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正教育文集:给初为人师的女儿20条贴心建议》是作者于永正谈教育理念的随笔文章结集。这些随笔均短小精悍,文风亲切朴实。文章大部分发表于各大教育报刊,引起广泛反响。中小学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能从《于永正教育文集:给初为人师的女儿20条贴心建议》中能得到诸多启发。《于永正教育文集:给初为人师的女儿20条贴心建议》适合中小学教师培训与阅读。部分文章篇名:“把自己教成孩子——感悟教育”、“教育的两个名字”、“蹲下来看学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于永正,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教育部“跨世纪名师工程”向全国推出的首位名师。1962年以来一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1985年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同年被徐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1995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教育部召开“于永正语文教学方法研讨会”,推广其“五重”(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教学法。2001年被评为“江苏省劳动模范”。2002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2013年,经江苏省教育厅批准,徐州市成立于永正语文教学研究所。
从1984年至今,于永正老师应邀到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港澳地区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作学术报告2000多场次,上公开课3000余次,发表文章百余篇,出版《于永正课堂教学教例与经验》《于永正语文教学精品录》《教海漫记》《于永正与五重教学》等多部著作。
如何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于老师用他的行动告诉我们:用童心润童心,用真情换真情,用行动推行动,用激励促成长!
——江苏凤凰母语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著名语文特级教师 孙景华
于永正老师的课能令我的心安静下来,让我赞叹再三。在漫不经心处,我看出他的一片匠心;在大开大合的格局中,有温婉的细腻让人感动;在平实的对话里,有一种沉色素朴的随喜之音。我想要从思想的、艺术的、学科的、心理的维度去剖析,却发现那是徒劳无功的,因为他的课是浑然天成的。
——全国劳动模范、著名特级教师、杭州市拱宸桥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 王崧舟
于永正取得成功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两个字,一个是“悟”,另一个是“做”。
所谓“悟”,就是他用心思考,求得明白;所谓“做”,就是他一直在努力。
自己的命运自己掌管。没有“悟”和“做”,于永正怎么能成为跨世纪名师?您若用心去“悟”,用力去“做”,也能成为未来的名师。
——南京师范大学特约研究员、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编委、著名特级教师
高林生
人生留痕——写在前面的话
第一辑
把自己教成孩子
给初为人师的女儿20条贴心建议
书本是理论,细节是艺术
经常露一手
换个说法和做法
“一鸟人林,百鸟压声”
让“南郭先生”销声匿迹
我教一年级
把自己教成孩子
童心不泯
学会和家长相处
经常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注入“兴奋剂”
“谁也说不准哪块云彩会下雨”
第二辑
教育的两个名字
教育的两个名字
回味教育
“教不严,师之惰”
艺术教育感言
让学生有点“艺术细胞”
交往
童年,应当是一首诗
绰号的故事
第三辑
蹲下来看学生
蹲下来看学生
教育,有时候很简单
无痕的教育
批评的艺术
跷起大拇指
纸条的魔力
堵截与疏导
他山石
一面认识自己的镜子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忍耐·宽容
第四辑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目中有人
教学——一门遗憾的艺术
教学,还有另一种语言
此时无声胜有声
老师,也是一本教科书
教学机智
听课
让我们的教学“增值”
把“发现”留给学生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
——我是怎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
爱屋及乌
——我是怎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二)
为儿童打开通往周围世界的窗口
——我是怎样激发儿童的观察兴趣的
后记
人生留痕
——写在前面的话
一
小时候想当画家。邻居家有四幅郑板桥画的竹、兰、菊、梅,每年春节才舍得挂出来,挂到正月十五,就收起来了。听着大人的品评,羡慕得不得了,心想,长大了,我也要当画家。于是天天画画儿,常常画得天昏地暗,废寝忘食。
读初中一年级时,在恩师李晓旭老师的激励下又想长大了当作家。读了神童作家刘绍棠写的中篇小说《运河的桨声》,佩服得五体投地,更坚定了当作家的信念,而且不一定等“长大”了。于是孜孜不倦地读书,苦思冥想地写作。
“文革”彻底粉碎了我的“作家梦”。但改革开放后,它“死灰复燃”,我继续操笔为文,只是不写小说、散文之类,而改写教育随笔和教学论文。心想,写什么不行,只要文章能见诸报端就成。
功夫不负有心人。1980 年第12 期《江苏教育》发表了我的第一篇教学论文《选材与命题》,同年同月,《徐州日报》发表了我的短篇小说《没脑子的人》。我把《选材与命题》的用稿通知书在衣兜里整整揣了一个星期,逢人便掏给人家看。
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我经常开玩笑说:“写,让我变成了一条猎狗,瞪大眼睛看世界,张开鼻孔嗅四周,竖起耳朵听动静。干什么呀?搜寻生活中的真、善、美呀!”是的,写,让我读书有了动力——看看人家是怎样看待教育、教学的?人家是怎样做的?人家是怎样研究学生的?人家又是怎样写的?读与写是“洗洁剂”,经常洗去自己头脑中的污垢;读与写也是“充电器”,不断为自己的大脑注入新的理念和动力。
总之,读与写是我教育、教学不断进步的双翼。读与写的过程,是不断肯定自己、激励自己的过程,同时也是不断反省自己、否定自己的过程。在这样一个往复循环的过程中,让自己的实践有了智慧,有了理性,使自己的路走得越来越正了,越来越直了。
感谢读、写的习惯。它充实了我的人生,成就了我的事业,并且让我的人生留痕。过去的事情,用文字凝固下来,就会成为“永久”,哪怕把它放在抽屉里。不写出来,终究只是一种记忆,而记忆不会长久。记忆一旦消失了,过去,就不复存在了。
人应当有追求,有抱负。虽然不一定都能如愿以偿,但为实现理想的付出,一定会收获充盈,会收获习惯,不至于“赤裸裸地来”、“赤裸裸地去”,最终两手空空。这样,至少对得起生我养我的父母,对得起教育我,并寄希望于我的老师。14 岁那年(1955 年),徐州京剧团招收文武场学员(即乐队学员,包括操琴、打锣鼓的),我独自一人,提了把胡琴去应试。没考上。但我对京戏、拉琴的兴趣丝毫未减。到了晚年,才体会到这一习惯给我带来的好处。对我来说,收获习惯,比收获“琴师”、“名角”真的更重要。
二
我的文章不是在书斋里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
我写的,都是我的故事,我的经验、体会与感受。没有拾人牙慧,更没有抄袭。偶尔引用别人的话,是因为他(她)说得对,引起了我的共鸣,或用来佐证自己的观点,增加说服力而已。
我常常想,为什么叶圣陶、陶行知的书好读?为什么连外国的马卡连柯、苏霍姆林斯基、雷夫·艾斯奎斯写的书也好读,不像读有些理论家的书那样晦涩、费解?他们的书不但好懂,而且让我们感同身受。为什么?因为他们是教育家,而不是空头理论家。教育家的书都是做出来的。
作为一位教师,必须把工作做好,课上好,否则写什么?还要会思考、会感受,少了这一条也不行。没有“消化生活的胃”,对所从事的工作就不会有深切的体察和深刻的认识,就概括不出规律性的东西。
教育的理论是古老的理论。我只不过是用孔子、苏格拉底等中外教育家的理论演绎自己的故事罢了。我很卖力,很勤奋,因为我总想做个学生喜欢的老师,不能愧对学生以及他们身后的家长。
但,做到这一点不容易。我不断告诫自己:不要忘记自己曾经是孩子。一想到孩提时的我,我对学生就会多一份尊重、理解和宽容。我会向学生交出这样一张“名片”——“名片”的正面写着两个大字:微笑;下面书写着三个关键词:尊重、理解、宽容。“名片”的反面写着两个大字:负责;下面也书写了三个关键词:严格、顶真、耐心。
由此,我有了许多故事和体悟;于是,写的习惯让我把它们形诸于文字;于是,有了这一套书。亲爱的读者,其实,我的“教学实录”,也是我和学生书写的故事,是有趣的故事。不信,你们读读看。
好文章的确是做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
“做”出来的文章是鲜活的,可感的,有生命张力的(恕我也使用了“张力”这个费解的词),因而更具有可读性。
三
这套文集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 对教育的实践与感悟;
2. 对语文教学的实践与感悟;
3. 忆师友与对人生的感悟等。
本人从教五十多年,主要教的是语文学科,所以有关语文教育的,占的篇幅最多。除了有对语文教育的认识,更多的是语文教育实践——课堂教学实录。读者从中可以看出我的教育观、语文观、学生观,乃至于我的性格、为人和其他的方方面面。教学实录是最生动的教学论文,是最鲜活的语文教学法。同时,如我刚才所说,也是故事。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是刚写好的,本书是我对从教五十多年的较为全面的总结。这本书,可以说是我的“封笔”之作了。我很用心写它;写好了,也很喜欢它。和其他五本比起来,我自认为,它也是“压卷”之作。因为是一次全方位的总结,个别文字和课例,难免与其他几本书有相似或重复之处。
四
有一次,我的一位徒弟写了一篇题为《你了解学生在家里的表现吗》的文章,请我提提意见。一看题目,我就问:“你是质问我吗?——这个题目我读了有点不舒服。我想,任何一位读者读了都会有同感。”接着,我对这位徒弟说,写文章要有读者意识。第一,写的东西,对读者有好处,要传递“正能量”。即使是让读者消遣,那也一定得给读者带去一抹阳光,一缕春风,让人心情放松,甚至博得读者开心一笑。如果文章写出来自己都觉得没多大意思,我绝不投寄给报刊社,不能无端地耗费读者的精力和时间。只有自己觉得有点味道,甚至把自己感动了,才小心地投寄出去。有时,把写好的稿子先请你师母“审阅”。她读后脸上若有笑意,便有门儿;若眉头锁起,评价时吞吞吐吐,我就会把它丢进纸篓,或者打入“冷宫”,以后再加工。第二,要考虑别人能否读懂,尽量不要给读者带来麻烦。老舍先生曾说过,既然我们的语汇中有“可是”、“但是”,就不一定用“然而”。写文章是与别人交流思想的,不要卖弄自己的文字技巧。因此,话说得越明白越好。第三,要摆正自己和读者的关系。我们和读者是平等对话、平等交流,不能有居高临下、教训别人的意思。即使对某些人、某些问题、某些现象有看法,在言辞上也要把握好分寸。
我的这位徒弟对我的话表示赞同,连声说:“记住了!”
张志公先生说:“语言的运用从今不从古,从俗不从雅,从易不从难。”
启功先生写过这样一副对联:
行文简浅显
做事诚平恒
我深以为是,而且努力去践行。至于做得怎么样,就有待于读者去评价了。
五
吴法源先生早就想为我出一套教育文集,为此,他费了不少心血。吃水不忘挖井人。感谢法源先生的抬举,感谢为本书的出版付出辛勤劳动的编辑朋友们!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温暖,那种朴实而充满智慧的长辈关怀,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份量。我一直对“初为人师”这个阶段充满好奇和敬畏,毕竟那是一个责任与挑战并存的起点。我猜想,于永正先生一定是一位经验极其丰富、又特别有耐心和爱心的教育家,才能写出这样一本为新手教师量身打造的指南。他会用怎样的方式去触及那些初入职场、可能带着些许忐忑和迷茫的年轻教师的心呢?我想,字里行间一定充满了过来人的温情和过来人的经验,就像一个慈祥的长辈,在你即将踏上人生新旅程前,拉着你的手,轻声叮嘱,告诉你该如何走、如何看、如何去感受。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分享一些关于课堂管理的小技巧,如何处理和学生的第一次沟通,如何在众多的教学理论中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一条路。也许,还会触及到和同事、领导相处的一些智慧,毕竟,职场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同样至关重要。我更希望,这本书能够传递出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让初为人师的年轻人们明白,即使遇到困难,也总有办法去克服,并且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自己也在不断成长。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份珍贵的礼物,一份来自教育世家的沉甸甸的祝福。
评分读到这本书的书名,我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位饱经风霜却眼神依然明亮的老师形象,他站在三尺讲台上,俯瞰着一群渴求知识的年轻心灵,而他的目光,又仿佛穿透了时光,落在了他那位刚刚踏上讲台的女儿身上。于永正先生,这个名字本身就承载着一种厚重的教育情怀。我一直相信,真正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是循循善诱的,是充满人文关怀的。这本书,定然不是那种枯燥乏味的理论堆砌,而是充满了生命力的实践经验和人生智慧。我猜想,他会教女儿如何去爱学生,如何去理解每一个孩子的独特性,如何在分数和成长之间找到平衡。那些“贴心建议”,我想,绝不仅仅是关于教学方法,更会涉及师德师风、职业规划、心理调适等方面。或许,他还会分享一些自己年轻时犯过的错误,以及如何从错误中汲取教训的宝贵经验。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否包含一些关于如何与家长有效沟通的技巧,这常常是让新手教师感到棘手的问题。我想,这本书就像一个温暖的港湾,能让初为人师的年轻人们在那里找到力量和方向,让他们明白,成为一名好老师,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颗热爱教育、充满智慧的心。
评分乍一看书名,便觉一股暖流涌上心头。于永正先生,这个名字在中国教育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给初为人师的女儿20条贴心建议》,则让这份厚重的教育理念,化为一种最质朴、最动人的父爱与师爱。我能想象,在女儿即将走上教师岗位之际,于先生定是百感交集,既有欣慰,也有担忧,更有不尽的嘱托。这20条建议,我想,绝非简单的技巧传授,而是包含着对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年轻教师成长道路上的种种考量的智慧结晶。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否描绘出一些新手教师常遇到的困境,例如如何建立权威却又不失亲和力的课堂形象,如何面对学生的叛逆与懈怠,如何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教育领域保持学习的热情和创新的勇气。我想,于先生的建议,一定是那种能够直击要害,又充满人文关怀的。他会告诉女儿,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人格的塑造;不仅仅是技术的运用,更是心灵的沟通。这本书,我感觉,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在轻轻地耳语,告诉你如何在这条充满挑战又无比光荣的道路上,稳健前行。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像一首温柔的诗,又像一声意味深长的叮咛。于永正教育文集——这几个字就足以让人感受到一种传承和积淀。“给初为人师的女儿20条贴心建议”,更是将这份关怀具体化,让人窥见了父爱与师爱的完美融合。我常常在想,作为一名教育世家出身的教育家,于永正先生的女儿在踏上讲台的那一刻,会是怎样的心情?我想,这份“贴心建议”,一定是汇聚了他一生教育的精华,倾注了他对女儿最深切的期盼和祝福。我特别好奇,这20条建议会涵盖哪些方面?是关于如何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如何处理课堂上的突发状况?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又或是,如何在这个充满变革的时代,保持教育的初心?我期待,书中能够有一些具体的案例,一些生动的故事,让这些建议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鲜活的生命体验。我想,这本书不仅仅是给于先生女儿的,更是给所有初为人师的年轻人们的。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船长,在新手航行大海时,为他们指点迷津,传授避风浪的技巧,引领他们驶向成功的彼岸。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蕴含着一种深刻的情感和丰富的教育智慧。于永正先生,作为一位资深的教育家,他所写下的文集,本身就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而“给初为人师的女儿20条贴心建议”,更是将这份沉甸甸的教育理念,化作了最柔软、最细腻的关怀。我能想象,于先生在写下这些建议时,一定回想起了自己多年的教育生涯,也回想起了女儿第一次踏上讲台的场景。这些建议,绝不仅仅是教学方法上的指导,更可能触及到教师的心灵成长,如何面对压力,如何保持热爱,如何与学生建立真诚的连接。我特别好奇,这“20条”会包含哪些不为人知的教育“秘诀”?是关于如何让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如何激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如何在复杂的教育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独立的思考?我猜想,这本书一定充满了经验之谈,也充满了爱与智慧的闪光点。它不仅仅是写给女儿的,更是写给所有像他女儿一样,刚刚踏上教师之路的年轻人们的。这就像一位灯塔守护者,在漆黑的夜晚,为远航的船只指引方向,提供力量。
评分同事之前买过的书,看了感觉特别好,买来好好读读!
评分老牌教师,有大教学格局,有一定启发,但也要看适不适合自己。毕竟时代在进步,现在的教学方式也跟于老那时不同了。
评分速度没话说,必认真拜读,能量满满!
评分包装很好,发货也快,价钱满意,不错不错,希望活动多多!
评分我订单写得清清楚楚,要求一同寄来发票和电子清单供报销用,可是一直没有收到。找了京东客服不少于三次了,每次都是折腾好久才终于同意寄给我电子清单,可是至今一个月过去了,还是没有收到电子清单。京东客服,实在太烂了!烂透了!!!
评分缅怀于老,身为徐州的教师,总是要以于老为人生目标的!
评分《于永正教育文集·于永正:忆师友谈人生》是作者对自己过往人生及教育经历的一系列回忆或杂感文章结集。包括回忆师长、描述小学语文名师、盘点人生历程,等等。这些回忆及感受很是真实感人,具有极强的可读性。从这些文章中,读者会了解作者成长的“关键事件、重要他人、关键读物”,而这些对于青年教师的成长大有裨益。《于永正教育文集·于永正:忆师友谈人生》大部分文章发表于各大教育报刊,曾引起广泛反响。书稿内容丰富,对广大一线教师具有指导意义。
评分很不错,正在阅读中,希望会给我一个提高吧!
评分假期是充电的好时机,于老师的书要好好读起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