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社會運動視域下中國網絡環保行動研究(2007-2012廈門、大連、寜波三地PX事件網絡文本分析)》聚焦於2004-2012廈門、大連、寜波三地先後發生的PX項目事件,通過對事件中網絡話語的文本分析,描述瞭事件藉助網絡發生、發展、升級以及對政府決策、政治體製産生影響的過程,闡述瞭我國環境群體性事件中意義生産、網絡傳播與社會互動的特點,分析瞭中國與西方在“生活政治”上不同的價值取嚮,並從中觀層麵嘗試進行瞭有中國特色的理論探索。
周海晏,復旦大學傳播與國傢治理研究中心博士後,獲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資助從事“網絡傳播與社會運動”研究。已發錶學術論文10餘篇,在全國各類報刊、雜誌上公開發錶新聞稿或文章140餘篇,主持或參與科研項目10餘項。
序
前言 生態文明的網絡躁動
第一章 犘犡的發端:網絡催生運動
第一節 環保運動麵臨的決定因素是“對大眾媒介的依賴”
一、作為新社會運動的環保
二、組織與運動
三、運動與媒介
四、國傢-社會視域中傳媒介入運動的意義
第二節 網絡在“第三領域”中扮演著傳統媒體無法替代的角色
一、網絡傳播:跨地域動員的必要與可能
二、體製內傳統媒體的有限效果
三、網絡與傳統媒體的媒介間議程設置
第二章 作為政治的環保:犘犡事件中環保運動主體的網絡建構
第一節 “我們是誰”:三地PX事件中網絡建構的行動主體
一、網絡建構的“我們”
二、從“他們是誰”進一步明確“我們”
三、網絡建構的“想象共同體”
第二節 “我們跟誰說”:易中天博客上廈門PX項目事件網友評論的文本分析
一、求助與嘩然:易中天博客關於PX項目事件的網友評論
二、何謂“公共知識分子”:易中天博客上廈門PX項目事件網友評論的公眾意識
三、以“廈門市民”之名:易中天博客上廈門PX項目事件網友評論的地方共同體意識
第三節 “我們聽誰的”:廈門PX項目事件中連嶽博客文本分析
一、從自由撰稿人到意見領袖:網絡製造的PX英雄
二、從市民到公民:連嶽博文關於“我們”的話語策略
三、從環保到維權:連嶽博文關於“目標”的話語策略
四、體製內的抗爭:連嶽博文關於“行動”的話語策略
第三章 從綫上到綫下:網絡環保行動的升級
第一節 廈門、大連、寜波三地PX項目事件的升級
一、手機與網絡推波助瀾:廈門PX項目事件的升級
二、央視與網民互動:大連PX項目事件的升級
三、拆遷與環保的共謀:寜波PX項目事件的升級
第二節 從傳播到政治:PX事件升級的意義擴張
一、網絡媒介的社會化:環保行動意義擴張的傳播前提
二、從媒介到社會:環保名義下的網絡言論擴張
三、從媒介到政治:以運動錶達意見
第三節 環保行動升級的中觀特色
一、體製內的行動方式
二、微妙的體製介入
第四章 犘犡事件的影響:中國語境下的“亞政治”
第一節 中國語境下PX事件的政治影響
一、PX項目的搬遷或下馬是否意味著市民運動的勝利
二、一次次PX項目事件復製的是什麼
三、以結構化理論審視PX事件的政治影響
四、PX事件推動網民培育政治理性
第二節 中國語境下的“亞政治”
一、不等同於西方“生活政治”的“亞政治”
二、中國語境下“亞政治”的中觀分析
三、作為“國傢政治”補充的“亞政治”
四、PX事件與“亞政治”的民主參與
第五章 網絡亞政治與協商民主
第一節 PX事件中的網絡亞政治
一、製度性失語:網絡亞政治的環境
二、網絡意見領袖:網絡亞政治的引導力量
三、自由平等:網絡亞政治的核心理念
第二節 網絡亞政治的傳播意義
一、傳統媒體的異化
二、反控製的網絡傳播
第三節 發揮網絡亞政治促進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作用
一、傳播應體現民主的本意
二、網絡是一種民主的選擇
三、以網絡行動接近理想化民主的嘗試
四、通過網絡傳播促進協商民主的設想
五、從協商民主視角探索環境群體性事件的治理方式
結語 新社會運動中的傳播、社會與政治
一、本書的基本理念:作為社會交往形式、政治社會基礎的傳播
二、本書的邏輯綫索:從傳播革命到社會與政治革命
三、研究的可能方嚮:傳播何以促進社會發展、政治建設
後記
互聯網的崛起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標誌性事件,它掀起的波瀾已經遍及世界各個領域,並正在重塑著人類的生活。該怎樣理解新技術對於傳播的影響?既有的傳播學研究如何拓展自己的研究視域?這是曆史交付給我們傳播學研究者的重大問題。這正是我理解本書意義的背景。
2007—2012年,廈門、大連、寜波三地先後發生瞭大型化工PX項目遭民意圍堵的事件。在事件中,當地市民在網絡上掀起瞭震驚全國的言論風暴,結果三地PX項目或搬遷,或下馬。近年來,類似的重大公共事件頻繁發生於中國社會中,人們發現,新技術支撐的媒介在其中擔當瞭非常重要的角色。本書聚焦於“網絡傳播在PX事件中的作用與影響力”,通過對相關網絡話語作文本分析,描述瞭PX事件發生、發展、升級的過程,分析瞭其不同於西方環境群體性事件的特點,揭示瞭事件背後蘊含的傳播與社會、政治的關係,並探討瞭如何利用網絡傳播促進我國民主政治改革等問題。
本書新穎之處有以下幾點:
其一,聚焦重大環境群體性事件,但不限於環境保護(以下簡稱環保)層麵討論問題。本書研究的張力體現在,沒有將PX事件視作單純的環保事件,而是從環保、傳播、社會與政治的復雜互動中加以考察,充分揭示瞭事件本身的復雜性與豐富性。在此基礎上,作者提齣瞭“環保行動”實質是“環保維權行動”的論點,這個想法是相當敏銳的,從一個側麵揭示瞭中國當前社會運動的基本特點。
其二,對事件進行中觀分析,尤其重視在中國當前的社會、政治背景下理解事件。本書盡管參考瞭西方新社會運動的理論,但並沒有套用其理論去生硬地解讀中國現實問題,而是立足於網絡文本,分析中國網絡行動不同於西方的特點。作者認為,中國網絡行動盡管也體現瞭運動的“文化或建構主義轉嚮”,但並不徹底;事件帶來的中國語境下的“亞政治”,介於“解放政治”與“生活政治”之間。這些看法是發人深思的。
其三,以“地方—中央”的視角,檢視網絡傳播與國傢結構、地方政治的復雜關係。根據作者的研究,PX事件中絕大部分民眾認同中國共産黨的領導,認同中央政府的基本方針、政策,隻是對某些地方政府的具體舉措不滿,從而試圖通過行動將改革的希望越級上傳給中央政府。這種復雜的社會心理在當前中國具有相當的典型性。
其四,不是孤立地看待一次次的PX項目事件,而是以變化、發展的眼光對事件進行連續性的考察。本書研究的不是孤立的三個個案,也不是一個案例,而是對三地的案例進行有比較、有綜閤的分析。這種學術思考的方式是非常有價值的。
作為本書作者的碩士和博士生導師,我見證瞭作者自2007年以來對中國網絡環保行動的長期追蹤研究。本書展現瞭作者紮實的學術素養、靈動的創新思維,以及潛在的學術能力。本書涉及的研究議題具有巨大的拓展空間,比如,如何理解傳播與社會關係的重構;網絡化邏輯怎樣嵌入當前的中國社會結構中;新媒體傳播在哪些層麵顛覆瞭既有的傳播學研究範式,等等。這些問題有待作者也包括更多的傳播學者給予有力的闡釋。
……
這本書的視角無疑是站在瞭時代前沿,它聚焦的“新社會運動”概念,本身就蘊含著對傳統馬剋思主義或目的性行動理論的修正與拓展。作為一名長期關注公共事務的觀察者,我最為關切的是,作者如何處理“網絡化”的能動性與“中國特色”的體製環境之間的復雜互動。網絡空間並非真空地帶,它的每一次漣漪都可能觸碰到現實的邊界。我希望看到的是對具體行動案例的細緻剖析,比如特定事件中信息是如何被構建、傳播、甚至被“消音”的;公眾的情感是如何被激發並轉化為集體行動的意願的。更進一步講,書中是否探討瞭這些網絡行動者在“去中心化”的組織結構下,如何維持行動的連貫性和目標的一緻性?這種自下而上的力量,究竟在多大程度上重塑瞭環境治理的傳統路徑,還是僅僅提供瞭一種臨時的情緒宣泄口?對我而言,這些操作層麵的張力,比宏大的理論框架更為真實可感,也是檢驗研究深度與否的試金石。
評分對於任何關注社會文化變遷的讀者來說,能夠讀到一部結構嚴謹、論證有力的本土化研究,實在是一件幸事。我關注的焦點在於“行動”的持續性與“成果”的轉化率。網絡運動的特點之一是其爆發力強,但生命周期往往很短。這本書如果能深入剖析這些環保行動在信息熱度退卻後,如何轉化為可持續的社會影響——是催生瞭NGO的壯大?是促使瞭政策的微調?還是僅僅在特定圈層內加深瞭環保意識的普及?這種“後運動時代”的觀察,恰恰是檢驗其理論生命力的關鍵。我期待它提供一種動態的視角,去理解這種新型的公民參與,在麵對現實阻力和製度慣性時,所展現齣的韌性、妥協乃至策略性的退卻。隻有看到這些“不成比例的努力”與“現實的迴響”之間的復雜博弈,我們纔能真正理解當前中國社會張力的微妙所在。
評分這部作品的題目著實引人注目,讓人對當代中國的社會脈絡與新興的公眾參與形式産生瞭濃厚的興趣。我最初拿起它,是希望能夠深入瞭解那些在數字空間中悄然興起,卻又對現實世界産生深遠影響的行動力量。從書名的暗示來看,它似乎提供瞭一個獨特的分析框架,試圖將傳統的社會運動理論與新興的網絡媒介環境相結閤,來解讀中國語境下環保議題的演變。我期待的不僅僅是對一係列零散事件的羅列,而是能看到一種係統性的理論建構,一種能夠解釋“網絡”如何成為賦權(empowerment)或製約(constraint)力量的機製。尤其是在我們這個信息流動空前迅捷,但同時也泥沙俱下的時代,理解這些行動背後的組織邏輯、動員策略以及它們如何應對官方敘事和民間訴求之間的張力,是理解當代中國社會動態的關鍵一環。這本書如果能做到這一點,無疑將為社會學、傳播學乃至環境研究領域提供寶貴的本土化洞察。
評分坦率地說,很多關於中國社會變遷的研究,常常在理論的舶來品和本土現實之間搖擺不定,難以形成一種既有解釋力又具原創性的分析範式。這部作品的標題“視域下的研究”,暗示瞭一種自覺的理論立場和審視角度。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在宏大的“新社會運動”理論框架下,避免陷入對西方模式的簡單套用,而是真正挖掘齣中國特有的“賽博格”式行動邏輯。例如,在行動的激勵機製上,是更側重於個體身份的認同,還是更依賴於特定事件引發的群體情感共鳴?此外,環境議題的復雜性在於它常常與地方發展、資源分配等深層矛盾交織在一起。如果這本書能夠展示網絡行動如何成為揭露這些結構性問題的“顯微鏡”,並且這些揭露行為的後果又如何反過來塑造瞭行動者的未來策略,那麼它就不僅僅是對現象的描述,而是對社會結構性力量的深刻介入和批判瞭。
評分閱讀這類聚焦於社會變遷的作品,最令人振奮的莫過於能從中捕捉到社會主體性的微妙變化。在我看來,當代中國的社會圖景正是在這些新興的、常常依托於新興媒介的群體實踐中被不斷地重新定義。我期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紮實的經驗基礎,去描摹那些過去被主流媒體邊緣化的聲音是如何通過網絡平颱找到發聲渠道的。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網絡“點贊”或“轉發”,背後可能凝聚著復雜的社會認知和道德判斷。如果作者能成功地描繪齣這種“網絡-現實”的能指漂移過程,揭示齣環境議題是如何從一個純粹的技術性問題,演變成一個關乎公民權利和生存質量的政治議題,那麼這本書的價值將超越學術本身。它將成為一個時代的側寫,記錄下普通人在信息洪流中,如何努力構建公共領域並爭取自身利益的艱難而光榮的探索。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