冰封的画面,给人一种沉重而又压抑的感觉,仿佛能感受到战火硝烟下的凛冽寒风。我一直对二战后的亚洲格局演变很感兴趣,特别是朝鲜半岛的这段历史,它牵扯着太多大国的利益,也改变了无数普通人的命运。虽然我还没开始阅读,但单从这书名和封面,我就能想象到它会是一次深入骨髓的探索。我期待它能从一个独特的视角,揭示出那段“最寒冷的冬天”究竟是如何炼成的,日本人又是如何观察和参与这场牵动全球神经的冲突的。战争的残酷性、人性的复杂性,以及地缘政治的博弈,这些元素都将在字里行间徐徐展开吧。尤其“日本人眼中的”这一角度,更是吊足了我的胃口,它会提供怎样的不同于我们熟知的视角?是冷峻的旁观,还是身不由己的卷入?是反思,还是辩驳?这些疑问都在驱使着我迫不及待地翻开它,去探寻那段被历史尘埃掩埋的真相。

评分

最近在书店闲逛,无意间看到了这套《最寒冷的冬天Ⅳ》。书名本身就很有冲击力,尤其是“Ⅳ”,似乎暗示着这是一段漫长而复杂故事的延续,或者说,是同系列中一个更加深入的切入点。我对于那些能够挖掘出历史细节、还原当时情境的作品总是情有独钟。朝鲜战争,这个名字本身就承载了太多悲怆和争议。而“日本人眼中的”这个副标题,则更加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日本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他们的视角又是如何被塑造和记录下来的?这本书是否能帮助我们打破一些固有的认知,看到一个更加立体、多层面的历史图景?我猜测,它不会是一部简单地罗列史实的教科书,而更像是一次细致入微的社会学、政治学甚至是心理学的分析,去解读那个时代背景下,日本这个国家和普通日本人是如何看待这场发生在邻国的战争,以及这场战争又对他们产生了怎样潜移默化的影响。

评分

我最近在构思一个关于亚洲冷战时期的研究项目,所以一直在寻找相关的资料。当我在书架上看到这套《最寒冷的冬天Ⅳ》时,我几乎没有犹豫就把它拿了下来。“日本人眼中的朝鲜战争”这个副标题,对于我的研究方向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长久以来,我们对朝鲜战争的叙述,大多集中在朝、中、美、苏等国的视角,而来自日本的观察和记录,往往是被忽略的。然而,作为一个在地理上紧邻朝鲜半岛、在政治上又受到美国影响的国家,日本的视角对于理解这场战争的复杂性、区域地缘政治的微妙变化,以及战后日本社会的反思,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我非常期待这套书能够填补我研究中的这一空白,提供新鲜的史料和深刻的分析,帮助我构建一个更加完整和 nuanced 的历史图景。

评分

书已收到,快递小哥服务态度很好

评分

选择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最好是公认的、或是自己偏爱的乃至经典,就看你怎么读。多读点书,没坏处!

评分

期盼了很久,终于拿下!东西不错!物流还快!值得再次购买!趁着活动入手,价格实惠!五星!

评分

非常好的!!!

评分

书的质量非常好!很喜欢

评分

日本人的见解,果然不同一般。

评分

本书作者布鲁斯.卡明斯是美国芝加哥大学历史系著名教授,专长为朝鲜现代史、国际关系史以及东亚—美国关系史。他的巨著《朝鲜战争的起源》是该领域较重要的著作之一,也是相关专业的必读书。他是朝鲜战争研究中修正学派的代表性人物。本书是他2011年的新作,以较为简短的篇幅概述了其一贯的主要观点,并借朝鲜战争,对美国和亚洲关系的新形势有所评述。

评分

不错的书,值得一读。

评分

全新一级棒全新一级棒全新一级棒全新一级棒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