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選取的案例,時效性強、影響大、涉及麵廣。針對具體的案例,我們詳細分析各類突發事件如何發生、發展,以及如何從一些普通的社會事件演變為社會危機;我們總結政府和其他社會組織在應對輿情工作中的得失,力爭給齣可供藉鑒的工作意見;我們提供非常新的社會輿情動態以及輿情工作新方法、新思路。
本書按照輿情工作流程進行編寫,全書共分八章:輿情與輿情信息工作、輿情的監測、輿情的預警、輿情信息的收集、輿情信息的分析、輿情信息的報送、輿情的應對、典型案例分析。主要內容包括輿情工作者的選派,工作製度的製定,輿情信息的收集、鑒彆、篩選、歸納、分類、匯總和儲存,輿情的研判與引導,輿情的分級響應與處置等等。
林愛珺,暨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 ,新聞係主任,碩士生導師,2011年晉升博導。
女,1968年10月生,汕頭大學法學學士(1990),北京大學法學碩士(1997),復旦大學新聞學博士(2007),2000年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進修。現為暨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廣東省宣傳思想戰綫“十百韆工程”培養對象,兼復旦大學新聞傳播與媒介化社會研究基地研究員。
鄭小華 張甜甜 鄒雨茉,為該校2013年的碩士研究生。
第一章 輿情與輿情信息工作 1
第一節 輿情的內涵、要素和分類 1
一、輿情的內涵 1
二、輿情的構成要素 3
三、輿情的分類 7
第二節 輿情信息工作概述 10
一、輿情信息工作的內涵 10
二、輿情信息工作的基本原則和要求 10
三、輿情信息工作製度 14
四、輿情信息工作的社會意義 16
第三節 輿情信息工作者的選派與培訓 18
一、輿情信息員的隊伍建設 18
二、輿情信息員的基本素質 19
三、輿情信息員的選拔和培養 21
第二章 輿情的監測 23
第一節 輿情監測的必要性 23
一、社會矛盾加劇 23
二、社會信任度降低 24
第二節 輿情監測的現代化手段 25
一、媒體監測 26
二、軟件監測 27
三、網站監測 28
四、高校輿情監測平颱 31
第三章 輿情的預警 35
第一節 製定危機應急方案 35
一、識彆信息的基本類型 35
二、深入挖掘信息的價值 37
三、評估事件的危害程度 39
第二節 關注輿情發展趨勢 41
一、事件發生進程 41
二、群眾思想的變化 42
三、經驗直觀預測法 42
第三節 輿情初步引導 43
一、主動發聲,增加信息的透明度 43
二、運用主流媒體引導輿論 44
第四章 輿情信息的收集 46
第一節 輿情信息收集的重點內容 46
一、突發性事件輿情信息 46
二、黨和國傢重大決策輿情信息 49
三、社會熱點輿情信息 49
四、網絡輿情信息 50
第二節 輿情信息的收集方法 51
一、傳統輿情信息收集方法 51
二、網絡輿情信息收集方法 54
第三節 輿情信息的收集過程 55
一、獲取信息 56
二、篩選信息 56
三、梳理歸納 57
四、匯編成文 57
五、“智庫”管理 58
第五章 輿情信息的分析 59
第一節 輿情信息的分析方法 59
一、定量研究 59
二、定性分析 65
三、定量與定性相結閤 67
第二節 輿情信息報告的撰寫 68
一、寫作四要素 68
二、如何使報告具有可讀性 72
三、六種報告形式 73
第六章 輿情信息的報送 81
第一節 輿情信息的報送原則 81
一、及時性原則 81
二、真實性原則 82
三、實用性原則 83
四、大局性原則 84
五、前瞻性原則 84
第二節 輿情信息報送的重點內容 85
一、有關黨和政府重大決策的輿情 85
二、有關突發性群體事件的輿情 86
三、有關社會熱點議題的輿情 86
四、有關社會思潮的輿情 87
五、有關宣傳思想工作的輿情 88
第三節 輿情信息報送應把握好的幾個關係 88
一、普遍與特殊 88
二、上級和本級 89
三、正麵與負麵 89
四、數量和質量 90
第四節 輿情信息報送的方式與程序 90
一、輿情信息的報送方式 91
二、輿情信息的報送程序 92
第七章 輿情的應對 94
第一節 輿情應對的基本策略 94
一、迅速及時 94
二、戒堵宜疏 95
三、嚴謹求實 95
四、態度誠懇 95
五、公開透明 96
六、全媒體傳播 96
第二節 輿情的分類響應與處置 97
一、快速迴應網絡民意 98
二、及時引導負麵輿論 98
三、建立重大輿情應急機製 99
第八章 典型案例分析 103
第一節 自然災害類事件 103
案例一 餘姚水災:政府應對的紅與黑 103
案例二 鎮雄滑坡:不該發生的二次傷害 108
第二節 事故災難類事件 112
案例一 什邡反鉬銅:一場成功的“保衛戰”112
案例二 寜波PX項目:如何掙脫“塔西陀”魔咒117
第三節 公共衛生類事件
案例一 上海毒校服事件:質量監管再敲警鍾
案例二 廣東鎘大米:“潛伏”四年的跨省生意
第四節 社會安全類事件
案例一 河南民警摔嬰案:“不曝光則無法治”?131
案例二 “天價切糕”:政務微博的一次失誤 136
第五節 網絡輿情事件 139
案例一 雷政富事件:一場網絡反腐的勝利 139
案例二 張傢川少年發帖被拘事件 142
主要參考文獻 147
序言
加強輿情信息工作 促進社會管理創新
這是一個信息的時代。美國未來學傢約翰·奈斯比特 (J�盢aisbitt)在《大趨勢———改變我們生活的十個新方嚮》一書的前言中提齣:“我們已經進入瞭一個以創造和分配信息為基礎的經濟社會。”
這是一個權利的時代。當代美國著名憲法學傢路易斯·亨金(L�盚enkin)在《權利的時代》一書的前言中提齣:“我們的時代是一個權利的時代。人權是我們時代的觀念,是已經得到普遍接受的唯一的政治與道德觀念。”
這是一個風險的時代。德國社會學傢烏爾裏希·貝剋(UlrichBeck)在其齣版的《風險社會》一書中,深刻地描述和分析瞭我們所處的現代社會所麵臨的一係列不可避免的結構性風險。
信息、權利、風險,構成瞭當今社會的三大主題詞。隨著自然環境、經濟環境、社會環境的急劇變化,各種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社會安全事件等危機不斷發生,公眾獲取公共危機、社會重大關切的信息和傳播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知情權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社會管理的風險愈加突齣。
風險無所不在,又無時不在。風險具有不確定性、突發性、群體性。在當今這樣一個人人擁有麥剋風、個個主張權利的時代,一旦真實的消息不能第一時間傳播、政府和社會組織不能有效應對,當輿情發酵,一個普通的社會事件或一條不實的網絡謠言就能演變成規模宏大的群體性社會事件。尤其是近年來,我國群體事件越來越頻繁、規模越來越大、越來越有組織,甚至有國外勢力的參與。
風險是可管理的,又是可控的。不管理風險,就會有更大的風險。如果不能有效地進行風險溝通、控製和管理,就會釀成更大的社會危機,引發社會動蕩。如果不重視輿情工作,防範於未然,就會導緻更多、更大的群體事件發生。風險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做好輿情工作。自從《國傢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突發事件應對法》等一係列法律法規頒布以來,輿情工作也成瞭考核政府執政能力和問責政府的一項重要內容。從傳播學的視角來看,危機之所以爆發和加劇是由於政府和社會管理者與公眾間交流和溝通齣現瞭障礙。因此,政府及有關部門和組織應當根據危機發生的具體情境和變化趨勢,采取閤適的傳播策略,化“危機”為“機會”,以主動引導輿論,維護社會穩定。
風險管理的核心,是疏而不是堵,是讓公眾知情,而不是一味地遮遮掩掩。知民情、曉民意、善引導,利用好社會輿情,反映公眾最根本利益,形成積極健康嚮上的主流輿論,纔能把矛盾化解在初起,纔能盡快地、最大限度地在全社會形成共識,纔能防止和消除不良輿論的影響,防止謠言滋生和擴散。
輿情信息反映著廣大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問題和民眾的思想狀況。誰最先占有信息,誰掌握的信息最全麵、最準確,誰就獲得瞭主動權。在現代信息社會,輿情信息已經成為各級領導瞭解情況、科學決策、指導和推動工作的重要依據。把握輿情,就是要及時瞭解人們的所思所想、所急所盼,盡早發現帶有苗頭性、傾嚮性的問題,增強黨的領導和科學決策的針對性和主動性,及早化解矛盾、理順情緒、解決問題。隨著信息經濟時代的到來,傳播技術的日新月異,媒介生態越來越復雜,經濟利益博弈與傳輸鏈條化,信息發布主體多元化,信息傳播內容多樣化,信息把關作用弱化,主流意識不斷受到衝擊,輿情發展和管理日益復雜,這給社會管理帶來瞭嚴峻的挑戰。因此,政府和社會管理部門必須時時關注輿情,研究如何披露真相,做到以事實為基礎引導輿論,強化黨和政府的各項方針政策和傳統文化的傳播效果。
本書按照輿情工作流程進行編寫,全書共分八章:輿情與輿情信息工作、輿情的監測、輿情的預警、輿情信息的收集、輿情信息的分析、輿情信息的報送、輿情的應對、典型案例分析。主要內容包括輿情工作者的選派,工作製度的製定,輿情信息的收集、鑒彆、篩選、歸納、分類、匯總和儲存,輿情的研判與引導,輿情的分級響應與處置等等。本書選取的案例,時效性強、影響大、涉及麵廣。針對具體的案例,我們詳細分析各類突發事件如何發生、發展,以及如何從一些普通的社會事件演變為社會危機;我們總結政府和其他社會組織在應對輿情工作中的得失,力爭給齣可供藉鑒的工作意見;我們提供最新的社會輿情動態以及輿情工作新方法、新思路。
這是一本可供隨時查閱的工作手冊,也是一本具有實用價值的危機管理和輿情研判的參考書。寫作注重條分縷析、層層剝繭、分門彆類,注重知識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主要服務一綫輿情工作機構及其工作人員,幫助瞭解輿情工作流程、熟悉輿情工作方法。本書也為各級政府和社會管理機構應對突發事件、把握輿情走勢、開展輿情工作、創新社會管理提供案例藉鑒。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時代一去不復返瞭。轉變時代觀念,堅持公開透明,做到信息公開的常態化,從“個案公布”走嚮“常態公開”,建立“信息公開”的長效機製,做好輿情工作,是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社會管理水平的重要環節。
林愛臖
暨南大學明湖苑
這是一本真正“落地”的書,讀起來沒有絲毫的枯燥感,反而充滿瞭實踐的指導意義。我一直認為,輿情信息工作是一項既需要宏觀視野,又需要微觀操作的復雜工作,而這本書恰恰在這兩方麵都做得非常齣色。它不僅僅是停留於理論層麵,而是提供瞭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論和工具箱。書中對於如何構建高效的輿情監測和分析體係,如何利用數據分析工具,以及如何針對不同類型的輿情事件製定精準的應對預案,都有非常詳細的講解。我特彆欣賞書中關於“輿情態勢研判”和“傳播策略製定”部分的論述,它讓我明白瞭如何從紛繁復雜的信息中抽絲剝繭,找齣核心問題,並根據實際情況製定齣最有效的應對方案。書中還列舉瞭大量的實際案例,讓我能夠更直觀地理解書中的理論是如何在實踐中運用的。這本書讓我意識到,輿情工作不是一成不變的,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靈活調整策略。它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師,手把手地教我如何在這片信息的汪洋中揚帆起航,應對風浪。
評分坦白說,起初拿到這本書,我的期待並不高,以為會是一本充斥著官方術語和空洞理論的“大部頭”。然而,翻開之後,我立刻被它所展現齣的專業性和實用性所吸引。這本書就像一本操作手冊,為我打開瞭輿情信息工作這扇門。它詳細講解瞭如何從海量信息中提取關鍵要素,如何識彆和分析不同類型的信息源,以及如何根據信息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進行分級。書中對於“信息價值評估”和“噪音過濾”的技巧,尤其讓我受益匪淺。我過去常常陷入信息的泥潭,分不清哪些是真正有價值的,哪些隻是無關緊要的噪音,這本書教會瞭我如何快速有效地進行判斷。此外,書中關於“案例庫建設”和“經驗總結”的部分,也為我提供瞭寶貴的藉鑒。它不僅僅是教我們“怎麼做”,更是引導我們思考“為什麼這麼做”,以及如何在實踐中不斷學習和成長。我嘗試著將書中的一些方法應用到日常工作中,發現效率和效果都有瞭顯著的提升。這本書就像一位耐心的導師,一步步地帶領我掌握輿情信息工作的要領,讓我從一個門外漢逐漸變成一個能夠獨立處理相關事務的專業人士。
評分我當初選擇這本書,更多的是齣於一種職業上的“被迫感”。工作性質讓我不得不接觸大量的社交媒體、新聞報道以及各種網絡論壇,感覺自己就像被淹沒在信息的海洋裏,常常感到力不從心。這本書的齣現,簡直就是及時雨。它並沒有像某些工具書那樣,隻給齣一些生硬的定義和操作步驟,而是從一個更宏觀的角度,深入淺齣地講解瞭輿情信息工作的本質和重要性。書中對於如何構建一個有效的輿情監測體係,如何利用技術手段輔助信息采集,以及如何進行深度分析,都有非常獨到的見解。我尤其贊賞書中關於“風險預警”和“危機應對”部分的論述,它不僅僅是告訴我們“發生瞭什麼”,更是探討瞭“為什麼會發生”、“如何預防”以及“發生後如何處理”等一係列深層次的問題。書中提供的各種模型和工具,雖然需要花些時間去消化和實踐,但一旦掌握,就能極大地提升工作效率和效果。例如,書中提到的關於“情緒分析”和“傳播路徑預測”的方法,對於理解輿論走嚮非常有幫助。它讓我意識到,輿情工作需要的是一種“全局觀”,要能夠看到信息背後的社會動態和群體心理。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不再是被動地處理信息,而是能夠主動地去引導和管理輿情,這是一種質的提升。
評分這本書,雖然書名聽起來可能有些枯燥,但讀完之後,我纔發現它簡直就是一把解開信息洪流復雜性的鑰匙。我一直覺得,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每天湧現的海量數據,尤其是那些可能影響公眾輿論的微妙信號,就像是一片濃霧,讓人難以捉摸。這本書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不僅教我如何在這片信息霧海中辨彆方嚮,更重要的是,它提供瞭一套係統的思維框架和實操方法。從如何有效地收集、篩選、分析輿情信息,到如何辨彆信息的真僞,識彆潛在的風險點,再到如何針對不同類型的輿情事件製定應對策略,書中都做瞭極其詳盡的闡述。我特彆欣賞它並非簡單地羅列理論,而是結閤瞭大量的案例分析,讓我能夠直觀地理解書中的概念是如何在實際工作中應用的。比如,它對某個突發事件的輿情發酵過程進行瞭抽絲剝繭般的剖析,讓我看到瞭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苗頭是如何演變成一場大規模的危機,以及在這個過程中,信息傳播的規律是怎樣的。這本書讓我明白,輿情工作絕不僅僅是“看熱鬧”,而是需要高度的敏感性、敏銳的洞察力和紮實的專業知識。它幫助我建立起瞭一種“以終為始”的工作思路,即在信息産生之初就預判其可能的發展軌跡,從而占據主動。這本書的價值,遠超我最初的想象。
評分這本書就像一股清流,在信息龐雜、觀點紛紜的當下,為我指明瞭一個清晰的思考方嚮。我一直對社會熱點事件背後的輿論走嚮感到好奇,也深知掌握輿情信息的重要性,但總感覺無從下手。這本書的齣現,極大地彌補瞭我的知識空白。它不僅僅是講解瞭輿情信息工作的流程和技巧,更重要的是,它闡釋瞭輿情信息工作背後的邏輯和思維方式。書中關於“信息生態”的論述,讓我對整個輿情環境有瞭更深刻的理解,認識到每一個信息點都可能引發蝴蝶效應。它詳細介紹瞭如何從不同的信息平颱、不同的用戶群體中捕捉到最真實的聲音,以及如何識彆那些帶有偏見或誤導性的信息。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風險識彆與評估”的詳細闡述,它幫助我學會從細微之處發現潛在的輿情風險,並提前進行預警。這本書不是簡單地告訴你“做什麼”,而是教你“如何思考”、“如何判斷”,讓我在麵對海量信息時,能夠更加從容和自信。它讓我明白,輿情工作不僅僅是技術層麵的操作,更是一種對社會現象和人心理的深度洞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