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百部优秀图书之一
陈丹青推荐给孩子们的美丽画册
2014年度桂冠童书
《新京报》2014春季好书推荐
百道网少儿好书榜
《我的第1本艺术启蒙书》是从未推荐过童书的著名艺术家陈丹青,迄今为止推荐的一本艺术启蒙书,并称其为“即使如今读遍众多好画册后,仍愿意好好一读的一本写给孩子的书。”
166件具代表性的艺术作品,一间陪伴孩子成长的纸上博物馆:
《我的第1本艺术启蒙书》以166件西方艺术长河中的具代表性的作品为内容基础,从史前人类的洞穴壁画,一直到当代艺术的装置作品,伟大艺术家的生涯的吉光片羽随着书页展开,就如同一间能陪伴着孩子成长的纸上博物馆,在翻阅的过程中,孩子也获得了对于西方艺术的全面认识。
法国资深童书作家为孩子量身打造,让艺术如朋友般亲近:
法国资深童书作家贝亚特丽斯?丰塔内尔摒弃了枯燥的艺术理论,毫不吝惜地运用各种让孩子们更容易接受的笔法,来写就生动有趣的关于艺术的故事。在她的娓娓讲述中,艺术家们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巨匠,而是像孩子一样,本能地喜欢涂涂画画、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的人。读着他们的故事,如同拜访老朋友一样亲切。
关于艺术的各种知识,如不同种类的艺术类型、重要的艺术术语,则以详略得当、浅显明白的笔法作了介绍,让孩子在阅读过程中能轻松吸收。书中也有如“为什么埃及壁画中人物总是以侧面的脸、正面的身子对着观众”等的趣味问题,让孩子在阅读过程中真正爱上艺术。
合理的内容安排、贴心的版式设计,激发孩子萌生对艺术的兴趣:
《我的第1本艺术启蒙书》每个对页为一节,或展现一个重要文明(如美索不达米亚艺术、埃及艺术……),或介绍一种艺术流派(如野兽派、表现主义……),或讲述一位重要艺术家的故事(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梵高、毕加索……),或详细分析一件标志性的艺术作品(如伦勃朗的《夜巡》)。每节的标题既能引发联想,又能帮助孩子记忆该时代的明显特征,比如《埃及的艺术:去往永生的通行证》《栩栩如生的希腊雕像》《荷兰绘画:日常的颂歌》等。
《我的第1本艺术启蒙书》内容被放置在历史的语境下,每节第一页下方有一个时间标尺标识出该节主题在艺术史中的年代位置,小读者能从中切实感受到西方艺术长河发展变化的脉络,在书的前环衬和后环衬,则是西方艺术史年表,辅以代表性作品,方便随时查阅和记忆。
219幅高清图片,精美印刷,让艺术与美伴随孩子一生:
《我的第1本艺术启蒙书》共珍藏219幅高清图片,哑光铜版纸全彩印刷,精美排版、精心设计,极具收藏价值。在孩子的艺术修养随岁月提升的过程中,可以一再地拿出来翻看、品味、领悟,让美与艺术在他们的人生道路上,始终常伴左右。成年艺术爱好者亦可从中得到乐趣。
在本书里,你可以了解到西方艺术史长河中伟大的艺术家:
达·芬奇、拉斐尔、丢勒、伦勃朗、高更、沃霍尔……
通过法国童书作家贝亚特丽斯·丰塔内尔的娓娓讲述,他们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巨匠,而是像孩子一样,本能地喜欢涂涂画画,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的人,读着他们的故事,如同拜访老朋友一样亲切。
这本书就是以这样生动、有趣的口吻讲述着他们的故事:如何在花园中庭的雕像前消磨了一个下午,如何画着画着忘记了吃饭,如何为艺术的观点争得面红耳赤……
本书也提醒我们注意凝视美妙的细节,带领读者在画中找一个角落坐下,细细体会颜色、形状、光线和气氛。
书中珍藏着大量精美的图片,像一间可以随身携带的纸上博物馆,无论何时何地,翻开它,就可以开始漫游、做梦、浮想联翩……这间纸上博物馆,曾陪伴了法国、德国、西班牙、意大利、荷兰等国家的小朋友们成长,如今,它也向中国的大小读者们打开了大门。
漫游其间,你会发现:
对于孩子来说,艺术和创造是多么自然而然的事。
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是如此亲近。
贝亚特丽斯·丰塔内尔,一位盥洗池诗人,一位巴黎蒙帕纳斯区老迈的童书作家,她署名的书作至今已有上百本了。同时,她也是一个出了名的近视眼,欣赏艺术品时需要凑得很近、很近……有时会惹得博物馆报警器哔哔作响,让看守员如临大敌。在学校和图书馆结识的小孩子们让她萌生了将神奇宝贝和意大利文艺复兴绘画进行比较研究的想法。她对各式各样的图画都着迷:无论是卡芒贝尔奶酪的标签还是中世纪的手抄本装饰画,以及铁路沿线墙壁上无名的涂鸦……
★懂得艺术,乃终生之事,爱慕艺术,起于孩童。
看画、听乐、读书,须“从娃娃抓起”。今日的少年有福了!
我小时候休想获得这样一本美丽的画册。
如今读了无数好画册,我仍愿意好好阅读这本献给孩子的书。
——陈丹青
★艺术与儿童从未分离,不仅因为儿童是天生的艺术家,还因为他们渴望并且能够欣赏艺术大师们的作品。
本书正满足了儿童在西方艺术名作审美方面的内在需求,我相信童书作家的讲述和真实动人的故事一定会把孩子们带入美不胜收的艺术王国,而其中的景象将令他们受益匪浅并难以忘怀!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小脚印项目艺术教育专家 胡晓珮
古埃及的艺术:去往永生的通行证
埃及人有时会将雕刻家称作“使人永生的人”。这是因为在辉煌的古埃及文明中,艺术的用处首先是为了让人在死后灵魂能得到永生。光是把尸体做成木乃伊来保存可远远不够,人们还为国王、贵族和名流们制作了雕像,用食物供奉它们,尊敬的程度就像对待活着的人。在死者陵墓的墙壁上,画满了展现他一生故事的壁画。这样,在死后他也能继续自己的生活了,比如依旧能做祈祷、在芦苇间打猎,或者和妻子愉快地聊天。画这些壁画时,当时的艺术家们都严格遵守着一个规则,那就是在画每一样东西的时候,都从最能展现它特点的角度着手。头部的话,侧脸的线条最好看,身子呢,还是从正面看最清楚。所以,在古埃及的壁画中,画中人都是这样的姿势,从来都不看观众。不过,在雕像作品中,他们平静的脸庞就和我们静静相对了。
栩栩如生的希腊雕像
一开始,古希腊的艺术家们学着美索不达米亚和古埃及雕刻家的样子,雕刻了一些看上去姿态很不自然的雕像。不过慢慢地,他们就把这些陈旧的条条框框都抛到脑后去了,开始按照自己双眼所看到的世界来进行创作。
你看,当人物的脚不再死死地固定在底座上,或是当他们的嘴角微微上扬的时候,不是显得更加自然吗?古希腊的艺术家也是这么想的。而在那之前,还从来没有过会笑的雕像呢。
古希腊雕刻家的技艺非常高超,他们连运动员的肌肉和关节的细微之处都能雕刻出来。坚硬的石头到了他们手下,甚至能变成被风吹皱的衣衫。这种对于人物动作的把握是一种了不起的革新,这正与当时哲学和科学的诞生密切相关。
人们不再把雕像当作神灵在人间的化身来崇拜了。此时的雕像更像是一件庄严的艺术品,我们可以单纯地欣赏它本身有多美。当时著名的雕刻家菲狄亚斯、普拉克西特列斯等人,创作了许多优美的人体雕像,使得人体成为那个古老的时代最主要的创作主题。
僵硬的圣女和灵活的水妖
基督教时期到来之后,很多事情都发生了改变。古代的神殿,现在变成了供奉上帝雕像的地方,神殿外举行着各种各样的宗教仪式和活动。而教堂呢,则是信徒们做弥撒的地方。
一开始,教堂里是不允许安置圣像的,因为在他们看来,只有不信基督的异教徒才会对雕像顶礼膜拜。但渐渐地,教堂这边还是做出了妥协,因为当时的很多基督徒都不认识字,而绘画和雕刻却能代替文字,生动地把《圣经》故事讲给他们听,就像小孩子们看的图画书一样,是教给人们知识的最好方式!
那个时候的圣女像,看上去倒和原始时代的图腾柱有几分相似,而画在墙壁上的人物画,也都显得拙朴天真、生气勃勃。水妖、殉道者和做着鬼脸的矮人们站在一起,有的一本正经,有的又很调皮。当时的艺术家并不怎么关心自己创作的作品是否栩栩如生。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能不能把耶稣和《圣经》里的故事讲得简单又有趣。
这样看来,还真有点像我们今天的漫画呢!
米开朗基罗:一个雕塑家、画家兼诗人
他是史上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是一个了不起的诗人,和一个……脾气很糟的家伙。你问我他的名字?他叫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他13 岁时就成为画家吉兰达约的学徒,却并不欣赏自己的老师,觉得老师的画太过于精巧造作。于是米开朗基罗从画室里开溜,把时间都消磨在美第奇的花园中。在那里,他整天都和古代雕像待在一起,研究怎样才能雕出那样的作品。在米开朗基罗的心里,他首先是一名雕塑家,其次才是别的。他是那么疯狂地迷恋着石块,工作起来就如同一名战士:他要通过激烈的战斗,来把困在大理石中的灵魂解放出来。当他完成一件作品的时候,那原本冰冷的大理石变成了一个怎样的生命啊,有着那么光滑柔软的皮肤,并且燃烧着生命的热情。人体的美深深地吸引着米开朗基罗,他渴望能够完完全全地了解其中的奥秘,为此,他还亲手解剖过一些尸体。
当教皇尤利乌斯二世邀请他去为西斯廷礼拜堂浩大的穹顶绘制天顶画时,米开朗基罗原本是一口就拒绝了的,他说自己是一个雕塑家,而不是画家。但禁不住教皇一再的要求,米开朗基罗只好带着几名助手前往工作。接着,忽然又有天,他把助手全都赶回去了,自己独自一人关在礼拜堂里,不许任何人进入。就这样,他开始作画了。这项令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工作持续了四年,他每天都要仰着脖子,站在高高的脚手架上,绘画时,颜料就滴落在他的脸上。当这项工作最终完成后,前来参观的人们都为这穹顶上的伟大作品所折服了,它讲述着《圣经》中最著名的故事,闪耀着无与伦比的天才之光,画中的人物仿佛随时都能在我们的眼皮底下活过来。
高更,雪茄盒上的护身符和塞尚的苹果
画家保罗·高更住在法国布列塔尼时,有一个名叫保罗·塞律西埃的年轻画家前来向他讨教经验。
“这些树在你眼里是什么样子的?”高更问他,“你看见它们是黄的,那就用黄色。影子差不多是蓝的,就用正群青色来画它们。这些红色的叶子?用朱红色!”
塞律西埃听从了高更的建议,在一个雪茄盒的内衬上画了幅风景画,把他说的这些色彩都用上了。这真是极大的启发!这个年轻人搭上离开布列塔尼的马车时,一路上都把这幅画紧紧拥在怀中。一到巴黎,塞律西埃就把它拿给朋友们看,大家都惊叹不已,觉得这幅画具有魔力。“就把这幅画取名为《护身符》吧!”大家建议说。—他们还没意识到,这正是通往抽象主义的重要一步。
送走塞律西埃后,高更重新投入到自己的创作中。他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我爱布列塔尼,我在这里找到了野性和原始的感觉,当我穿着木鞋踩在花岗岩地面上时,我听到一种低沉喑哑的声音,这正是我在绘画中所要寻找的。”但是没过多久,布列塔尼也无法满足他了,于是他动身去了太平洋上的一座岛屿—塔希提岛。岛上原始、壮丽的色彩,在高更的画中像烟火一样绽放、燃烧着。
而在那时的法国南部,有一位名叫塞尚的画家,他正在一条新的艺术道路上探索着,他的成果即将轰动整个艺术界。怎样才能描绘出事物、人物和风景的本质呢?为了找到答案,塞尚开始练习画放在桌上的苹果。他只想原原本本地画下自己所看见的形象,丝毫不在乎自己画的东西是不是看起来画得不好或是有点变形。他追求的,是有力的构图和鲜明的色彩。画着平凡的苹果的塞尚,当时怎么也不会想到吧,自己日后会被人们称为“现代艺术之父”。
凡·高,幻觉的画家
“在一幅画中,我想表达一些令人愉快的东西,就像音乐那样。”荷兰画家凡·高这样告诉我们。当我们凝视着他画中布满繁星的奇妙夜空,或是小城阿尔的一间卧室时,确实会感到十分愉快。
“我想到一个新的主意,已经把它画在草图上了,这是我自己的卧室,我想通过这些色彩把休息和放松的感觉全都表达出来,我要让人们一看到这幅画就感到平静和舒坦。墙是淡紫色的,木头的床和椅子看起来像新鲜黄油的颜色,床单和枕头,我用了非常浅、有点儿青涩的柠檬黄,盖在上面的毛毯则像血一样红。窗框是绿色的,窗前有一个橙色的梳洗台,上面放着蓝色的水盆和瓶罐,通向这个房间的门,是丁香花一样的颜色……”
凡·高是一名使用色彩的大师,此外,他还喜欢把颜料厚厚地堆叠在画布上,这种画法是独一无二的。他常常是在一种紧张不安的情绪中作画的,他画画就好像别人写作,他用画笔来说话、叫喊、不安地颤抖。凡·高是一个天才,但他有时会失去理智。他曾经就差点杀了来到法国南部和他一同画画的保罗·高更,接着,他被自己的举动吓坏了,慌乱中竟割下了自己的耳朵。因为这件事,凡·高被关进了精神病院,在那里,他还画下了自己受伤之后头上绑着绷带的样子,可怜的凡·高……
1890 年7 月,他在一片麦田中开枪射向自己的胸膛,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
我最近收到了一份很特别的礼物,就是这本《我的第一本艺术启蒙书》,它的封面就充满了童趣和想象力,色彩斑斓,画着各种各样的艺术工具和小孩子们在创作,一眼就让人觉得很有吸引力。我最喜欢的是它那种让人想立刻动手尝试的感觉。打开书,里面没有那些枯燥的艺术史讲解,更多的是一些引导性的语言,鼓励我去发现生活中的美。比如,它会教我怎么用不同的颜色去表达情绪,怎么观察一片树叶的纹理,或者怎么把云朵想象成不同的形状。我试着用蜡笔画了一只我梦里的怪兽,用手指蘸着颜料拓印出花朵的形状,感觉特别有趣。这本书让我觉得,艺术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它就在我的身边,我也可以成为一个小小艺术家。我还会把家里各种废弃的纸箱、塑料瓶收集起来,跟着书里的建议,试着把它们变成我独一无二的玩具或者装饰品。我感觉自己好像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以前只知道画画,现在才知道原来艺术可以这么丰富多彩,它可以是雕塑,可以是拼贴,可以是音乐,甚至可以是舞蹈。这本书真的让我对艺术充满了好奇,也让我更愿意去尝试和创造,我期待着它能带给我更多的惊喜。
评分哇,这本书简直就是一个宝藏!我一直以为艺术是那些大师们才玩得转的东西,直到我翻开《我的第一本艺术启蒙书》。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它让我明白,艺术其实离我们每个人都很近,而且非常有趣。我最惊喜的是它里面介绍了各种各样的艺术媒材,不仅仅是画笔和颜料,还有黏土、布料、甚至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报纸和杂志。我立刻就动手尝试了用不同质感的纸张进行拼贴,创作了一幅充满想象力的风景画,那些不同颜色的纸片撕碎、粘贴,组合在一起,竟然能呈现出意想不到的效果。书里还教我如何利用生活中废弃的物品来创作,我用一个旧鞋盒做了一个精美的首饰盒,用颜料和彩绘笔装饰,完全看不出它原来的样子了。这种“变废为宝”的创作方式让我觉得非常有意义,也让我学会了珍惜资源。而且,这本书还鼓励我去感受和表达自己的情感,用色彩和线条来记录我每天的心情。有时候我会画一幅明亮的画来表达我的快乐,有时候会画一幅深沉的画来抒发我的小忧愁。这种方式让我觉得自己的内心世界被重视和理解了,也让我学会了如何更好地与自己的情绪相处。
评分拿到《我的第一本艺术启蒙书》的时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的“接地气”。这本书没有那些复杂的专业术语,也没有高高在上的理论,而是用一种非常亲切、活泼的方式,带领我走进艺术的世界。我尤其喜欢它关于“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引导。书里设计了很多开放性的问题,比如“如果你是一只小鸟,你会看到什么样的世界?”或者“如果你能创造一个全新的颜色,它会是什么样的?”这类的引导让我开始打破思维定势,用更自由、更发散的眼光去看待事物。我试着用它教的方法,把一个简单的圆形想象成一个小小的太阳,然后围绕着它画出各种各样的动态,让整个画面充满了活力。书中还鼓励我观察周围的世界,去发现隐藏在平凡事物中的不平凡之处。比如,我开始注意到了马路边野草的生命力,或者路灯在夜晚投下的奇妙光影,然后尝试用画笔去捕捉这些瞬间。这种训练让我变得更加敏锐,也更加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汲取灵感。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去探索、去发现,这种主动性让我对艺术的热情越发高涨。
评分我不得不说,《我的第一本艺术启蒙书》这本书真的太棒了!我平时就对一些色彩搭配和形状的组合特别着迷,这本书正好满足了我这个好奇心。它不是那种照本宣科的教科书,而是像一个非常有耐心又充满创意的老师,一步一步地引导我。我特别喜欢里面介绍的“点、线、面”的运用,以前我只是随意地画,看了这本书之后,我才明白原来这些简单的元素组合起来,可以创造出多么神奇的效果。我试着用彩铅画了一个充满几何感的城市,用不同粗细的线条勾勒出建筑物的轮廓,再用各种颜色的色块填充,整个画面瞬间就变得立体起来。还有关于“光影”的部分,这本书用非常浅显易懂的方式解释了光线是如何影响物体的明暗,我试着在我的素描本上画了一个苹果,努力地去捕捉光照下的高光和阴影,虽然还不太完美,但我明显感觉到了自己的进步。书里还鼓励我去观察生活中的自然景象,比如花草树木的生长轨迹,或者水面反射的光芒,然后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它们。这种学习方式让我觉得非常轻松愉快,而且很有成就感。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只会乱涂乱画的孩子了,我对绘画的理解和表达能力都有了显著的提升,充满了信心!
评分我是一位对艺术充满好奇的家长,为我的孩子挑选了这本《我的第一本艺术启蒙书》,结果发现这本书的魅力远超我的预期,甚至我自己也从中获益良多。这本书的设计非常巧妙,它没有直接灌输知识,而是通过一系列有趣的小练习和互动,潜移默化地激发孩子对艺术的兴趣。我最欣赏的是它关于“观察与表现”的章节。书里鼓励孩子仔细观察生活中的细节,比如不同形状的云朵、动物的独特姿态,甚至是厨房里摆放整齐的调味瓶。然后,引导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去描绘和记录。这不仅仅是绘画技巧的培养,更是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锻炼。我的孩子试着用书里介绍的“剪影法”来画家里的宠物,效果出奇的好,一下子就抓住了宠物的神韵。而且,这本书还非常注重培养孩子的“个性化表达”。它不追求作品的“标准答案”,而是鼓励孩子大胆地尝试,用自己的独特视角去理解和诠释世界。我看到孩子用跳跃的色彩来表达他内心的喜悦,用抽象的线条来描绘他想象中的梦境,这种自由的创作让我感到非常欣慰。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孩子打开了艺术的大门,让他可以在这个充满无限可能的领域里,自由地探索和成长。
评分这个是学而思的书单里面的。
评分非常精美,孩子收到以后很开心。
评分一直信赖京东物流超快一直信赖京东物流超快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不错
评分这个还有点难度哈,感觉给5岁的宝宝有点难
评分帮同事家宝宝买的,评价不错,说书好看的
评分陈丹青推荐的书,按时间轴讲述的,适合大点的孩子艺术启蒙
评分很好的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