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春风十里不如你:在民国遇见最好的爱情》完美呈现了民国史上最浪漫的传奇故事。有康桥的惊鸿一瞥,有京城的回眸一笑,有红尘里的笑靥如花,也有红尘外的枯灯古刹。她们如烟花般绚烂,却比烟花寂寞三分;他们如美玉般温润,一身才情一身抱负。她们或生于名门世家,或拥有绝代芳华;他们或身负才情万千,或历经曲折离奇。打开《春风十里不如你:在民国遇见最好的爱情》,在民国遇见最好的爱情。
作者简介
李清秋,资深撰稿人,一个热爱生活、用心生活的女子,心似兰草,文墨清雅。代表作品:《诗中自有禅滋味:重温最美诗词里的空灵禅境》、《落花流水春归去,一种销魂是李郎:悲情词帝李煜传》、《林徽因诗传》。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辑 风华绝代倾城国,最是人间四月天——林徽因的封印红尘
灵山秀水育佳人
那一场康桥绝恋
情未远走,爱已成殇
灵魂的伴侣
这一线缘分,惊艳了烟花
一见倾心
最浪漫是细水长流
佳人难再得
三洲人士共惊闻
阳光温柔,岁月静好
那一抹凋谢的白莲
第二辑 锦瑟流年品芬芳,繁华落尽梦若空——张爱玲的若梦岁月
少年不识愁滋味
你好,香港
如期而至的初恋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今世我要做他的烟
多情却被无情恼
静谧的夜,凋谢的爱
新恋,如虹
所谓的海枯石烂,原来只是一场虚幻
一瞥惊鸿,一线牵手
风月情浓,一生心疼
第三辑 金风玉露恨相逢,踏月西行独绽放——陆小曼的落花无语
小荷才露尖尖角
花开到荼蘼
烟笼寒水月笼沙
众里寻他千百度
弱水三干,只取一瓢饮
思君令人老
那一抹水莲花般的娇羞
生死契阔,与子成说
锦水汤汤,与君长诀
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
长相思,长相守
唯有泪干行
第四辑 落英缤纷自飘零,温润如玉美少年——苏曼殊的红尘游记
恰是樱花烂漫时
因为爱,花儿更柔美
无奈的别离
阴霾的天空,寻找如玉的碧蓝
飘零上海的一片浮萍
最美韶华里的相遇
永存记忆深处的美好
漂洋过海,寻找梦里的春天
青涩却又甜蜜的恋爱
落红不是无情物
飘零的浮萍
灵魂深处的记忆
午夜梦回西泠
第五辑 一缕悠然康桥梦,倾城绝恋化清风——徐志摩的诗韵艺心
一场华丽的缘分
稚嫩的飞翔
举案齐眉,相敬如宾
原来你也在这里
鸿雁传真情
载着浪漫之梦的康桥
转身遇见佳人
密不透风的情网
思念,让人苦让人甜
终成眷属
金丝雀的牢笼
夏花般绚烂
流星的陨落
第六辑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李叔同的今宵别梦
多少故事烟雨中
草长莺飞二月天
情长忘却游丝短
门外风花各自春
辜负江南好风景
千金难买韶华好
说相思,刻骨双红豆
朱华易消歇
杜宇声声归去好
惟有寒蛰泣
精彩书摘
娶了陆小曼之后的日子,徐志摩烦恼更多,而徽因成了他可以倾诉的对象,她真的成了他心中的那朵莲,总是可以给他不悦的生活带来快意,为他分担烦心事。徐志摩和陆小曼结婚后定居在上海,大上海的繁华让徐志摩应接不暇,却让陆小曼欣喜若狂,流连忘返。那些新奇的服装和发饰让她着迷,商店和西餐馆里有她欠下的债务,夜总会里有她曼妙的身影,上流社会里有她的表演,她甚至为了治胃病吸上了鸦片。
徐志摩开始了和陆小曼的争吵,他真的很辛苦,和张幼仪离婚后,志摩父亲就不再负担他的开销,没有了经济来源。陆小曼的奢华生活让徐志摩感觉像压了一座山,沉重的生活负担让他开始到处讲课。三份兼职工作让他应接不暇,他在北平讲课时,希望陆小曼可以和他一起去北平,他希望小曼能在身边,希望小曼可以节俭一些,可是小曼没过过这种日子,所以争吵越来越多,当初的甜蜜化成了那抹墙上血。
在现实中无处可以放置的爱情,应该放在哪里?不如让这个人的声音,深深地埋藏在自己心里,两个人的默契来自于诗,他们在诗歌的世界里寻找彼此相通。那是另外一种爱恋,灵魂知己,纯精神世界的欢愉。徽因和志摩两个人的感情,不是天天相守,但却是彼此心有灵犀的默契。
徐志摩每次看到思成和徽因的幸福,都感觉非常自卑,想到自己的穷困潦倒和四处奔波,黯然销魂,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什么?
志摩痛了,他在给徽因的最后一封信中写道:“……我回家累得直挺在床上,像死——也不知哪来的累。适之在午饭时说笑话,我照例照规矩把笑放嘴边,但那笑仿佛离嘴有半尺来远,脸上的皮肉像是经过风腊,再不能活动!……雨下得凶,电话电灯会断。我讨得半根蜡,匍匐在桌上胡乱写。上次扭筋的脚有些生痛,一躺平眼睛发跳,全身的脉搏都似乎分明地觉得。再有两天如此,一定病倒——但希望天可以放晴。思成恐怕也有些着凉,我煲了一大碗姜糖汤,妙药也!宝宝老太太都还高兴否?我还牵记你们家矮墙上的艳阳。此去归来时难说完,敬祝山中人‘神仙生活’,快乐康强!”
四合院里,徐志摩对徽因说着他的烦恼,他觉得是不是自己不适合婚姻,所以总感觉到孤单,即使和小曼在一起,他也感觉不到快乐。
徽因每一次都安慰志摩,告诉他生命的意义存在于生命的过程,无论是痛苦还是欢乐,总比麻木不仁、死气沉沉地活着要好。不要把生活想得过于理想化,爱情不总是风花雪月诗情画意,柴米油盐的平凡才是组建家庭的本来模样。
每一次志摩和徽因谈完都会感觉很快乐,他觉得徽因再也不是那个不谙世事的小女孩,她长大了,在她的身上可以嗅到成熟的、善解人意的气息,让他喜欢在她身边,愿意向她倾诉。
就是这样的一种感情,纯洁自然,我们看到了徐志摩对徽因的关心,爱一个人不是占有,而是希望她幸福,即使不是和她在一起,他也愿意,只愿她安康幸福。我们也看到了徐志摩在精神上对林徽因的依赖。
徽因说:“志摩警醒了我,他变成一种激励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成为促使我创作、追求理想,追求美的动力。”相笑于江湖的两个人成了彼此催促对方的动力。
这样的恋情是凄美的,可是这样真挚的感情也有现实的无奈,他们用真情淡化了无奈。
爱情到底是什么?林徽因对徐志摩是爱,爱得清澈;张幼仪对徐志摩是爱,爱得平和;陆小曼对徐志摩是爱,爱得热烈。她们都为爱情付出了很多,即使不能相依相伴,依旧无怨无悔。
……
《春风十里不如你:在民国遇见最好的爱情》 序章:乱世花开,情深几许 民国,一个风云激荡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时代。在这个旧秩序崩塌、新思想涌动的年代,爱情,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与绚烂。它不再是封建礼教下的门当户对、父母之命,而是个体情感的觉醒,是灵魂的碰撞,是超越身份、阶层乃至生死的不渝。 本书,并非简单地描摹一段民国情缘,而是试图在时代的洪流中,寻觅那些不被遗忘的真挚情感,那些在跌宕起伏的人生际遇中,熠熠生辉的爱情光芒。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男男女女的情感轨迹,也折射出我们内心深处对美好爱情的永恒渴求。 第一章:旧梦新愁,初遇惊鸿 故事的开端,往往是那个时代的缩影。或许是书香门第的小姐,在闺阁中对窗外世界充满好奇,一纸书信,一场偶遇,便开启了她命运的齿轮。又或许是留洋归来的青年才俊,满腹经纶,却在繁华都市中寻觅不到灵魂的共鸣,直到某一个不经意的瞬间,一个灵动的身影闯入了他的视线。 民国的爱情,往往带着一丝宿命的色彩。它不像现代社会那样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而是常常被时代的巨浪推搡着,被家族的期望束缚着,被社会的压力裹挟着。然而,正是在这样的限制下,爱情显得更加珍贵,更加耀眼。 我们将一同走进那些看似平静的日常,感受那些暗流涌动的思绪。一张泛黄的照片,一段未寄出的情书,一次擦肩而过的回眸,都可能成为一段荡气回肠爱情故事的起点。我们看到的是,在那个有着旧式闺房的精致,也有着新式学堂的活力;在温婉娴静的大家闺秀身上,可以看到对自由的渴望;在风度翩翩的留洋青年眼中,可以看到对民族未来的担当。 他们的初遇,或许是诗社里的才子佳人,诗词唱和间,已定下情意;或许是战场上的生死相依,炮火硝烟中,目光交汇,便生死相托;或许是茶馆里的偶然倾谈,几句闲话,却触动了内心最柔软的角落。这些初遇,往往带着一种天然的吸引力,一种无法言说的默契,仿佛是前世注定,今生相遇。 第二章:风雨同舟,情比金坚 民国的爱情,注定不是一帆风顺的。动荡的时局,阶级的隔阂,家族的阻挠,甚至是时代的洪流,都可能成为阻碍他们前行的巨石。然而,也正是在这样的艰难困苦中,才更能显现出爱情的坚韧与力量。 书中,我们将看到有为了爱情,不惜与家族决裂的勇敢女子;有为了心爱之人,放弃优渥生活,甘愿一同颠沛流离的翩翩公子。他们或许在革命的洪流中颠沛流离,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相依为命,在社会观念的冲击下,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但他们的爱情,却如磐石般坚定,如烈火般炽热。 我们会遇到那些在动荡年代中,坚持爱情信念的人物。他们或许是进步青年,有着超前的思想,敢于挑战旧的婚姻制度,追求自由恋爱。他们的爱情,常常伴随着理想的追求,对国家民族的热爱,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他们的结合,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情,更是对那个时代的一种反抗,一种对新生活的向往。 我们也会遇到那些在旧式家庭中,默默承受,却用行动诠释爱情的人物。他们或许遵循着传统的婚姻模式,但却用毕生的忠诚和关怀,谱写了感人至深的爱情篇章。他们的爱情,没有轰轰烈烈的誓言,却体现在点点滴滴的日常中,在柴米油盐的平淡中,在风雨同舟的相伴中。 那些为了爱情,付出了巨大代价的人物,他们的故事,会让我们动容。或许是牺牲了自己的前途,去成全对方的梦想;或许是承受了世人的误解和嘲讽,去坚守自己的爱情。他们的选择,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也让我们看到了爱情的伟大力量,它能够战胜一切困难,甚至超越生死。 第三章:理想与爱,家国情怀 民国时期,是一个充满理想主义的时代。无数青年知识分子,怀揣着救国救民的理想,投身于变革的洪流。在这个时代,爱情与家国情怀,往往是紧密相连的。 书中,我们会看到一些人物,他们的爱情,不仅仅是两个人的情感寄托,更是他们共同的理想追求。他们或许一起投身于教育事业,希望通过知识改变中国;他们或许一起参与革命活动,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而奋斗。他们的爱情,因为有了共同的信念,而变得更加坚不可摧。 我们会描绘那些在民族危亡之际,爱情升华为家国大义的人物。他们或许为了抵抗外敌入侵,而牺牲了个人幸福;他们或许为了国家的未来,而将爱情暂时搁置。他们的选择,充满了悲壮与崇高,也让我们看到了,在民族大义面前,爱情可以被赋予更深刻的意义。 当爱情与理想碰撞,当个人情感到家国情怀交织,人物的抉择,便显得尤为艰难和感人。他们或许需要在爱情与责任之间做出选择,需要在个人幸福与民族命运之间做出取舍。这些选择,将深刻地展现出那个时代的复杂性,以及人物内心的挣扎与成长。 我们也会探讨,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女性的成长与觉醒。她们不再是沉默的羔羊,而是开始追求自己的价值,追求独立的人格,追求平等的爱情。她们的爱情,也因此带有了更多的自主性和力量。 第四章:时代的回响,永恒的追寻 《春风十里不如你:在民国遇见最好的爱情》,不仅仅是讲述几个故事,它更希望唤起我们内心深处对爱情的理解和感悟。 那个时代,虽然已经远去,但那个时代的人物所经历的情感,所做出的选择,却有着永恒的价值。他们的爱情,或许有遗憾,或许有悲伤,但更多的是那些闪耀着人性光辉的瞬间,是那些对美好情感的执着与追求。 本书,试图通过对那个时代爱情故事的描摹,让读者感受到: 真挚情感的珍贵: 在物欲横流的当下,重温那些纯粹、不掺杂质的感情,更能体会到真挚情感的难能可贵。 时代背景下个体命运的沉浮: 爱情,往往是时代洪流中的一个缩影,它承载着个体的命运,也映射着时代的变迁。 女性意识的觉醒与力量: 探讨在男权社会下,女性如何挣脱束缚,追求独立的爱情与人生。 理想与现实的交织: 在爱情与家国情怀之间,人物所做出的抉择,展现了那个时代特有的精神风貌。 爱情的多种形态: 不拘泥于单一的模式,展现了民国时期,各种复杂、多元的爱情面貌。 这本书,或许没有直接解答“最好的爱情”是什么,但它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引导读者去思考,去感受,去追寻属于自己的,那份“春风十里不如你”的深刻与美好。它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是一次对内心深处情感的探寻,更是一份对那个时代,对那些曾经鲜活生命的深切致敬。 愿每一位读者,都能在书中找到共鸣,都能在自己的生命中,遇见那个让你觉得“春风十里不如”的,最好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