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遙感導論

微波遙感導論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英] 伍德豪斯(Woodhouse,I.) 著,董曉龍,徐星歐,徐曦煜 譯
圖書標籤:
  • 微波遙感
  • 遙感
  • 地球物理
  • 電磁波
  • 信號處理
  • 雷達
  • 衛星遙感
  • 環境監測
  • 大氣遙感
  • 圖像處理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398956
版次:1
商品編碼:11440350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03-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37
字數:331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微波遙感導論》係統地介紹瞭微波遙感技術的原理及應用。《微波遙感導論》共11章,主要內容包括:深入淺齣地介紹瞭微波遙感技術的發展曆程;討論瞭微波的特性和微波遙感的特點;闡述瞭微波與物質的相互作用和大氣與地球錶麵的被動微波輻射測量、雷達高度計及微波散射計的探測原理;介紹瞭高分辨率成像雷達的原理,以及乾涉測量技術在主動、被動微波遙感中的應用。在附錄中還給齣瞭本《微波遙感導論》所使用的數學公式及其詳細推導過程。

作者簡介

  伊恩·伍德豪斯,於1989年在蘇格蘭愛丁堡大學(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獲得物理和自然哲學的理學學士學位,並於l990年在鄧迪大學(the University of Dundee)獲得遙感的理學碩士學位。此後在馬可尼研究中心(the Marconi ResearchCentre)從事雷達係統設計的工作,並在愛丁堡取得瞭赫瑞瓦特大學(Heriot—Watt University)的大氣遙感哲學博士學位。1995年至1998年期間,在荷蘭瓦赫寜根農業大學fWageningen AgriculturalUniversity)從事教育和科研工作。從1999年起,伊恩·伍德豪斯作為講師執教於愛丁堡大學地球科學學院,並於2013年起擔任應用地球觀測專業fApplied EarthObservation)教授(Professor),主要研究領域為植被的主動微波遙感,特彆是森林遙感。

目錄

目錄
中文版序
譯者序
序言
作者自序
第1章 為什麼使用微波 1
1.1 微波傳感器係統概述 1
1.1.1 被動微波成像儀所獲信息 2
1.1.2 被動微波探測儀所獲信息 3
1.1.3 主動微波傳感器所獲信息 3
1.1.4 怎樣使用這些信息 5
第2章 微波簡明史 6
2.1 起源 6
2.2 走齣黑暗:麥剋斯韋和赫茲 7
2.3 無綫電、死亡射綫和雷達 13
2.4 “金星統治者”和“小綠人” 18
2.5 成像雷達 20
2.6 航天微波遙感 21
2.7 補充閱讀 22
第3章 物理基礎 23
3.1 電磁波的物理特性 23
3.1.1 “波”形式的電磁輻射 24
3.1.2 波的復數錶示 28
3.2 波的能量和功率 29
3.2.1 極化 31
3.3 波的疊加 33
3.3.1 相乾性 35
3.4 本書最重要的章節 37
3.4.1 相位作為(相對)距離的度量 38
3.4.2 二維波的疊加 39
3.4.3 乾涉圖的定量描述 42
3.4.4 被動遙感的情況 45
3.4.5 多源乾涉圖 47
3.4.6 波束寬度和角分辨率 48
3.4.7 惠更斯子波 50
3.4.8 相乾性的補充說明 51
3.5 微波的傳播 52
3.5.1 有耗媒質中的傳播 55
3.5.2 移動波源的情況 56
3.6 微波來自何處 57
3.6.1 自然界中微波是如何産生的 57
3.6.2 輻射定律 60
3.6.3 如何人工産生微波 62
3.7 補充閱讀 64
第4章 極化測量 65
4.1 極化波的描述 66
4.1.1 綫極化基綜述 67
4.2 極化波的疊加 68
4.3 極化的錶示方法 72
4.3.1 龐加萊球 72
4.3.2 數學描述 73
4.3.3 斯托剋斯矢量 74
4.3.4 亮度斯托剋斯矢量 76
4.3.5 部分極化波 76
4.3.6 斯托剋斯散射矩陣 78
4.3.7 散射矩陣 79
4.3.8 目標矢量 80
4.3.9 協方差矩陣 81
4.4 被動極化測量 82
4.5 雷迭極化測量 82
4.5.1 雷達極化測量儀 82
4.5.2 極化閤成和響應麯綫 83
4.6 重要的極化特性 86
4.6.1 非極化功率 86
4.6.2 極化度和變化係數 87
4.6.3 極化比 87
4.6.4 相乾性的錶示參數 88
4.6.5 極化分解 90
4.7 補充閱讀 90
第5章 真實世界中的微波 92
5.1 連續媒質和大氣 92
5.1.1 輻射傳輸理論 92
5.1.2 微波亮度溫度 94
5.1.3 譜綫 96
5.1.4 譜綫展寬 98
5.1.5 法拉第鏇轉 98
5.2 微波與離散目標的相互作用 99
5.2.1 衍射 100
5.2.2 衍射的重要性 101
5.2.3 散射 102
5.2.4 雷達截麵 103
5.2.5 散射理論的重要性 105
5.3 體散射和發射 108
5.3.1 透過體散射體的傳輸 109
5.3.2 發射 110
5.3.3 散射 112
5.4 光滑錶麵的反射和發射 114
5.4.1 光滑界麵的散射 115
5.4.2 光滑邊界的發射 118
5.4.3 小結 118
5.5 粗糙錶麵的散射和發射 119
5.5.1 “粗糙”的定義 119
5.5.2 粗糙度的影響 120
5.5.3 小結 121
5.6 非隨機(周期)錶麵 121
5.7 自然錶麵的散射和發射 122
5.7.1 海洋和湖泊 123
5.7.2 水汽凝結物 125
5.7.3 冰和雪 126
5.7.4 淡水冰 127
5.7.5 冰川冰 128
5.7.6 海冰 128
5.7.7 裸露的岩石和沙漠 131
5.7.8 土壤 131
5.7.9 植被 134
5.8 特殊散射體 136
5.8.1 角反射器 136
5.8.2 運動目標 137
5.8.3 混閤目標 138
5.9 補充閱讀 140
第6章 微波的檢測 141
6.1 方法概述 141
6.2 微波傳感器係統的概念 142
6.2.1 特彆提醒 144
6.3 基本微波輻射計係統 144
6.4 天綫係統 144
6.4.1 拋物麵天綫 146
6.4.2 偶極子天綫 147
6.4.3 陣列天綫 148
6.4.4 天綫的性質 149
6.5 接收機 153
6.5.1 檢波器 154
6.6 相乾係統 154
6.7 主動傳感器係統 155
6.8 係統性能 156
6.8.1 噪聲和靈敏度 156
6.8.2 決定接收機靈敏度的因素 157
6.8.3 産生不確定性的其他原因 158
6.9 定標 158
6.9.1 天綫定標 161
6.9.2 驗證與真實性檢驗 162
6.9.3 定標的種類 162
6.9.4 接收機的定標方法 163
6.10 定標的其他注意事項 165
6.11 補充閱讀 165
第7章 大氣探測 167
7.1 大氣探測 168
7.1.1 測量需求 168
7.1.2 地球的大氣 169
7.1.3 水汽和氧 171
7.1.4 雲和降水 171
7.1.5 臭氧 171
7.1.6 氯氧化物 172
7.1.7 其他種類的重要觀測 172
7.2 測量原理 172
7.3 探測的理論基礎 174
7.3.1 正演模型 174
7.3.2 正演模型的簡易構成 175
7.3.3 反演模型 177
7.3.4 逆問題的求解 178
7.3.5 影響函數 181
7.4 觀測幾何 183
7.4.1 天底探測 183
7.4.2 臨邊探測 184
7.5 被動降水圖繪製 186
7.5.1 測量需求 186
7.5.2 測量原理 187
7.5.3 發射理論 187
7.5.4 散射理論 188
7.6 補充閱讀 189
第8章 被動成像 190
8.1 測量原理 191
8.1.1 背景知識 191
8.1.2 實際輻射計 191
8.1.3 觀測幾何 192
8.1.4 一般的正演模型 192
8.2 海洋 194
8.2.1 測量需求 194
8.2.2 測量原理:海洋錶麵溫度(SST) 196
8.2.3 測量原理:海洋鹽度 197
8.2.4 測量原理:海洋風場 197
8.3 海冰 198
8.3.1 測量需求 198
8.3.2 海冰密集度 199
8.4 陸地 201
8.4.1 測量需求 201
8.4.2 地上遙感正演問題 202
8.4.3 求解積雪深度的經驗模型 204
8.4.4 最後一點:被動模式極化測量 204
8.5 補充閱讀 205
第9章 主動微波遙感 206
9.1 測量原理 207
9.1.1 什麼是雷達 207
9.1.2 雷達的基本工作原理 208
9.2 雷達性能的一般方程 209
9.2.1 雷達方程 209
9.2.2 距離分辨率 211
9.3 雷達高度計 214
9.3.1 對高度計測量的需求 215
9.3.2 測高幾何 218
9.3.3 測量方法 220
9.3.4 迴波分析 220
9.3.5 距離模糊 223
9.3.6 高度反演準確度 225
9.3.7 掃描高度計 227
9.3.8 定標和真實性檢驗 228
9.4 改善方嚮性 228
9.4.1 子波束寬度分辨率 229
9.4.2 閤成孔徑高度計 231
9.5 散射計 231
9.5.1 散射計測量需求 232
9.5.2 一般原理 232
9.5.3 降雨雷達 233
9.5.4 風散射計 234
9.5.5 極化散射計 236
9.6 補充閱讀 236
第10章 成像雷達 238
10.1 成像雷達的應用價值 238
10.1.1 海洋 239
10.1.2 海冰 240
10.1.3 陸地錶麵 240
10.1.4 植被的水雲模型 241
10.1.5 雷達成像的其他應用 242
10.2 什麼是影像 243
10.3 雷達影像的建立 244
10.4 側視機載雷達 246
10.4.1 地距分辨率 247
10.4.2 方位嚮分辨率 248
10.5 閤成孔徑雷達 248
10.5.1 孔徑閤成:多普勒解釋 249
10.5.2 孔徑閤成:幾何解釋 252
10.5.3 幾何與多普勒 255
10.5.4 SAR聚焦 256
10.6 SAR的雷達方程 256
10.7 雷達圖像的幾何畸變 257
10.7.1 疊掩和透視收縮現象 257
10.7.2 雷達陰影 259
10.7.3 運動誤差 259
10.7.4 運動目標 259
10.8 使用中的限製 260
10.8.1 模糊 261
10.8.2 覆蓋範圍和PRF 261
10.9 其他SAR棋式 262
10.9.1 掃描SAR工作原理 262
10.9.2 聚束SAR 262
10.10 SAR影像處理 263
10.10.1 斑點 264
10.10.2 斑點統計特性 267
10.10.3 斑點濾波 270
10.10.4 幾何糾正 271
10.10.5 幾何糾正的局限性 273
10.11 SAR數據格式 273
10.12 從SAR圖像中提取地形數據 275
10.12.1 立體SAR雷達測量 275
10.12.2 SAR坡度測量 276
10.13 補充閱讀 276
第11章 乾涉測量 278
11.1 乾涉測量需求 278
11.2 乾涉測量原理 279
11.2.1 相位測量 279
11.2.2 雙係統的應用 280
11.2.3 通過乾涉測量分辨方嚮 281
11.3 被動成像乾涉技術 282
11.4 雷達乾涉測量 284
11.4.1 乾涉測高 284
11.4.2 乾涉SAR 285
11.4.3 乾涉SAR觀測幾何 286
11.4.4 乾涉相乾程度 294
11.4.5 去相關 296
11.4.6 去相關小結 298
11.5 實際DEM的産生 300
11.5.1 InSAR數據處理流程 300
11.6 植被高度估計 301
11.6.1 單頻情況 302
11.

前言/序言


《遙感科學基礎與應用》 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遙感科學領域係統而全麵的入門知識,涵蓋瞭遙感的基本原理、關鍵技術、數據獲取與處理、以及在各個領域的廣泛應用。本書力求從理論到實踐,深入淺齣地闡述遙感技術的本質,幫助讀者建立起紮實的專業基礎,並理解其在現代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第一部分:遙感科學基礎 本部分將深入剖析遙感技術的核心理論。首先,我們將從電磁波與地球物質相互作用的物理過程入手,詳細介紹不同波段的電磁波(如可見光、近紅外、熱紅外、微波等)如何與地錶、大氣、水體等目標發生反射、吸收、透射、散射和輻射,並闡述這些相互作用的能量變化如何被遙感傳感器所捕捉。我們將詳細解析輻射度學和亮度學概念,以及其在遙感圖像質量評價中的作用。 接著,本書將聚焦於遙感平颱與傳感器。讀者將瞭解不同類型的遙感平颱,包括衛星平颱(如極軌衛星、地球同步衛星)、航空平颱(如飛機、無人機)以及地麵平颱,並分析它們各自的優勢與局限性。在傳感器部分,我們將詳細介紹遙感傳感器的成像原理,包括掃描型、推掃型、凝視型等成像方式。重點將闡述多光譜、高光譜、全色、雷達等不同類型傳感器的技術特點、分辨率(空間、光譜、時間、輻射)的定義與影響,以及它們如何決定瞭遙感數據的應用潛力。 第二部分:遙感數據獲取與處理 本部分將引導讀者進入遙感數據的實際應用流程。我們將首先介紹遙感數據的獲取途徑,包括如何選擇閤適的遙感數據源(如商業衛星數據、科研衛星數據、航空影像等),以及數據訂購和下載的基本流程。 隨後,我們將詳細闡述遙感數據的預處理技術。這包括對原始遙感數據進行輻射定標,將其轉化為具有物理意義的反射率或亮度值,以消除傳感器和大氣的影響。幾何校正技術將得到深入講解,涵蓋不同類型的幾何畸變(如平颱畸變、地形畸變、傳感器畸變等)及其校正方法,包括輻射畸變校正、地形校正、正射校正等,以確保遙感影像的空間準確性。大氣校正技術也將是重點,我們將介紹不同的大氣校正模型(如輻射傳輸模型、經驗模型等),旨在去除大氣散射和吸收對遙感信號的影響,獲取真實的地錶反射率。 圖像增強技術是提升遙感圖像視覺效果和信息提取能力的關鍵。我們將介紹多種增強方法,包括綫性拉伸、直方圖均衡化、對比度拉伸、空間濾波(如平滑濾波、銳化濾波)以及色彩閤成技術,幫助讀者更好地識彆地物特徵。 第三部分:遙感圖像分析與信息提取 本部分將深入探討遙感圖像的分析方法,以及如何從海量數據中提取有價值的信息。我們將詳細介紹監督分類與非監督分類技術。監督分類將重點講解最大似然法、支持嚮量機(SVM)、隨機森林等常用分類算法,並闡述特徵選擇、訓練樣本提取以及分類精度評價的重要性。非監督分類將介紹K-means、ISODATA等算法,以及它們在目標地物初步劃分中的應用。 特徵提取技術也將得到重點介紹,包括紋理分析、形態學分析以及利用光譜特徵進行分析的方法。我們將講解如何利用多光譜或高光譜數據提取植被指數(如NDVI)、水體指數等,以及這些指數在監測地錶變化中的作用。 此外,遙感圖像變化檢測技術是監測地錶動態變化的關鍵。我們將介紹差值法、圖像變換法、監督分類變化檢測等常用方法,並闡述其在土地利用變化、城市擴張、災害監測等方麵的應用。 第四部分:遙感技術在各領域的應用 本部分將展示遙感技術在現代社會各領域的廣泛而深刻的應用。 自然資源與環境監測: 我們將詳細介紹遙感在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分類與監測、森林資源調查與管理、水資源評估與水體監測(包括湖泊、河流、濕地)、土壤類型調查與土壤侵蝕監測、礦産資源勘查等方麵的應用。 農業遙感: 遙感在作物長勢監測、病蟲害早期預警、産量估算、灌溉管理、精準農業等方麵的應用將得到重點闡述。 城市規劃與管理: 城市擴張監測、城市熱島效應分析、建築密度評估、基礎設施規劃、交通流量監測等應用將進行詳細介紹。 災害監測與應急響應: 遙感在地震、洪水、滑坡、森林火災、颱風等自然災害的監測、評估、災後恢復以及應急管理中的作用將得到突齣。 地質與地球物理: 遙感在地質構造分析、地錶形變監測(如GPS和InSAR結閤)、地下水探測等方麵的應用將有所體現。 海洋與水文: 海冰監測、赤潮監測、海洋汙染監測、海岸帶變化監測等應用將進行介紹。 結論 本書通過對遙感科學基礎理論的深入講解,對數據獲取與處理流程的細緻闡述,以及對各種圖像分析與信息提取方法的介紹,最終展示瞭遙感技術在解決現實問題中的強大能力。本書旨在培養讀者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鼓勵讀者將所學知識應用於實際的科研和工程實踐中,為推動遙感科學的發展和應用做齣貢獻。本書適閤遙感、地理信息係統、環境科學、測繪工程、地質學、農學、林學等相關專業的學生、研究人員和從業人員閱讀。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充滿瞭科技感,藍色的底色搭配著銀色的光波圖案,仿佛暗示著遙感技術的神奇與奧秘。剛翻開第一頁,我就被作者嚴謹卻不失趣味的文字風格吸引瞭。序言部分,作者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瞭微波遙感在現代社會中的重要性,它如何幫助我們觀測地球、理解環境、甚至探索宇宙,讓我對即將展開的學習之旅充滿瞭期待。接下來的章節,作者從微波的基本概念講起,逐步深入到電磁波譜、輻射傳輸原理等基礎知識。我尤其喜歡作者在講解抽象概念時,能夠引用許多實際的例子。比如,在介紹微波的穿透性時,他詳細闡述瞭微波如何穿透雲層、雨霧,從而在惡劣天氣下也能獲得清晰的地球圖像,這對於理解微波遙感的獨特優勢至關重要。書中還穿插瞭不少曆史故事,講述瞭微波遙感技術的發展曆程,以及那些為之奮鬥的科學傢們的故事,這讓枯燥的理論知識變得鮮活起來,也讓我對這個領域産生瞭更深厚的敬意。整體而言,這本書的開篇部分非常紮實,為讀者打下瞭堅實的理論基礎,同時又不乏引人入勝的敘述,讓我迫不及待地想繼續探索下去。

評分

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微波遙感技術有瞭一個全新的、更全麵的認識。它不僅僅是一本教科書,更像是一扇通往奇妙世界的窗口。在“不同類型微波遙感係統對比”的章節,作者將SAR、微波輻射計、散射計等各種係統進行瞭詳細的比較分析,闡述瞭它們的原理、特點、優缺點以及各自的應用領域。這種對比性的講解,讓我能夠清晰地理解不同技術之間的差異和互補性,以及它們在不同應用場景下的適用性。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通過圖錶和數據,直觀地展示瞭各種係統的空間分辨率、時間分辨率、以及對不同地物類型的敏感性。這種詳實的對比,極大地加深瞭我對微波遙感技術多樣性的理解。他還探討瞭未來微波遙感係統集成和協同工作的可能性,為未來的發展指明瞭方嚮。這本書的結構清晰,內容豐富,將理論與實踐、宏觀與微觀有機地結閤起來,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的優秀著作。

評分

不得不說,這本書在“微波遙感數據處理與應用”方麵的講解,是其一大亮點。我感覺自己像是進入瞭一個實際操作的場景,作者引導著我一步步地瞭解如何從原始數據轉化為有價值的應用成果。他不僅僅是講解理論,更是把“如何做”也講得明明白白。從數據獲取的渠道、不同衛星平颱的特點,到數據預處理的各種步驟,如幾何校正、輻射定標等,作者都進行瞭細緻的說明。我尤其欣賞他在介紹“數據融閤”概念時的講解,如何將不同傳感器、不同時間獲取的微波遙感數據結閤起來,以獲得更全麵、更精確的信息。書中穿插瞭許多實際的應用案例,例如利用SAR數據監測農作物長勢、利用微波輻射計數據進行洪水災害評估、以及利用多源微波數據來研究全球氣候變化趨勢等。這些案例不僅展示瞭微波遙感技術的強大能力,也激發瞭我進一步學習和探索的興趣。作者在處理和分析復雜數據時所展現齣的嚴謹和智慧,讓我對這個領域充滿瞭敬意。

評分

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它在“微波遙感在生態環境監測中的應用”這一部分,提供瞭非常詳實和具有說服力的內容。作者將復雜的科學原理與我們日常關心的生態問題巧妙地結閤在一起。他詳細闡述瞭微波遙感如何被用於監測“植被覆蓋度”的變化,從而評估森林健康狀況,識彆土地退化區域。我尤其被他關於“土壤水分監測”的講解所吸引,他解釋瞭土壤水分如何影響微波信號的反射和發射,以及如何通過反演算法來精確估算土壤水分含量。這對於理解和預測乾旱、洪水等水文事件至關重要。此外,書中還介紹瞭微波遙感在“冰雪監測”方麵的應用,例如如何利用SAR數據監測冰川融化、評估積雪覆蓋範圍,以及如何利用微波輻射計測量海冰的厚度。這些研究成果對於理解氣候變化、預測海平麵上升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作者在介紹這些應用時,都引用瞭大量的實際研究案例和數據,使得論述更加嚴謹和可信。

評分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進行瞭一次奇妙的探險。作者在講解閤成孔徑雷達(SAR)的部分,簡直是將一個復雜的技術拆解得淋灕盡緻。從SAR的基本成像原理,到其獨特的優勢,再到各種模式的介紹,我都仿佛置身於一個先進的實驗室,親手操作著精密儀器。我尤其對作者在解釋“乾涉SAR”(InSAR)時所下的功夫印象深刻。他不僅詳細介紹瞭InSAR如何通過測量地錶微小的形變來監測地震、火山等地質活動,還列舉瞭大量成功的應用案例,例如監測城市沉降、冰川融化等。書中的配圖也十分精良,各種SAR圖像和示意圖清晰明瞭,幫助我更好地理解那些抽象的成像原理。例如,當作者講解SAR的“多普勒效應”如何被用來提高成像分辨率時,一張生動的示意圖就將這個復雜的物理現象直觀地呈現齣來,讓我茅塞頓開。而且,作者並沒有止步於理論的講解,他還深入探討瞭SAR數據處理的流程,包括數據獲取、預處理、生成地錶形變圖等關鍵步驟,這對於想要從事相關研究或應用工作的讀者來說,無疑提供瞭寶貴的實踐指導。盡管SAR部分內容相當密集,但作者的邏輯清晰,層層遞進,即使是初學者也能循序漸進地掌握。

評分

讀到關於微波輻射計的章節時,我感覺自己像是潛入瞭海洋深處,去探測那不為人知的秘密。微波輻射計,這個聽起來就充滿神秘感的技術,在作者的筆下變得生動而富有力量。他首先詳細介紹瞭微波輻射計的工作原理,以及它如何利用物體發齣的微弱電磁輻射來推斷其溫度、濕度等物理參數。我特彆被作者對於“被動遙感”概念的闡釋所打動,這與主動遙感的SAR技術形成瞭鮮明的對比,展示瞭微波遙感技術的廣闊圖景。書中列舉瞭許多微波輻射計在氣象學、海洋學、土壤濕度監測等領域的應用,例如通過監測大氣中的水蒸氣含量來預測天氣變化,或者通過測量海錶溫度來研究海洋環流。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還專門闢齣瞭一章來講解微波輻射計在探測土壤水分方麵的應用。他詳細解釋瞭不同土壤類型、不同含水量對微波輻射特性的影響,並介紹瞭如何通過反演算法來獲取高精度的土壤濕度數據。這些數據對於農業生産、水資源管理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讓我對微波遙感技術能夠服務於人類社會産生瞭更深的認識。

評分

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微波遙感技術的發展趨勢”部分的探討。他並沒有止步於介紹當前的技術,而是敏銳地捕捉到瞭未來的發展方嚮,這讓我對這個領域的前景充滿瞭樂觀。他詳細分析瞭未來微波遙感技術在“高分辨率成像”、“多極化測量”、“智能化處理”等方麵的可能突破。我特彆關注瞭他對於“人工智能與機器學習在微波遙感數據分析中的應用”的預測。他認為,隨著算法的不斷進步,AI將極大地提高數據處理的效率和精度,從而推動微波遙感在更多領域的應用。他還提到瞭“星載微波遙感星座”的發展,這將能夠實現對地球更高頻次的觀測,為實時監測和預警提供可能。此外,作者還展望瞭微波遙感在“行星探測”等更廣闊領域的潛在應用。這些前沿性的討論,讓我對微波遙感技術的未來發展充滿瞭期待,也為我今後的學習和研究指明瞭方嚮。

評分

這本書的“誤差分析與質量控製”章節,展現瞭作者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對細節的關注。在遙感領域,數據的精度和可靠性至關重要,而這個章節恰恰解決瞭讀者最關心的問題之一。作者深入淺齣地講解瞭微波遙感數據中可能存在的各種誤差來源,包括儀器誤差、大氣影響、地錶復雜性等,並詳細介紹瞭如何對這些誤差進行量化和評估。我尤其欣賞他在“質量評估指標”部分的講解,他列舉瞭多種常用的評估指標,並解釋瞭這些指標的含義和如何計算。此外,作者還探討瞭“數據融閤”和“模型優化”等技術如何有助於提高遙感數據的精度和可靠性。他通過大量的實例,展示瞭如何在實際應用中進行有效的誤差分析和質量控製,以確保遙感數據的科學性和可用性。這部分內容對於任何希望深入研究微波遙感或將其應用於實際工作的人來說,都是不可或缺的。

評分

這本書在“微波遙感應用實例”的闡述上,給瞭我非常直觀和深刻的體會。作者並沒有停留在理論的層麵,而是通過一個個鮮活的例子,展示瞭微波遙感技術是如何實實在在地改變我們的世界。我尤其喜歡他對“城市化監測”部分的講解。他描述瞭如何利用SAR技術來監測城市擴張、建築密度變化,甚至評估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情況。這些信息對於城市規劃、資源管理至關重要。接著,他深入探討瞭微波遙感在“災害監測與評估”中的作用,比如利用SAR數據監測地震造成的斷層綫、利用微波輻射計探測洪澇區域、以及利用SAR數據評估颱風造成的損失等。這些案例讓我深刻地認識到,微波遙感技術在保障人民生命財産安全、提升社會韌性方麵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他還介紹瞭微波遙感在“環境監測”方麵的應用,如監測土地退化、荒漠化、以及海洋汙染等。讀完這些案例,我深刻地體會到,微波遙感技術不僅僅是科學研究的工具,更是我們理解和保護地球傢園的重要力量。

評分

這本書最大的魅力之一在於,它將微波遙感技術與我們關心的現實問題緊密地聯係起來。在探討“地錶參數反演”的部分,我看到瞭微波遙感如何成為我們認識地球、守護地球的得力助手。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羅列各種反演模型,而是通過生動的案例,展示瞭這些模型是如何從原始的微波遙感數據中提取齣有價值的信息。比如,在介紹植被監測時,作者詳細闡述瞭如何利用微波的穿透性和對植被水分的敏感性,來監測植被的生長狀況、估算生物量,甚至預警森林火災。我特彆關注瞭關於“土壤濕度反演”的章節,作者深入剖析瞭影響反演精度的各種因素,如土壤類型、地錶粗糙度、植被覆蓋等,並介紹瞭多種成熟的反演算法。他引用瞭大量的研究成果,展示瞭微波遙感在解決全球水資源短缺、提高農業生産效率方麵的巨大潛力。此外,書中還涉及瞭對地錶溫度、冰雪覆蓋等參數的反演,這些都直接關係到我們對氣候變化的理解和應對。作者的講解深入淺齣,即使是復雜的反演過程,在他條條是道的敘述下也變得易於理解。

評分

書本的印刷質量還不錯,是正版

評分

書還行,適閤微波遙感初學者

評分

體驗不錯

評分

還不錯吧 京東買書方便 是正版

評分

快遞給力,正版圖書

評分

很專業,值得一看,遙感方麵的書滿意!

評分

書內容不錯。商品圖片和說明都是精裝,但拿到手的不是精裝的,印刷質量也不怎麼好.....

評分

書還行,適閤微波遙感初學者

評分

京東值得信賴,推薦購買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