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传:1873~1898

梁启超传:1873~189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其昌 著
图书标签:
  • 梁启超
  • 近代史
  • 人物传记
  • 清史
  • 思想史
  • 政治史
  • 文化史
  • 历史人物
  • 传记
  • 中国近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1095950
版次:1
商品编码:11784050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10-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23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梁启超执教清华时期得意弟子、历史学家吴其昌作品
  2.天津梁启超纪念馆 监制
  3.在民国版本(1944年)基础上增补作者相关文字
  4.特别收录海外回流珍贵历史图片及梁氏生前重要照片
  5.随书附赠《梁启超家书选》,品味梁家独特的育子之道

内容简介

  《梁启超传:1873~1898》为历史学家吴其昌为老师梁启超撰写的一部传记,贯穿了梁启超整个青年时期,涉及从梁启超出生到戊戌变法失败这二十五年间的中国历史。吴其昌在写法上秉承了其师梁启超著《李鸿章》时所开创的传记章法,“以一个伟大人物对于时代有特殊关系者为中心,将周围关系事实归纳其中,横的竖的,网罗无遗”,以故使得本书可供读者在了解梁启超事迹的同时深入理解相关历史背景,从而成为一部别致的“中国近代史”。

作者简介

  吴其昌(1904—1944),字子馨,号正厂,浙江嘉兴海宁县硖石镇人。历史学家。1925年考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从王国维治甲骨文、金文及古史,从梁启超治文化学术史及宋史,钻研不辍,时有著作发表,深得王、梁两先生器重。1928年任南开大学讲师,后任清华大学讲师,1932年任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后兼历史系主任。著有《殷墟书契解诂》《金文世族谱》《朱子著述考》《宋元明清学术史》等。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一世纪来中国的命运
——从鸦片战争至梁氏诞生的前夕
第一节 绪 说
第二节 梁氏生前中国一般的惨况
第三节 梁氏生前中国一般的教育状况
第四节 梁氏后来对于祖国命运的影响
第二章 亡国景象与维新初潮
——从梁氏诞生至戊戌政变
第五节 综 叙
第六节 亡国现象的种种
——梁氏生后的中国惨况
第七节 梁氏幼年的家庭生活及家乡环境
第八节 康梁会接
——关于思想、学术、政治的渊源
第九节 梁氏独立事业的开始
第三章 维新的失败与革命的成功
——自戊戌变法至梁氏亡命
第十节 促成戊戌变法的原因
第十一节 戊戌政变史剧的绘影
第十二节 政变失败原因的解析
附录
梁任公先生别录拾遗
梁任公先生晚年言行记
梁启超生平大事年表







精彩书摘

  孟子说“知人论世”,我们要知道一个人全部的事业,了解他全部的心境,欣赏他全部的风度,认识他全部的学问,然后才能公正地评判他生平的价值。所以我们要做这个人的传记,必须暂时把我的神魂,钻入这个人的时代,并立于这个人的环境,透视了这个人的情绪、性格,然后能作亲切有味的描写、客观无私的综述,并且才可成功一部鲜活的信史。
  中国这一百年来(1842—1943)的命运,真正是从乐土跌入了地狱,又从地狱爬回到乐土,一个四千年历史上从未有的大转折期。在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虽然内部已经空虚,但外表承乾嘉余荫,还是金光灿烨!《南京条约》以后,绑上第一条枷锁!割了第一块骨肉!以后一条一条的绑上无量数的枷锁;一块一块的割了无量数的骨肉!受着这样“凌迟”的惨刑,简直堕入地狱的底层,最惨痛苦楚的时期,正在这一百年的中间。自甲午(1894)中日之战,至庚子(1900)联军之役,那时瓜分的酷刑,已为全世界所宣判定了。稍有血性的国民,都想蹈东海而自杀;陈天华就是著名的代表之一。梁启超,正是生长在这个最黑暗地狱底层的有血有泪有志气的一位满身创伤的青年。他也屡次想跳海而死,但他坚决地相信中国必然不亡,并且断然复兴,所以他在全然无望之中,挣扎奋斗。但是,可怜他到死,始终不见义师统一中华。他是在黑暗地狱中过了一生的“盲鱼”!虽然他的心是不盲的。别人我不知道,使我而处在梁氏的时代,我恐怕要终日恸哭呕血而死了。
  ……

前言/序言

null



《梁启超传:1873~1898》——一部激荡时代的思想史诗 本书所追溯的,是一段在中国近代史上波澜壮阔的二十五年。它并非简单地描摹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轨迹,而是深入肌理,探寻一个“青年中国”的孕育与萌动。1873年,一个时代的序曲刚刚奏响,而1898年,则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猝然跌落,一个新纪元的曙光初露。在这短短的二十五年间,梁启超,这位集哲学家、史学家、政治家、文学家于一身的巨人,如何从一个饱读诗书的少年,蜕变成影响中国思想走向的巨擘?他又如何在一个积贫积弱、列强环伺的国度里,燃起救亡图存的熊熊烈火? 《梁启超传:1873~1898》所聚焦的,正是梁启超人生中最具活力、最具探索性、最具革命性的一个阶段。从他呱呱坠地,沐浴着岭南风雨,到在故乡接受传统的儒家教育,打下深厚的国学根基;从他少年时代就显露出的惊人天赋,到他与康有为相遇,共同投身于轰轰烈烈的“公车上书”;从他参与戊戌变法,经历“百日维新”的短暂辉煌,到最终目睹变法的功败垂成,忍辱负重,远走他乡。这每一个节点,都如同历史洪流中的礁石,激荡出思想的浪花,塑造着一个时代的命运。 少年心事与思想启蒙:在传统与变法之间 梁启超的童年与少年时代,是在一个古老文明的余晖中度过的。1873年的中国,依旧笼罩在传统的儒家文化之中,科举制度是衡量人才、通往仕途的唯一圭臬。然而,在这一看似稳固的格局之下,暗流涌动。西方的坚船利炮已经叩开了国门,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本书将细致地描绘梁启超早年的成长环境。他的家庭教育,尤其是其父亲梁济川的影响,为他奠定了坚实的国学基础。他如何在童年便展现出过人的聪慧与记忆力?他又是如何在经史子集中汲取养分,为日后宏大的思想体系打下基石?这段时期的梁启超,无疑是传统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但他与生俱来的敏锐观察力,却让他开始对周遭的世界产生更深的疑问。 故事将聚焦于他与康有为的相遇。正是这次相遇,如同点燃干柴的火星,彻底改变了梁启超的人生轨迹。康有为,这位被誉为“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第一人”的革命者,以其激进的变法思想,打开了梁启超思想的大门。本书将深入探讨梁启超是如何在康有为的影响下,从一个传统的儒生,逐渐转变为一位积极倡导变法维新的改革者。他们一起研读《孔子改制考》,共同探索“三世说”,将中国历史的宏大叙事与现实的民族危机紧密结合。 “公车上书”,这一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无疑是本书浓墨重彩的篇章。我们将还原当时紧张而激昂的氛围:无数的读书人,怀揣着满腔的报国热情,聚集在都察院外,以一篇篇慷慨激昂的文章,表达对国家危亡的担忧,以及对变法图强的急切呼唤。梁启超作为其中最年轻、也最活跃的参与者之一,他的激进言论和文章,是如何在这场运动中发挥作用的?他又是如何在这场集体行动中,进一步坚定自己变法救国的信念? 戊戌变法:短暂的辉煌与深刻的教训 1898年的“百日维新”,是这段历史中最璀璨也最令人扼腕的时刻。本书将带领读者,重回那个风云激荡的六月。光绪皇帝,这位年轻的君主,在内忧外患的压力下,终于下定决心,颁布了一系列改革诏令。梁启超,作为新政的积极推动者,又是如何参与到这场改革之中?他被委以重任,创办《时务报》,又为何能迅速将其打造成影响全国的舆论阵地? 《时务报》的创办与发展,本身就是一部思想启蒙的生动教材。梁启超在报纸上发表了大量鼓吹变法、批评时弊的文章,他的文字如刀似剑,锋利无比,直指人心。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国人介绍西方的新思想、新学说,如“民权”、“自由”、“平等”,这些在当时听来如同天方夜谭的词汇,在他的笔下,却化为了改变中国未来的希望。本书将精选并分析梁启超在《时务报》上的代表性文章,展现他如何通过文字,唤醒国人的民族意识,推动社会进步。 然而,历史的车轮并未因一时的改革而转向。保守势力的反扑,慈禧太后的垂帘听政,使得“百日维新”如同昙花一现,迅速凋零。本书将详细勾勒出变法失败的残酷现实:从“戊戌政变”的仓促发动,到六君子被捕遇害,再到变法措施的迅速废止。梁启超,这位曾经的改革者,又是如何在巨大的政治漩涡中,险象环生地逃离险境? 流亡岁月与思想的深化:在异国他乡的呐喊 “戊戌政变”的失败,标志着梁启超政治生涯的一次重大挫折,但也正是这段流亡的经历,为他日后的思想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野。本书将跟随梁启超的足迹,踏上他流亡日本的道路。在异国他乡,他并没有因此沉沦,反而以更加坚定的决心,继续他的救国事业。 在日本,他继续创办报刊,如《清议报》、《新民丛报》,这些报刊成为了他继续传播新思想、批判时政的重要平台。在更广阔的世界视野下,他开始深入研究西方的政治制度、哲学思想,并将这些知识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他开始思考,中国为何落后?如何才能真正实现富国强兵? 本书将重点关注梁启超在流亡期间的思想转变。他如何从一个单纯的改良主义者,逐渐走向更加深刻的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的思考?他如何批判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同时又如何继承和发扬其精华?他提出的“新民”思想,又是如何为当时的中国社会注入新的活力?他对于国家、民族、国民的深刻反思,又为后来的辛亥革命提供了怎样的思想基础? 不仅仅是历史人物,更是时代精神的缩影 《梁启超传:1873~1898》所呈现的,不仅仅是梁启超个人的成长历程,更是那个时代中国知识分子集体命运的缩影。他们是时代的弄潮儿,也是时代的牺牲品。他们怀揣着改变中国的梦想,却不得不面对根深蒂固的传统势力和虎视眈眈的外部列强。 本书将致力于以生动详实的史料,细腻的人物刻画,以及宏大的历史叙事,带领读者穿越时空,亲身感受那个波诡云谲、充满变革的时代。我们不仅将看到梁启超如何学习、如何思考、如何行动,更将看到他如何经历挫折,如何承受痛苦,如何始终保持着对民族复兴的坚定信念。 读完这本书,您将不仅仅了解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更将理解一段深刻的历史,理解中国近代化进程中,那些激荡人心的思想斗争和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这段二十五年的岁月,是梁启超思想萌发、成长、成熟的关键时期,它为他日后在中国思想史上的辉煌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我们理解今日中国,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视角。它是一曲献给那个时代,献给所有为民族命运奋斗过的先驱者的壮丽赞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仿佛我就是那个时代的一位旁观者,亲眼目睹了梁启超先生的成长历程。书中的文字,时而激昂,时而沉思,恰如其分地捕捉到了那个时代特有的氛围。我感受到了梁启超先生身上那种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那种“少年强则国强”的远见卓识。特别是书中对他早期的一些文章、奏折的分析,让我看到了他思想的锋芒和勇于直言的精神。他并非一开始就站在改革的最前沿,但他的思考,他的文字,无疑为后来的变革播下了火种。我喜欢这种不落俗套的讲述方式,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试图去解读人物的内心世界,去挖掘他行为背后的动机。这本书让我对梁启超先生的认识,不再停留在标签化的印象中,而是看到了一个更立体、更鲜活、更具人文关怀的梁启超。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体验,就像是在品味一杯陈年的佳酿,初尝时或许有些微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那醇厚的滋味便在舌尖缓缓散开,回味无穷。它并没有选择用跌宕起伏的情节来吸引眼球,而是以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将梁启超先生早年的生活轨迹呈现在读者面前。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每一个细节上的用心,无论是对于他出生地的风土人情的描绘,还是对他家庭教育的细致呈现,都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鲜活的梁启超。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梁启超少年时期求学经历的描写,那些寒窗苦读的场景,那些与老师、同学之间的互动,都让我看到了他日后成为一代巨匠的种子。他对于知识的渴求,对于国家命运的忧虑,似乎在那个时候就已经埋下了伏笔。这本书让我明白,任何一个伟大的成就,都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建立在日复一日的积累和对时代风云的深刻洞察之上的。它让我更加理解了“厚积薄发”的含义,也让我对梁启超先生的早期思想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深沉的墨绿色背景,点缀着几缕泛黄的古朴纹饰,仿佛将人瞬间拉回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书名“梁启超传:1873~1898”几个字,字体古朴又不失力量,静静地陈列在中央。我是一个对近代史,尤其是对那些塑造了我们当下中国的人物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梁启超这个名字,在我脑海里一直是一个模糊而又充满魅力的形象——他是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然而,对于他生命中最初的这二十五年,尤其是1873年到1898年这段至关重要的时期,我了解得并不深入。这段时间,正是他从一个懵懂少年成长为一位备受瞩目、思想深刻的改革家的关键时期。我特别好奇,究竟是什么样的经历,什么样的思想启蒙,什么样的社会环境,孕育出了这样一个伟大的灵魂?他在这段时期经历了哪些挑战?又有哪些闪光的思想火花?这本书的出现,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大门,让我有机会去细致地梳理和理解,这位伟大的先行者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历史舞台中央的。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书页,跟随他的足迹,去感受那个时代的脉搏,去探寻他思想的源头。

评分

我承认,一开始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值并不是特别高,因为“传记”这类书籍,我总觉得会有些枯燥乏味。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并没有采取流水账式的叙述,而是非常有技巧地将梁启超先生早期的思想发展过程,融入到他的人生经历之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他如何接触到西方思想,如何开始思考中国的前途命运的部分。我能看到他从一个深受传统儒家思想影响的学子,逐渐吸收新的理念,并开始形成自己独立的思考。这种思想上的蜕变过程,被描绘得既真实又具有启发性。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述梁启超先生的思想转变时,所引用的史料和旁征博引的论证方式。这让我感觉,我不仅仅是在阅读一个故事,更是在进行一场深刻的思想对话。它让我看到了一个青年思想家如何在时代的风潮中,不断质疑、不断探索,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地方,在于它对历史背景的还原度。1873年到1898年,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其特殊的时期,充满了变革的暗流涌动,也伴随着旧秩序的摇摇欲坠。作者并没有将梁启超先生孤立地放在历史的舞台上,而是将他置于那个时代的洪流之中,细致地展现了他如何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我仿佛看到了清末社会动荡不安的景象,听到了洋务运动的轰轰烈烈,也感受到了西方思想传入的冲击。梁启超先生的成长,与那个时代的变革紧密相连。他的思想,他的行动,无不是对时代的回应。书中对当时的一些重要事件,比如甲午海战的失败,对梁启超思想转变的影响,都做了深入的剖析。这让我不仅仅是在读一个人的传记,更是在重温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我能清晰地感受到,梁启超先生是如何在时代的巨变中,不断学习、不断反思,最终成为一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思想家和改革家的。

评分

还行吧,囤书。还行吧,囤书。还行吧,囤书。

评分

很好的书 不错不错的 赞赞的

评分

梁启超一生思想变化甚巨,甚至有些是前后矛盾的。但在那样一个激变的时代,梁启超能够不断地破“我执”、破“他执”、破固定点,不断地向真理靠近。在他与时俱进的思想变化直线,一定有一个坚强的“定海神针”,我认为就是他深厚的修身本领。

评分

和君商学推荐书目单,值得一读!和君商学推荐书目单,值得一读!和君商学推荐书目单,值得一读!和君商学推荐书目单,值得一读!和君商学推荐书目单,值得一读!

评分

这书真的很不错呦,果断买回!!!

评分

正如梁启超提醒“近来国中青年界很习闻的一句话,就是‘知识饥荒’,却不晓得还有一个顶要紧的‘精神饥荒’在那边。人们“不知道精神生活完全,而后多的知识才是有用,苟无精神生活的人,为社会计为个人计,都是知识少装一点为好。”所以他说:“为学的首要,是救精神饥荒。”此段话今日再读,虽过去已百年,仍觉震撼。今天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同时,精神饥荒却与日俱增。而梁先生不仅提出问题,更给出了疗救精神饥荒的方法。他回首一指,在东方——中国与印度。他说“东方的学问,以精神为出发点;西方的学问,以物质为出发点。救知识饥荒,在西方找材料,救精神饥荒,在东方找材料”。

评分

看,还没有看完

评分

很好的书,值得阅读,一如既往地支持京东!

评分

很薄的一本,定价这么贵,送货快,早上下单下午就送到了,慢慢看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