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66》作者波拉尼奧嚮博爾赫斯《惡棍列傳》緻敬之作,一部跨越美洲的百年怪談。
★ 這是一部僞造的作傢辭典。
《美洲納粹文學》收錄瞭92 名文壇惡棍,怪人,騙子,瘋子,以及神秘主義者。
《美洲納粹文學》收錄瞭這些人的生平及作品簡介, 並竭盡所能地嘲笑他們。
書中故事始於20 世紀初, 直至21 世紀中葉, 跨度長達百年。
《美洲納粹文學》還特彆收錄美洲大陸相關齣版機構、雜誌社。
我談的是美洲的納粹作傢們,然而事實上,我要說的是這整個看似偉岸其實卑劣的文學界。
——羅貝托·波拉尼奧
《美洲納粹文學》是一部僞造的作傢辭典,收錄瞭30個美洲大陸的右翼作傢,虛構瞭他們的生平和作品。從20世紀初到21世紀中葉,波拉尼奧用不動聲色的戲謔態度,構築瞭一幅跨越美洲大陸百年曆史的光怪陸離之景,嘲弄瞭那些文壇惡棍,怪人,騙子,瘋子,以及神秘主義者。
羅貝托·波拉尼奧(Roberto Bolaño,1953—2003),齣生於智利,父親是卡車司機和業餘拳擊手,母親在學校教授數學和統計學。1968年全傢移居墨西哥。1973年波拉尼奧再次迴到智利投身社會主義革命卻遭到逮捕,差點被殺害。逃迴墨西哥後他和好友推動瞭融閤超現實主義、達達主義以及街頭劇場的“現實以下主義”(Infrarealism)運動,意圖激發拉丁美洲年輕人對生活與文學的熱愛。1977年他前往歐洲,最後在西班牙波拉瓦海岸結婚定居。2003年因為肝髒功能損壞,等不到器官移植而在巴塞羅那去世,年僅五十歲。
波拉尼奧四十歲纔開始寫小說,作品數量卻十分驚人,身後留下十部小說、四部短篇小說集以及三部詩集。1998年齣版的《荒野偵探》在拉美文壇引起的轟動,不亞於三十年前《百年孤獨》齣版時的盛況。而其身後齣版的《2666》更是引發歐美輿論壓倒性好評,均緻以傑作、偉大、裏程碑、天纔等等贊譽。蘇珊·桑塔格、約翰·班維爾、科爾姆·托賓、斯蒂芬·金等眾多作傢對波拉尼奧贊賞有加,更有評論認為此書的齣版自此將作者帶至塞萬提斯,斯特恩,梅爾維爾,普魯斯特,穆齊爾與品欽的同一隊列。
趙德明(譯者),1939年齣生,北京大學西語係西班牙語教授和博士研究生導師,他是最早把諾貝爾文學奬得主馬裏奧?巴爾加斯?略薩的作品介紹給中文讀者的西班牙語文學研究者。譯作有《城市與狗》《情愛筆記》《2666》等。
★這個時代最具影響力、最令人欽佩的小說傢。
——蘇珊·桑塔格
★誰說文學對曆史沒有真正的影響力?至少對波拉尼奧不是。對他來說文學是令人不安的變數,是非難辨的力量,擁有自我創造、自我評價、自行塑造神話的可怕力量。納粹詩歌是一個矛盾語嗎?在波拉尼奧的設定中可不是,相反地,它大有可能齣現。
——《紐約時報》
★《美洲納粹文學》是繼1967年馬爾剋斯的《百年孤獨》齣版之後,西語世界最無畏、最具想象力的作品。
——《洛杉磯時報書評》
★波拉尼奧在這部作品中喚起瞭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將人物和片段置於博爾赫斯的王國之中——另一位在虛構與真實的變換間産生巨大力量的作傢。
——《齣版商周刊》
★波拉尼奧之所以是個偉大的作傢,是因為他的語言一直在內心最深處雕刻這個時代的形象。這個時代,我們都活在裏麵。
——《上海壹周》
門迪魯塞傢族
埃德米拉·湯普森·德·門迪魯塞
鬍安·門迪魯塞·湯普森
露絲·門迪魯塞·湯普森
易變的英雄們或曰鏡子的易碎
伊格納西奧·蘇維塔
赫蘇斯·費爾南德斯-戈麥斯
先驅與反對啓濛運動的人們
馬特奧·阿吉雷·本戈埃切阿
希爾維奧·薩爾瓦蒂科
路易斯·豐泰那·達·索薩
埃內斯托·佩雷斯·馬鬆
被詛咒的詩人
佩德羅·岡薩雷斯·卡雷拉
安德烈斯·塞佩達·塞佩達,綽號“貴族騎士”
有學問的女士和女旅行傢
伊爾瑪·卡拉斯科
達妮埃拉·德·濛特剋裏斯托
兩個德國人在天涯
弗朗茨·茨威考
維利·舒爾霍爾茨
幻象,科幻
J.M.S. 希爾
紮剋·索鄧斯坦
古斯塔沃·博爾達
巫師,短工,窮人
塞貢多·何塞·埃雷迪亞
亞馬多·庫托
卡洛斯·埃維亞
哈裏·西貝柳斯
韆麵馬剋斯·米雷巴萊斯
馬剋斯·米雷巴萊斯,彆名馬剋斯·卡西米爾,
馬剋斯·馮·豪普特曼,馬剋斯·勒·格勒,
雅剋·阿爾蒂博尼托
美國詩人
吉姆·奧巴儂
羅裏·朗
雅利安兄弟會
托馬斯· R. 默奇森,外號“得剋薩斯人”
約翰·李·布魯剋
傳奇的斯基亞菲諾兄弟
伊塔洛·斯基亞菲諾
阿亨蒂諾·斯基亞菲諾,綽號“油球”
拉米雷斯·霍夫曼,無恥之徒
卡洛斯·拉米雷斯·霍夫曼
獻給魔鬼們的後記
1. 一些人物
2. 一些齣版社、雜誌社、地方……
3. 一些作品
埃內斯托·佩雷斯·馬鬆
(1908 年生於馬坦薩斯,1980 年卒於紐約)
現實主義、自然主義、錶現主義小說傢,頹廢主義和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崇拜者,創作瞭二十幾部作品,以優秀的中篇小說《無情》(1930 年於哈瓦那齣版)開啓瞭文學生涯,小說講述瞭受卡夫卡影響的怪夢,那個時候加勒比地區很少有人知道卡夫卡的作品;最後一部著作是《唐璜在哈瓦那》(1979 年於邁阿密齣版),這部散文內容充滿怨氣,語言刻薄,行文嘎吱作響。馬鬆是《起源》雜誌相當特殊的成員,他與萊薩馬·利馬為敵的故事傳播甚廣。他三次嚮利馬挑戰,要與他決鬥。第一次是在1945 年,他把決鬥的地點定在比那爾德裏奧郊外農村,關於那個地方他寫過大量文章,說當地主是如何如何幸福,還從本體論的角度把那說成是命運的安排。萊薩馬·利馬當然不理睬他的這一挑釁。
第二次是在1954 年,決鬥地點選在哈瓦那一傢妓院的後院,選擇的武器是軍刀。萊薩馬再次不予理睬。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挑釁發生在1963 年。馬鬆選中的地點是安東尼奧·諾阿拉爾特博士傢的後花園,那裏正在舉行詩人和畫傢聚會。方式是搏擊,這是傳統古巴式決鬥。萊薩馬這迴剛好在現場,在埃利賽奧·迭戈和辛蒂奧·魏鐵爾幫助下得以逃脫。這一次,馬鬆虛張聲勢的結果很糟糕。半小時後警察來瞭,他爭辯瞭幾句就被帶走瞭。到瞭警察局事情變得更糟。據警方說,馬鬆打傷瞭警察一隻眼。據馬鬆說,那是萊薩馬和卡斯特羅政權精心設計的圈套,作傢和政府不同尋常地勾結在一起找機會陷害他。結果是他被拘禁十五天。這可不是馬鬆最後一次身陷囹圄。1965 年他的長篇小說《窮人的菜湯》問世。無懈可擊的藝術風格媲美肖洛霍夫,故事講述的是1950 年哈瓦那一個大傢庭的苦難。這部作品共有十五章。第一章這樣開始:“黑姑娘佩德拉迴來瞭……”;第二章是:“她特立獨行,膽怯但執拗……”;第三章是:“鬍安是勇敢的……”;第四章是:“她滿懷愛意地撲到他懷中……”;很快跳齣來一位有經驗的審查官。發現每章的第一個字母可以組成一句話,結果是:“希特勒萬歲”。這亂子可大瞭。馬鬆用輕衊的口氣自我辯護道:純屬巧閤。一批審查官動手查閱,又有瞭新發現:每章第二段的字母可以組成一個句子:“混蛋小國”。每章第三段開頭字母可以組成:“我們期待”。每章第四段開頭字母可以組成:“給你們每人一堆狗屎”。這樣一來,由於每章一成不變地都有二十五段,審查官和一般讀者很快就可以發現二十五個藏頭句。後來他說,我搞砸瞭,做得太容易瞭。我真要是弄得復雜些,那誰也發覺不瞭。鬧亂子的結果是入獄三年。但是最後在大牆裏麵蹲瞭兩年。期間他用英語和法語齣版瞭他的早期長篇小說。一部是《巫婆們》,講述某人如何厭惡婦女的故事,裏麵故事很多,故事裏又套故事,作品的結構或說根本沒結構很像雷濛·魯塞爾的作品。一部是《共濟會的奇纔》,一部玩弄詞形變化又吊詭的作品,因為無法確切知道馬鬆真正要說的是他先祖思維敏銳呢,抑或是一群共濟會成員的纔智。19 世紀末時他們在糖廠聚集,策劃古巴革命以及隨後的世界革命。後來(1940 年)贏得瞭維爾吉利奧·皮涅拉的贊揚,認為這是古巴版的《巨人傳》。再一部是《絞刑架》,講述一個晦澀的故事,寫法上是黑暗的、加勒比式的哥特風格,流露齣對共産黨人的恐懼(奇怪的是第三章集中講述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和柏林戰役的英雄硃可夫元帥的軍事生涯;這章本身雖然與作品的其他內容毫無關係,卻成為20 世紀上半葉拉美文學的華彩篇章之一),對同性戀的厭惡,對猶太人和黑人的仇恨,這招緻瞭皮涅拉的反對,但皮涅拉始終承認這部作品像一隻沉睡的鰐魚,有著令人害怕的力量,它很可能是馬鬆最好的作品。
……
初讀這本書,我感到一種莫名的震撼。它仿佛打開瞭一個被鎖住的房間,裏麵充斥著我曾以為隻存在於曆史教科書中的冰冷符號和扭麯邏輯。作者並沒有選擇用煽情的語言去描繪那些黑暗的過去,而是以一種近乎考古學傢般的嚴謹,去挖掘那些曾經存在的、但被刻意淡忘的文學作品。我印象最深的是,書中對一些文學作品的分析,它們是如何巧妙地將極端的政治理念融入敘事之中,如何利用修辭和象徵來影響讀者的情感和認知。我甚至在想,在那個特定的時代背景下,會有多少讀者被這些文字所吸引,被它們的“力量”所打動,從而接受瞭其中扭麯的世界觀。這本書並非為瞭獵奇,而是通過一種深入的文本解讀,讓我們看到思想是如何通過文學這一載體進行傳播和滲透的。它是一種警示,也是一種提醒:即使是最具破壞性的思想,也可能披著文學的外衣,在不經意間腐蝕人心。我需要花很長時間去消化書中的內容,因為它觸及到瞭人性的深處,也揭示瞭語言和思想之間復雜的互動關係。
評分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感受,是前所未有的衝擊。它以一種極其審慎的態度,深入剖析瞭那些被稱作“美洲納粹文學”的文本,試圖剝離它們錶麵的文學光環,去探尋其背後隱藏的深層邏輯。我被作者那種近乎解剖學的分析方法所吸引,他並不迴避那些令人不安的內容,而是試圖去理解它們是如何在一個特定的文化環境中被創作齣來,又如何被傳播和接受的。書中對一些作品的細緻解讀,讓我看到瞭極端思想是如何通過精妙的敘事技巧、生動的語言描繪,甚至是人物塑造,來影響讀者的認知和情感。這種“文學化”的過程,使得這些思想變得更加隱蔽,也更加危險。我感覺這本書更像是一麵鏡子,它照齣瞭人性中可能存在的陰暗麵,以及思想傳播的復雜性。閱讀的過程充滿瞭挑戰,因為它迫使我直麵那些我可能不願意去觸碰的內容,並從中學習如何去辨識和抵禦它們。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足以讓人好奇,深邃的暗色調與某種尖銳的、令人不安的圖形交織在一起,仿佛在暗示著一種曆史的陰影。翻開第一頁,我便被一股強烈的氛圍所裹挾,作者的筆觸如同手術刀般精準, dissection著一個我此前從未深入瞭解過的文化現象。它不是那種簡單粗暴的煽情,而是以一種冷靜、審視的姿態,將那些被掩埋在曆史塵埃下的文字和思想,一一呈現在讀者麵前。我尤其被那些對作者自身寫作過程的描述所吸引,那種在研究、梳理、甚至對抗這些極端思想時的掙紮與反思,讓我看到瞭一個思想者在麵對黑暗時所付齣的努力。他並非簡單地羅列素材,而是試圖去理解這些文字的生成邏輯,以及它們如何在一個特定語境下生根發芽,甚至尋求一種“閤法性”。這本書讓我對“文學”的定義産生瞭新的思考,原來那些被認為是極端的、反人性的思想,也能以某種形式被“文學化”,成為某種意義上的“文本”。它提醒我們,不能迴避那些令人不適的內容,因為正是通過理解這些內容,我們纔能更好地抵禦它們所帶來的負麵影響。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與其說是在“讀”一本文學評論,不如說是在進行一場艱苦的思想跋涉。作者以一種近乎殘酷的誠實,剖析瞭那些被貼上“納粹”標簽的文學作品,它們是如何在美洲大陸上找到瞭滋生土壤,並以何種方式呈現齣來。我發現,作者並非簡單地將這些作品視為曆史的遺物,而是試圖去理解它們在特定文化和曆史環境下的“生命力”。書中對一些具體作品的分析,讓我看到瞭那些極端思想是如何通過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鮮活的人物形象,甚至是精妙的語言藝術,來吸引讀者的。這種“文學化”的過程,使得那些本應被唾棄的思想,變得更加難以辨認,也更加危險。我尤其被書中對作者群體心態的描繪所吸引,那種在特定意識形態下産生的創作衝動和自我認同,展現瞭一種令人不安的復雜性。這本書不是提供答案,而是提齣問題,迫使讀者去思考,在任何時代,我們如何纔能識彆和抵禦那些披著華麗外衣的危險思想。
評分翻閱這本書,我仿佛踏入瞭一片未知的領域,那些曾經隻存在於想象中的黑暗角落,在這裏被一一展現。作者並沒有采取一種簡單的批判姿態,而是以一種深入的、略帶學術性的方式,去解構那些被冠以“美洲納粹文學”之名的作品。我被書中的一些細節所吸引,比如作者是如何梳理這些作品的源流,它們是如何在不同的文化土壤中生根發芽,又通過何種方式影響當時的社會思潮。書中對一些作品的文本分析,讓我看到瞭極端思想是如何通過文學的手法,被包裝成引人入勝的故事,從而潛移默化地影響讀者。這種“文學化”的傾嚮,使得理解和辨識這些思想變得更加睏難,也更加重要。我感覺這本書更像是一種思想的“解剖”,它試圖揭示的是,即使是那些最令人發指的意識形態,也可能通過某種形式的“文學錶達”來尋求存在的空間。這是一次發人深省的閱讀,它提醒我們,在任何時代,都不能對思想的傳播和演變掉以輕心。
評分換瞭幾次,還是撞壞,很喜歡的一本,覺得很可惜。
評分不錯不錯不錯不錯的。
評分很好,快遞非常快。。。。。。。。。。。。。。。。。
評分《美洲納粹文學》是一部僞造的作傢辭典,收錄瞭30個美洲大陸的右翼作傢,虛構瞭他們的生平和作品。從20世紀初到21世紀中葉,波拉尼奧用不動聲色的戲謔態度,構築瞭一幅跨越美洲大陸百年曆史的光怪陸離之景,嘲弄瞭那些文壇惡棍,怪人,騙子,瘋子,以及神秘主義者。
評分《美洲納粹文學》是一部僞造的作傢辭典,收錄瞭30個美洲大陸的右翼作傢,虛構瞭他們的生平和作品。從20世紀初到21世紀中葉,波拉尼奧用不動聲色的戲謔態度,構築瞭一幅跨越美洲大陸百年曆史的光怪陸離之景,嘲弄瞭那些文壇惡棍,怪人,騙子,瘋子,以及神秘主義者。
評分每次買書都特彆開心,趁著活動使勁囤囤囤……這次十幾本估計看到過年嘍,全5分
評分這是一部僞造的作傢辭典。
評分2666作者波拉尼奧的作品,應該很好。2666和荒野偵探都很好看。
評分很好看的一本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