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66》作者波拉尼奥向博尔赫斯《恶棍列传》致敬之作,一部跨越美洲的百年怪谈。
★ 这是一部伪造的作家辞典。
《美洲纳粹文学》收录了92 名文坛恶棍,怪人,骗子,疯子,以及神秘主义者。
《美洲纳粹文学》收录了这些人的生平及作品简介, 并竭尽所能地嘲笑他们。
书中故事始于20 世纪初, 直至21 世纪中叶, 跨度长达百年。
《美洲纳粹文学》还特别收录美洲大陆相关出版机构、杂志社。
我谈的是美洲的纳粹作家们,然而事实上,我要说的是这整个看似伟岸其实卑劣的文学界。
——罗贝托·波拉尼奥
《美洲纳粹文学》是一部伪造的作家辞典,收录了30个美洲大陆的右翼作家,虚构了他们的生平和作品。从20世纪初到21世纪中叶,波拉尼奥用不动声色的戏谑态度,构筑了一幅跨越美洲大陆百年历史的光怪陆离之景,嘲弄了那些文坛恶棍,怪人,骗子,疯子,以及神秘主义者。
罗贝托·波拉尼奥(Roberto Bolaño,1953—2003),出生于智利,父亲是卡车司机和业余拳击手,母亲在学校教授数学和统计学。1968年全家移居墨西哥。1973年波拉尼奥再次回到智利投身社会主义革命却遭到逮捕,差点被杀害。逃回墨西哥后他和好友推动了融合超现实主义、达达主义以及街头剧场的“现实以下主义”(Infrarealism)运动,意图激发拉丁美洲年轻人对生活与文学的热爱。1977年他前往欧洲,最后在西班牙波拉瓦海岸结婚定居。2003年因为肝脏功能损坏,等不到器官移植而在巴塞罗那去世,年仅五十岁。
波拉尼奥四十岁才开始写小说,作品数量却十分惊人,身后留下十部小说、四部短篇小说集以及三部诗集。1998年出版的《荒野侦探》在拉美文坛引起的轰动,不亚于三十年前《百年孤独》出版时的盛况。而其身后出版的《2666》更是引发欧美舆论压倒性好评,均致以杰作、伟大、里程碑、天才等等赞誉。苏珊·桑塔格、约翰·班维尔、科尔姆·托宾、斯蒂芬·金等众多作家对波拉尼奥赞赏有加,更有评论认为此书的出版自此将作者带至塞万提斯,斯特恩,梅尔维尔,普鲁斯特,穆齐尔与品钦的同一队列。
赵德明(译者),1939年出生,北京大学西语系西班牙语教授和博士研究生导师,他是最早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的作品介绍给中文读者的西班牙语文学研究者。译作有《城市与狗》《情爱笔记》《2666》等。
★这个时代最具影响力、最令人钦佩的小说家。
——苏珊·桑塔格
★谁说文学对历史没有真正的影响力?至少对波拉尼奥不是。对他来说文学是令人不安的变数,是非难辨的力量,拥有自我创造、自我评价、自行塑造神话的可怕力量。纳粹诗歌是一个矛盾语吗?在波拉尼奥的设定中可不是,相反地,它大有可能出现。
——《纽约时报》
★《美洲纳粹文学》是继1967年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出版之后,西语世界最无畏、最具想象力的作品。
——《洛杉矶时报书评》
★波拉尼奥在这部作品中唤起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将人物和片段置于博尔赫斯的王国之中——另一位在虚构与真实的变换间产生巨大力量的作家。
——《出版商周刊》
★波拉尼奥之所以是个伟大的作家,是因为他的语言一直在内心最深处雕刻这个时代的形象。这个时代,我们都活在里面。
——《上海壹周》
门迪鲁塞家族
埃德米拉·汤普森·德·门迪鲁塞
胡安·门迪鲁塞·汤普森
露丝·门迪鲁塞·汤普森
易变的英雄们或曰镜子的易碎
伊格纳西奥·苏维塔
赫苏斯·费尔南德斯-戈麦斯
先驱与反对启蒙运动的人们
马特奥·阿吉雷·本戈埃切阿
希尔维奥·萨尔瓦蒂科
路易斯·丰泰那·达·索萨
埃内斯托·佩雷斯·马松
被诅咒的诗人
佩德罗·冈萨雷斯·卡雷拉
安德烈斯·塞佩达·塞佩达,绰号“贵族骑士”
有学问的女士和女旅行家
伊尔玛·卡拉斯科
达妮埃拉·德·蒙特克里斯托
两个德国人在天涯
弗朗茨·茨威考
维利·舒尔霍尔茨
幻象,科幻
J.M.S. 希尔
扎克·索邓斯坦
古斯塔沃·博尔达
巫师,短工,穷人
塞贡多·何塞·埃雷迪亚
亚马多·库托
卡洛斯·埃维亚
哈里·西贝柳斯
千面马克斯·米雷巴莱斯
马克斯·米雷巴莱斯,别名马克斯·卡西米尔,
马克斯·冯·豪普特曼,马克斯·勒·格勒,
雅克·阿尔蒂博尼托
美国诗人
吉姆·奥巴侬
罗里·朗
雅利安兄弟会
托马斯· R. 默奇森,外号“得克萨斯人”
约翰·李·布鲁克
传奇的斯基亚菲诺兄弟
伊塔洛·斯基亚菲诺
阿亨蒂诺·斯基亚菲诺,绰号“油球”
拉米雷斯·霍夫曼,无耻之徒
卡洛斯·拉米雷斯·霍夫曼
献给魔鬼们的后记
1. 一些人物
2. 一些出版社、杂志社、地方……
3. 一些作品
埃内斯托·佩雷斯·马松
(1908 年生于马坦萨斯,1980 年卒于纽约)
现实主义、自然主义、表现主义小说家,颓废主义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崇拜者,创作了二十几部作品,以优秀的中篇小说《无情》(1930 年于哈瓦那出版)开启了文学生涯,小说讲述了受卡夫卡影响的怪梦,那个时候加勒比地区很少有人知道卡夫卡的作品;最后一部著作是《唐璜在哈瓦那》(1979 年于迈阿密出版),这部散文内容充满怨气,语言刻薄,行文嘎吱作响。马松是《起源》杂志相当特殊的成员,他与莱萨马·利马为敌的故事传播甚广。他三次向利马挑战,要与他决斗。第一次是在1945 年,他把决斗的地点定在比那尔德里奥郊外农村,关于那个地方他写过大量文章,说当地主是如何如何幸福,还从本体论的角度把那说成是命运的安排。莱萨马·利马当然不理睬他的这一挑衅。
第二次是在1954 年,决斗地点选在哈瓦那一家妓院的后院,选择的武器是军刀。莱萨马再次不予理睬。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挑衅发生在1963 年。马松选中的地点是安东尼奥·诺阿拉尔特博士家的后花园,那里正在举行诗人和画家聚会。方式是搏击,这是传统古巴式决斗。莱萨马这回刚好在现场,在埃利赛奥·迭戈和辛蒂奥·魏铁尔帮助下得以逃脱。这一次,马松虚张声势的结果很糟糕。半小时后警察来了,他争辩了几句就被带走了。到了警察局事情变得更糟。据警方说,马松打伤了警察一只眼。据马松说,那是莱萨马和卡斯特罗政权精心设计的圈套,作家和政府不同寻常地勾结在一起找机会陷害他。结果是他被拘禁十五天。这可不是马松最后一次身陷囹圄。1965 年他的长篇小说《穷人的菜汤》问世。无懈可击的艺术风格媲美肖洛霍夫,故事讲述的是1950 年哈瓦那一个大家庭的苦难。这部作品共有十五章。第一章这样开始:“黑姑娘佩德拉回来了……”;第二章是:“她特立独行,胆怯但执拗……”;第三章是:“胡安是勇敢的……”;第四章是:“她满怀爱意地扑到他怀中……”;很快跳出来一位有经验的审查官。发现每章的第一个字母可以组成一句话,结果是:“希特勒万岁”。这乱子可大了。马松用轻蔑的口气自我辩护道:纯属巧合。一批审查官动手查阅,又有了新发现:每章第二段的字母可以组成一个句子:“混蛋小国”。每章第三段开头字母可以组成:“我们期待”。每章第四段开头字母可以组成:“给你们每人一堆狗屎”。这样一来,由于每章一成不变地都有二十五段,审查官和一般读者很快就可以发现二十五个藏头句。后来他说,我搞砸了,做得太容易了。我真要是弄得复杂些,那谁也发觉不了。闹乱子的结果是入狱三年。但是最后在大墙里面蹲了两年。期间他用英语和法语出版了他的早期长篇小说。一部是《巫婆们》,讲述某人如何厌恶妇女的故事,里面故事很多,故事里又套故事,作品的结构或说根本没结构很像雷蒙·鲁塞尔的作品。一部是《共济会的奇才》,一部玩弄词形变化又吊诡的作品,因为无法确切知道马松真正要说的是他先祖思维敏锐呢,抑或是一群共济会成员的才智。19 世纪末时他们在糖厂聚集,策划古巴革命以及随后的世界革命。后来(1940 年)赢得了维尔吉利奥·皮涅拉的赞扬,认为这是古巴版的《巨人传》。再一部是《绞刑架》,讲述一个晦涩的故事,写法上是黑暗的、加勒比式的哥特风格,流露出对共产党人的恐惧(奇怪的是第三章集中讲述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和柏林战役的英雄朱可夫元帅的军事生涯;这章本身虽然与作品的其他内容毫无关系,却成为20 世纪上半叶拉美文学的华彩篇章之一),对同性恋的厌恶,对犹太人和黑人的仇恨,这招致了皮涅拉的反对,但皮涅拉始终承认这部作品像一只沉睡的鳄鱼,有着令人害怕的力量,它很可能是马松最好的作品。
……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感受,是前所未有的冲击。它以一种极其审慎的态度,深入剖析了那些被称作“美洲纳粹文学”的文本,试图剥离它们表面的文学光环,去探寻其背后隐藏的深层逻辑。我被作者那种近乎解剖学的分析方法所吸引,他并不回避那些令人不安的内容,而是试图去理解它们是如何在一个特定的文化环境中被创作出来,又如何被传播和接受的。书中对一些作品的细致解读,让我看到了极端思想是如何通过精妙的叙事技巧、生动的语言描绘,甚至是人物塑造,来影响读者的认知和情感。这种“文学化”的过程,使得这些思想变得更加隐蔽,也更加危险。我感觉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它照出了人性中可能存在的阴暗面,以及思想传播的复杂性。阅读的过程充满了挑战,因为它迫使我直面那些我可能不愿意去触碰的内容,并从中学习如何去辨识和抵御它们。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在“读”一本文学评论,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艰苦的思想跋涉。作者以一种近乎残酷的诚实,剖析了那些被贴上“纳粹”标签的文学作品,它们是如何在美洲大陆上找到了滋生土壤,并以何种方式呈现出来。我发现,作者并非简单地将这些作品视为历史的遗物,而是试图去理解它们在特定文化和历史环境下的“生命力”。书中对一些具体作品的分析,让我看到了那些极端思想是如何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鲜活的人物形象,甚至是精妙的语言艺术,来吸引读者的。这种“文学化”的过程,使得那些本应被唾弃的思想,变得更加难以辨认,也更加危险。我尤其被书中对作者群体心态的描绘所吸引,那种在特定意识形态下产生的创作冲动和自我认同,展现了一种令人不安的复杂性。这本书不是提供答案,而是提出问题,迫使读者去思考,在任何时代,我们如何才能识别和抵御那些披着华丽外衣的危险思想。
评分翻阅这本书,我仿佛踏入了一片未知的领域,那些曾经只存在于想象中的黑暗角落,在这里被一一展现。作者并没有采取一种简单的批判姿态,而是以一种深入的、略带学术性的方式,去解构那些被冠以“美洲纳粹文学”之名的作品。我被书中的一些细节所吸引,比如作者是如何梳理这些作品的源流,它们是如何在不同的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又通过何种方式影响当时的社会思潮。书中对一些作品的文本分析,让我看到了极端思想是如何通过文学的手法,被包装成引人入胜的故事,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读者。这种“文学化”的倾向,使得理解和辨识这些思想变得更加困难,也更加重要。我感觉这本书更像是一种思想的“解剖”,它试图揭示的是,即使是那些最令人发指的意识形态,也可能通过某种形式的“文学表达”来寻求存在的空间。这是一次发人深省的阅读,它提醒我们,在任何时代,都不能对思想的传播和演变掉以轻心。
评分初读这本书,我感到一种莫名的震撼。它仿佛打开了一个被锁住的房间,里面充斥着我曾以为只存在于历史教科书中的冰冷符号和扭曲逻辑。作者并没有选择用煽情的语言去描绘那些黑暗的过去,而是以一种近乎考古学家般的严谨,去挖掘那些曾经存在的、但被刻意淡忘的文学作品。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对一些文学作品的分析,它们是如何巧妙地将极端的政治理念融入叙事之中,如何利用修辞和象征来影响读者的情感和认知。我甚至在想,在那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会有多少读者被这些文字所吸引,被它们的“力量”所打动,从而接受了其中扭曲的世界观。这本书并非为了猎奇,而是通过一种深入的文本解读,让我们看到思想是如何通过文学这一载体进行传播和渗透的。它是一种警示,也是一种提醒:即使是最具破坏性的思想,也可能披着文学的外衣,在不经意间腐蚀人心。我需要花很长时间去消化书中的内容,因为它触及到了人性的深处,也揭示了语言和思想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以让人好奇,深邃的暗色调与某种尖锐的、令人不安的图形交织在一起,仿佛在暗示着一种历史的阴影。翻开第一页,我便被一股强烈的氛围所裹挟,作者的笔触如同手术刀般精准, dissection着一个我此前从未深入了解过的文化现象。它不是那种简单粗暴的煽情,而是以一种冷静、审视的姿态,将那些被掩埋在历史尘埃下的文字和思想,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我尤其被那些对作者自身写作过程的描述所吸引,那种在研究、梳理、甚至对抗这些极端思想时的挣扎与反思,让我看到了一个思想者在面对黑暗时所付出的努力。他并非简单地罗列素材,而是试图去理解这些文字的生成逻辑,以及它们如何在一个特定语境下生根发芽,甚至寻求一种“合法性”。这本书让我对“文学”的定义产生了新的思考,原来那些被认为是极端的、反人性的思想,也能以某种形式被“文学化”,成为某种意义上的“文本”。它提醒我们,不能回避那些令人不适的内容,因为正是通过理解这些内容,我们才能更好地抵御它们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评分封面做的还好,内容也还行,翻译的还算流畅,缺点就是只有干巴巴的译文,其他什么说明都没有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本书收录了92名文坛恶棍,怪人,骗子,疯子,以及神秘主义者。收录了这些人的生平及作品简介,并竭尽所能地嘲笑他们。书中故事始于20世纪初,直至21世纪中叶,跨度长达百年。还特别收录美洲大陆相关出版机构、杂志社。
评分经典版本,值得推荐!
评分波拉尼奥的书基本都是在京东买的,这一本一出就来京东买一本看看,现在看完了,来推荐一下,非常不错了。波拉尼奥的捏造很给力很过瘾,这些文学家们在坏小子的笔下也都成了流氓,恶棍,人渣等等。很有意思的一本小书。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美洲纳粹文学》收录了这些人的生平及作品简介, 并竭尽所能地嘲笑他们。
评分双十一固定采购书籍第二批,很好。都是经典。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