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産業發展與環境治理研究論叢·城鎮化過程中的環境政策實踐:日本的經驗教訓》是國內第一部全麵總結和介紹日本城鎮化綠色轉型、低碳發展、以人為本的政策實踐和發展經驗的專著,其中日本城鎮化發展中的需求側主導、生態項優先、多樣性選擇、精細化管理的理論和方法,可以供我國新時期研究製定城鎮化發展規劃、發展戰略和發展政策學習和藉鑒。《産業發展與環境治理研究論叢·城鎮化過程中的環境政策實踐:日本的經驗教訓》對因人口老齡化所帶來的對人類居住、生産和生活的衝擊將如何改變城市形態的思考,實在是太重要瞭。這不僅是日本的問題,也是世界的問題,更是中國即將麵臨的問題。閱讀和藉鑒此書內容,可以對城鎮化過程的公共政策的選擇達到“欲窮韆裏目,更上一層樓”。
作者簡介
孟健軍,東京工業大學經濟學博士。從事以發展經濟學和製度經濟學理論為基礎的東亞經濟比較研究以及區域産業發展研究。兼任中國清華大學産業發展與環境治理研究中心、日本經濟産業省經濟産業研究所以及法國高等教育與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曾任教於東京工業大學、清華大學以及北京大學等多所大學。有中文、日文、英文、法文等專著和論文100餘篇。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孟健軍博士的這本新著為我國的城鎮化建設如何少走彎路提供瞭許多有益的思考,值得大傢一讀。
——林毅夫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認真藉鑒國際經驗與教訓,可以破解中國城鎮化難題。
——鬍鞍鋼
★人口老齡化所帶來的對人類居住、生産和生活的衝擊將如何改變城市形態?書中的這些思考實在太重要瞭。這不僅是日本的問題,也是世界的問題,更是中國即將麵臨的問題。
——袁誌剛
★本書是國內第一部全麵總結和介紹日本城鎮化綠色轉型、低碳發展、以人為本的政策實踐和發展經驗的專著。
——張燕生
★閱讀和藉鑒此書內容,可以對城鎮化過程的公共政策的選擇達到“欲窮韆裏目,更上一層樓”。
——李兆熙
目錄
第一章 日本的城鎮化與環境
1.1 日本的城鎮化
1.1.1 城鎮化的法律體係建立與製度變遷
1.1.2 經濟高速發展的光和影
——工業發展與基礎産業型公害汙染
1.1.3 生活樣式變化與城市生活型環境汙染
1.2 發展和製約
1.2.1 環境EKC理論的成立
1.2.2 日本的教訓與中國
1.3 從産業廢棄物處理來看日本的環境政策實踐
1.3.1 産業廢棄物的排放狀況
1.3.2 日本廢棄物處理的相關政策與實施
1.3.3 製度與法律體係的建立
1.3.4 管理票製度的建立
1.3.5 引進三者共贏的優良評價製度
1.4 環境意識的啓發與參與
——日本的夏季便裝推廣經驗
1.4.1 夏季便裝的普及與“我要環保”活動
1.4.2 成功因素和效果
1.4.3 成功的運作機製
1.5 日本公共政策的博弈機製形成
1.5.1 公共政策博弈的框架特徵
1.5.2 居民運動和地方政府的作用
1.5.3 國傢層麵的措施
1.5.4 企業的努力和應對
1.5.5 良性博弈機製的形成與中國城鎮化
第二章 川崎市的環境行政實踐
2.1 産業發展與環境
2.1.1 城市基本概況
2.1.2 川崎市的産業發展與環境政策的概況
2.1.3 川崎市大氣、水質以及土壤的汙染
2.2 川崎市環境行政政策的機製
2.2.1 政府的行政對策與製度體係
2.2.2 政府對企業的監督
——川崎市與企業簽訂防治汙染協議
2.2.3 企業的責任與節能體係的建立
2.3 川崎市的水環境治理事例
2.3.1 日本水治理法律體係
2.3.2 川崎市的水質相關條例以及行政對策
2.3.3 排水規則的具體實施與水質管理計劃
2.3.4 川崎市水環境治理的行政效果與經驗
2.4 建立以環境為基礎的地區産業發展的新政策
2.4.1 川崎市的政策教訓
2.4.2 建立以“環境”為基本的地區産業政策
2.4.3 川崎生態城構想以及新興産業建設
……
第三章 川崎市的普通垃圾處理
第四章 川崎市廢棄物處理相關的政策製度
第五章 北九州市的環境行政政策實踐
第六章 資源再生利用與建設環保城市的政策實踐
第七章 北九州生態工業園區政策實踐
第八章 緊湊型城市與成熟社會的政策實踐
第九章 日本智能城市創建的政策實踐
第十章 麵嚮中國未來城鎮化的政策實踐啓示
精彩書摘
1.融閤環境技術的徒步經濟圈
北歐國傢瑞典正在嚮全世界推廣瑞士模式的緊湊型城市。瑞典的緊湊型城市不是因為它擁有能源、鐵路、水處理等高新技術,而是因為它在建設宜居以及提高能源利用率的城市上非常有優勢。首都斯德哥爾摩的近郊有一座環境示範的緊湊型城市,本來是麵嚮大海的被稱作哈馬比地區的瑞典重工業地區。瑞典在20世紀90年代開始徹底重建該地區,其結果是打造成瞭一個以公共交通和徒步為中心的城市。融閤瞭環境技術的徒步經濟圈,同樣也是非常適閤老年人的宜居城市。
徒步經濟圈中必要的産品和最具代錶性的事例還是鐵路和有軌電車。不僅需要連接城市之間的高速鐵路,城市內部的鐵路也非常重要。最具市場發展前景的當屬使用環保能源的新一代軌道公共交通工具瞭。京都市為瞭發展徒步經濟圈,已經著手開始發展新一代的公共交通工具瞭,在2010年9月決定2013年度以後引入電動公交車作為城市的巴士。2011年2月電動巴士在京都市內做瞭試運行,製定瞭以京都市政府作為起點和終點的循環運行綫路,該巴士具有雙嚮通信功能。此外還具有目的地到達時間顯示、換乘提示、觀光介紹、上下車乘客的個彆谘詢功能。而且,利用實際運行數據的統計,不隻針對單個車輛.還要著手做交通係統整體的開發,旨在構建高效的公共交通移動係統。
2.“智能城市”的興起
另一方麵,“智能城市”是當今的流行語,可以說徒步經濟圈也是智能城市的雛形。智能城市這一新概念産生,在利用新能源以及信息技術網絡等最先進城市的形象方麵,給現代的人們帶來瞭深刻印象。用電力來驅動環保性交通,通過IT信息技術網絡進行控製。世界各地都在為建設緊湊型城市努力的同時,實際上也和新興市場和技術的創造聯係在一起。如果城市相應的功能機構可以聚集到中心地帶,城市整體的用電成本也會大幅下降,全電動EV汽車等環保交通的應用可能性也在擴大。隨著充電站越來越多,建造成本也會越來越低。
另外在較為狹窄的地區建造高層大樓和高層公寓,使中心街道朝著縱嚮發展。不僅橫嚮的交通基礎設施,縱嚮的交通基礎設施也非常重要,因此電梯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近10年來,世界電梯市場增速迅猛,根據日本某公司的2003年調查,需求量為31.5萬颱,到瞭2009年的時候增加到瞭48萬颱,2015年有望增加到60萬颱。特彆是以中國為代錶的新興國傢的經濟發展,是高樓大廈建設潮流興起的主要原因。今後,世界上的城市越來越嚮著緊湊型城市的趨勢發展,那麼對電梯的需求就會更大。
3.緊湊型城市與“智能城市”的未來
從目前環境技術整閤的角度來看,實際上建設緊湊型城市是日本所擅長的。由於日本國土狹小,平原麵積非常小,擁有很多可以使人們在狹小空間內舒適生活的産品和技術。傢用空調和高功能廁所是其中最具代錶性的事例。高樓建築、鐵路建設和汽車技術也位居世界前列。“智能城市”的設計公司,巧妙地統閤瞭機械製造公司、發電公司、水處理公司等各種先進技術,正在日本實驗建造緊湊型城市。目前的實驗區域從城區邊緣到市區中心驅車隻需要20分鍾。可以將本地區收集的廢棄物作為燃料提供給暖氣設備供熱,還實現瞭利用太陽能的溫水區域共享,同時也達到瞭完善城市功能的效果。
現在,世界各國未來的基礎設施需求量很大。鐵路、汙水處理和能源相關技術為主備受關注,但那些隻是基礎設施特殊需求的一個斷麵而已。試圖建設新型城市的各個新興國傢,需要全麵的城市基礎設施,而城市建設本身就有可能成為一項交易商品。日本以這套經驗為基礎,可以在世界各國展開共同開發事業。問題點就在於日本還沒有承攬過一項城市全體基礎建設,雖然其個彆技術比較先進,但是缺乏整體統籌能力。但從實際情況齣發,未來世界各國的城市建設比起建造最先進的城市,更需要避免城市建設中行政成本的增加和能源消耗的增長。
……
産業發展與環境治理研究論叢·可持續城市化與全球環境治理體係:理論前沿與實踐探索 圖書簡介 本書是“産業發展與環境治理研究論叢”的最新力作,聚焦於全球化背景下,産業結構轉型、技術創新驅動與復雜多變的全球環境治理體係之間的深刻互動。本書旨在超越傳統的環境經濟學和環境管理學的範疇,以跨學科的視野,深入剖析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對全球環境治理格局産生的顛覆性影響,並探討各國在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過程中所麵臨的理論前沿挑戰與本土化的實踐路徑。 第一部分:全球環境治理的理論重構與範式轉移 本部分首先對既有的全球環境治理理論框架進行瞭批判性審視。隨著地緣政治的復雜化和氣候變化問題的日益緊迫,傳統的“自上而下”的國際環境協定模式正麵臨效能瓶頸。 第一章:後京都時代的全球氣候治理:從共識構建到多邊協同的睏境 本章詳細分析瞭《巴黎協定》實施以來,各國國傢自主貢獻(NDCs)的有效性與透明度問題。重點探討瞭“共同但有區彆的責任”原則在當前全球權力結構重塑下的演變趨勢,並引入瞭“氣候聯盟”與“碳邊境調節機製”(CBAM)等新型治理工具對國際貿易與環境政策的耦閤影響。本章特彆關注瞭新興經濟體在能源轉型中的“雙重壓力”——既要滿足經濟增長需求,又要肩負減排責任的內在矛盾,並嘗試構建一個更具韌性和包容性的氣候治理理論模型。 第二章:技術中介下的環境正義與全球供應鏈重塑 本書突破瞭單純關注末端治理的視角,深入探究瞭産業技術(如人工智能、生物技術和新材料科學)在重塑全球價值鏈中的核心作用。環境正義(Environmental Justice)的概念被提升到全球供應鏈的層麵進行審視。章節論述瞭“汙染轉移”的隱形機製,即發達國傢通過技術輸齣和投資轉移,將高汙染、高能耗的生産環節置於全球南方,這不僅影響瞭受援國的環境質量,也加劇瞭全球範圍內的社會不平等。我們構建瞭一個基於“技術嵌入性”的環境影響評估框架,用以量化和揭示這種隱形的全球環境成本分配。 第三章:生態文明理念的跨文化傳播與本土化實踐 本章著眼於中國提齣的“生態文明”理念在全球環境治理話語體係中的定位與傳播。研究藉鑒瞭比較政治學和文化人類學的視角,分析瞭不同文明背景下對“人與自然關係”的理解差異,探討瞭如何將普遍性的生態倫理原則有效地融入到具有獨特曆史和文化背景的區域治理實踐中,避免産生“文化殖民”的風險。重點對比瞭歐洲的“綠色新政”與亞洲的“韌性發展觀”在理論基石上的異同及其政策轉化效率。 第二章部分:産業結構升級與區域環境承載力研究 本部分將理論分析落腳於具體的産業部門和區域發展層麵,聚焦於如何通過産業升級實現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的同步提升。 第四章:重工業的綠色轉型:鋼鐵、水泥與化工行業的碳中和路徑選擇 針對能源密集型和高排放行業,本章采用生命周期評估(LCA)的方法,對全球範圍內最具代錶性的幾種綠色技術路徑進行瞭實證分析。研究不僅評估瞭“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在技術成熟度和經濟可行性上的挑戰,還對發展氫能和循環經濟模式在這些傳統重工業中的應用前景進行瞭量化預測。章節強調,單純的技術替換不足以實現碳中和,必須輔以深層次的産業組織結構變革,如發展共享製造和按需生産模式。 第五章:數字經濟驅動下的環境治理效率提升:大數據與環境監管的協同效應 本章探討瞭數字技術,特彆是物聯網(IoT)、衛星遙感和人工智能在環境監測、預警和執法中的應用。通過對多個國傢和地區的案例研究,本書分析瞭數據驅動型環境監管(Data-Driven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如何提高監管的精準度和威懾力。然而,本章也警示瞭“算法偏見”和“數據鴻溝”對環境治理公平性的潛在威脅,並提齣瞭構建可信賴的環境數據共享機製的必要性。 第六章: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中的跨界水資源管理與生態補償機製 針對河流流域和海洋生態係統等具有顯著跨界特徵的環境問題,本章聚焦於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如歐盟、東盟等)在協調成員國環境利益方麵的作用。研究重點闡述瞭“支付生態係統服務”(PES)機製在應對水汙染、生物多樣性喪失等問題上的創新應用,並提齣瞭一個結閤瞭績效評估與利益共享原則的區域生態補償模型,以應對“搭便車”行為對閤作治理的侵蝕。 第三部分:實踐探索與政策優化:構建麵嚮未來的治理體係 本書最後一部分側重於對未來政策製定和治理實踐的啓示與建議,旨在為決策者提供可操作的政策工具箱。 第七章:氣候適應性規劃:從風險評估到城市韌性建設 麵對日益頻繁的極端天氣事件,本章強調氣候適應性(Climate Adaptation)不再是減緩(Mitigation)的附屬品,而是與産業發展規劃必須深度融閤的核心議題。研究深入分析瞭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NbS)在海岸帶保護、城市熱島效應緩解中的成本效益,並構建瞭一套多標準決策分析(MCDA)方法,用以評估不同適應性投資組閤的長期效益。 第八章:環境治理中的利益相關者參與:賦權、協商與衝突解決 有效的環境治理需要超越政府與企業的傳統二元結構。本章藉鑒瞭協商式民主理論,探討瞭公民社會組織(CSOs)、原住民群體和地方社區在環境決策中的作用。通過對幾個重大環境衝突案例的剖析,本書提煉齣瞭一套係統性的利益相關者協商與衝突調解的流程模型,強調提升信息公開透明度和保障弱勢群體參與權的重要性。 第九章:綠色金融工具的有效性評估與全球標準化的挑戰 本章審視瞭綠色債券、可持續發展掛鈎貸款等新興綠色金融工具在引導産業資金流嚮環保領域的實際效果。研究發現,目前全球綠色金融標準的不一緻性導緻瞭“漂綠”(Greenwashing)風險增加。因此,本章提齣瞭建立一套兼容區域差異、但核心指標統一的全球性綠色分類標準(Taxonomy)的緊迫性,並探討瞭央行在氣候風險管理中的角色演變。 本書匯集瞭來自環境科學、經濟學、國際關係學、城市規劃學等多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為理解和應對21世紀復雜的産業發展與環境治理挑戰提供瞭係統性、前瞻性的分析框架與實證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