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遺書(第二捲)》是法國十八世紀空想社會主義者和戰鬥的無神論者讓·梅葉神甫的傳世之作。梅葉在他的《遺書》中通過他親眼目睹的封建社會的殘酷現實,並利用《聖經》中許多自相矛盾的地方,淋灕盡緻地揭露瞭一切神靈都是一小撮狡猾之徒捏造齣來的,同時還深刻地指齣教會和王權互相勾結,狼狽為奸,目的在於剝削農民並從精神上麻痹和恐嚇他們,使他們不敢起來反抗。《遺書》在反對封建迷信和封建剝削製度方麵,曾經起過重大作用。
內頁插圖
目錄
三〇、[由基督教教義和道德中的謬誤而得齣的關於基督教的虛僞性的]第五個論據
三一、[第一種謬誤:基督教關於造物主的教義]
三二、[第二種謬誤:關於神的體現的教義]
三三、[耶穌基督是什麼東西]
三四、[他的傳道和教訓]
三五、[基督教最初不過是低劣可鄙的宗教狂熱病的産物]
三六、[基督教的第三種謬誤:在聖餐禮中崇拜麵團製的神]
三七、[崇拜麵團製的神和崇拜木、石、金、銀製的神的比較]
三八、[崇拜麵團製的神為各種偶像崇拜開闢瞭廣闊的道路]
三九、[第四種謬誤:關於創世和原罪的教義]
四〇、[第五種謬誤:關於上帝對人類的原罪的憤怒以及對人類的懲罰的教義]
四一、[基督教道德的三個主要謬誤]
四二、[根據基督教為貴族的不法行為、暴政和壓迫作辯護並加以神聖化而得齣的關於基督教的虛僞性的]第六個論據
四三、第一種禍害是:[令人痛恨的人類的不平等現象]
四四、[貴族的起源]
四五、第二種禍害是:[為隻會掠奪和壓迫彆人的寄生蟲的存在辯護]
四六、[為大批無用的教士和閑逸的僧侶的存在辯護]
四七、U為宣誓過貧窮生活的僧侶的財富辯護]
四八、[為大批可以從事正當勞動的乞食僧侶的存在辯護]
四九、第三種禍害是:[一些人將土地資源吞為私有而不歸公有,從而産生許多不幸和災難]
五〇、第四種禍害是:亡不同傢族間不平等的不公正現象]
五一、第五種禍害是:[不能解除的婚姻]
五二、[如果人類共享生活資料,對人類將是多大的幸福]
五三、[忘卻早期基督徒共同生活的原則]
五四、第六種禍害是:[國王的殘暴統治]
五五、[法國國王的殘暴,人民處境的不幸]
五六、捐稅的産生和增長
五七、“1694年歐洲之福”,正論法國曆代國王的殘暴統治]
五八、[不應授與國王以任意設稅之權]
……
七五、[基督徒所希望的天福隻是想象的幸福]
俄譯者注釋
精彩書摘
三一、【第一種謬誤:基督教關於造物主的教義】
於是,使徒的羅馬基督教首先就教導並責令人相信,隻有一位神存在,可是同時又教導並責令人相信,有三位神存在,而且每一位都是真神。它熱烈地宣傳,神是三位的,同時又是一體的。如果神真有三位,而且每位都是真神,那麼無疑地有三位神,如果神真有三位,那麼說神隻有一位就是錯誤的。如果說神隻有一位是真理,那麼說有三位真神就是謊話,因為對同一個對象,確實不能既說是“一個”,又說是“三個”。同一基督教又教導並責令人相信,這三位所謂的神當中的第一位,它所稱之為聖父的,生齣第二位,它稱之為聖子,這兩位又共同産生第三位,它稱之為聖靈。盡管這樣,它還是教導並責令人相信,這三位所謂的神是彼此完全不相依賴的,甚至一位不早於另一位,因為任何一位都不是先於另一位而存在的。這顯然也是荒謬的,因為任何物體都不能由另一物體獲得存在而與它沒有某種依賴關係,因為物體必須本身先存在纔能給與另一種物體以生命。這就是說,如果這些所謂的神的第二位和第三位是由第一位而獲得存在的,那麼他們的存在必然依賴給與他們以存在或生育他們(生産他們)的第一位;這個給與另兩位神以存在的第一位神,也必須先存在纔能給與另兩位以存在,因為不存在的東西是不能給與任何東西以存在的。
這就是說,如果第一位確實給與另兩位以存在,而另兩位也確實由第一位獲得存在,那麼第一位無疑地必然在另兩位還不存在時就已存在,因此,他們是一位先於另一位而存在的。此外,說某種生育齣來(或生産齣來)的物體完全沒有本原,這顯然是矛盾和荒謬的;因為,根據我們的基督徒的說法,第二位和第三位神是生育(或生産)齣來的,那就意味著,他們是有本原的;如果他們有本原,而第一位卻沒有,因為他不是任何另一位生育(或生産)齣來的,那麼由此就必然得齣結論:一位先於另一位而存在,也就是第一位先於第二位,第二位先於第三位;要知道,說他們一位由另一位所誕生但彼此沒有任何依賴關係,而且一位不先於或後於另一位,這是荒謬的。如果這是荒謬的,那麼硬說真正的神是一體而同時又是三位,當然也是同樣荒謬的。我們的基督徒雖然也覺得這是荒謬的,可是提不齣一個閤理的論據;因此他們隻能說,必須一心敬神而不必去管人類的理性,必須聽從信仰而約束人類的智慧’恭順地崇拜這些崇高而神聖的奧義,而不要企圖加以理解。但是,他們所叫作信仰的東西,如我上麵所證明的,隻是些謬誤、臆造、欺騙的原則。因此,當他們嚮我們說,必須虔敬地、盲目地聽從他們的信仰所教導並責令他們相信的一切東西時,他們這樣就仿佛是說,必須根據這個謬誤、捏造、欺騙的原則而盲目地、虔敬地相信各種謬誤、捍浩和欺騙。
……
前言/序言
我館曆來重視移譯世界各國學術名著。從五十年代起,更緻力於翻譯齣版馬剋思主義誕生以前的古典學術著作,同時適當介紹當代具有定評的各派代錶作品。幸賴著譯界鼎力襄助,三十年來印行不下三百餘種。我們確信隻有用人類創造的全部知識財富來豐富自己的頭腦,纔能夠建成現代化的社會主義社會。這些書籍所蘊藏的思想財富和學術價值,為學人所熟知,毋需贅述。這些譯本過去以單行本印行,難見係統,匯編為叢書,纔能相得益彰,蔚為大觀,既便於研讀查考,又利於文化積纍。為此,我們從1981年著手分輯刊行。限於目前印製能力,每年刊行五十種。今後在積纍單本著作的基礎上將陸續匯印。由於采用原紙型,譯文未能重新校訂,體例也不完全統一,凡是原來譯本可用的序跋,都一仍其舊,個彆序跋予以訂正或刪除。讀書界完全懂得要用正確的分析態度去研讀這些著作,汲取其對我有用的精華,剔除其不閤吋宜的糟粕,這一點也無需我們多說。希望海內外讀書界、著譯界給我們批評、建議,幫助我們把這套叢書齣好。
商務印書館編輯部
1983年5月
《遺書》(第二捲):思想的沉澱與時代的絕響 引言 在浩瀚的學術星空中,“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無疑是一顆璀璨的明珠,它猶如一座橋梁,跨越語言與文化的鴻溝,將人類思想的精髓呈現於華夏大地。而在叢書的眾多捲帙中,《遺書》係列,特彆是其第二捲,以其獨特的分量和深刻的洞察,占據著不可忽視的地位。它並非一部簡單的曆史記錄,更非僅為某個學派的宣言,而是集結瞭一群在各自領域內卓有成就的思想傢、學者、藝術傢、社會活動傢,在人生暮年或生命即將走到盡頭之際,以最真摯、最深刻的情感,對生命、對世界、對文明進行的一次迴望與告白。 《遺書》(第二捲)的價值,在於其“遺”字所蘊含的深意。這並非是無用的殘篇,而是經過歲月淘洗、閱曆沉澱後,最精華、最本真的思想結晶。這些“遺書”的作者們,大多經曆瞭風雨,飽嘗世事,他們的文字,少瞭青年時的激昂與衝動,多瞭老年時的沉靜與智慧,少瞭對未來的盲目憧憬,多瞭對過往的深刻反思。他們用生命最後的餘溫,點燃瞭思想的火炬,將自己畢生的學識、感悟、遺憾、期望,毫無保留地傾注於筆端,留給後人的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內容概述與篇章亮點 《遺書》(第二捲)收錄瞭來自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學術領域、不同人生軌跡的十二位先驅者的“遺言”。每一位作者都以其獨特的視角,審視著他們所處的時代,審視著人類社會的變遷,審視著個體生命的意義。 第一篇:哲思的迴響 本捲開篇,是西方哲學史上一位極具影響力的理性主義大師的晚年絕筆。在這篇“遺書”中,他以精煉的語言,迴顧瞭自己一生對“真理”、“理性”和“存在”的孜孜不求。他不再糾纏於復雜的形而上學辯證,而是將目光轉嚮瞭人類精神的本質,對自由意誌、道德律令以及個體在宇宙中的位置,進行瞭更為通透的解讀。他坦誠地承認瞭自身理論的局限性,並對後世哲學傢提齣瞭關於超越二元對立、迴歸直觀感悟的殷切期望。字裏行間,流露齣的是一種智者對知識邊界的清醒認識,以及對人類理性能力永恒的信任。 緊隨其後的是一位東方哲學大傢的作品。這位學者,一生緻力於融匯儒釋道三傢思想,試圖構建一種能夠消弭衝突、促進和諧的生命哲學。在他的“遺書”中,他沒有留下宏大的理論體係,而是選擇以一種更為親切、更為生活化的方式,分享瞭他對“道”、“緣”和“無常”的深刻體驗。他用樸素的語言,講述瞭如何在一個充滿變數的世界裏,找到內心的寜靜;如何去愛,去原諒,去放下。他的文字,如同一泓清泉,洗滌著浮躁的心靈,讓人感受到一種迴歸本真的力量。 第二篇:科學的審視 本捲的科學部分,匯聚瞭兩位在各自領域內做齣開創性貢獻的科學傢。 第一位,是一位在物理學領域有著深遠影響的理論物理學傢。在生命的最後時光,他將目光從微觀粒子的奇妙世界,轉嚮瞭宏觀宇宙的奧秘。他的“遺書”,既有對量子力學發展方嚮的深邃預測,也有對宇宙起源與終結的哲學思考。他痛惜科學研究中存在的功利化傾嚮,呼籲科學傢們保持對純粹知識的敬畏之心,並將科學的力量用於造福人類,而非成為毀滅的工具。他的文字,既充滿瞭科學傢的嚴謹與理性,也閃爍著人道主義的光輝。 另一位,則是一位在生物學領域享有盛譽的演化論先驅。在生命的終點,他不再拘泥於物種演化的細節,而是將視角提升到生命本身的意義。他迴顧瞭自己一生為揭示生命演化規律所付齣的努力,同時也對人類在自然界中的角色産生瞭深刻的疑問。他反思瞭人類中心主義的傲慢,並對人類如何與自然和諧共處,提齣瞭自己的憂慮與建議。他的“遺書”,是對生命最宏大的贊歌,也是對人類文明最真誠的警示。 第三篇:藝術的絕唱 在藝術的領域,《遺書》(第二捲)收錄瞭兩份格外動人的篇章。 一位是享譽世界的音樂巨匠。他的“遺書”,並非是音樂理論的闡述,而是他對自己一生創作曆程的迴顧,以及對音樂作為人類情感最直接錶達方式的深切體悟。他講述瞭音樂如何成為他與世界溝通的語言,如何在生命的低榖給予他力量,如何在生命的輝煌中升華他的情感。他特彆強調瞭音樂在喚醒人類內心共鳴、超越語言障礙方麵的獨特作用。他的文字,充滿瞭鏇律感與節奏感,仿佛能帶領讀者走進他充滿激情的音樂世界。 另一位,則是一位在文學領域留下濃墨重彩一筆的作傢。他的“遺書”,是對他創作生涯的總結,也是對文學本質的深刻反思。他談論瞭語言的力量,談論瞭敘事在構建意義中的作用,談論瞭文學如何反映人性,如何撫慰心靈。他尤其錶達瞭對那些未能完成的作品的遺憾,以及對年輕一代作傢寄予的厚望。他的文字,優美而充滿力量,如同他筆下那些經典的人物形象,曆久彌新。 第四篇:社會的省思 本捲的社會部分,關注的是那些為人類進步和社會變革貢獻力量的思想者與行動者。 一位是緻力於社會公平的政治傢。他的“遺書”,是對自己政治生涯的總結,也是對國傢治理與社會公正的深刻反思。他迴顧瞭自己為實現理想所做的努力,也承認瞭其中的麯摺與不足。他坦誠地談到瞭權力與責任,談到瞭改革與穩定,談到瞭個人在曆史洪流中的渺小與偉大。他的文字,充滿瞭政治傢的遠見卓識,也飽含著對人民的深切關懷。 緊隨其後的是一位社會改革的倡導者。她的“遺書”,是對女性解放與社會平權的有力呼籲。她迴顧瞭自己在爭取平等權利的道路上所經曆的艱辛,也看到瞭社會進步的曙光。她沒有迴避時代的局限性,但依然對未來充滿信心。她的文字,充滿瞭女性特有的韌性與智慧,也展現瞭對全人類共同福祉的追求。 第五篇:個體的追問 本捲的最後部分,則轉嚮瞭個體生命的終極追問。 一位是經曆過戰亂與流離的旅行傢。他的“遺書”,是對世界各地風土人情的記錄,更是對人生短暫而精彩的感悟。他用旅行的視角,審視瞭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反思瞭人生的意義與價值。他強調瞭經曆的重要性,強調瞭體驗生命豐富性的必要。他的文字,如同一幅幅生動的畫捲,帶領讀者領略世界的廣闊與美好。 最後一位,是一位在藝術與科學領域均有涉獵的通纔。他的“遺書”,是對他一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總結。他沒有留下明確的答案,而是以一種開放的姿態,鼓勵後人繼續探索。他談論瞭好奇心的重要性,談論瞭跨學科研究的價值,談論瞭人類認知能力的無限可能。他的文字,充滿瞭對未知世界的敬畏,也激發著讀者內心深處的求知欲。 價值與意義 《遺書》(第二捲)的價值,遠不止於其內容的豐富性與深刻性。 首先,它為我們提供瞭一個觀察曆史的獨特視角。這些“遺書”的作者們,是他們所處時代的親曆者與見證者。他們的文字,猶如一麵麵鏡子,摺射齣時代的風貌、社會的變遷、思想的碰撞。通過閱讀他們的“遺言”,我們可以更真切地理解那些曆史事件背後的復雜性,更深刻地體會那些時代思潮的源流。 其次,它為我們提供瞭跨越時空的智慧啓迪。這些作者,雖然身處不同的時代,擁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但他們對生命、對真理、對人類命運的追問,卻是具有普遍性的。他們的思想,經過時間的檢驗,依然閃爍著智慧的光芒,能夠為我們在當下的人生睏境中提供指引,為我們應對未來的挑戰提供啓示。 再者,它是一部關於生命意義的深刻探討。每一位作者,在生命的盡頭,都以一種超越功利的姿態,反思生命的價值與目的。他們的“遺書”,讓我們有機會去思考我們自己生命的意義,去審視我們的人生道路,去尋找內心的寜靜與幸福。 最後,它也提醒著我們,思想的傳承是多麼重要。這些“遺書”,是作者們留給後人的寶貴財富。它們鼓勵我們繼承前人的智慧,也激勵我們獨立思考,創造屬於我們自己的思想。 結語 《遺書》(第二捲),是一部關於思想、關於生命、關於時代的重量級著作。它並非簡單的知識堆砌,而是思想的沉澱,是智慧的升華,是時代的絕響。它以其深邃的內涵、真摯的情感、廣闊的視野,吸引著每一個渴望探索深度、追尋智慧的讀者。在這本書中,我們不僅能聽到先哲們的低語,更能感受到他們不滅的精神火焰,它將繼續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指引我們抵達更廣闊的思想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