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5幅未公开过的历史图片,20万字的私人档案记录。
这是一部与众不同的一战著作。
历史学家哈曼收集了多年珍藏的425幅一战期间的宣传画、海报、漫画、战争债券、报纸、粮票、日记、书信等图片。作者通过对这些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并配以适当的文字说明,向读者展示了社会各阶层在1914至1918年战争期间真实的生活状态。
在战争中,宣传与现实、谎言与真相总是交织在一起的。这场约一百年前爆发的战争导致数百万人生灵涂炭,其间伴随着政客和军方对民众的误导、新式武器的使用和罔顾人命的军事行动:它是人类历史上第1次现代化战争,同时也是20世纪的第1场灾难。
布里吉特·哈曼(Brigitte Hamann)哲学博士,出生于德国埃森,早年在德国明斯特和奥地利维也纳学习历史和日耳曼学,曾出版多部历史著作,受到出版界和学术界的高度评价。
前言
1914年
刺杀
风暴前的寂静
“塞尔维亚必须灭亡!”
尼伯龙根忠诚
入侵比利时
英国
日本与德国殖民地
群情激昂
拍照热潮
告别
法国志愿兵
匈奴人和野蛮人
“进军巴黎!”
色当日的胜利庆典
马恩河奇迹
有色土著战士
德国统治下的比利时
伊珀尔和兰格马克
坦能堡
加利西亚的犹太人
塞尔维亚是不可战胜的
捐赠物资和战地邮局
第一次战地圣诞节和新年
1915年
声名狼藉
战壕里
喀尔巴阡山脉战役
盟国土耳其
战争债券
机动战争
卢西塔尼亚号
面包票和面粉票
战争中的妇女
意大利倒戈
“黄金换铁”和紧急研发
突进加利西亚
战胜塞尔维亚
伤员
战俘
心魔
新年
1916年
威慑姿态
凡尔登
空军英雄
通讯技术
欢呼的土耳其
叛徒与间谍
讨伐意大利
索姆河
兴登堡
罗马尼亚
住宿
士兵和女人
疫病
军官和士兵
前线和后方
老皇帝驾崩
1917年
带着恐惧进入新年
大头菜的冬天
美国介入
俄国革命
西线
毒气
伤残军人
铁十字勋章
战争与儿童
和平呼吁
大众苦难
后方
伊松佐河畔
战争中的媒体
康布雷的坦克
工兵
十月革命
死亡壕沟
1918年
大罢工
大发战争财的人
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
西部攻势
曙光
尼伯龙根忠诚不在
饥荒与流感
帝国土崩瓦解
皇帝出逃
停火
反犹主义
撤军
返乡
坟墓
这是一本非常私人的著作。我是在阅读家族档案,特别是整理已故先夫的父亲瓦尔特?哈曼(工程硕士、1889-1961)的遗物时产生创作灵感的。我的公公是一位铁路专家,曾作为少尉——后晋升为中尉——于1914至1918年在南蒂罗尔、加利西亚和罗马尼亚服役,并写下了内容翔实的战地日记。哈曼同时也是那些手持新型照相机记录下战争瞬间的战争参与者之一,他寄给生活在维也纳的父母和妹妹特鲁德的数百封信件,包括邮票和照片等都得以保存至今。此外还有大量毫无价值的战争债券,将哈曼一家的财产吞噬殆尽。我们那位没有子嗣的姑姑布伦希尔德?奥格尔,(婚前姓氏:史丹格尔,1895-1977)在1914至1918年间是一位教师,她收集了许多当时的新闻报道资料。
本书中最重要的书信资料均来自弗朗茨?容鲍尔中尉(博士,1880-1955)。他是一位数学家和物理学家,一战中曾在意大利前线担任炮兵。在整理这些史料的过程中我愈发感到,人类的每一个渺小个体与浩瀚的历史竟可以产生如此重要和丰富的联系,尤其是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这种异常困难的课题来说。许多历史学爱好者和我聊天时都提到,人们对于一战的认识只能基于非常有限的资料和一些零星的名字;相比之下,研究二战的资料就丰富翔实得多。当然,如果没有第一次世界大战,也就不会有希特勒在1918年后成为“德国的救星”,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也就无从谈起了。人们如果没有对1914至1918年这段历史的认识,也就无法正确理解人类在20世纪所经历的种种政治和社会巨变。但是,目前最急切的问题是如何与这段历史建立起直接的、便于理解的联系。
学术界并不缺乏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学术研究,特别是军事科学方面的研究。而通过本书,我希望能够带来一点新意:借助那个年代的照片和文字将人类历史上如此重要的四年时间鲜活地展现给读者,帮助包括那些对历史毫无认识的人在内的读者更加形象地认识那段历史。本书中对战争的讲述完全是以亲历者的视角进行的,包括参战士兵和那些在“后方战场”挣扎的人们。
要想到达上述目标,仅靠一些家信是远远不够的。作为补充,我还联系了两位战争见证者:来自维也纳的作家和医生阿图尔?施尼茨勒和来自柏林的艺术家凯特?科尔维茨。施尼茨勒曾经出版了总计十卷的历史日记,却没有得到历史学家足够的重视;而科尔维茨是一位持批判观点的、可信的编年史作家。
……
作为一名对历史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都在寻找能够深入了解一战的书籍。而这本书,无疑是我近期阅读中最满意的一本。它不仅仅是罗列史实,而是将历史事件与个体命运紧密结合,让冰冷的数据变得有温度,让遥远的历史变得鲜活。我被书中描绘的那些普通人的故事深深吸引,他们或英勇,或挣扎,或期盼,都在那场改变世界的战争中留下了自己的印记。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战争的另一面,它不仅仅是军队之间的对抗,更是无数家庭的破碎,无数生命的陨落。作者的叙述角度非常独特,他似乎能够洞察人心,将那些隐藏在历史洪流中的情感挖掘出来,让我不禁为之动容。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感悟,新的发现,感觉自己仿佛在与历史对话,与那些逝去的灵魂交流。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简直太美了!我收到的时候真的被惊艳到了,封面复古又大气,纸张的质感也很棒,摸上去沉甸甸的,一看就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迫不及待地翻开,里面的排版设计也十分考究,字体大小、行间距都恰到好处,阅读起来非常舒服。每一页的布局都像是在欣赏一幅精心布置的画作,即使只是随意翻阅,也能感受到一种视觉上的享受。我特别喜欢它在细节上的处理,比如一些页面的边缘处理,以及图片与文字的呼应,都显得非常用心。我觉得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内容丰富的读物,更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光是摆在书架上,都能为我的书房增添不少文化气息。我是一个非常注重书籍外在呈现的人,而这本书完全满足了我对一本好书的所有期待。每一次拿起它,都会让我心情愉悦,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历史韵味的殿堂。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仿佛我真的亲身经历了一战的波澜壮阔。作者在文字的运用上非常出色,他能够用简洁而富有力量的语言,勾勒出那个时代的风貌,人物的悲欢离合。我常常会被一些细节所打动,比如士兵在战壕中的眼神,或者家书中流露出的对家人的思念。这些细微之处,往往比宏大的叙事更能触动人心,让我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光辉。而且,书中的故事线索清晰,叙述逻辑严谨,读起来一点也不会觉得混乱。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情感的把握上,既有对历史的客观呈现,又不失人性的温度。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那个时代有了一个更深刻、更立体的认识,不仅仅是知道发生了什么,更能理解为什么会发生,以及这些事件背后的人们是如何感受的。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让我能够按照自己喜欢的节奏来阅读。它没有强迫我从头读到尾,而是提供了多种理解和探索的方式。我喜欢它的章节划分,既有整体的脉络,又不失局部的精彩。有时候,我会因为某张图片或者某个故事而停下来,反复品味。有时候,我也会跳过一些部分,直接阅读我更感兴趣的章节。这种灵活性让我觉得非常自在,也更容易将阅读变成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负担。我觉得对于想要深入了解一战,但又不想被大量枯燥信息淹没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一个绝佳的选择。它就像一位耐心的向导,引领我穿梭于历史的长河,让我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点,去探索那些精彩的篇章。
评分这本书的呈现方式,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亲身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与悲壮。作者在选择史料方面显得非常审慎,每一个细节都经过了精挑细选,力求真实地还原历史的原貌。我被书中那些震撼人心的场景所打动,它们不仅仅是文字的描述,更是通过生动的笔触,将画面感十足地呈现在我的脑海中。有时候,我甚至能听到炮火的轰鸣,闻到硝烟的味道,感受到战火纷飞的紧张气氛。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历史并非是遥远而模糊的,而是由无数个鲜活的生命和真实的故事构成的。它让我对战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不仅仅是战役的胜负,更是它对人类社会、对个体命运所带来的深远影响。每一次翻开这本书,都会让我对和平的珍贵有更深的体会。
评分今年关于一战的书不少,不过都谈不上经典,不知是否有出版社翻译一些经典之作。
评分这是一部与众不同的一战著作。
评分历史学家哈曼收集了多年珍藏的425幅一战期间的宣传画、海报、漫画、战争债券、报纸、粮票、日记、书信等图片。作者通过对这些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并配以适当的文字说明,向读者展示了社会各阶层在1914至1918年战争期间最真实的生活状态。在战争中,宣传与现实、谎言与真相总是交织在一起的。这场约一百年前爆发的战争导致数百万人生灵涂炭,其间伴随着政客和军方对民众的误导、新式武器的使用和罔顾人命的军事行动: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现代化战争,同时也是20世纪的第一场灾难。
评分19世纪七八十年代,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建立了针对俄国和法国的三国同盟,1879年,在俾斯麦的推动下,德奥签署了“同盟条约”,这个条约具有明显的反俄性质。后来,由于意大利在同法国争夺突尼斯的斗争中失败,俾斯麦趁机拉拢意大利,共同对付法国。1882年,德、奥、意三国签署了“同盟条约”,三国同盟正式建立。德国成为三国同盟的核心。[3]
评分不一样的一战书,看看
评分历史学家哈曼收集了多年珍藏的425幅一战期间的宣传画、海报、漫画、战争债券、报纸、粮票、日记、书信等图片。作者通过对这些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并配以适当的文字说明,向读者展示了社会各阶层在1914至1918年战争期间最真实的生活状态。在战争中,宣传与现实、谎言与真相总是交织在一起的。这场约一百年前爆发的战争导致数百万人生灵涂炭,其间伴随着政客和军方对民众的误导、新式武器的使用和罔顾人命的军事行动: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现代化战争,同时也是20世纪的第一场灾难。
评分为了对付“三国同盟”,1892年,法国和俄国达成了军事协议,它规定一旦法国遭到德国或是德国支持的意大利的进攻,俄国将以全部军事力量进攻德国,一旦俄国遭到德国或是德国支持的奥匈帝国的进攻,法国应以全部的军事力量来进攻德国。俄法同盟形成后,欧洲开始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它也是向三国协约方向推进的第一步。随着英德矛盾发展成为帝国主义之间的主要矛盾,英国调整同法国、俄国的关系,在1904年和1907年分别签署英法协约和英俄协约的建立,这样,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3
评分图片确实很丰富,读起来很轻松。
评分还没看,书不错,看完再来说感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