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医学笔记系列丛书是魏保生医学复习考试独创方法——“两点三步法”的集中体现。本着“青春不能没有梦想,生活不能没有乐趣;学习不能没有方法,考试不能没有智慧”的宗旨,从枯燥中寻找趣味,在琐碎中提炼精华,到考试中练就高分,从零散中挖掘规律,由成长中迈向成功,于寂寞中造就出众,为您在成为名医的道路上助一臂之力!本套丛书自从2005年面世得打了广大师生的喜爱,成为优秀医学教辅畅销书。为了紧跟教材脉搏,更好为大家服务,作者对本套丛书进行了第三次全面修订。《医学笔记系列丛书:药理学笔记(第3版)》为其中的药理学笔记,可作为各大、中专院校医学生专业知识学习、记忆及应考的必备书,同时也可作为医学院校老师备课和教学的参考书。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药理学总论——绪言第二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第三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第四章 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第五章 传出神经系统药理概论第六章 胆碱受体激动药第七章 抗胆碱酯酶药和胆碱酯酶复活药第八章 胆碱受体阻断药(Ⅰ)——M胆碱受体阻断药第九章 胆碱受体阻断药(Ⅱ)——N胆碱受体阻断药
第十章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第一节 构效关系及分类第二节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第三节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第四节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第十一章 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第一节 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第二节 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第三节 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第十二章 中枢神经系统药理学概论第十三章 全身麻醉药第一节 吸入麻醉药第二节 静脉麻醉药第三节 复合麻醉
第十四章 局部麻醉药第十五章 镇静催眠药第一节 苯二氮袷类第二节 巴比妥类第三节 其他镇静催眠药
第十六章 抗癫痫药和抗惊厥药第十七章 治疗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药第十八章 抗精神失常药第十九章 镇痛药第二十章 解热镇痛抗炎药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非选择性环氧酶抑制药第三节 选择性环氧酶—2抑制药
第二十一章 离子通道概论及钙通道阻滞药第二十二章 抗心律失常药第二十二章 抗心律失常药第二十三章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药理第二十四章 利尿药第二十五章 抗高血压药第二十六章 治疗心力衰竭的药物第二十七章 调血脂药与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第二十八章 抗心绞痛药第二十九章 作用于血液及造血器官的药物
第三十章 影响自体活性物质的药物第一节 膜磷脂代谢产物类药物及拮抗剂第二节 5一羟色胺类药物及拮抗剂第三节 组胺和抗组胺药第四节 多肽类第五节 一氧化氮及其供体与抑制剂第六节 腺苷与药理性预适应
第三十一章 作用于呼吸系统的药物第一节 平喘药第二节 镇咳药第三节 祛痰药
第三十二章 作用于消化系统的药物第一节 治疗消化性溃疡的药物第二节 消化功能调节 药
第三十三章 子宫平滑肌兴奋药和抑制药第一节 子宫平滑肌兴奋药第二节 子宫平滑肌抑制药
第三十四章 性激素类药及避孕药第三十五章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第三十六章 甲状腺激素及抗甲状腺药第三十七章 胰岛素及其他降血糖药第三十八章 抗菌药物概论第一节 抗菌药物的常用术语第二节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第三节 细菌的耐药性第四节 抗菌药物应用的基本原则
第三十九章 内酰胺类抗生素第一节 分类、抗菌作用机制和耐药机制第二节 青霉素类抗生素第三节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第四节 其他内酰胺类抗生素第五节 B一内酰胺酶抑制药及其复方制剂
第四十章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多肽类抗生素第一节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第二节 林可霉素类抗生素第三节 多肽类抗生素
第四十一章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第四十二章 四环素类及氯霉素类第一节 四环素类第二节 氯霉素类
第四十三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第一节 喹诺酮类抗菌药第二节 磺胺类抗菌药第三节 其他合成类抗菌药
第四十四章 抗病毒药和抗真菌药第一节 抗病毒药第二节 抗真菌药
第四十五章 抗结核药及抗麻风病药第一节 抗结核药第二节 抗麻风病药
第四十六章 抗寄生虫药第一节 抗疟药第二节 抗阿米巴病药及抗滴虫病药第三节 抗血吸虫病药和抗丝虫病药第四节 抗肠蠕虫药
第四十七章 抗恶性肿瘤药物第四十八章 影响免疫功能的药物第一节 免疫应答和免疫病理反应第二节 免疫抑制剂第三节 免疫增强剂
精彩书摘
(一)青霉素 【体内过程】 青霉素口服易被胃酸及消化酶破坏,故不宜口服。通常作肌内注射,吸收迅速且完全。注射后达峰时间为0.5~1.0小时。该药因脂溶性低,主要分布于细胞外液。几乎全部以原型迅速经尿排泄,约10%经。肾小球滤过排出,90%经肾小管分泌排出,为0.5~1.0小时。 青霉素有3种剂型:水溶液的青霉素钠或钾盐,混悬剂普鲁卡因青霉素和油剂苄星青霉素,分别适用于急性或重症感染,轻症患者或预防感染。 【抗菌作用】 青霉素抗菌作用很强,在细菌繁殖期低浓度抑菌,较高浓度杀菌。 对下列细菌有高度抗菌活性:①大多数革兰阳性球菌;②革兰阳性杆菌;③革兰阴性球菌;④少数革兰阴性杆菌;⑤螺旋体、放线杆菌。 【临床应用】 本药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为治疗敏感所致感染的首选药。如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蜂窝织炎、丹毒、猩红热、咽炎、扁桃体炎、心内膜炎等;肺炎球菌引起的大叶性肺炎、脓胸、支气管肺炎等;草绿色链球菌引起的心内膜炎、淋球奈瑟菌所致的生殖道淋病;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疖、痈、败血症等;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也可用于放线杆菌病、钩端螺旋体病、梅毒、回归热的治疗;还可用于白喉、破伤风、气性坏疽和流产后产气荚膜梭菌所致的败血症的治疗。 注意 但因青霉素对细菌产生的外毒素无效,故必须加用抗毒素血清。 【不良反应】 (1)变态反应 注意 为青霉素类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在各种药物中居首位。 各种类型的变态反应都可出现,以皮肤过敏(荨麻疹、药疹等)和血清病样反应较多见,但多不严重,停药后可消失。最严重的是过敏性休克。 发生变态反应的原因是青霉素溶液中的降解产物青霉噻唑蛋白、青霉烯酸、6一APA高分子聚合物所致。用药者多在接触药物后立即发生,少数人可在数日后发生。过敏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循环衰竭、呼吸衰竭和中枢抑制。 ……
前言/序言
《当代临床诊断学》 —— 精准解析,洞悉病机,引领诊疗前沿 引言 在日新月异的医学领域,精准的诊断是有效治疗的基石。每一次误诊都可能耽误宝贵的治疗时机,每一次延误都可能给患者带来无法挽回的伤痛。《当代临床诊断学》汇聚了国内外顶尖医学专家数载心血,致力于为广大临床医生提供一份全面、深入、实用的诊断学参考。本书并非仅是对疾病名称的罗列,而是深入剖析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揭示不同疾病之间细微的鉴别要点,引导读者从宏观到微观,从表象到本质,构建起一套严谨的逻辑思维体系,从而做出最精准的临床判断。 本书特色与亮点 1. 体系化、系统化诊断思维的构建: 本书的最大特色在于其强调“思维”的培养。与许多仅仅罗列疾病和鉴别要点的书籍不同,《当代临床诊断学》系统性地阐述了临床诊断的逻辑流程,从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的深度挖掘,到辅助检查的合理选择与解读,再到鉴别诊断的精细推敲,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它不仅仅教你“是什么”,更教你“怎么想”、“怎么查”、“怎么鉴别”。本书特别强调了“未病先防、已病早治”的理念,在诊断章节中融入了早期筛查和预警信号的识别,帮助医生在疾病的萌芽阶段就洞察其存在。 2. 多学科融合的整合性视角: 现代医学的发展趋势是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本书摒弃了传统的以系统划分疾病的单一模式,而是采用以“临床表现”和“病理生理”为核心,融合内科、外科、影像学、检验学、病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从全新的角度审视疾病。例如,对于胸痛这一常见症状,本书会从心血管、呼吸、消化、神经、肌肉骨骼等多个系统的角度进行全面分析,列举出可能引起胸痛的各种疾病,并详细阐述不同病因的鉴别要点,这对于提高诊断的全面性和准确性至关重要。 3. 强调临床思维与实践相结合: 理论知识必须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才能发挥其真正的价值。《当代临床诊断学》在每一章节都穿插了大量真实的临床案例分析,这些案例涵盖了罕见病、疑难病以及常见病的复杂变异。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剖析,读者可以学习到专家是如何一步步推理、如何运用理论指导实践、如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诊断思路的。书中还包含大量的“思维陷阱”、“易误诊点”的提示,帮助读者规避常见的诊断误区,提升临床敏感性。 4. 最新科技与循证医学的深度融合: 本书充分吸收了近年来医学影像学、分子诊断、基因测序、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等最新科技成果,并将其融入到诊断的策略和方法中。同时,所有诊断依据和鉴别要点都建立在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之上,力求为读者提供最前沿、最可靠的诊断信息。对于一些新兴的疾病和诊断技术,本书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介绍,确保读者能够紧跟医学发展的步伐。 5. 图文并茂,直观易懂: 为了更好地呈现复杂的诊断信息,本书配有大量高质量的插图、表格、流程图和影像学图片。这些视觉化的辅助工具不仅能够直观地展示解剖结构、病变形态,还能清晰地梳理复杂的诊断逻辑,使学习过程更加高效和有趣。例如,在讲解影像学诊断部分,书中精选了大量具有代表性的CT、MRI、超声、X线图像,并配以详细的文字解读,帮助读者建立起影像“读片”的直觉和能力。 内容框架 本书共分为以下几个主要部分: 第一部分:临床诊断学的理论基础与方法论 第一章:临床诊断学的核心概念与思维模式: 探讨诊断学的本质,介绍科学的诊断思维方法,如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等,以及如何构建高效的诊断工作流程。 第二章:病史采集的艺术与技巧: 强调详细、准确、有针对性的病史采集在诊断中的首要地位,指导医生如何通过提问引导患者回忆关键信息,挖掘被遗漏的线索。 第三章:体格检查的深度解读: 深入讲解各项体格检查的技术要领,并侧重于如何从细微的体征中推断潜在的病理生理改变,以及如何将不同系统的体征进行整合分析。 第四章:辅助检查的合理选择与判读: 全面介绍各种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功能学检查等的原理、适应症、禁忌症、正常参考值、以及常见异常结果的临床意义。特别强调了影像学和分子诊断在现代诊断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多模态影像的整合判读。 第五章:鉴别诊断的策略与原则: 教授如何系统地进行鉴别诊断,如何根据主诉、病史、体征和初步检查结果,列出可能的诊断列表,并运用逻辑排除法和概率分析法,最终锁定最可能的诊断。 第二部分:常见症状与体征的鉴别诊断 这部分将以临床中最常见的症状和体征为切入点,进行深入的鉴别诊断。每一章节都围绕一个核心的临床表现展开,系统地梳理可能的原因,并提供详细的鉴别思路。 第六章:发热的诊断: 从感染性、非感染性、肿瘤性等多个维度,详细解析发热的病因,并重点阐述如何通过病史、体征、辅助检查来鉴别常见与少见发热性疾病。 第七章:胸痛的诊断: 深入分析心源性、肺源性、消化道源性、胸壁源性等胸痛的病因,强调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肺栓塞等危急重症的早期识别。 第八章:腹痛的诊断: 细致梳理急腹症、慢性腹痛的各种原因,重点关注腹部脏器病变,并提供腹部体格检查与影像学检查的鉴别要点。 第九章:咳嗽、咯血的诊断: 详细分析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咳嗽和咯血,包括感染、肿瘤、慢性肺部疾病等,并结合影像学和纤维支气管镜等检查进行鉴别。 第十章:头痛、眩晕的诊断: 探讨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外周前庭系统病变、以及全身性疾病引起的头痛与眩晕,突出神经系统检查的要点。 第十一章:黄疸的诊断: 详述肝前性、肝性、肝后性黄疸的病因,重点分析肝胆管疾病的诊断思路。 第十二章:水肿的诊断: 详细解析心源性、肾源性、肝源性、营养不良性水肿的鉴别,以及淋巴水肿和血管性水肿的特点。 第十三章:贫血的诊断: 从红细胞生成、破坏、丢失三个方面,系统阐述各种类型贫血的病因,并提供详细的实验室检查鉴别要点。 第十四章:意识障碍的诊断: 探讨急性脑卒中、脑外伤、代谢性脑病、中毒等引起意识障碍的病因,强调神经系统评估的重要性。 第十五章:关节疼痛与肿胀的诊断: 详细分析风湿免疫性疾病、感染性关节炎、骨关节病等引起的关节症状,并提供关节液分析、影像学检查的鉴别要点。 第三部分:主要疾病类群的诊断学 此部分将对内、外、妇、儿等主要医学领域内的重要疾病类群进行系统性的诊断学介绍,重点在于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临床特点、以及鉴别诊断。 第十六章:心血管系统疾病的诊断: 重点关注冠心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高血压等常见疾病的诊断策略,以及疑难心血管疾病的鉴别。 第十七章: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 深入探讨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肺结核、肺癌等疾病的诊断,以及胸腔积液、气胸等病变的鉴别。 第十八章: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 详细解析胃十二指肠溃疡、炎症性肠病、肝炎、肝硬化、胆道结石、胰腺炎等疾病的诊断,并提供内镜、影像学的鉴别关键。 第十九章:肾脏与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 阐述急性肾损伤、慢性肾脏病、肾小球肾炎、泌尿道感染、泌尿系结石等疾病的诊断与鉴别。 第二十章: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的诊断: 重点关注糖尿病、甲状腺疾病、肾上腺疾病、电解质紊乱等疾病的诊断,以及代谢综合征的识别。 第二十一章: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 涵盖脑血管病、脑肿瘤、癫痫、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等神经系统常见病和疑难病的诊断,强调神经系统定位与定性诊断。 第二十二章: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 详细介绍各种贫血、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出血性疾病等的诊断与鉴别。 第二十三章:风湿免疫性疾病的诊断: 深入解析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血管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特点与实验室检查。 第二十四章:感染性疾病的诊断: 探讨常见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感染的诊断,以及全身性感染、机会性感染的识别,并包含抗生素选择与耐药监测的临床意义。 第二十五章:妇科与产科疾病的诊断: 介绍常见妇科炎症、肿瘤、月经失调、不孕症等以及妊娠相关疾病的诊断。 第二十六章:儿科疾病的诊断: 关注小儿常见病,如小儿肺炎、腹泻、川崎病、以及新生儿疾病的诊断特点。 第二十七章:肿瘤的诊断与筛查: 探讨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分期、鉴别诊断,以及重要的肿瘤标志物和影像学诊断。 第四部分:特殊情况下的诊断策略 第二十八章:老年患者的诊断: 关注老年人疾病的特点,如多病共存、症状不典型等,以及老年特有的疾病诊断。 第二十九章:儿童与青少年诊断的特殊性: 探讨儿童生理发育特点对疾病诊断的影响。 第三十章:危急重症的快速诊断: 强调在急诊、ICU等场景下,如何快速准确地进行生命支持相关的诊断。 第三十一章:罕见病与疑难病的诊断思路: 提供识别和诊断罕见病的策略,以及如何利用基因检测、罕见病数据库等资源。 结语 《当代临床诊断学》是一部集理论深度、临床实践、前沿科技于一体的权威性著作。它不仅是医学专业学生、住院医师、主治医师的必备参考书,更是每一位致力于提升临床诊断能力,追求精准医疗的医务工作者的良师益友。本书的出版,旨在为构建更精准、更高效、更人性化的医疗体系贡献一份力量,最终惠及广大患者。我们深信,掌握了本书所传授的诊断精髓,您将能更自信、更精准地解读生命信号,洞悉疾病本质,为患者赢得健康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