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是李开复对过去17个月的调整和新生的总结与回顾,通过详尽而全面的叙述,书中真实、客观地披露了在治疗及休整过程中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并对过往几十年的人生进行了详实具体的总结与展示,文字优美,情真意切。可以说是李开复传记里最好的读本之一。
李开复抗癌成功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对社会公益事业的热爱,与家人及朋友的小故事等等,都是大众最感兴趣的,这本书把一个鲜活、真实、重获新生的李开复呈现给每个读者。
李开复曾任职苹果公司,创建微软中国研究院,之后转战Google, 2009年离职创办创新工场,这些不同的角色让他的人生富有传奇色彩,但命运总在不经意间转折。一场疾病让他对生命有了新的理解和体悟。
《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是李开复对过去一年的动情回顾,情真意切,字字珠玑。真实地再现了作者在病中的所思所想,让读者看到了他重生之后日渐成熟的人格魅力与价值观。不忘初心,心怀感恩,随缘随喜,这是当身边人问及他抗癌心路历程时,他给出的唯一答案。
这本书写出了作者患病期间的人生感受,可谓劝世贤言。读之,能从中获益匪浅。重生的喜悦
就这样,终于捱到最后一次化疗结束,彷佛走过一条长长的隧道,终于重新来到蓝天白云之下,整个世界都是新鲜、芳美的。重生的喜悦,让我心里莫名其妙的充满感恩,感恩天地、感恩世界、感恩身边的每一个人!
唐医师安排我做了一次CT检查,腹部的肿瘤大抵都清干净了。不过,唐医师的讲法很妙,他说:「我们看不到一公分以上的肿瘤了。」
我问:「您是说,我的身体里面已经没有肿瘤了吗?」
他看了我一眼,身子往椅背一靠,然后用一种略带沈思的口吻说:「也不能这么说啦!我们认为一公分以下就不称为肿瘤。」
我紧接着问:「如果是第一次来检查的病人,结果也是这样,那您是不是会跟他说,他没有癌症?」
他的回答更妙了:「是的,但你不是第一次来,所以我不会这样解读!」
与星云大师对谈
饭后,大师突然问我:「开复,有没有想过,你的人生目标是什么?」
我不假思索地回答:「『最大化影响力』、『世界因我不同』!」这是我长久以来的人生信仰:一个人能有多大程度可以改变世界,就看自己有多大的影响力;影响力越大,做出来的事情就越能够发挥效应……。这个信念像肿瘤一样长在我身上,顽强、固执、而且快速扩张。我从来没有怀疑过它的正确性。
大师微笑不语,沈吟片刻后,他说:「这样太危险了!」
「为什么?我不明白!」我太惊讶了!
「我们人是很渺小的,多一个我、少一个我,世界都不会有增减。你要『世界因我不同』,这就太狂妄了!」大师说得很轻、很慢,但一个字一个字清清楚楚。「什么是『最大化影响力』呢?一个人如果老想着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你想想,那其实是在追求名利啊!问问自己的心吧!千万不要自己骗自己。……」
听到这里,简直像五雷轰顶,从来没有人这么直接、这么温和而又严厉地指出我的盲点。我愣在那里,久久没有答话。
养病期间,大师的话语时常在我心中回荡。我想得最多的就是「影响力」这三个字。
过去,不论做任何事情,我都会不自觉地先估算这件事能产生多大的影响力?一场演讲不到一千人就不去;每天微博不能新增一万个粉丝,我就觉得内容发得不够。有人发email问我创业问题,我只回复那些有可能成功的。要不要见一个创业者?完全取决于他的公司有多大潜力。要见哪位记者,也要看他面对的读者群有多少。……我从来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对,我的行程排得满满,我的时间有限,当然必须过滤掉很多次要的、没有意义的活动。于是,我精确计算每分每秒该怎么用在能够发生最大化影响力的地方;我也几乎有点偏执地把运营社交媒体当作人生目标的重点,把获取粉丝视为志在必得的工作。坦白说,在拿起《向死而生》之前,我对于“死亡学”这个概念是有些畏惧的,总觉得它离我们太过遥远,也太过沉重。然而,李开复先生的这本著作,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他用一种极其温柔而坚定的笔触,将这个看似禁忌的话题,变得可亲可近。我读到的是关于生命韧性的赞歌,是关于爱与感恩的深刻诠释,更是关于如何以一种更加积极、更加有意义的方式去度过每一天的指南。书中那些关于面对疾病、面对失去的经历分享,虽然充满了挑战,却也展现了人性中那些最动人的光辉——坚韧、豁达、以及对生命的深深眷恋。我从中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位癌症患者的抗争史,更是一位智者对生命哲学的深刻体悟。他让我明白,死亡并非终结,而是生命循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视它,才能更好地理解生命,也才能在生命的旅程中,留下更深刻、更温暖的印记。这本书就像一束光,照亮了我对生命和死亡的迷茫,让我看到了希望,也让我更加珍惜眼前拥有的一切。
评分这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书。李开复先生在《向死而生》中,并没有试图提供一个“完美”的死亡应对方案,而是以一种极为坦诚和感性的方式,与读者进行了一场深入的心灵对话。我被书中那些关于“生命的遗憾”和“临终关怀”的章节深深打动。作者没有回避现实的残酷,但他始终传递着一种温暖和力量,让人们在面对生命的脆弱时,依然能够感受到希望和尊严。我从中看到了对生命的热爱,对家人的眷恋,以及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即使在生命的尽头,这种对“生”的渴望也从未熄灭。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死亡教育并非仅限于老年人,而是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通过学习和理解死亡,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生命,才能更加珍惜当下,才能以更加成熟和负责任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挑战。这本书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一种对生命的全新认知。
评分《向死而生》带给我的是一种耳目一新的阅读体验。李开复先生以其独特的视角,将“死亡学”这个宏大的课题,拆解成了许多我们每个人都能理解和体会的具体议题。我惊叹于他将科学的严谨、人生的智慧与真挚的情感融为一体的叙事能力。书中那些关于“死亡教育”的探讨,让我开始反思我们社会在这方面的缺失,以及这种缺失对个体生命带来的影响。作者并没有给出一个标准答案,而是抛出了一个个引人深思的问题,鼓励读者自己去探索、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告别”的论述,无论是对物质的告别,还是对人际关系的告别,亦或是对旧自我的告别,都充满了智慧和力量。这种“告别”并非消极的放弃,而是一种积极的清理,一种为了迎接新的生命可能性的准备。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内心深处的某个角落被触动了,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并开始尝试着去放下那些不必要的包袱,轻装前行,去拥抱那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
评分《向死而生》这本书,可以说是我近期读到的最触动我心灵的一本书。李开复先生以一种无比坦诚和深刻的方式,与我们分享了他对生命与死亡的思考。我从中看到的,并非对死亡的哀叹,而是对生命价值的极致升华。书中那些关于“死亡的意义”的论述,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轨迹,思考我留给世界的,以及我从世界获得的。作者用朴实而充满智慧的语言,讲述了许多令人动容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仅是文字,更是鲜活的生命体验,它们引导我深入思考“活着的目的是什么”,以及“如何才能不虚度此生”。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感恩”和“爱”的强调所吸引,在生命的旅程中,这些看似平凡的情感,在面临终点时,却闪耀着最耀眼的光芒。这本书让我明白,生命的长度或许有限,但生命的宽度和深度,却可以无限延伸。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灵魂的洗礼,我更加懂得珍惜生命,更加热爱生活,也更加坚定地走向我人生的每一个当下。
评分这本《向死而生》初读之下,便被一种平静而深邃的力量所吸引。李开复先生以其一贯的真诚与坦然,剖析了一个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或多或少会触及的议题——死亡。然而,这本书并非充斥着对死亡的悲观预言或令人沮丧的哲学探讨,相反,它更像是一场关于如何“活”的深刻反思。读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一位智者温和的引导之下,他没有回避生命的终点,而是邀请我一同审视它,并从中汲取力量,去重新审视当下,去理解生命的真正价值。书中那些关于人生意义、亲情、友情、事业的篇章,在死亡这一终极背景的映衬下,显得尤为珍贵和深刻。我尤其被其中关于“放下”的论述所打动,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各种欲望和执念所裹挟,而作者以一种超越世俗的视角,提醒我们,唯有学会放下,才能真正获得内心的自由与平静,才能在有限的生命里,活出无限的精彩。这本书不是教人如何不害怕死亡,而是教人如何更好地拥抱生命,如何在面对终点时,依然能昂首挺胸,无怨无悔。
评分挺好的。我正在读,还不错。
评分正在看,貌似内容也不多。病了出个书也能热卖,呵呵
评分好东西,应该是正版的
评分全部看完才来评价,书很棒,
评分李博士好运
评分挺好的!看完挺有启发的!包括对人生以后的道路
评分一晚上就看完,受益匪浅,值得深思
评分一晚上就看完,受益匪浅,值得深思
评分还可以,就是太慢了点!以后要快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