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奥斯丁书信集》(Jane Austen’s Letters)由迪尔德丽·勒费(Deirdre Le Faye)整理编辑(首版于1995年,后来有更新版),提供了一个非凡的窗口,使我们了解到简·奥斯丁是怎样的一位女性。简·奥斯丁的书信,曾经被她姐姐卡桑德拉(或许还有其他人)过滤过,也许是出于对于家族声誉极其敏感,也许是要维护简圣人般的形象。
  
  感谢《企鹅人生》(Penguin Lives)传记丛书的编辑詹姆斯·阿特拉斯(James Atlas)以及我的众多好友,他们就简·奥斯丁与我进行了长时间的、耐心的讨论,向我提供他们的意见、理解和鼓励。我欠简·奥斯丁本人的恩情则无法估量。
本书借鉴了许多其他有关简·奥斯丁的传记作品。帕克·霍南(Park Honan)的作品(1987)、约翰·霍尔珀林(John Halperin)的作品(1984)和海伦·勒弗罗伊(Helen Lefroy)的《简·奥斯丁》(Jane Austen,1997),都给我带来了新的视角。西尔维亚·沃纳(Sylvia Townsend Warner)短短29页的《简·奥斯丁》(Jane Austen,1951),以活泼的散文风格,描绘了简·奥斯丁辉煌的一生,显示出小型传记作品的巨大魅力。每一位作家,无论是功成名就的还是渴望成功的,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不可思议的小书。最近出版的两部传记作品,不但再次提升了简·奥斯丁研究的学术水准,同时也让阅读传记作品成为一件难得的乐事。克莱尔·托马琳(Claire Tomalin)的《简·奥斯丁的人生》(Jane Austen, A Life,1997),以优雅宽容的文笔带来了崭新的心理学见解和评论。我们时常好奇于简·奥斯丁生平是否还有挖掘的空间,而托马琳已经发现了情感的细微差别,并巧妙地将其解读出来。戴维·诺克斯(David Nokes)的《简·奥斯丁》(Jane Austen,1997),在介绍她时既注重细节也强调戏剧效果,以令人羡慕的博学,勾勒出了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
《简·奥斯丁》是普利策奖得主、作家卡罗尔·希尔兹为简·奥斯丁所作的小传,收入“企鹅人生”传记丛书。奥斯丁生活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1775—1815),但她的作品属于每一代读者经历的“现代”。她笔下的“小世界”或许并没有太多18世纪工业革命或拿破仑时代历史的影子,但却恰恰折射出了人们最普遍也最基本的生活经验。因此两百年来,奥斯丁在世界范围内都一直受到许多人的喜爱。希尔兹是奥斯丁的忠实读者,她坦言她偏爱爱玛(Emma)一角,然而作为奥斯丁研究学者和传记作者,她始终比较克制小说迷的狂热冲动可能对严谨的传记写作造成的偏执影响。对于史料匮乏的人生段落,比如奥斯丁二十五岁至三十五岁那段几乎搁笔的时光,希尔兹还是做了合乎情理的设想与尝试,然而她也直言在巨大的沉默面前,“我们的一切所知都纯属揣测”。希尔兹的诚恳,以及她与奥斯丁的共鸣,使得这部小传既有冷静的分析,又有温和的暖意。
卡罗尔·希尔兹(Carol Shields,1935—2003),加拿大最重要的女性作家之一,凭借《斯通家史札记》(The Stone Diaries)蜚声国际文坛,先后获得加拿大总督文学奖、全国书评界奖、普利策奖、奥林治文学奖等重要文学奖项,两次获得布克奖提名。希尔兹非常欣赏 1 9世纪英国女作家简·奥斯丁,而她自己的作品也带有明显的奥斯丁式的风格,文字简洁,从容,笔下的人物没有大喜大悲的戏剧性命运,但借助略带悲悯和讽刺的语言,传达出了对普通人生活的关注,流露出明显的人文主义情怀。
序言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后记
  第一章
  今天看来,简·奥斯丁属于那个几乎遥不可及的过去。据我们所知,她没有留下日记,没有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Woolf)那样的录音资料,更没有一张乔治·艾略特(GeorgeEliot)那样的照片——尽管艾略特本人矢口否认照片中的是她本人。然而,目前存世的所有资料都表明,她无疑是一位相貌平平的女子。
  简·奥斯丁倔强的沉默,大大掩盖了她显然健谈的特质。在某种程度上,她不透明的生活状态,是由于和姐姐卡桑德拉(Cassandra)的生活重叠在一起,后者为她提供了伪装,或者至少说掩盖了她的生活。姐妹俩的生活彼此渗透,抵消了可供识别的部分。(卡桑德拉有一段著名评价,形容妹妹是“我生活中的太阳,快乐时锦上添花,悲伤时抚慰心灵”。)她俩相依相伴,这种命运的安排影响着彼此的生活,同时也体现在妹妹的小说中,不断引发人们对创作行为的本质提出质疑。艺术从何而来?它又怎么会源自平凡,就像这位自学成才、埋首于汉普郡(Hampshire)乡间的教区牧师之女。她究竟是什么人?她的作品究竟想取悦谁?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三个,抑或众多形形色色的无名读者?他们代代相传,以不同的音高频率议论纷纷,其影响力随着欣赏口味和价值观的变迁而悄然壮大。
  简·奥斯丁存世的书信共160封,都写于二十岁以后。还有很多信件在她去世后毁于卡桑德拉之手。我们几乎可以断定,这些被抛弃的信件最能揭示真相,也最引人入胜。不管怎样,我们没有足够的机会倾听她不设防的心声。她一贯的嘲讽语气不但没有增强反而削弱了她的真实语调。她的自我描述带有保护性,不能打消人们的疑虑,对他人的描述又常常带着打趣的口吻,或者不留情面。她下笔神速以求文本能够反映自己的心声。这种书信写法,在当时颇受欢迎。所以,其看似松散而又令人屏气凝神的书信风格并非随意而为,而是深思熟虑的产物。
  奥斯丁家有八个孩子,只有两人没有享受过画像的殊荣:简和她的残疾哥哥乔治(George)。我们现在有两幅卡桑德拉给简·奥斯丁画的非正式的素描像。一幅是拱背曲肩的背影图,显得人物又矮又胖,毫无美感可言。另一幅,画中人物脸庞圆润,唇型小而平直,传达出一丝心不在焉、满腹牢骚、因过于理智而落落寡欢的神情。画中的她,目光斜视,望着平淡无奇的远方。人们都说,平淡无奇是她一生的写照。侄女安娜(Anna)很崇拜她,曾经满怀崇敬地描述过这位姑姑的种种容貌特征:“她具备这么多优点,却没能成为风姿绰约的女子,这太令人费解了。”话的意思很明显,简不是美女,尽管她有幸逃过天花之疾,而很多同龄人却因此容颜损毁。奥斯丁家的一位朋友曾说,她那稚子般的神情是如此“充满活力而幽默感十足”。许多人描述过她纤细的身材,有几个人提到过她活泼的举止和敏捷的步态。她的头发是黑色还是金色?这个问题的答案因观察者距离的远近而迥然不同。不过,奥斯丁家族的后裔收藏的一绺头发证实,她留着深棕色的卷发,里面夹杂着些许灰丝。她的一位邻居是知名作家玛丽·米特福德(MaryRussellMitford)。米特福德就相当刻薄地将她比作扑克,说她“身材僵直,刻板,不苟言笑。”
  读者之所以对简·奥斯丁的容貌感兴趣,有满足好奇心的成分。但主要原因是,众所周知,在她那个时代,出众的美貌偶尔也会眷顾那些像简·奥斯丁这样家产微薄的女子。美丽有价,历来如此。在安排嫁妆时,诱人的魅力也会被非正式地当成一个因素加以考虑。相反,才华却很可能会起到减分的作用。聪慧的女子往往难以驾驭,而驾驭女人是丈夫的责任。
  简·奥斯丁身为“婚恋小说”作家,却终身未嫁。人们必然想知道,无论漂亮与否,她的容貌到底在其中起了多大作用。近年发现的一幅侧面剪影像,它模棱含糊的轮廓,似乎让人联想到一个面容姣好、甚至“漂亮迷人”的简·奥斯丁。此画引起的轰动非同凡响,人们满怀希望,无比兴奋。这也说明了奥斯丁深受喜爱的程度。不光读者,可能还有学者,都热切地相信上天终究待奥斯丁不薄,因为这意味着她对自己的选择拥有更多的掌控力。很多人都怀疑,卡桑德拉作为肖像画家并不可信,身为姐妹之情的见证者甚至不怀好意。可惜,这幅剪影像的来历始终未能得到证实。
  简·奥斯丁因其对道德问题的高度敏感而颇受肯定,而她异乎寻常的才能是将微不足道的素材扩展开来,将几户乡村人家的社会交往转化为一出出宽幅戏剧。文艺评论家待她常常有失公允,难得问一句她是否对做的事情心中有数。她给乱涂乱写的侄子侄女们提出的写作建议扎实可靠,使我们深信她成竹在胸。她写信给侄女安娜说:“你正在愉快地为自己的人物积累素材。把人物恰如其分地嵌入设定的场景是我生平的乐事;乡村里三四户人家正是我写作的内容。”她还提醒安娜警惕“放荡的漩涡”这种小说创作的陈词滥调。她的侄子詹姆斯·奥斯丁-利(JamesEdwardAusten-Leigh)是一位颇有潜质的作家。奥斯丁跟他谈到自己的写作,将其比喻成“在小块(2英寸宽)象牙上用极其细腻的笔触轻描慢绘,花费大量精力创造出细微的效果。”
  她的这种说法太过自谦。简·奥斯丁重视微观世界是很有道理的。这也是一种大胆而新颖的创作视角。这位不断质疑自己的年轻作家坚信家庭是艺术的源泉,如同每一部小说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在描述孩子的命运。也许有人认为,一切文学作品归根到底写的是家庭,各种文学形式的出现,戏剧、诗歌和小说,都是为了刻画上天随意指派的、离我们最近的那群人,反映家人和我们的关系,以及他们如何才能被重塑或超越。
  人们普遍认为,简·奥斯丁是一个受过心理重创的心灵脆弱的人。这种模糊不清的看法令人费解,但它已经变得根深蒂固,备受重视,就差放进博物馆当作圣物供奉了。她的书信多采用防御性的口吻;她的小说风格冷静,以轻松愉快的打趣讽刺著称。这些似乎在某种程度上支持了上述观点。但要说到这种疏离感的程度及其原因,我们也只能凭空猜测。这或许只是因为受到耳濡目染的缘故,毕竟,她生活的年代讽刺之风盛行。而且据我们所知,她的父母也都是冷静处事的人。
  就连怎么称呼她,学者们的看法也不一致。不过这个问题虽然棘手却不是传记领域的新问题。传记作家兼学者约翰·霍尔珀林(JohnHalperin)通常尊称她为“小说家”,这个称呼恭敬得令人惊讶却有以偏概全之嫌,同时还有些谄媚的味道。只称呼“简”又显得太冒昧,不适合成年作家,尽管在最近出版的传记中这一称呼比比皆是。简的侄子詹姆斯·奥斯丁-利在姑姑去世很久以后写了一本著名的回忆录,其中偶尔用到这个称呼。读者能够体会出,这位19世纪的保守男子在想方设法给姑姑寻找合适的称谓时所经历的内心纠葛。称她奥斯丁女士?这让人难以想象。奥斯丁小姐?绝对不行!(只有身为长女的卡桑德拉才有资格使用这种称呼。)只称呼奥斯丁显得粗俗,这样显然会冒犯她。像一个文学管家一样,传记作家在权衡各种选择之后,只得采用不太让人满意的“简”,或是一遍遍重复全名“简·奥斯丁”,再不就只能使用笨拙而不确定的代词了。
  她的传记作者面临的另一个难题是,怎样才能听起来不像简·奥斯丁的口吻。她的韵律具有传染性,而且像“有人认为,有人注意到”这样不用确定人称若即若离的叙事风格也具有传染性。她闪烁其词的文风蔓行其间,极富见地又“正确得体”,与刻板的评论家的眼光大相径庭。她的沉思,镇定而从容,总是回荡在背景声中,与我们的分析保持距离,恳请我们离开,让小说自己进行下去。传记作品往往违背原作抛出一套理论,扼杀了写作本身的魅力。原作,这是一个多么简洁又有用的字眼,它与文学理论没有直接的关联。说到底,重要的是小说本身,而不是作者的日常生活,不是她与邻居一起喝的下午茶,也不是她在面包店买的奶油点心。就连那些最能披露真相的书信也必须与现存的小说区别开来。小说家乔治·吉辛(GeorgeGissing)曾经说过:“唯一好的传记,只能到小说中去寻找。”他的意思是,小说,而非传记,也许更能反映真实的人生轨迹。传记往往会被扭曲的事实和分歧的意见所左右,或者受到来自崇拜者或谴责者的影响,而小说则遵循人生的轨迹。
……
  序言:人生一瞥
  1996年秋,我和我的女儿——作家安妮·贾尔迪尼(AnneGiardini),来到弗吉尼亚州的里士满,向北美简·奥斯丁学会提交了一份合作的研究报告。该学会除了有一批全球最受尊敬的奥斯丁学者外,还有我们这些纯粹的业余爱好者。学会举办的年会满怀深情,旨在认真研读简·奥斯丁的作品,探讨这些作品对她生活的时代和我们所处的当代的启迪作用。会上极少有人恭维奉承,更无人试图贬低奥斯丁的观点或用嘲讽的态度把它们拉入我们的现代生活。年会态度宽容,学术严谨。与许多学术性会议不同,它是一个包容性的盛会。与会者既有来自底特律、身穿摄政时期[在英国指1811—1820年乔治三世精神失常后由其子摄政的时期。——译者注。书中页下脚注均为译者注。]服装的中年狂热粉丝团,也有眼光锐利的加拿大终身教授,还有零星几个一心要赢得问答比赛的欧洲人。(无论在哪里,但凡有三四个人以简·奥斯丁的名义聚在一起,势必要来一场涉及鸡毛蒜皮的问答比赛:那些次要人物早餐吃些什么,给女儿们赠送了多少财产,一场败兴的野餐举行了多长时间。对于奥斯丁的作品,我始终坚持一种印象派的态度,从不关心这样的细枝末节,因而心中不免有一丝担心:作为她的一名忠实读者,这种态度会给周围的人留下什么印象。)
  1996年年会的主题是“简·奥斯丁笔下的男性”。然而安妮和我准备的报告却不断偏离主题,拐进两性世界,并进而滑向另一主题:被剥夺了社会权利的女性为何能够发挥如此活跃甚至强势的作用?奥斯丁笔下的女主角们,尽管被剥夺了话语权,却能运用复杂的肢体语言。肢体语言是20世纪60年代才发明的术语,不过这无关紧要。简·奥斯丁熟知生动细致的肢体语言,极为倚重肢体的表现力,尤其在戏剧性的结尾中。
  我们的报告着重讨论的是安妮和我称之为的“一瞥策略”(“politicsoftheglance”)。在奥斯丁的小说里,既然女人的舌头受到管束无法动弹,那么眼睛就可以有效地发挥作用了。一个犀利的眼神,就能改变故事发展的方向,甚至似看非看的一瞥,就足以令别人感到羞愧、受到鼓励或是改变情感的方向。
  一瞥可以使人顺从,也可以使人叛逆;可透着严厉,也可含嗔含羞;可以表示不屑,也可以表示崇拜;还可以表示某种审视,但是这种审视在双方看来几乎总有某种程度上心照不宣的意味。眼光一闪,对方当即心领神会。双肩纹丝不动,头部左扭右转,眼睛才是身上唯一忙碌的部位,同时接收和发出信息。如此一来,一瞥可就不仅是一瞥了。它是利器,是命令,或者是表示默许的叹息。
  会后,安妮和我各自回家。我去加拿大中部,她去温哥华。在芝加哥转机时,她饶有趣味地发现,旁边座位上新登机的同伴刚刚参加了该市的拿破仑年会。他们在高高的云端之上交换着对会议的看法。不出所料,这位“拿破仑老兄”向安妮提出了质疑:简·奥斯丁对于自己所处时代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评论甚少。
  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说法:一个能敏锐地描绘自己周围生活圈子的作家,何以对拿破仑战争却只字不提?
  世人大都同意这一观点,即男人是战争的主角。他们也同意这样一个事实,即一般的小说创作可以对战争的严酷和破坏避而不谈。即便如此,难道简·奥斯丁就不该提及哪怕一场战役或是一位将领的名字吗?对于英国迅速兴起的商人阶层和新民主进程,为何也只字不提?还有政治结构的变化、教会权力和派别的演变、科学和医学领域的发展呢?人们经常会这样发难,仿佛小说是“时事”的汇编,而简·奥斯丁只是个披着知识女性外衣的、轻薄的乡巴佬,身处汹涌澎湃的历史大潮竟然无动于衷。
  其实,简·奥斯丁的作品涉及了上述所有问题,只是没有采用这位拿破仑迷所热衷的方式直白而详尽地描写罢了。她的每一部小说,都可以看作是对她所生活的社会素材的广泛扫视(glance,这个以“g”打头,发音含蓄庄重的词语再次出现),其中就包含着对当时政治、经济和各种社会力量的含蓄品评。这些扫视,如同阳光无处不在,有时一语带过,有时含蓄暗示,有时严词痛斥,有时又提出质疑。《傲慢与偏见》(PrideandPrejudice)中令班纳特姐妹心猿意马的军官之所以驻扎在附近,就是为了防范法国的入侵。(难道还会有别的原因吗?)然而,他们的出现也威胁到了当地社会的稳定。作家充分了解这种社会必然性,她的六部小说都创作于这段动荡的岁月,每一部都有她对历史事件的品评。
  通过间接手法、假设和言外之意,我们在奥斯丁的小说背后,看到一位沉着睿智的见证者在关注着那个风起云涌的世界。奥斯丁笔下的每一段对话,泥泞道路上的每一次邂逅,晚间壁炉前的每一场牌局,每一名鲁莽捣乱的民兵,都暗示着相关的历史背景。只需一针见血、心领神会的扫视,便使得她所生活的那个年代(1775—1817)跃然纸上,即使最漫不经心的读者也不会视而不见。这种扫视,或锐利,或婉转,或体现小说的神韵,或交代故事的背景,或成为情节发展的原始动力。这种扫视比比皆是,绝非偶一为之。对于简·奥斯丁的传记作家而言,这样的“扫视”出现过成百上千次之多。奥斯丁短暂的一生,大都处于相对私密的状态。但她的小说表明,她是一个广阔得多的社会的公民,当然也是那个社会的观察者。
读完这本书,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置身于英国乡间的庄园,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花香和泥土的气息。作者笔下的生活,虽然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却充满了细腻的情感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那些曾经出现在维多利亚时代画像中的淑女们,此刻鲜活地在我眼前跳跃,她们的喜怒哀乐、爱恨纠葛,都随着文字的起伏而波动。我看到了她们在恪守规矩的同时,内心深处对真挚情感的渴望,对自由的向往。尤其是在描绘社交场合的细节上,作者的笔触简直是栩栩如生,那些委婉的试探、巧妙的言语交锋,以及隐藏在优雅举止下的暗流涌动,都让我叹为观止。读这本书,不单单是阅读一个故事,更像是在品味一种生活,一种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女性所经历的独特的心灵旅程。书中的人物塑造也极为成功,每个人物都仿佛有自己的生命,有自己的故事,即使是配角,也绝不脸谱化。读到最后,合上书本,心中涌起一股淡淡的忧伤,仿佛与一群老友分别,回味无穷。
评分这本书就像是一杯陈年的普洱,初入口时或许有些平淡,但随着时间的沉淀,其醇厚与回甘便逐渐在舌尖弥漫开来。作者以一种近乎冷峻的笔触,勾勒出了一幅幅生动的人物群像,没有过多的渲染,没有廉价的煽情,只是将人物置于特定的环境中,任由他们的性格与命运自行展开。我在这其中看到了爱情的迂回曲折,看到了婚姻的现实考量,更看到了社会阶层对个人选择的无形枷锁。那些看似寻常的日常对话,实则暗藏玄机,每一次的眼神交汇,每一次的礼节性寒暄,都可能隐藏着深层的意图。我被书中人物内心的挣扎和矛盾深深吸引,他们并非完美的圣人,也不是彻头彻尾的恶棍,而是活生生的人,有优点也有缺点,有理想也有妥协。这种真实感,让我能够感同身受,甚至在某些时刻,能够从他们的经历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不动声色,在于它通过细枝末节展现出的宏大主题,需要读者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才能领略其真正的深意。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就像是精致的蕾丝,细腻而富有层次。作者以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缓缓展开了一个关于爱与成长的故事。我被书中人物的真诚所打动,即使面对困境,他们也从未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书中对于家庭关系的描绘,充满了温情与智慧,也揭示了家庭成员之间微妙的情感羁绊。我看到了父母对子女的期望,也看到了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对自我独立的追求。那些在餐桌上的谈话,那些在花园里的漫步,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让人感到亲切而温暖。这本书没有惊心动魄的冲突,但却有着深刻的触动人心的力量。它让我们明白,真正的幸福,往往就隐藏在平凡的生活之中,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去珍惜。合上书本,心中升起一股暖意,仿佛被阳光照耀,久久不散。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参加一场盛大的舞会。灯光璀璨,音乐悠扬,人们穿着华丽的礼服,进行着优雅的社交。然而,在这看似光鲜亮丽的表象之下,却涌动着各种各样的情感暗流。我看到了虚荣与真诚的较量,看到了财富与品德的碰撞,更看到了爱情在现实面前的脆弱与坚韧。作者以一种旁观者的姿态,不动声色地揭示着人性中的复杂与矛盾。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往往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我沉浸在作者构建的世界里,与书中的人物一同经历着他们的欢笑与泪水,一同品味着人生的酸甜苦辣。这本书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却有着深刻的感染力,它让我们反思,在追求物质与地位的同时,我们是否遗忘了内心的声音,是否忽略了真正重要的东西。读完之后,久久不能平静,仿佛自己也曾是舞会中的一员,感受着那个时代的独特魅力。
评分这绝对是一次令人心旷神怡的阅读体验。作者对于人物心理的把握,简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我能清晰地感受到女主角内心的忐忑不安,也能理解男主角骄傲外表下隐藏的深情。书中对于情感的描绘,不是那种轰轰烈烈的烈火烹油,而是细水长流,在不经意间渗透人心。那些微妙的情感变化,那些欲说还休的暗恋,那些在礼教束缚下的挣扎,都被作者刻画得淋漓尽致。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女性之间友谊的描绘,虽然有时会有些小小的嫉妒和误会,但最终都能在理解和包容中升华。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即使是在那个相对保守的年代,女性也依然拥有着自己独立的思想和情感世界,她们用自己的方式去追求幸福,去定义自己的价值。每一页都充满了智慧的光芒,让我不禁在阅读中发出会心的微笑,或是为人物的命运而扼腕叹息。这不仅仅是一个爱情故事,更是一个关于成长、关于自我发现的动人篇章。
评分简·奥斯丁 很不错,一口气读完
评分物美价廉,期待京东下次满减的活动。
评分傲慢与偏见的女作者的一生
评分非常经典的作品,值得一读
评分都是在京东购买的图书,具体内容还没看
评分首先,这本外文原著同以前购买的廉价原版书相比,纸张、装订、印刷的质量至少高出一筹。作者的论证非常深入且复杂,但结论又非常清晰简明易懂。即使我們感到再也不能懷疑它們也罷。在一個理論被駁倒之前,我們怎麼也無法知道它必須以哪種方式修正。太陽總是在二十四小時內東升西落,這仍然是盡人皆知的一條「毫無合理懷疑余地的由歸納確立的」定律。奇怪的是,這個實例至今仍然被使用,儘管它在亞里士多德和馬薩裡亞的畢提亞斯時代已大行其道,畢提亞斯是個大旅行家,長時期被人們視為說謊者,因為他講極北地區是冰凍的海洋,半夜裡出太陽。 這還有深一層的意思:從發生上說,偽科學態度更原始於、先於科學態度,就是說,它是一種前科學態度。我們動輒尋找規律性,把規律強加於自然。這種傾向導致教條思維,或者更一般地導致教條行為:我們期望規律性無所不在,甚至試圖在於虛烏有的地方也找到規律性,不屈從這些企圖的事件,很容易被我們看做一種「背景噪聲」;我們墨守自己的期望,甚至不恰當時也堅定不移,然後就要承認失敗。這種教條主義在一定程度上是必然的。它是這樣一種情境所要求的:只有把我們的猜測強加於世界才能應付。此外,這種教條主義容許我們近似地分階段地向一種真正的理論接近:如果我們過分爽快地承認失敗,我們就可能發覺不了我們自己非常接近於正確。相似性是包括理解(可能不恰當)和預期或者期望(可能永遠實現不了)在內的反應產物。因此我們無法如休謨建議的那樣,把預期或者期望解釋為多次重複造成的。即使是我們認作的第一次重複,信念應當總是與經驗俱增,總是越開化的人信念越強。但是,教條思維、毫無節制地要求給以規則性以及沉溺於習慣和重複等如此這般的東西,都是原始人和兒童的特徵;經驗和成熟程度的增長有時養成一種謹慎的和批判的態度而不是教條的態度。這裡,我或許可以指出與精神分析學相一致的一點。精神分析家斷言,精神病患者和其他人都是按照一種個人定向模式解釋世界,這種定向模式不會輕易被拋棄,常常可以追溯到早期的童年時代。人生很早就采取的一種模式或圖式往往保持終生,每個新的經驗都用它來解釋;可以說,每個新經驗都證實它,提高它的精確性。這正是對我所稱的不同於批判態度的教條態度的描述。但是同教條態度一樣,它也迅速地采取一種期望圖式——一個神話或一種猜想或假說,不過它願意被修改,糾正乃至拋棄。我傾向於認為,精神病大部可能起因於這種批判態度的發展受到一定程度阻遏,而不是自然的教條主義受到遏制,是由於要對某些按圖式進行的解釋和反應加以修改和調整的要求受阻。在有些場合,這種阻遏本身或許也可以解釋為因傷害或刺激所致,傷害或刺激造成了恐懼,而且更需要有把握或確定性,如同肢體受 到傷害後我們怕觸動它,以致變僵直了。(甚至可以證明,肢體的情形不僅類似於教條的反應,而且還是這種反應的一個例子。)對任何具體情況的解釋都必須考慮進行種種必要調整所涉及困難的份量。困難可能相當大,尤其在一個複雜而又變化不定的世界之中:我們從動物實驗知道,可以隨意產生不同程度的精神病患者行為,只要相應地改變這些困難。我發現認識心理學和常常被認為與之相距很遠的那些心理學領域——例如在美術和音樂之間還有許多其他聯繫:事實上我關於歸納的許多思想都發端於有關西方復調音樂進化的猜測。不過,這裡就不講這個故事了。這種顯然是心理學的批判,是有其純邏輯的基礎的;它大致上可以概括為以下的簡單陳述。(碰巧它就是我原來開始批判的那一種。)只能是類似的事例。因此它們只是從某種角度看來算是重複。(對我起一種重複效應的事情,對一只蜘蛛可以不引起這種效應。)但是,根據邏輯的理由,這意味著一定先有一種見解——諸如一個期望、預期、假定或者興趣的體系,才會產生重複感。因此,這種見解不可能僅僅是重複的結果。休謨關於歸納的心理學理論就導致無窮的倒退,恰恰同休謨自己發現的另一個用來破除歸納的邏輯學說的無窮倒退沒有兩樣。我們想要說明的是什麼呢?拿幼犬的例子來說,我們想要說明的行為,是那種可描述為把一種情況認為或理解為另一情況的重複的行為。很清楚,一旦我們意識到早先的重複一定對於幼犬是重複,我們便不能指望用早先的重複解釋這種行為,因而恰好是同樣的問題又出現了:即把一種情況認為或理解為另一種情況的重複。也必然是從我們認識的相似性來的,也就是從期望來的——而我們想要解釋的恰恰就是這種期望。 從這裡提出的觀點看來,一切定律和理論本質上都是試探性、猜測性或假說性的,為了建立一種關於信念起源的心理學理論,我們必須用我們把事件理解為相似的見解,代替那事件確是相似的天真見解。顯然,這種教條態度是一種信念堅強的徵象,使我們墨守自己的最初印象;相反;批判態度則是一種信念比較軟弱的徵象,它隨時準備修改其信條,允許懷疑和要求檢驗,按照休謨的理論以及流行的理論,信念的強度應是重複的結果;但是如果是這樣的話(我看不出有什麼辦法可以避免),
评分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原书12卷,考虑到中国通史一般止于1949,于是第11卷讲述《巨龙的胎动》未被引进,第12卷《中国之于日本人》涉及中日关系史,同样未被引入。日本山口大学教授兼译者之一的何晓毅对此表示遗憾。他对《凤凰周刊》表示,虽然最后一卷不属于通史范围,但是内容正是中国读者现在讨论的核心内容:为什么要读这套日本人写的中国通史。该卷涉及汉学家们对中国历史的认识和理解,具有很高的可读价值。日本讲谈社北京公司的副经理刘岳也同样表示可惜,希望未来有机会能把剩余的两卷也引进中国。
评分奥斯丁,她多真诚啊,多细腻,多么善于观察。她的使命完成了,把18世纪英国乡间的景物,中产阶级的思想世界的一部分无比精致的还原了,把伟大的工作成果——她的文字就此留在人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