暌違5年,《我們颱灣這些年》作者新作品。
首次講述60年來不同政治背景下,颱灣老百姓眼裏的大陸。
這些年來,每次大陸重大事件發生,都會對颱灣造成一定影響。
分開不代錶不關心,不聯係不等於不知道。
颱灣人到底是怎麼看大陸的?
這是大陸朋友常常問我的問題。
畢竟,一九四五年以前颱灣人很難到大陸,一九四九年之後又根本去不瞭大陸,這百年多來,颱灣跟大陸真正産生聯係的也隻有短短四年,短短幾年,根本還不夠颱灣人去認識。
其實,大陸的每次重大事件發生,都會對颱灣産生一定影響。
1947年,國共內戰如火如荼,國民黨軍在颱灣“高薪”徵兵;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部分誌願軍戰俘被遣返颱灣定居;1958年開始金門炮戰,金門百姓逐漸適應瞭在炮火裏的生活;1964年大陸第1顆原子彈爆炸,蔣介石下令加快核武器秘密研製;1966年,颱灣小學生偷學簡體字被老師發現挨打,颱灣居民在報紙上看到瞭“文革”中被批鬥的親人照片;1978年中美建交,颱灣居民嚮美國特使專車丟雞蛋;颱灣小學生從氣球宣傳單上領略到大陸風光;1987年大陸探親潮,颱灣發現大批重婚男;1990年,讀過《毛澤東選集》的颱灣大學生在校園內張貼大字報,在中正廟前高唱《國際歌》;1996年解放軍舉行登陸軍演,金門士兵精神緊張,齣現逃兵;2003年非典,颱灣商人在東莞;2011年,北京老公到颱南嶽父傢探親……
本書從1944年寫起,以13位我認識的颱灣平民的親身經曆,嚮您講述60多年來大陸大事件與颱灣小故事,分享60多年來各時期颱灣百姓對大陸的印象。
讀完這本書你會發現:分開不代錶不關心;不聯係不等於不知道。
廖信忠,1977年,齣生於被趕齣聯閤國後“風雨飄搖”的颱灣;
1984年,李登輝當選颱灣地區副領導人,廖信忠上小學;
1989年,蔣經國逝世的第二年鞦天,廖信忠升入初中;
1993年,新國民黨聯綫人士組建“新黨”,廖信忠進入淡水高中讀書;
1998年,馬英九和陳水扁競選颱北市長,廖信忠參加成功嶺大專集訓;
2008年,颱灣大選馬英九獲勝,而陳水扁隨後鋃鐺入獄,廖信忠也在上海開啓瞭自己全新的一段人生;
2009年,廖信忠處女作《我們颱灣這些年》齣版發行;
2014年,廖信忠最新作品《颱灣這些年所知道的祖國》齣版發行。
引子
颱灣到底是怎麼看大陸的
1944——
從“日本人”變成“中國人”
1947——
這就是大陸的空氣
祖國到底是什麼樣的國傢
對共産黨有瞭顛覆性的認識
1950——
參加朝鮮戰爭
戰俘遣返颱灣
1958——
金門炮戰
1963——
服兵役,抽中海軍陸戰隊
“反攻大陸”演習事故
私奔,創業
外島“兵變”:幾代人的集體迴憶
1966——
“匪情研究”工作者
偷學簡體字被老師打
原來這就是大陸
1978——
中美建交前夕,颱灣移民潮
集體嚮美國特使專車丟雞蛋
氣球宣傳單上的祖國風光
小學生哄搶傳單事件
1987——
大陸探親潮,她是我先生的媳婦兒
來一個大陸老娘
1988——
從金門到颱灣
報禁開放
1989—
貼大字報的颱灣學生
1990——
“中正廟”前的《國際歌》歌聲
1996——
解放軍舉行大規模登陸軍演
2003—
“非典”時在東莞
真的懂大陸嗎
繼續當颱流
2011——
嫁個北京老公
金門之戀
1944—
從“日本人”變成“中國人”
林水源忘不瞭那一天,那一天是一切的起點。
那是哪一年?一九四四年吧!確切是哪一天忘記瞭,在傢鄉的車站前廣場,擠滿瞭人,熱鬧得很,鄉裏的年輕人要齣徵啦!
擴音器傳來帝國軍樂,彩帶隨風飛揚,上麵寫著“沐浴聖恩”“武運長久”“滅私奉公”。颱上,幾位穿著西洋禮服的地方士紳與警長交頭接耳,神情愉悅。
“皇恩浩蕩,誌願軍屬挺身,與皇軍一同上場殺敵,這是本鄉青年、皇國青年無比的光榮,本島青年應立誌七生報國,為大東亞聖戰而獻身,以報陛下聖恩……”
那地方士紳用著純正的關東口音,口沫橫飛,激昂地勉勵齣徵青年,穿著官服的警長在旁微笑,不時點頭。
“打倒鬼畜米英!”
“建立大東亞新秩序!”
忘瞭警長跟著上颱也說瞭些什麼,隻記得他最後抱拳帶著全場一起喊口號,現場氣氛燃到最高點。
齣徵青年身著卡其服,披著紅緞帶,人人手裏一麵日本國旗,又是喊萬歲又是唱軍歌,在親屬的陪同下上瞭火車。
林水源心裏激動,一半是被送行會的高昂氣氛所感染,一半是緊張,颱上的人說得那麼冠冕堂皇,什麼“為天皇陛下而死就是皇國精神”,聽瞭一百次一韆次,心裏不受到影響的大概很少吧,都變成理所當然的瞭。
說是“自願”,也不盡然,說是抽調比較準確,每個村每個鄉都要抽調一定比例的青年參戰,所以不是每個人都那麼想當兵。這兩年輿論一直在鼓吹颱灣人誌願兵,說朝鮮在事變之前就有誌願兵製度,怎麼比朝鮮早那麼久進入帝國版圖的颱灣還落後呢?這簡直是颱灣人的恥辱,所以要推行“皇民”化運動,以後全島青年就能加入“皇軍”為國獻身……
大部分參戰的颱灣青年也隻能當“誌願兵”而已,還不能當“皇軍”,就算這兩年在南洋戰場戰功無數、大齣風頭的高砂義勇隊,終究也隻是“挺身隊”誌願兵而已,都算不上“皇軍”。
但戰爭是建立戰功的好機會,本島青年隻要在戰場上加倍殺敵,就能在內地人(日本本土人)麵前揚眉吐氣,錶示颱灣人不比本土人差,這種雄心壯誌想想都好吸引人。
每天都聽到好多新聞:“皇軍”轉戰支那南北,在珍珠灣、馬來海、新加坡,勢如破竹,心情都隨之振奮;可是有時候也會有報道:某某支隊全員“玉碎”,戰到最後一卒,為“聖戰”獻身。
畢竟戰爭啊!是會死人的,命在一瞬間就沒瞭,想起來多可怕。
現場青年,有些情緒高昂,有些卻低沉得快要哭齣來似的;林水源心中五味雜陳,忐忑不安。
阿母看到瞭,跟他說:“隻要人平安就好,遇到危險就快跑,不要撐。”
這倒是真的,可是聽起來就是有些心虛,戰場上哪裏沒有危險呢?
這一梯次的颱灣兵統一在新竹湖口受軍事訓練,從立正、行進一直到射擊課程,再到密林戰、山頭戰、挺身衝鋒等,三個月訓練成掌握基礎槍兵技能的步兵,然後南下高雄,坐船到南洋前綫。
南部充足的陽光,尤其齣海後溫暖的海風,讓這群沒見過世麵的颱灣兵開朗不少。
船上的新兵不僅僅有颱灣漢族人,也有高砂人,還有颱生日本人,都是要赴南洋打仗的年輕新兵,很快大夥就打成一片,與其說同仇敵愾讓他們緊密團結在一起,不如說大夥對於未來同樣緊張不安,窩在一起能讓不安感減緩些。
運輸船與護衛艦乘風破浪一路往南,一開始還有護衛機隊,戰機低空從船旁邊掠過,搖搖雙翼,引來船上人一陣大聲歡呼。
“仰望太陽旗,破浪嚮南行;決死赴南洋,含笑赴死報皇恩……”新兵高昂的軍歌聲響徹海上,用高歌來驅走心中的不安。
船隊的目的地是菲律賓南部的大島民答那峨,進入菲律賓海域後,氣氛一下緊張起來,船隊白天靠在岸邊,晚上纔摸黑行駛。
不知道第幾個晚上,突然警鈴大作,甲闆上傳來“嗵嗵嗵嗵”緊張的跑步聲,新兵們都被吵醒瞭。
隻見地平綫月色那端幾個小黑點,還在想那是不是友機,黑點卻急速迫近,原來是敵方戰機!
戰機開始掃射,發齣雷鳴的吼叫、巨響,在海麵上激起陣陣水花,機槍噴齣的子彈離船身越來越近,幾個新兵反應不及,瞬間整個身軀被子彈撕碎,甲闆一片血肉狼藉,戰機從頭上呼嘯而過。
……
颱灣到底是怎麼看大陸的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颱灣有一部電影《異域》,講的是一九四九年後一支流落緬北的國民黨軍孤軍的故事。電影裏的主題麯用的是羅大佑早期的代錶作《亞細亞的孤兒》,麯意似乎就在描述這群孤軍爹不疼娘不愛,被丟在熱帶叢林中自生自滅的故事。
那時很多人覺得這部電影和這首歌真是絕配,以緻後來很多人都將“亞細亞的孤兒”與泰北孤軍畫上等號。
直到長大一點,我讀瞭一些作傢的書,纔知道這《亞細亞的孤兒》最早是颱灣作傢吳濁流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中期寫的一部長篇小說。不隻是我,在那個“重新發現颱灣”的時代潮流下,很多人赫然發現,颱灣本土過去竟然也有這些“高尚的玩意”。
這個名列亞洲周刊“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第23名的作品,描寫瞭颱灣人在日本殖民統治以及二戰期間的處境與身份認同。故事裏的主人公鬍太明是日據時代少有的知識分子,當他自認是“日本人”時,受到日本殖民者的歧視欺壓;當他自認是中國人時,又被認為是受過日本人統治的颱灣人而瞧不起,他的自我身份認同一步步走嚮錯亂,經曆各種挫摺打擊而導緻悲劇性的結果。
到現在為止,《亞細亞的孤兒》都被認為是描述颱灣人自身處境的最好作品,沒有之一,到今日我們仍然可以從裏麵讀到一些當代颱灣人尋找自我認同的影子。
從我傢坐公交車大約十分鍾車程的陽明山半山腰,有很多大眾溫泉浴池,天氣冷時去泡溫泉簡直就是一種銷魂的享受,有一陣子,我天天在晚上九點多準時報到,跟一些“浴友”混得也挺熟。
這些“浴友”大多是上瞭年紀退休後,整天過著閑雲野鶴生活的老頭,一天結束,他們就到這裏洗澡,在生煙裊裊中聊天瞎扯淡。說起來,這大眾浴池也算是“交際場所”。
我在浴池裏認識瞭一個不太正經的搞笑老頭,已經八十好幾,如果年輕人像他一樣不正經通常會被罵“輕浮”,就是因為他老瞭,還能如此不正經搞笑,大傢都覺得他有“赤子之心”,可愛有趣。
經常聽他泡在那裏講些低俗下流的笑話,然後一群老頭無厘頭地哈哈大笑,盡管我常常也不爭氣地跟著嗬嗬嗬笑瞭,但他給我的印象,仍然隻是個講話沒營養兼沒衛生,老不修的糟老頭而已。
直到有一次,他突然有感而發用閩南語吟瞭一首詩: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
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
莫使金樽空對月
這本書給我帶來瞭一種沉甸甸的曆史感和人文關懷。作者以一種旁觀者卻又深具同理心的視角,梳理瞭颱灣在不同曆史時期,人們對於“祖國”概念的認知變化。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對日據時期、國民政府遷颱以及之後解嚴時期,颱灣社會在身份認同上經曆的種種掙紮和探索。那些關於颱灣人身份認同的討論,以及“我們是誰”、“我們來自哪裏”的追問,都讓我看到瞭一個民族在曆史洪流中不斷尋根溯源的艱難過程。書中引用的許多史料、當時的報刊文章、甚至是民間流傳的歌謠,都為我勾勒齣瞭一個時代的剪影,讓我仿佛置身其中,去感受那些曆史的溫度和時代的脈搏。它沒有迴避曆史的復雜性,也沒有刻意美化或醜化任何一方,而是盡可能客觀地呈現瞭不同時期、不同群體對“祖國”的不同理解和情感投射。讀這本書,就像在和曆史對話,在和颱灣人民的集體記憶對話,讓我對這片土地和她的人民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和尊重。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在讀一本颱灣社會變遷的編年史,隻不過它的敘事視角更加人文,更加貼近普通人的生活。作者以一種充滿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的態度,深入到颱灣社會的肌理之中,去挖掘和呈現人們對於“祖國”的認知和情感。我尤其欣賞書中對一些曆史事件和文化現象的獨特解讀,它並沒有照搬教科書式的敘述,而是加入瞭許多作者個人的觀察和思考,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生動、更加多元的曆史圖景。書中那些關於颱灣人民在曆史洪流中如何尋找自我、定位自我的描述,讓我感受到瞭一個民族在命運的洪流中不斷求索的韌性。它沒有迴避曆史的復雜性,也沒有刻意強調任何一方的立場,而是以一種開放的態度,引導讀者去理解颱灣社會的復雜性以及其中蘊含的人文情感。這本書讓我對“祖國”有瞭更深的理解,也對颱灣人民有瞭更深的尊重。
評分這本書的敘述方式非常獨特,它不是以宏大敘事為主導,而是從一些非常微小的切入點,比如一次傢庭聚會,一段跨海的經曆,或者一次偶然的相遇,來摺射齣“祖國”這個概念在颱灣社會中的變遷和人們情感的流轉。作者的文字樸實而真摯,沒有華麗的辭藻,卻充滿瞭感染力。我被書中那些普通人的故事深深打動,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睏惑與堅持,都讓我感受到瞭濃濃的人情味。書中對颱灣社會在不同時期所麵臨的挑戰和機遇的描繪,也讓我看到瞭一個社會在曆史進程中的成長與演變。它並沒有預設一個明確的答案,而是引導讀者去思考,去感受,去理解。讀完這本書,我仿佛經曆瞭一次心靈的洗禮,對“祖國”這個概念有瞭更全麵、更深入的理解,也對颱灣人民的身份認同有瞭更深刻的認識。
評分這本書簡直讓我耳目一新,顛覆瞭我之前對海峽兩岸關係的一些刻闆印象。作者並非一味地描繪宏大敘事,而是從一個非常細膩、充滿人情味的角度切入,講述瞭在颱灣這片土地上,人們是如何認識“祖國”這個概念的。我尤其喜歡其中對一些普通傢庭故事的描繪,那些細枝末節,比如逢年過節時傢人的對話,長輩偶爾流露齣的對大陸的記憶,甚至是一些老物件上承載的故事,都讓我感受到瞭一種穿越時空的聯係。這不是那種生硬的政治宣傳,而是更像是娓娓道來,讓我看到瞭“祖國”這個詞匯在颱灣社會中的多元解讀和情感演變。從經濟發展、社會變遷到文化交流,書中穿插瞭許多生動的例子,讓我從不同的側麵去理解颱灣民眾的集體意識和個體情感是如何與“祖國”這個概念發生關聯的。它沒有強迫我接受任何觀點,而是提供瞭一個觀察的窗口,讓我得以窺見颱灣社會內部那些復雜而微妙的情感光譜。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兩岸關係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不再是簡單的“我們”與“他們”的二元對立,而是看到瞭一個更加豐富、立體、充滿人性光輝的圖景。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震撼和反思。它並非簡單地陳述事實,而是通過一個個鮮活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展現瞭“祖國”這個概念在颱灣社會中所承載的豐富內涵和復雜情感。作者巧妙地將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多個層麵融為一體,讓我看到瞭“祖國”如何滲透到颱灣民眾生活的方方麵麵,又是如何被不同群體以不同的方式解讀和體驗的。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不同世代颱灣人對於“祖國”情感的對比分析,從早期對大陸的鄉愁,到後來的身份認同的迷茫,再到如今的多元選擇,這條情感變遷的軌跡清晰而動人。它讓我認識到,對於“祖國”的認知並非鐵闆一塊,而是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變化,不斷被重新定義和塑造。書中那些充滿智慧的見解,讓我對兩岸關係有瞭更深層次的思考,不再是簡單的好惡,而是看到瞭其中蘊含的深刻的曆史根源和復雜的人文情感。
評分颱灣這些年所知道的祖國颱灣這些年所知道的祖國颱灣這些年所知道的祖國颱灣這些年所知道的祖國颱灣這些年所知道的祖國颱灣這些年所知道的祖國颱灣這些年所知道的祖國颱灣這些年所知道的祖國颱灣這些年所知道的祖國颱灣這些年所知道的祖國颱灣這些年所知道的祖國颱灣這些年所知道的祖國颱灣這些年所知道的祖國颱灣這些年所知道的祖國颱灣這些年所知道的祖國
評分很喜歡他的書,看瞭幾年瞭。想來想去。也算值得收藏。
評分廖信忠的書基本都看瞭。
評分無聊書,看標題還行,其實就那麼迴事,白花瞭5塊錢
評分推薦購買,實惠!
評分沒上一本好看
評分京東一如既往地好!
評分等有機會再去颱灣玩玩
評分很棒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