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生物学理论及应用研究

分子生物学理论及应用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海洪,张新永,严峰 编
图书标签:
  • 分子生物学
  • 生物技术
  • 基因工程
  • 生命科学
  • 生物化学
  • 遗传学
  • 细胞生物学
  • 生物医学
  • 科研
  • 实验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ISBN:9787517025337
版次:1
商品编码:1171383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3
字数:62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分子生物学理论及应用研究》重点对分子生物学理论及应用进行研究,主要内容包括绪论,核酸的结构与性质分析,基因、基因组与基因组学,DNA的复制·DNA的损伤、修复与突变,DNA的重组与转座,转录及转录后加工,遗传密码与翻译,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调控,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调控,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分子生物学的应用研究等。

作者简介

  海洪,男,1966年出生,工程硕士,副教授;现为桂林理工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生物工程教研室主任;主要从事生物化工及生物分析专业方向的教学及科研工作。近年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收录4篇;主持或参加国家及省级科学基金项目8项。
  
  张新永,男,1974年出生,山东莒县人,博士,讲师。1998年毕业于西北农业大学农学系农学专业,2004年毕业于云南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获农学硕士学位,2009年毕业于云南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获农学博士学位。2009年至今在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工作,云南省现代农业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栽培技术研究室岗位专家,主要从事作物栽培生理和栽培技术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截至目前发表论文10余篇,参与编写著作1部,申请专利7项。
  
  严峰,男,1980年出生,海南大学海洋学院教师。目前职称为高级实验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研究方向:水产养殖、海洋生物学等生命科学。发表多篇科研论文和论著。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分子生物学的概念
1.2 分子生物学的发展.
1.3 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范畴和主要内容

第2章 核酸的结构与性质分析
2.1 DNA的结构
2.2 DNA的超螺旋结构与多链结构
2.3 RNA的结构
2.4 核酸的变性、复性与分子杂交

第3章 基因、基因组与基因组学
3.1 基因
3.2 基因组
3.3 基因组学

第4章 DNA的复制
4.1 DNA复制的一般特征
4.2 原核生物的DNA复制
4.3 真核生物的DNA复制
4.4 DNA复制的忠实性
4.5 DNA复制的调控

第5章 DNA的损伤、修复与基因突变
5.1 DNA损伤
5.2 DNA损伤的修复
5.3 基因突变
5.4 定向诱变

第6章 DNA的重组与转座
6.1 概述
6.2 同源重组
6.3 位点特异性重组
6.4 转座作用

第7章 转录及转录后加工
7.1 楞述
7.2 原核生物的转录
7.3 真核生物的转录
7.4 转录后加工
7.5 逆转录

第8章 遗传密码与翻译
8.1 遗传密码
8.2 tRNA与核糖体
8.3 氨酰-tRNA的形成
8.4 原核生物翻译的起始
8.5 真核生物翻译的起始
8.6 翻译延伸与终止
8.7 翻译的抑制剂
8.8 翻译后加工

第9章 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调控
9.1 概述
9.2 乳糖操纵子
9.3 其他原核操纵子的调控
9.4 入噬菌体基因组的调控
9.5 翻译水平的调控

第10章 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调控
1O.1 概述
10.2 DNA及染色体水平的调控
10.3 染色质水平的调控
10.4 转录水平的调控
10.5 转录后水平的调控
10.6 翻译水平的调控

第11章 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
11.1 概述
11.2 核酸的分离提取和电泳检测
11.3 聚合酶链式反应
11.4 核酸的体外标记与分子杂交技术
11.5 生物芯片技术

第12章 分子生物学的应用研究
12.1 基因治疗
12.2 转基因动物与植物
12.3 DNA指纹图谱
12.4 生物技术制药
参考文献
古代文明的兴衰与世界格局的演变:一部宏大叙事的历史画卷 图书名称: 权力、信仰与尘埃:探寻古代文明的兴衰轨迹 图书简介: 本书并非聚焦于微观层面的科学探索,而是将目光投向人类文明宏大的时间尺度,深入剖析古代社会在地理、气候、社会结构、意识形态和技术创新等复杂因素的驱动下,如何崛起、繁荣,又最终走向衰落与转型的历史进程。我们旨在提供一幅详尽且富有洞察力的画卷,描绘从史前聚落到古典帝国的漫长历程中,那些塑造了我们现代世界的关键性力量。 第一编:文明的曙光与早期社会的基石 本书的第一部分着眼于人类文明的起源,重点考察美索不达米亚、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以及黄河长江流域的早期文明。我们不仅仅停留在罗列城邦和王朝的更迭,而是深入探讨了“定居”这一根本性转变对社会复杂性的催化作用。 灌溉技术的革命与国家机器的萌芽: 详细分析了早期农业社会如何依赖大型水利工程来保障生存,并阐述了管理这些工程所需的组织结构如何自然演化为早期的官僚体系和中央集权萌芽。例如,苏美尔城邦的楔形文字不仅仅是记录贸易的工具,更是复杂税收和法律制度的载体。 神权与王权的交织: 探讨了古代统治者如何通过建构神圣的合法性来巩固权力。从埃及法老的“神之子”身份到两河流域“天命”观念的变迁,我们追溯了宗教信仰如何成为维护社会秩序和资源分配的关键意识形态支柱。 文字系统的独立起源与文化传承: 对比了不同区域文字系统的发展路径,分析了这些符号系统在知识积累、法律编纂和历史记忆保存方面的决定性作用,以及它们如何使得大规模的文化区隔和认同得以形成。 第二编:古典帝国的扩张与制度的成熟 本篇进入了古典文明的鼎盛时期,聚焦于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古希腊城邦联盟、罗马帝国以及汉帝国的制度创新与军事扩张。这一时期的核心议题在于如何管理一个跨越广阔地理范围的多元化社会。 帝国治理的精妙艺术: 剖析了不同帝国在维持统治上的策略差异。罗马的行省制度、波斯的“王之路”与驿站系统、汉朝的郡县制与察举制度,这些制度设计不仅体现了高超的行政能力,也揭示了它们内在的脆弱性。我们特别关注了“法律”在帝国整合中的作用,从《汉谟拉比法典》到《十二铜表法》,法律是如何从部落习俗演变为一套旨在规范跨文化互动的工具。 军事机器的动力学: 详细考察了古典军事力量的构成与演变。希腊方阵的纪律性、罗马军团的工程能力与适应性、以及骑射民族的快速机动性,这些军事优势如何转化为政治影响力,以及资源消耗如何成为帝国扩张的内在制约。 思想的黄金时代与社会反思: 探讨了轴心时代(Axial Age)的哲学与宗教思潮——从苏格拉底的理性质疑到佛教的解脱之道,这些思想如何挑战了既有的神权结构,并在知识精英阶层中播下了变革的种子。 第三编:贸易网络、技术扩散与文明的相互作用 本书的第三部分超越了单一文明的内部研究,转向对古代世界复杂互动网络的分析。古代世界并非由孤立的文明孤岛组成,而是通过贸易、战争和文化交流紧密联系在一起。 丝绸之路的生态学: 详细描绘了连接东西方的贸易路线,重点不在于商品本身,而在于这些路线对沿线社会结构、疾病传播(如瘟疫的首次大爆发)以及技术和宗教的扩散产生了何种长期影响。我们分析了游牧民族在这一网络中扮演的“催化剂”角色。 水利与城市规划的智慧: 对比了古代工程技术的区域差异。探讨了美索不达米亚的泥砖建筑与罗马的混凝土技术、印度河流域的城市排水系统,以及玛雅文明在水资源管理上的独特解决方案,展示了环境适应性如何决定了城市文明的寿命。 货币与信用的诞生: 分析了贵金属货币(如斯塔特金币或五铢钱)的出现,如何极大地加速了远距离贸易的效率,并催生了早期的金融和信贷概念,改变了地方经济的运行逻辑。 第四编:衰落的复杂性与文明的转型 全书的高潮部分集中探讨了古典文明的“终结”问题,避免单一化的“衰亡论”,转而强调多重压力下的系统性转型。 生态压力与气候变化的影响: 考察了长期干旱、土壤退化或小冰期事件如何削弱了核心帝国的农业基础,导致资源分配的紧张和内部冲突的加剧。 边疆压力与军事过载: 分析了帝国为应对外部挑战而不得不进行的军事化,这种过度投入如何掏空了财政储备,并迫使统治者采取更具掠夺性的内部政策,从而加剧了社会离心力。 内部社会结构的断裂: 深入研究了阶级矛盾的激化——奴隶制度的僵化、小农的破产、以及精英阶层的非生产性消费——如何从内部瓦解了帝国的凝聚力。我们探讨了基督教在罗马衰落期扮演的“替代性社会结构”角色。 历史遗产的重塑: 最终,本书总结了古典文明的遗产如何被后继的中世纪或后古典社会所继承、重塑和利用。帝国的崩溃并非是历史的终结,而是新的、适应性更强的区域性政治实体的形成过程的序曲。 结论: 《权力、信仰与尘埃》力求以跨学科的视角,展现古代人类在面对生存、组织、信仰和扩张时的复杂抉择。它揭示了一个深刻的历史教训:文明的兴衰并非由单一的事件决定,而是无数地理、技术、制度与意识形态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人类社会复杂演变规律的坚实框架。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严谨,几乎没有使用任何口语化的表达,这保证了其作为学术著作的精确性。对于熟悉该领域的读者来说,这种精准的表述是极大的便利,可以确保信息的无歧义传递。然而,对于我这样,希望通过这本书来巩固和提升对分子生物学整体理解的人来说,某些段落的逻辑推导显得过于跳跃。例如,在讨论特定信号转导通路激活后的下游效应时,作者常常会省略中间的几个关键磷酸化步骤,直接给出了最终结果。我不得不停下来,回想起其他教材中的补充信息,才能完全跟上作者的思路。这表明,本书的定位更倾向于面向已经具备一定基础知识的群体,作为进阶或参考用书的价值更高。如果能对这些“跳步”的地方进行更细致的展开,哪怕只是增加一小段引导性文字,对于提升全书的包容性和易读性,将会有显著的帮助。

评分

这本书的广度和深度都让人印象深刻,绝非市面上那种只停留在教科书表面描述的读物。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应用研究”部分所花费的心力。这部分内容可以说是全书的亮点,它将抽象的分子生物学原理与当代生物技术的前沿进展紧密结合起来。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探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在疾病模型构建中的应用,不仅详述了其作用机制,还列举了多个成功修复遗传性疾病的案例研究,其中不乏一些最新的临床前试验数据。读到这些内容时,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高水平的学术研讨会现场,能切身感受到科学研究的脉搏。更难得的是,作者在讨论这些尖端技术时,也保持了审慎的态度,对现有技术的局限性、伦理争议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客观的评价,这种平衡的视角非常难得,让读者在吸收知识的同时,也能培养批判性思维,而不是盲目崇拜技术。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朴实,蓝白相间的配色,中间用宋体印刷着书名,给人一种严谨、专业的学术气息。刚拿到手的时候,我其实有点犹豫,因为我对这门学科的了解仅限于大学本科阶段的基础课程,对“理论及应用研究”这个副标题感到有些压力。然而,当我翻开第一章,就被作者清晰的逻辑和生动的案例所吸引。他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那些晦涩难懂的复杂公式,而是从宏观的生命现象入手,逐步深入到微观的分子机制。比如,在讲解DNA复制时,作者不是简单地罗列各种酶的作用,而是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将DNA的双螺旋结构比作一条等待被精确复制的拉链,每一步操作都伴随着精密的调控,让人豁然开朗。这种叙事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的阅读门槛,使得原本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有血有肉。特别是关于基因表达调控的那几个章节,作者对转录因子与启动子区域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细致的剖析,图文并茂地展示了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在调控复杂度上的差异,为我后续理解更前沿的表观遗传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价值毋庸置疑,它成功地搭建起了一座从基础知识到研究前沿的桥梁。令我感到惊喜的是,作者在对经典理论进行系统梳理的同时,还巧妙地穿插了一些历史性的回顾。比如,在讲述中心法则的建立过程中,作者没有回避早期理论的争论和实验的曲折,这使得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科学发现是如何一步步艰难求证的,而不是把既有知识视为理所当然。这种“讲故事”的方式,让冰冷的科学原理增添了一份人文色彩。此外,作者在全书末尾附上的参考文献列表非常详尽且新颖,囊括了近十年的权威期刊文献,这对于我这种希望进一步深挖某个特定研究方向的人来说,简直是一份无价的资源宝库。这本书无疑是我案头必备的参考资料之一,可以随时查阅和回顾那些关键性的分子机制。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设计方面提出一点点个人化的看法。从纯粹的功能性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纸张质量上乘,油墨印刷清晰,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过于疲劳,这是专业书籍应有的品质。但是,如果从阅读体验的舒适度来考量,我认为在某些章节,尤其是涉及大量分子结构图谱和复杂的信号通路图时,图例的密度显得有些过高,有时需要频繁地翻页对照文字说明,稍微打断了阅读的连贯性。当然,这或许是内容本身的复杂性所决定的,毕竟分子生物学很多时候就是一环扣一环的精细网络。不过,如果后续版本能在关键流程图中增加一些可视化处理,比如使用更丰富的色彩编码来区分不同的分子功能或调控路径,相信能进一步提升读者对复杂网络的整体把握能力。总体来说,它更像是一本供研究人员或高年级学生深度学习的工具书,而非轻松的入门读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