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养女孙维世

周恩来养女孙维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沈国凡 著
图书标签:
  • 周恩来
  • 孙维世
  • 人物传记
  • 历史人物
  • 政治人物
  • 回忆录
  • 红色历史
  • 近代史
  • 传记
  • 家族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ISBN:9787515402802
版次:1
商品编码:1143886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6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文化大革命”中,社会上曾有一个传闻,说是江青、叶群一伙人将周恩来的养女迫害死了。周恩来的养女到底是谁?为什么江青、叶群要将她迫害致死呢?
  她就是本书的主人公孙维世。孙维世的一生短暂而富有传奇色彩:她是革命先烈、朱德挚友孙炳文的女儿;是周恩来以“父女”相称的养女;是毛泽东出访苏联时的翻译组组长;是林彪的爱慕对象;是“共产党的大特务”、“话剧皇帝”金山的妻子;还是才华横溢的女话剧导演。这样一位“红色公主”,却在“文革”中遭到迫害,奇特地惨死狱中,死时年仅47岁。
  为了探究这段历史,本书作者沈国凡,收集各方资料,并亲访审判林彪、江青集团的特别法庭“首席审判员”王文正法官,历时五年,七易其稿,终始谜底大白于天下。同时,通过这位“红色公主”的一生,重现了那段特殊的岁月。

作者简介

沈国凡(1950—),江苏大丰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常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曾任冶金部攀钢文联专职副主席。1963年开始发表作品。出版图书有:《共和国大审判:审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亲历记》、《共和国大审判(第二部)——特别法庭内外纪实》、《一九六五年后的彭德怀》、《“红灯记”的台前幕后》、《我所亲历的胡风案》等17部纪实图书。作品曾获“中国脊梁”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五个一工程”优秀图书奖,“五个一工程”优秀电视剧奖(与他人合作),两次获紫金山文学奖。曾参加著名的长江漂流探险和汶川地震采访,历经艰险,九死一生,写成长篇报告文学《长江之魂》、《大爱苍生》。有散文、小说、纪实文学散见于海内外。

目录

序章 长达四十多年的一个谜 / 001
特别法庭审判员指点迷津 / 001
哭闯八路军武汉办事处的少女 / 003
第一章 孙维世父亲与朱德、周恩来的莫逆之交 / 007
偶晤孙中山私人秘书李贞白 / 007
与朱德义结金兰 / 010
拜会陈独秀 / 014
孙炳文、朱德拜见国共两党领导人 / 016
传说中的周、朱、孙“桃园三结义” / 021
第二章 孙维世父亲血洒龙华 / 027
第一次见到周恩来、邓颖超 / 027
褚民谊密报缉拿孙炳文 / 031
孙炳文惨遭腰斩 / 036
第三章 上海滩上初识蓝苹 / 041
妈妈,你还我妹妹 / 041
改名李琳 / 044
讲课的老师叫蓝苹 / 049
走上银幕的“小明星” / 055
第四章 在延安 / 060
周恩来夫妇的掌上明珠 / 060
见到了“妈妈同志” / 063
蓝苹成了江青同志 / 067
孙维世与江青同台演出 / 069
孙维世不再去毛泽东家的窑洞了 / 072
第五章 与林彪相识于莫斯科 / 076
骑马飞奔毛泽东的窑洞 / 076
考入莫斯科戏剧学院 / 079
林彪爱上了孙维世 / 086
勇敢的中国姑娘 / 091
第六章 一封神秘的电报 / 099
不同寻常的回国之旅 / 099
林彪家来了三位美女 / 104
江青的“推心置腹” / 106
解开电报之谜 / 113
第七章 令人羡慕的红色公主 / 120
孙维世送给邓颖超的礼物——一块石头 / 120
毛泽东首次出访苏联的翻译组组长 / 125
周恩来家来了个“二女儿” / 132
周恩来的家训 / 136
才华横溢的女导演 / 140
第八章 周恩来送给孙维世的结婚礼物 / 147
爱上了“有妇之夫”金山 / 147
“共产党的大特务”金山 / 150
孙维世为周恩来夫妇举办银婚纪念 / 155
总理的礼物出人意料 / 158
第九章 婚姻出现危机 / 162
金山出事了 / 162
爱恨交加 / 165
金山复出 / 169
金山病危 / 170
第十章 周总理为孙维世“劝和” / 173
关于任锐之墓 / 173
邓颖超与孙维世的母女情 / 175
周恩来请客吃饭 / 177
周恩来打算退休以后去演戏 / 182
第十一章 从《初升的太阳》到香消玉殒 / 185
周恩来鼓励孙维世去大庆 / 185
拒绝江青的拉拢 / 193
大哥孙泱蒙难 / 198
金山被捕 / 206
周恩来批捕孙维世 / 209
孙维世被捕 / 214
夜半歌声 / 219
“美丽的白杨”香消玉殒 / 225
尾声 莫将血恨付秋风 / 230
跋 她是不死的女神 / 234

精彩书摘

  “文化大革命”中,社会上曾有一个传闻,说是江青、叶群一伙人将周恩来的养女迫害死了。
  周恩来的养女到底是谁?为什么江青、叶群要将她迫害致死呢?这不单是对于我,对于那个时代过来的很多人,以及现在想要了解那个特殊年代,认识那位美丽而又充满才华的“红色公主”,剖析这桩特别命案的年轻人来讲,都一直是个谜。作为一名纪实文学作家,尽力地解开这个谜,尽可能忠实地用文字记录下来,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于是,我开始了对这件事情的相关采访和资料搜集。
  2009 年的深秋,阳光灿烂,金色的波光洒满了黄浦江。我迈出地铁的出口,想立刻跨过公路,却见前面亮起了红灯,只得停了下来。停下的时间虽然很短,可让人觉得却是那样的漫长。高楼林立,车流不断,出发时的兴奋心情在楼群的挤压和车轮的飞转下,显得更加急迫——我心中有一个萦绕了四十多年的谜!为解开这个谜,我曾访问过不少的人,搜集、查找过不少的资料。今天,我也是为此来到上海,专门采访一位知情人。在急切的等待中,绿灯终于亮了。我急匆匆地跨进人流,涌过大街,朝着前面不远处的一座大楼走去。这是上海一家著名的医院,我要找的是一位正在这里住院的老人,他叫王文正。看过我以前出版的图书《共和国大审判》(第一部、第二部)的读者都知道这个名字了,他曾被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命为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审判员,后来又担任审判“四人帮”上海余党的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审判长,参加了对林彪、江青集团案审判的全过程。
  我走进病房,向老人说明来意,他伸出手来与我握手。王文正老人八十七岁高龄,在医院的病床上已经躺了三年,令我感到吃惊的是,他的记忆力非常好,许多当年的人和事张口就能说出时间和地点,这除了说明他作为一名法官对工作的认真负责之外,也说明这些事情在他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向老人提出采访周恩来总理养女之死的事情,希望他能帮我解开这个谜。老人听后笑着说:“你可以看看当年的那份《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判决书》。”我从挎包里取出早已准备好的这份判决书,双手递到老人面前。他伸出有些发颤的手接过那份发黄了的判决书,然后一页一页地向后翻,用手指着刚刚翻开的一页对我说:“你看看这里,你要找的那个人就在这些人的名字里面。”我将头靠了过去,只见他手指着的那个地方写着:“……由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指挥和煽动而造成的冤案,使各级党政军机关、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的大批干部和群众以及归国华侨遭受诬陷迫害。社会各界知名人士被迫害致死的有:著名作家、艺术家老舍、赵树理、周信芳、盖叫天、潘天寿、应云卫、郑君里、孙维世等人……”
  老人用手指着最后一个名字说:“就是她,她就是周恩来的养女。她名叫孙维世,是我国一位很有才华的戏剧家,也是这些人中最年轻的一个,‘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死了,死得很惨啊!”我立刻想到搜集到的一些有关孙维世的史料,那些当年曾在延安与孙维世相识的老人都称赞她是“延安美女”。由于她的特殊身份,她深得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共中央高层领导们的关爱与信任,也可以说,她就是在这些老一辈革命家的关怀和哺育下长大成人的。新中国成立之初,人们都称她是可以自由出入中南海,可以在里面的中央领导人家里做客,也可以任意带人进去参观并吃上一两顿便饭的“红色公主”。这样一个几乎是通了“天”的人物,有谁竟敢对她下如此毒手?老人听了我的提问说:“谁?这份判决书已写得白了,是林彪、江青一伙人干的,说具体一点,那就是江青和叶群干的。”我之前搜集的许多史料都披露过孙维世死时的惨状:她浑身是伤,几乎是赤裸着身子躺在地上,人已经死了,但冰冷的手铐和沉重的脚镣都还紧紧地锁着她的四肢。据说头颅中还被插入了一根长长的钉子……想到这里,我不由倒吸了一口冷气,天哪,女人整女人竟会残忍到如此地步!我问:“江青、叶群为什么要对这样一个女子下毒手呢?”王文正老人说:“说起来话就长了,孙维世是一位革命烈士的遗孤,后来由周恩来夫妇将她养大……”
  ……

前言/序言

null




《中共风云:革命年代的女性群像》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个特定的历史人物,而是旨在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二十世纪中国革命画卷中,那些在历史洪流中留下深刻印记的女性群像。它们是中国革命进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她们的身影穿梭于不同的时代背景,在各自的领域里,以独特的方式书写着属于她们的传奇。 本书将从多个维度,细致地剖析这些女性在革命年代所扮演的角色、所承受的磨难、所付出的牺牲以及所展现出的坚韧与智慧。她们或是坚定的革命战士,投身于武装斗争的第一线,用鲜血和生命捍卫理想;或是杰出的知识分子,在思想文化领域披荆斩棘,为革命的深入发展贡献智慧;亦或是默默奉献的后勤人员,用坚实的脚步支撑起革命事业的运转。 第一部分:红色浪潮中的先行者——投身革命的女性力量 本部分将回溯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女性如何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勇敢地走上革命道路。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些女性在早期革命活动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她们是如何组织工人运动、参与农民起义、传播革命思想的。 觉醒与启蒙: 追溯早期革命女性的思想觉醒历程,分析当时社会思潮对她们的影响,以及她们如何从传统的家庭妇女转变为具有政治意识的革命者。 组织与动员: 详细描述她们在建立党组织、发展党员、以及动员民众参与革命斗争中的具体行动。例如,如何秘密联络同志,如何组织罢工游行,如何进行革命宣传。 斗争与牺牲: 展现她们在白色恐怖下的英勇斗争,以及为了革命事业付出的巨大牺牲,包括被捕、牺牲、长期隐姓埋名等。我们会呈现一些感人至深的案例,用史料和细节来还原她们的英勇事迹。 从家庭到战场: 分析女性在革命年代所面临的双重挑战——既要承担家庭责任,又要投身革命斗争。探讨她们如何在两者之间寻求平衡,以及她们的家庭成员如何看待和支持她们的革命事业。 第二部分:烽火岁月里的文化斗士——思想与艺术的传承者 革命并非仅是枪杆子,更是思想的较量。本部分将聚焦于那些在革命年代活跃于文化、教育、宣传领域的女性。她们用笔、用声音、用艺术,播撒革命的种子,启迪民智,凝聚人心。 笔耕不辍的战士: 介绍那些在报刊杂志上发表进步文章,创作革命文学作品的女性作家、记者。她们的作品如何反映社会现实,如何鼓舞士气,如何传播革命理念。 教育救国的探索者: 探讨女性在创办学校、推广教育、培养革命人才方面的贡献。她们如何克服办学困难,如何将革命思想融入教学内容。 舞台上的革命声音: 展现女性在戏剧、电影、歌曲等艺术形式中传播革命思想的力量。她们如何通过艺术作品反映人民苦难,呼唤革命,讴歌英雄。 信息战线的守护者: 描写那些在情报、翻译、广播等岗位上默默奉献的女性。她们如何在敌人的严密监视下传递信息,如何成为革命事业的“耳目”。 第三部分:后方坚韧的守护者——支撑与奉献的力量 革命的胜利离不开后方的坚实支持。本部分将关注那些在根据地、在后方默默奉献的女性。她们或是革命者的家属,或是地方的普通民众,她们用辛勤的劳动和无私的奉献,构筑起革命事业最坚实的后盾。 土地上的耕耘者: 描写农村妇女在生产斗争中的作用,她们如何克服困难,保证军需民食。 家庭中的支柱: 展现革命者家属的坚韧与付出,她们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中抚养子女,等待亲人归来,甚至继承亲人的遗志。 医疗与救护的温暖: 介绍女性医护人员在战争年代救死扶伤的感人事迹,她们如何克服医疗条件的简陋,用生命守护生命。 组织建设的参与者: 探讨女性在根据地基层组织建设中的作用,她们如何参与妇女解放运动,如何组织互助合作,如何维护社会稳定。 第四部分:转型与新生的挑战——革命胜利后的女性生活 革命的胜利并非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本部分将探讨革命胜利后,这些女性在新的社会转型时期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建设新中国的角色: 分析女性在国家建设、经济发展、社会改革等方面的参与和贡献。 理想与现实的碰撞: 探讨革命理想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张力,以及女性在个人发展、家庭生活等方面所经历的转变。 时代的烙印与个人命运: 审视不同历史时期,特别是“文革”等特殊时期对这些革命女性命运的影响,展现她们在动荡时代中的挣扎与坚守。 遗产与启示: 总结革命年代女性所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以及她们的经历对当代女性和中国社会发展的启示。 结论: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星辰 本书并非试图塑造单一的“英雄”形象,而是通过展现不同背景、不同身份的女性,在革命年代共同经历的风雨,来揭示中国革命的复杂性、多样性以及人民性的力量。她们是历史洪流中的普通一员,也是推动历史前进不可忽视的力量。她们的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紧密相连,她们的故事折射出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也为我们理解中国近现代史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本书力求以史料为基础,以生动的故事和细腻的笔触,将这些革命女性的形象鲜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她们或因出身显赫,或因才华横溢,或因坚韧不拔,或因默默付出,都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留下了属于她们的独特光芒。她们是革命洪流中的璀璨星辰,她们的故事值得被铭记,被传承。本书希望通过对这些女性群像的描绘,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中国革命的艰辛与伟大,感受女性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并从中汲取力量与智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对孙维世个人精神世界的深度挖掘。与其说这是一本传记,不如说它是一次对特定历史时期下,一位杰出女性内心世界的探索。作者通过搜集大量资料,力图还原一个真实、立体、有血有肉的孙维世。我被她对艺术近乎痴迷的热爱所打动,她将毕生精力都投入到话剧事业中,不仅是演员,更是导演,是那个时代中国话剧艺术的开拓者之一。书中对她在苏联学习的经历,以及回国后在各大剧院的实践,都进行了详实的描述,让我看到了一个艺术家是如何在时代洪流中成长、成熟,并做出自己贡献的。更让我深思的是,在她璀璨的艺术成就背后,隐藏着怎样的个人情感和人生选择。作者并没有回避她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在政治动荡时期所面临的困境。正是这些挑战,让孙维世这个人物更加鲜活,也更加令人同情和敬佩。这本书并非简单的歌颂,而是呈现了一个完整的人生,有辉煌,也有黯淡,但始终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评分

读完《周恩来养女孙维世》,心中五味杂陈。孙维世这个名字,对于许多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来说,并不陌生,但对于我这样的年轻一代,她更像是一位被历史尘埃掩埋的传奇人物。这本书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生平叙述,而是试图一点点剥开她的人生,触及那些不为人知的细节。从她幼年丧母,被周恩来夫妇收养,到后来留学苏联,学习戏剧表演,再到回国后投身新中国的戏剧事业,书中描绘了一个充满活力、追求艺术的年轻女性形象。我尤为关注她与周恩来之间的特殊情感,那种亦父亦女,又带着同志情谊的复杂关系,在书中得到了细致的展现。她身上承载着那个时代许多年轻知识分子的理想与抱负,也经历了那个时代特有的风云变幻。书中的许多段落,都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年代,感受着她的喜悦、困惑、挣扎与坚持。它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故事,更像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社会变迁和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揭示了一段被历史边缘化的珍贵记忆。孙维世,这个名字,在很多人心中或许只是一个模糊的符号,但通过这本书,我得以近距离地触摸到她的灵魂。作者以严谨的态度,却又不失文学的温度,勾勒出了孙维世波澜壮阔的一生。从她作为周恩来夫妇的养女,享有特殊的童年,到她远赴异国学习戏剧艺术,再到她回国后在新中国文艺战线上留下的深深足迹,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引人入胜的故事。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她艺术生涯的细致描绘,她不仅仅是一个演员,更是一位具有创新精神的导演,她的作品影响了一代人。然而,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个人的命运也随之跌宕起伏。书中也触及了她在政治风暴中的经历,这些部分虽然沉重,却让孙维世这个人物更加真实、更加令人心疼。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每一个历史人物背后,都承载着一段属于自己的史诗,而孙维世的史诗,值得被更多人了解和铭记。

评分

阅读《周恩来养女孙维世》,我仿佛经历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作者的笔触细腻而深沉,将一个在历史舞台上曾经璀璨夺目,又在命运的漩涡中沉浮的人物,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细节的捕捉,那些零散的片段,在作者的整合下,汇聚成一条清晰而动人的生命轨迹。孙维世的成长历程,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从身世的谜团,到特殊的家庭环境,再到投身革命洪流,她的人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书中对她与周恩来之间独特关系的描绘,既有情感的温度,又不失历史的厚重。她不仅是周恩来的养女,更是一位有着独立思想和艺术追求的女性。她的艺术生涯,她的政治经历,都与那个时代的重大事件紧密相连。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女性如何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挑战命运,追求自我,并最终成为那个时代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它不仅仅是关于一个人,更是关于一个时代,关于理想与现实的碰撞。

评分

通读《周恩来养女孙维世》,我的感受非常复杂,仿佛经历了一场跌宕起伏的情感旅程。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人的生平,更是在探索一个时代背景下,一个女性如何承载家国情怀,如何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生存与奋斗。孙维世的身世本身就自带传奇色彩,而她与周恩来夫妇之间特殊的缘分,更是为她的人生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书中对她早年经历的描绘,既温情又带有几分悲凉,让我对这个从小就经历坎坷的女孩产生了深深的同情。她对艺术的热爱,对戏剧事业的执着,贯穿了她的一生。在那个年代,她敢于挑战传统,敢于创新,成为了中国话剧艺术发展的重要推动者。然而,命运的捉弄,让她的人生轨迹偏离了原本的轨道。书中对她后期经历的刻画,虽然充满了压抑和无奈,却也展现了她坚韧不拔的精神。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历史的洪流可以淹没许多美好的事物,但那些闪耀着人性光辉的生命,终将以某种方式被铭记。

评分

挺不错的 好品

评分

不错的书@写得好

评分

写的不错,鲜为人知!

评分

应该来说总体还是比较不错~

评分

很好非常给力 正版全新图书

评分

不论是读历史的厚重还是生活的轻松,生命的苦难还是自然的感悟,一首诗还是一个故事,当你的视线与文字相遇时,就是一种缘分。因为真心,没有所谓的深刻浅薄、智慧愚钝。正像黛玉所说的:“我是为了我的心。”读书也是为了自己的心。抛却了世俗的虚伪,生命充实,快乐。 闲坐无事时,总爱幻想坐拥书城的感觉。索性用我的画笔描绘幸福的未来:一个绝美的室外桃园,梧桐飘飞,满地金黄。一切爱书的人,可以在此读书品茗,谈书及书里书外的世界。于是,书使人心中有梦;于是,人间有爱。

评分

评分

送给老人看的,物流包装都给力,书质量也好。

评分

真是一本好书!值得收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