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外教社走近经典法语阅读系列:魔沼》(1846)的情节很简单,主体部分只写了一天一夜所发生的情恋。男主人公热尔曼是位聪明能干的农夫,年近三十,家境富裕,丧妻两年,带着三个孩子。迫于岳父的善良压力,他要去富尔什会见一位富有的寡妇。同村16岁的美丽少女玛丽,家境贫寒,受雇去富尔什附近放羊。吉叶特大娘将女儿玛丽托付给正直的热尔曼,两人共骑一匹黑马上路。途中他们遇见早已守候在路边的热尔曼的儿子小皮埃尔,万般无奈下,父亲只好驮带这个小包袱。临近黑夜,大雾弥漫,三人在林中迷失了方向,转了几小时仍未找到出口,最后只得架起篝火在名日魔沼的池塘边过夜。夜色浓浓,交谈切切,热尔曼和小玛丽的心贴得更近了。天亮后,小玛丽带着皮埃尔去了受雇的农场,热尔曼只身赴富尔什求婚。谁知寡妇身边已追随了两位求婚者,热尔曼无法忍受寡妇的摆弄和风骚,借故抽身,去找玛丽和儿子,但两人已不知去向。原来雇主见了玛丽遂起歹心,玛丽带着皮埃尔逃离农场。待他找见两人,雇主也赶来了。热尔曼狠狠教训了雇主,救了玛丽。回家的路上,热尔曼借儿子之口表明爱意,贫穷的玛丽怕误了热尔曼门当户对的婚事婉言谢绝。其实,她也爱着热尔曼。最后在热尔曼岳母的撮合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法国文学丰富多彩,源远流长,许多具有代表性的文学思潮、流派和作家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们的代表作是人类文化遗产中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外教社走近经典法语阅读系列”从名家名著中选材,请高校名师导读,辅以实用注释,配合精彩片段翻译和录音,能让法语学习者找回阅读原著的激情,体会阅读的乐趣!
——曹德明
★乔治·桑的田园小说在法国乃至世界都独树一帜。在她的作品中,既有女性的细腻,也见男性雄阔的政治理想——社会主义学说。而且,她还提出了独有的创作原则:“艺术不是对显示的实证研究,艺术乃是对理想的追求。”就写作技巧而言,乔治·桑还有一绝:她是综合驾驭不同文体的高手。在她的笔下,抒情、叙事、论理妙然一体,字里行间充满了诗意。
——杜青钢
目录
;
精彩书摘
故事不复杂,然而乔治·桑以充满诗意和新追求的文笔给其创作注入了迷人的魔力。在序言中,作者一再宣称,她要远离死亡等宏大主题,着力写朴实中的美。从简单的情节中,作者挖掘出男女主人公高尚、正直、善良的美德。男女主人公一贫一富,然而在爱情的感召下,经济和年龄上的差别一一消失。在魔沼边度过的一夜使两人的感情沟通了,内心得以融合。宁谧、神秘而独特的景色,为男女主人公的爱情经历增添了浓郁的浪漫色彩。
小说中的几个次要人物写得也很成功,寥寥数笔,栩栩如生,神情毕肖,但见讲求实际且正直善良的莫里斯老爹、喜爱虚荣的风骚寡妇、庸俗世故的莱奥纳。小皮埃尔是最重要的配角,他的活泼、顽皮避免了男女主人公恋爱场面的单调,增加了生活情趣。大人们难以启齿的心语,托与童言,显得自然贴切,美而化之,不留痕迹。乔治·桑追求“理想真,实”。在她的笔下,景色与人物皆被理想化,现实之丑给剥离了。小玛丽被雇主调戏的一幕,作者未直表,而是通过小皮埃尔之口转叙的,如此着墨,抽去了现实生活的狰狞与丑恶,表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特色。作品中细腻的描绘,清丽流畅的文字,委婉亲切的风格,都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末尾附录的风俗描写应该说有些冗长,比例失调.那是作者后加的。作者的用意是宣扬地方色彩,凸出粗犷隽永的农村风味,添加历史资料价值。
乔治·桑(1804-1876)是法国著名女小说家,一生著作卷帙浩繁。她的父亲是拿破仑时期的军官。她4岁丧父后,由祖母扶养,在农村长大,13岁进修道院,18岁嫁给杜德望男爵。男爵生活浪荡,而乔治·桑却又具有独立不羁的性格,因此,1831年她带着一子一女,毅然来到巴黎独自谋生,随即走上文学创作道路。《安蒂亚娜》是她第一部单独署名的小说,一举成名,从此一发而不可收。乔治·桑是一位多产作家,她一生写了100卷以上的文艺作品、20卷的回忆录《我的一生》以及大量书简和政论文章。她的小说创作大致可分四阶段:早期作品称为激情小说,亦称“妇女问题”小说,代表作有《安蒂亚娜》(1832)、《华伦蒂娜》(1832)、《莱莉亚》(1833)等,以妇女争取爱情婚姻自由、求得自身解放为主题,描写爱情上不幸的女性,她们对生活感到失望,不懈地追求独立与自由,作品字里行间充满了青春的热情与反抗的意志。第二阶段作品为空想社会主义小说,代表作有《木工小史》(1840)、《康素爱萝》(1843)、《安吉堡的磨工》(1845)等。在这些作品里,她着力揭露了当时社会的罪恶,抨击资本主义的财产和婚姻制度,进而提出空想社会主义的理想。第三阶段作品为田园小说,代表作有《魔沼》(1846)、《弃儿弗朗索瓦》(1848)和《小法岱特》(1849)。1839年,乔治·桑回到故乡诺昂,她始终关注着农民,关注身边的一草一木。她的田园小说以抒情见长,善于描绘大自然绮丽的风光,渲染农村的温静气氛,具有浓郁的浪漫色彩,揭开了乡土气息的故事篇。乔治·桑可谓法国第一位乡土作家。田园小说中的主角大多为农民,而且都被理想化了,有时乃至过了头。这正是乔治·桑的诗学追求。作者后来解释说:“他们如同我描绘的那样出现在我面前。也许因为我在现实生活中遇见过太多的心地善良的人,所以我相信正直,友谊和无私……我笔下诚实和纯洁的人物并不是抽象的概念……”在田园小说中,作者找到了能尽现自己才能的表达法。乔治·桑属于最早反映工人和农民生活的欧洲作家之一。第四阶段作品为传奇小说,代表作有《金色树林的美男子》(1858)。
……
外教社走近经典法语阅读系列:迷雾彼岸的呼唤 一本关于失落、追寻与人性的深刻探讨 本书是“外教社走近经典法语阅读系列”中一部引人入胜的作品,它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神秘色彩与复杂情感的世界。故事围绕着一个古老而隐秘的家族遗产展开,探索了在现代社会中,个体如何面对家族的阴影、历史的重负,以及自我身份的迷失与重建。 故事背景与氛围 故事的开端设定在法国布列塔尼地区一片常年被浓雾笼罩的海岸线上。这里不仅地理位置偏僻,更弥漫着一种挥之不去的忧郁气质。主人公,一位年轻的巴黎历史学研究生,因收到一封来自遥远亲戚的神秘遗嘱,不得不踏上这段回乡之旅。他继承的不是财富,而是一栋年久失修、充满了家族秘密的古老庄园——“黑水庄园”。 这座庄园如同一个时间胶囊,里面封存着数代人的恩怨情仇与未解之谜。作者以细腻入微的笔触,描绘了布列塔尼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从咸湿的海风到当地人低沉的方言,都为故事增添了浓郁的地域特色和宿命感。 核心冲突与人物群像 核心冲突在于主人公在整理遗物过程中,逐渐发现家族历史中隐藏着一个重大的伦理困境。家族的财富似乎建立在一桩被时间掩盖的丑闻之上,而庄园中留下的零散日记、泛黄的书信以及一幅幅晦涩难懂的油画,都指向一个被刻意抹去的家族成员——一位在多年前离奇失踪的女性。 主人公的转变:从旁观者到参与者 主人公最初是以一个冷静的、研究历史的学者视角进入这个环境,他试图用理性和逻辑去解析一切。然而,随着调查的深入,他发现自己被卷入了情感的漩涡。他开始对失踪的亲人产生强烈的共情,那些被尘封的记忆如同藤蔓一般缠绕着他,让他开始质疑自己对“真相”的定义。他不仅在寻找家族的秘密,更是在寻找自己与这片土地、与血脉的联系。 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令人难忘的配角: 老管家西蒙: 他是庄园的活历史,沉默寡言,似乎知道一切,却只在关键时刻给出模棱两可的暗示,他的忠诚与恐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当地的渔民社群: 他们代表着古老的民间智慧和对外来者不信任的态度,他们对“黑水庄园”的传说讳莫如深,暗示着某种超自然的或至少是难以言喻的力量在起作用。 那位失踪的女性的日记: 这些日记以第一人称穿插在叙事中,描绘了她被压抑的艺术追求和对自由的渴望,她的声音成为跨越时空的对话者。 主题的深度挖掘 本书深刻探讨了以下主题: 1. 记忆的建构与消解: 历史并非客观存在,而是由幸存者选择性地书写和遗忘的产物。当主人公试图重构家族史时,他必须面对那些被故意遗漏的部分。 2. “根”的意义: 在一个高度流动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对“家乡”和“血缘”的依恋与抗拒。主人公的回归既是对过去的逃离,也是对自我身份的回归。 3. 艺术与救赎: 艺术(尤其是绘画和文学)在承载情感、抵抗遗忘方面扮演了关键角色。那些被遗弃的画作,成为了情感的载体和解开谜团的钥匙。 叙事技巧与文学价值 作者的叙事节奏张弛有度。前半部分充满了哥特式的悬疑氛围,节奏缓慢,充满了对环境和人物心理的细致描摹。后半部分,随着关键证据的浮现,悬念骤然升级,情节推进加快,将主人公推向一个不得不做出选择的境地。 文笔优美,擅长使用意象和象征。例如,“迷雾”不仅是布列塔尼的地理特征,更是家族秘密的具象化,它模糊了现实与幻觉的边界。作品的结尾并非给出一个简单的答案,而是留下了一个开放式的思考空间——关于宽恕、关于承担,以及面对不完美人性的勇气。 读者期待 对于喜爱经典文学中探险、解谜元素,并对法国文学中对复杂人性和社会历史进行深刻反思的读者来说,本书无疑是一次精神上的丰富旅程。它不仅仅是一个关于过去的故事,更是对当下我们如何对待自己和家人的一种深刻提问。阅读本书,如同在迷雾中摸索前行,最终获得的不仅是真相,更是对人性幽暗与光辉的全新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