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筹学

运筹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锋,庄东 著
图书标签:
  • 运筹学
  • 优化
  • 数学建模
  • 决策分析
  • 线性规划
  • 整数规划
  • 动态规划
  • 图论
  • 排队论
  • 仿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442981
版次:1
商品编码:11444151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高等院校管理科学与工程系列精品规划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运筹学》依据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培养特点组织内容,介绍了线性规划、对偶理论、整数规划、运输问题、目标规划、图论、动态规划、网络计划技术等运筹学主要分支的基本概念、理论方法和计算机求解,运用大量案例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运筹学在经济管理领域的应用,强调运筹学学科的应用性,加强应用问题建模分析思路的介绍,强调实际问题的计算机工具求解,运用Excel软件求解运筹学问题。本书还配有教学大纲、PPT课件、习题及补充习题、案例分析及其答案等学习教辅资料。

目录

《运筹学》
前言
绪论
1第一章 线性规划基础14
学习目标14
第一节 线性规划模型15
第二节 线性规划问题的图解法27
第三节 用excel求解线性规划问题31
本章 小结38
习题38
第二章 线性规划的单纯形解法42
学习目标42
第一节 单纯形法43
第二节 单纯形法的扩展63
第三节 改进单纯形法74
本章 小结84
习题85
案例2-1xd户外家具厂生产计划问题86
案例2-2jadeco.玉器工艺品厂生产计划问题88
第三章 线性规划的对偶理论89
学习目标89
第一节 对偶线性规划模型90
第二节 对偶问题的性质94
第三节 对偶单纯形法100
第四节 灵敏度分析与参数线性规划105
本章 小结121
习题122
附录3a本章 部分定理的证明123
第四章 整数规划126
学习目标126
第一节 整数规划的数学模型126
第二节 一般整数规划问题的解法136
第三节 0��1整数规划问题的解法156
第四节 用excel求解整数规划问题161
本章 小结165
习题166
案例4-1betterlife集团生产计划问题170
案例4-2lightco.公司生产计划问题170
第五章 运输问题172
学习目标172
第一节 运输问题的数学模型173
第二节 标准运输问题的表上作业法174
第三节 扩展的运输问题187
第四节 指派问题195
第五节 运输问题的excel求解197
本章 小结200
习题201
案例5-1cstoys公司的生产与运输策略204
第六章 目标规划206
学习目标206
第一节 目标规划的数学模型207
第二节 两变量目标规划问题的图解法215
第三节 目标规划的单纯形解法220
第四节 用excel求解目标规划问题223
本章 小结231
习题232
第七章 图论234
学习目标234
第一节 图的基本概念235
第二节 最小支撑树问题239
第三节 最短路问题243
第四节 最大流问题256
第五节 最小费用(最大)流问题271
第六节 用excel求解图论问题280
本章 小结288
习题288
第八章 动态规划
290学习目标290
第一节 多阶段决策问题的描述291
第二节 动态规划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292
第三节 动态规划建模与求解实例299
本章 小结317
关键概念317
习题317
第九章 网络计划技术320
学习目标320
第一节 网络计划技术引例321
第二节 网络计划技术的分析思路323
第三节 双代号网络图的绘制方法325
第四节 单代号网络图的绘制方法328
第五节 关键路径法331
第六节 计划评审技术343
第七节 网络计划的时间成本优化346
第八节 用excel规划求解工具计算关键路径351
第九节 网络计划技术的m.s.project软件分析355
本章 小结359
习题359
案例9-1l公司与客车制造商的配套生产项目361
第十章 ampl软件介绍363
学习目标363
第一节 ampl的安装使用364
第二节 ampl语言介绍368
第三节 ampl模型结果分析375
本章 小结380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第一章线性规划基础
  掌握常见线性规划应用问题的数学建模思路
  了解线性规划数学建模的适用范围
  掌握关于线性规划问题“解”的若干概念
  掌握两变量线性规划问题的图解法
  掌握用Excel规划求解工具求解一般线性规划问题在现实生产生活实践中,人们常常会遇到如何将稀缺资源合理地分配给若干个相互有竞争性的活动以获取最大回报的问题,或者为实现某个目标而规划各项活动以使付出的总成本最小的问题。这类问题中又有一部分可以抽象成表述形式相似的数学规划模型:在满足一组线性约束条件(等式或不等式)的前提下,使得某个线性目标函数取得极值(最大值或最小值)。这类问题的模型及其优化求解技术,被统称为线性规划(linear programming,LP)。
  线性规划是运筹学中研究工作开展较早的一个分支,其历史最早可追溯至“二战”早期。为适应战时需要,苏联数学家和经济学家坎托罗维奇(Leonid Kantorovich)在1939年提出了一个通过合理规划收入和支出,旨在减少军队成本同时尽可能增大敌军损失的线性规划模型,这个模型被公认为最早的线性规划模型。因其对线性规划的开创性贡献,坎托罗维奇与美籍荷兰裔理论化学家科普曼斯(Tjalling Koopmans)分享了1975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后者在1942年关于资源分配问题的研究工作为线性规划的其他理论研究提供了支持。
  线性规划真正成为一门正式学科并得以发展,是被誉为线性规划之父的美国数学家乔治·丹齐格(George Dantzig)于1947年提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线性规划单纯形解法(simplex method)之后。目前,线性规划的理论和求解算法都已经非常成熟,在许多行业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章的内容结构是这样安排的:第一节介绍将实际问题抽象为线性规划模型的方法、过程;第二节介绍用线性规划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适用性问题;第三节介绍用图解法求解只有两个变量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方法;第四节介绍线性规划问题的Excel求解工具。
  第一节线性规划模型
  线性规划问题是求解一组决策变量的取值,使得由这些决策变量所组成的线性目标函数在满足一组线性约束条件下取得最大值或最小值的问题。如果以xj为决策变量(j=1,2,…,n),线性规划数学模型的一般形式可以表示为:max/minZ=c1x1+c2x2+…+cnxn(1-1)
  s.t.a11x1+a12x2+…+a1nxn=(≥,≤)b1
  a21x1+a22x2+…+a2nxn=(≥,≤)b2(1-2)
  am1x1+am2x2+…+amnxn=(≥,≤)bm
  x1,x2,…,xn≥0(1-3)其中,cj、aij、bi都为常数(i=1,2,…,m;j=1,2,…,n);“s.t.”是subject to的缩写,表示最优目标函数的实现必须满足后面的约束条件。由上式可知,线性规划模型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章线性规划基础运筹学(1)所有表达式均为线性表达式;
  (2)目标函数为式(1-1),对任意一个线性规划模型,其目标唯一:使目标函数Z取得最大值(max)或最小值(min);
  (3)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以“s.t.”作为分界线,表示最优目标函数的实现必须满足后面的约束条件;
  (4)约束条件式(1-2)中每个表达式均为线性方程(等式),或者“≥”“≤”不等式,而没有“]”或“[”的不等式。
  (5)由于面向实际问题,线性规划模型通常要求决策变量取值非负,即式(1-3)。
  ……

前言/序言

  运筹学是20世纪40年代左右发展起来的一门典型的交叉学科。虽然运筹学的发展主要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事需要,但是其研究思路、方法和工具在战后已经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的运营管理之中。除了解决生产和制造业中的运营问题之外,在市场需求的牵引下,运筹学作为一门学科不断地发展和外延。越来越多的农业、服务业和其他新兴产业中出现的问题被系统整理和归纳为运筹学中的标准问题。运筹学学科的研究对象在不断扩展,运筹学的研究方法和算法也在不断丰富。针对一些复杂的应用问题,除了传统的数学建模分析方法之外,计算机建模也逐渐成为一种被普遍采用的分析方法。同时,一些智能算法和近似算法也被引入用于求解运筹学领域中的复杂问题。与传统的精确算法相比,这些算法虽然并不能够保证得到复杂问题的最优解,但其在计算效率上具有无法比拟的优越性。通观运筹学的研究领域、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虽然针对具体应用问题的求解方法差异较大,但是运筹学作为一门学科,它主要是以定量分析为主(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研究和解决现实世界各类企业与组织的生产、经营或者运作中出现的问题。也正是因为运筹学这种应用性和科学性特点,所以它成为管理科学、系统科学、工业工程等多个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主干课程。
  本书的内容和结构有所偏重,更加适用于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教学(全面讲授需64学时)。同时,本书也可以作为经济管理类研究生,包括工商管理硕士MBA、工程硕士ME在内的运筹学课程参考教材。具体来说,本书在编写过程中侧重于:①强调运筹学学科的应用性特点,加强了应用问题建模的分析思路介绍;②强调实际问题的计算机工具求解,加强了工具软件的使用介绍;③重视与国外知名大学运筹学教材和教学安排的一致性,一些专业术语和定义给出其英文原文或出处;④强调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学生的特点,从文字到图表尽可能直观、深入浅出和通俗易懂;⑤考虑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学生培养的知识结构特点,避免与其他专业基础课重复。除此之外,书中部分文字体现了作者多年教学中的心得体会。
  本书由李锋和庄东编著,其中,前言、绪论、第九、十章正文及各章案例由李锋独立完成;第三、六章由庄东独立完成;第一、四章正文及各章的Excel规划求解部分由李锋主笔,庄东参与编写;第五、七、八章由庄东主笔、李锋参与编写;第二章正文及各章的习题由李锋和庄东共同完成。本书的编写得到了作者工作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大力支持,工商管理学院2012级的三个工商管理类本科班级在本书的试用过程中还提出了大量宝贵的修订建议,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编著者的水平有限,错误和疏漏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著者
  2014年3

《管理学原理》 导言:理解组织运作的基石 在瞬息万变的商业环境中,对组织的有效管理是成功的核心驱动力。《管理学原理》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全面、系统且深入的管理学知识框架。本书不仅回顾了管理思想的演进历程,更侧重于将经典理论与现代管理实践相结合,帮助管理者在日益复杂的商业生态中做出明智决策。 第一部分:管理学的基石与演进 本书伊始,我们将探讨管理的本质、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以及管理者的角色与所需技能。管理不再仅仅是资源的分配,更关乎战略远见、团队激励和变革推动。 随后,我们将追溯管理思想的发展脉络。从泰勒的科学管理,聚焦于工作效率的最大化,到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构建了现代组织结构的基础。我们会批判性地分析这些早期理论的局限性,并过渡到人际关系学派的兴起,认识到员工需求与激励在生产力中的关键作用。 进入现代,我们将深入探讨行为科学的贡献,特别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以及麦格雷戈的X理论与Y理论,这些理论为理解员工动机提供了深刻洞察。随后,系统论和权变理论的出现,强调了组织是一个相互关联的系统,管理策略必须根据具体情境进行调整。 第二部分:环境、战略与决策制定 现代管理者必须具备强大的环境感知能力。《管理学原理》详细分析了宏观环境(PESTEL分析)与微观环境(行业结构分析)对组织的影响。理解这些外部力量如何塑造市场机会和威胁,是制定有效战略的前提。 战略管理部分是本书的重点。我们将从企业使命、愿景的确定开始,逐步深入到战略分析工具,如SWOT分析、波特五力模型。随后,本书详述了不同层级的战略制定:公司层战略(如多元化、整合)、业务层战略(如成本领先、差异化)和职能层战略。我们特别关注竞争优势的持续性,以及动态能力理论在快速变化市场中的应用。 决策制定被视为管理活动的核心。本书剖析了理性的决策模型,并探讨了在信息不完全、时间压力下的有限理性决策。同时,组织中的群体决策过程、偏见与启发式在决策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利用现代决策支持工具,都将得到详尽的阐述。 第三部分:组织结构与设计 一个有效的组织结构是战略实施的骨架。《管理学原理》系统介绍了各种组织结构形式,从职能型、事业部制到矩阵式结构和网络型组织。每种结构都有其适用情境和内在的权衡取舍。 本书深入讨论了组织设计中的关键维度,包括工作设计(专业化与集权化)、部门化原则、管理幅度以及正式化程度。我们会探讨组织变革的驱动力,以及如何运用变革模型(如库尔特·勒温的三阶段模型)来平稳过渡。 特别关注组织文化——那些共享的价值观、信仰和行为规范。文化如何影响员工行为、绩效和创新能力?本书将文化视为一种强大的非正式控制机制,并提供了构建和维护积极组织文化的实践路径。 第四部分:人力资源管理与领导力 人才是组织最宝贵的资产。《人力资源管理》章节覆盖了从人力资源规划、招聘、甄选到绩效评估的全过程。我们强调,现代HRM必须与组织战略紧密对齐(即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确保人才的获取和发展能够支撑企业的长期目标。培训与发展模块则侧重于如何构建终身学习型组织,培养员工的关键能力。 领导力是激发组织潜能的关键。《管理学原理》超越了简单的“管理者”概念,深入探讨了各种领导理论。从特质理论到行为理论,再到情境领导理论(如费德勒模型、路径-目标理论),读者将理解没有一种“万能”的领导风格。我们特别关注变革型领导力(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如何通过愿景和魅力激励追随者超越自身利益,以及道德领导力在建立信任中的核心作用。 激励理论在本书中占据重要地位。除了前述的行为学理论,我们还将探讨期望理论、公平理论以及目标设置理论,并提供将这些理论应用于薪酬设计、非物质奖励和员工授权的具体方法。 第五部分:控制、运营与伦理 控制是确保目标达成的最后一道防线。本书详细阐述了管理控制的类型:战略控制、运营控制和反馈控制。我们将探讨如何建立有效的控制系统,包括预算控制、比率分析以及现代的平衡计分卡(BSC),后者将绩效评估从单纯的财务指标扩展到客户、内部流程和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 在运营管理方面,本书简要介绍了生产与服务运营的基础概念,包括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如全面质量管理 TQM 和六西格玛方法)。 最后,本书以管理伦理与社会责任作为收尾。在商业日益受到公众审视的今天,理解企业对利益相关者的责任至关重要。我们将探讨伦理决策框架,以及如何构建一个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公民形象。 结语:面向未来的管理者 《管理学原理》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是一份通往卓越管理实践的路线图。它要求读者不仅要掌握理论,更要具备批判性思维,勇于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进行创新和调整。掌握这些原理,是每一位有志于在组织中发挥关键作用的人士的必经之路。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坦诚,这本书的深度足以让任何一个自诩为业内人士的读者感到压力。它没有像市面上很多“速成指南”那样,满足于蜻蜓点水地介绍几种算法的皮毛,而是真正潜入了每一种优化方法的“内核”。我特别关注了关于“非线性规划”的那一章,那里的数学推导虽然严谨得有些“令人敬畏”,但作者在脚注中提供的历史背景和不同学派的争论,为冰冷的公式增添了一丝人文色彩。它让我意识到,即便是看起来铁板一块的数学理论,背后也蕴含着人类数十年探索的智慧与分歧。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对照着书本上的图表,自己动手在草稿纸上推演了KKT条件的推导过程,那种手指沾满铅笔屑、盯着公式看到眼花缭绕的充实感,是其他任何电子阅读都无法替代的。这本书的印刷质量也值得称赞,即便是细小的希腊字母和上下标,也清晰锐利,极大地减少了阅读时的认知负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与其说是教科书,不如说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在向一群聪明的学徒传授他的“武功秘籍”。作者的语言充满了力量感和一种务实的乐观精神,他似乎深谙我们这些初学者在面对复杂系统时的那种无助感,所以总是在关键转折点上给予精准的“定海神针”般的解释。我花了好几天时间反复琢磨其中关于“动态规划”的那几个章节,起初总是在“最优子结构”和“重叠子问题”之间打转,感觉像是在绕圈子。但是,作者在引入著名的背包问题时,他没有直接给出标准的表格推导,而是用了一个非常巧妙的类比——想象你在攀登一座信息的高山,每一步的决策都必须基于前一步最好的“落脚点”,这个比喻简直是神来之笔,瞬间打通了我思维中的堵塞。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不仅仅告诉你“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告诉你“为什么是这样”,以及在实际操作中“如何避免陷入死胡同”。对于任何一个渴望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战能力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的洞察力是无价的。

评分

这本书的书皮设计极具现代感,简约而不失大气,那种深邃的蓝色调仿佛能一下子将人带入一个充满逻辑与挑战的世界。我拿到手的时候,光是翻开扉页,那种纸张的质感就让人感到十分愉悦,不是那种廉价的光滑,而是带着一丝粗粝的、适合沉思的纹理。我本来对这类偏理论性的书籍抱持着十二分的谨慎,担心会陷入晦涩难懂的公式泥潭,但这本书的排版极为清晰,章节之间的逻辑过渡像是精心编织的藤蔓,自然而然地引导着读者的思绪向前延伸。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它在介绍核心概念时,总会穿插一些非常贴近现实生活的例子,比如供应链优化或者交通流量控制,这让抽象的数学模型瞬间变得“有血有肉”,不再是孤立的符号堆砌。我尤其喜欢作者处理“约束条件”那一部分的方式,没有简单地罗列公式,而是通过一系列渐进式的场景构建,让你深刻体会到,在资源有限的世界里,寻找最优解本身就是一种艺术。读完第一部分,我已经有了一种“拨云见雾”的豁然开朗感,这绝对是一本能让人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啃下来的好书。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应用场景”的广度与细致程度的把握。很多优化书籍在介绍了理论后便戛然而止,留下读者自己去“脑补”如何落地。然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极为出色。它不仅涵盖了经典的生产调度和资源分配,还深入探讨了在现代大数据环境下,如何利用启发式算法(比如遗传算法或模拟退火)去处理NP难问题,这一点非常贴合当下技术发展的脉络。作者在讨论这些复杂算法时,并没有陷入过度简化的陷阱,而是非常诚实地指出了每种方法的局限性,比如收敛速度、对初始解的敏感性等。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论述方式,使得读者在面对实际问题时,不再是盲目地套用模板,而是能够根据问题的特性,像一位老中医把脉问诊一样,精准地选择最合适的工具箱里的那一把“手术刀”。它教会我的不是一套固定的招式,而是一套灵活的、适应性极强的思维框架。

评分

这是一本需要被“对待”的书,它不是那种可以随手翻阅、博君一笑的休闲读物。它的重量感,不仅来自于纸张的厚实,更来自于它所承载的知识密度。我记得在阅读关于“决策树与博弈论”的那部分时,作者的表达方式极为精炼,每一句话都像经过了千锤百炼的结晶。它很少使用华丽的辞藻,而是直接用逻辑的骨架搭建起宏伟的理论大厦。有时候,我会需要停下来,合上书本,对着天花板沉默良久,因为有些概念的深度需要时间在潜意识中发酵和沉淀。这本书的难度曲线设置得非常巧妙,开篇的铺垫柔和,但中后期的挑战性陡然增强,这有效地筛选出了真正有志于深入研究的读者。总而言之,它不是一本用来“看完”的书,而是一本需要被“征服”和“内化”的工具书,它对我的思维方式产生了长期的、结构性的影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