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教切脉

李时珍教切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伟和 著
图书标签:
  • 中医
  • 脉诊
  • 李时珍
  • 传统医学
  • 养生
  • 健康
  • 医学史
  • 本草
  • 中医养生
  • 脉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ISBN:9787506766661
版次:1
商品编码:1146974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6
字数:17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中医将浩瀚的医学知识灌注在一点脉象上,切脉诊病,独特而又神奇。
  《李时珍教切脉》以李时珍《濒湖脉学》中的精华知识为依托,以通俗易懂的白话文为解释,以现代生活中的常见病为归结,不仅全面阐述全身二十七条脉的相关知识,更手把手教你学会切脉,灵活运用。
  自己的身体自己保护,看《李时珍教切脉》学切脉,做自己的家庭医生。

内容简介

  切脉不仅是医家诊病的重要手段,在日常生活中,即使是常人,也可以通过切脉来了解自己身体的健康状况,以便能及早地保养和调理身体。《李时珍教切脉》一书根据明代医圣李时珍所撰《濒湖脉学》,对人体二十七种脉象做了通俗而深入的讲解,同时还介绍了诸多常见病的脉象及治疗方法,便于读者在日常生活中学习使用。

目录

第一章 追寻脉的渊源,探讨切脉意义
第一节 脉学已有几千年。历代革新不停歇
两千年来研脉学,经典著作立学说
医中之圣李时珍,传承脉学贡献大
现代研究很先进,发展脉诊强国学
第二节 解读博大精深的脉诊
脉动应指为脉象,探求其形成原理
脉诊讲方法,牢记注意事项
脉诊部位多,使用最多是寸口
脉诊独取寸口的奥秘
脉象要素与平脉因素
脉有五种,平病绝怪和小儿
脉诊临床意义大,脉证取舍要注意
第三节 切脉于疾病诊断而言。意义重大
传递信息,窥视体内功能变化
脉象主病,判断病性和病位
脉证比较,阐明病机
指导用药,防止临床误治
推断预后,预测病症吉凶

第二章 剖析二十七部脉,破解经脉密码
第一节 浮脉:浮于皮肤轻按即得
脉象解析
经典解读
生理病理解密
第二节 沉脉:重指力按筋骨可得
脉象解析
经典解读
生理病理解密
第三节 虚脉:粗大而软跳动缓慢按无力
脉象解析
经典解读
生理病理解密
第四节 实脉:长大而坚充实有力
脉象解析
经典解读
生理病理解密
第五节 短脉:幅度短而两头缩
脉象解析
经典解读
生理病理解密
……
第三章 学会脉学,日常生活中灵活用

前言/序言


《脉学辨微》 一、 绪论 脉象,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之一。古往今来,无数医家致力于脉学理论的探索与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然而,脉学之中,辨析微妙之处,精进诊脉技艺,始终是临床医者不断追求的目标。《脉学辨微》一书,正是基于这一宗旨,旨在对脉学理论进行系统梳理,深入剖析脉象的本质,并结合大量临床实例,揭示脉象辨识的精微之处,以期提升中医临床诊断的精准度与效能。 本书并非对既有脉学理论的简单复述,而是力求在继承前人宝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的观察视角与研究方法,对脉象的产生机制、生理变化、病理特征及其临床意义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书中将重点关注那些容易混淆、理解偏差或被忽略的脉象细节,并提供清晰的辨析思路与实用性的诊疗建议。 二、 脉象形成与生理基础 本书将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深入探讨脉象的生理基础。 宏观生理基础: 详细阐述心血管系统的生理功能,包括心脏的搏动节律、血管的弹性与收缩舒张功能,以及血液在体内的循环通路。分析这些生理因素如何直接或间接影响脉搏的形成。 微观生理机制: 探讨神经体液调控在维持正常脉象中的作用。例如,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对心率与血管张力的影响;体液电解质平衡与血液粘稠度对脉搏强弱与形态的关联。 气血津液与脉象: 深入分析气血津液在脉象形成中的重要性。气血充盈、运行流畅是脉搏充盈有力、节律规整的物质基础;津液的充足则保证了血管的弹性与充盈度。反之,气血不足、运行不畅,或津液亏损,均会导致脉象的异常。 脉道变化: 结合解剖学知识,解释脉道的形态、位置及其弹性变化对脉象的影响。探讨不同部位脉搏的细微差异,以及这些差异的生理学意义。 三、 脉象的辨识精要 本书的核心内容在于对脉象辨识的深度挖掘,力求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临床技能。 基本脉象的深度解析: 浮脉: 不仅描述其“在皮毛”的触感,更深入分析其可能由表证、虚证、湿邪阻滞等多种病因导致时的细微差别。例如,浮而有力可能提示邪在外感;浮而无力则可能为阳气虚浮。 沉脉: 辨析其“在筋骨”的触感,并深入剖析其背后所代表的里证、实证、寒证、阳虚等不同病机。如沉而有力提示里实寒;沉而有力则可能为里虚。 迟脉与数脉: 深入分析其与心率的对应关系,并重点探讨其在寒热、虚实、气滞、血瘀等不同病机下的表现差异。例如,迟缓的脉象,是单纯的热邪伤津,还是寒邪凝滞? 虚脉与实脉: 结合脉搏的力度、形态、充盈度等进行精细辨别。分析虚脉中阳虚、阴虚、气虚、血虚的脉象特征,以及实脉中痰、食、水、血、虫等积滞的脉象变化。 兼脉的辨析与组合: 兼脉的定义与分类: 明确兼脉的概念,即一个脉象中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基本脉象的特征。 常见兼脉的组合与解读: 浮迟脉: 外感寒邪,表虚里寒。 浮数脉: 外感风热,内有郁火。 沉迟脉: 里寒实证,阳气郁滞。 沉数脉: 里热实证,火邪内炽。 虚数脉: 阴虚火旺,血虚发热。 迟细脉: 阳气虚衰,血行涩滞。 兼脉组合的临床意义: 强调兼脉是理解复杂病情、辨别兼夹证的重要线索。通过对兼脉组合的精细辨析,能够更准确地把握病变的性质、部位和传变趋势。 异脉的鉴别与辨证: 异脉的定义: 指脉象发生异常变化,或脉道不利,或脉搏不齐,与正常脉象迥异。 常见异脉的特点与病因: 结脉: 脉搏一止一动,多属痰饮、食滞、血瘀。 代脉: 脉搏歇止,周而复始,多属气虚、阳衰,或久病重病。 促脉: 脉搏急促,时一止,属热实,或狂证。 弦脉: 脉象长而有力,如按琴弦,多属肝胆病,或痰饮、疼痛。 滑脉: 脉象圆滑而速,如豆过关,多属痰湿内阻,或食滞,或妊娠。 异脉与兼脉的区别: 明确异脉通常指某一脉象本身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而兼脉是基本脉象的叠加。 脉象与病情的细致关联: 脉象与病位: 探讨不同脉象与脏腑、经络病变的对应关系。例如,弦脉多与肝胆相关,濡脉多与脾胃相关。 脉象与病性: 区分浮沉、迟数、虚实等脉象所代表的表里、寒热、虚实病性。 脉象与病程: 分析脉象在疾病发生、发展、转归过程中的变化规律,以及脉象变化对预后的指示作用。 脉象与气血津液: 进一步强调脉象是气血津液盛衰、运行状态的直接反映。 四、 脉学理论的临床应用 本书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提供详实的临床应用指导。 辨别病证的实用技巧: 四诊合参的脉象地位: 强调脉诊并非孤立存在,必须结合望、闻、问三诊,才能做出全面准确的诊断。 脉象在不同证型中的应用: 详细列举常见病症(如感冒、咳嗽、泄泻、失眠、头痛、胸痹等)在不同证型下的典型脉象特征,并提供辨证思路。 脉象在危重症诊断中的作用: 深入探讨脉象在判断病情危重程度、预后以及指导抢救措施中的价值。例如,脉搏的微弱、散乱可能预示着病情危急。 脉象与治疗的指导意义: 据脉选方用药: 强调根据脉象来指导方剂的选择和药物的配伍。例如,浮脉可选用解表药,沉脉可选用理里药。 调整治法与用药力度: 脉象的虚实、寒热变化,直接影响着治法的选择(如扶正、祛邪、清热、温阳)和用药的力度。 脉象变化与疗效评估: 结合脉象的变化来评估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例如,原为实脉,治疗后转为虚脉,提示病情好转。 临床案例分析: 选取大量具有代表性的临床病例,详细分析其脉象特征,并结合其他四诊信息,进行辨证论治,并阐述治疗过程与脉象变化的关系。 通过对错案分析,指出脉象辨识中常见的误区,并提供纠正方法。 五、 脉学实践的进阶探讨 本书不仅关注基本脉象的辨识,更将触及一些进阶的脉学议题。 特殊人群的脉象特点: 小儿脉象: 探讨小儿脉象的特殊性,如脉搏快而有力,以及不同年龄段小儿脉象的正常范围。 老年人脉象: 分析老年人脉象常出现的生理性改变,如脉搏可能偏缓、偏细。 孕妇脉象: 阐述妊娠期脉象的特有变化,如滑脉。 地域性与个体差异对脉象的影响: 探讨不同地域、不同体质个体在脉象上的细微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脉诊的现代研究与展望: 简要介绍现代医学对脉象的量化研究进展,如脉搏波传导速度、脉搏容积等,探讨其与中医脉象的关联。 展望未来脉学研究的发展方向,以及脉学在未来医学中的潜在价值。 六、 结语 《脉学辨微》旨在为广大中医临床工作者提供一本系统、深入、实用的脉学参考书。通过对脉象的细致辨析与理论升华,期望能够帮助读者更精准地把握脉象的精微之处,提升临床诊疗水平,更好地服务于患者。脉学之道,精深奥妙,本书虽力求详尽,仍望读者结合自身临床实践,不断体悟,终有所成。

用户评价

评分

“李时珍教切脉”,光是这几个字,就足以勾起我对中医最原始的好奇心。我一直觉得,切脉是中医最能体现“哲学”和“艺术”的地方。它不是单纯的仪器测量,而是通过双手与生命本身的直接对话。然而,这种对话,对于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人来说,简直就像听天书。书名里直接点出“李时珍”,这让我对内容的可靠性和深度充满信心。李时珍这个人,那可是《本草纲目》的作者,一个在医学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一笔的人物。如果他来“教”切脉,那一定不是什么浅尝辄止的讲解,而是包含了他对脉象深入独到的见解。我特别想知道,书中会不会分享一些李时珍在切脉方面的独特心得?比如,他有没有一些不为人知的“独门秘籍”,能够帮助我们更精准地把握脉象的细微变化?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非常实用的练习方法,让我们不至于在拿到书之后,只能“纸上谈兵”。比如,有没有建议我们可以从自己或家人的身上开始练习?书中会不会介绍一些,能够帮助我们训练手指触觉和感知能力的练习方法?我期待的是,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切脉的书,更是一本能够开启我们对中医世界大门的钥匙,让我们能够以一种更直接、更感性的方式,去认识和理解生命。

评分

李时珍教切脉,这书名光听着就觉得挺有意思。我一直对中医这方面挺好奇的,但总觉得那些古籍太晦涩难懂了,跟咱们现代人之间总隔着点什么。李时珍这个名字,那是响当当的《本草纲目》的作者,如果他来“教”切脉,那肯定是有真东西的,而且方式可能也会比较接地气。我特别期待的是,书里会不会用一些生动形象的比喻,把切脉这个看似神秘的操作给拆解开来。毕竟,中医的很多诊断方法,像是把脉、望闻问切,都带着点“功夫”的意味,普通人听着总觉得玄乎。如果这本书能把脉象的细微变化,比如浮沉、迟数、滑涩这些,讲得明明白白,甚至还能结合一些常见病症,那真是太实用了。我脑子里已经勾勒出了一幅画面:李时珍老先生,胡子一抖,手里搭着一位患者的手腕,然后用他那饱经风霜的口吻,一边讲解着脉搏跳动的节奏、力度,一边指出这背后可能隐藏的身体信号。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能有实际操作的指导,哪怕是图文并茂,或者配上一些视频讲解(虽然这是纸质书,但可以想象),能让我们这些对中医感兴趣的“小白”也能跟着学,跟着练。说实话,现在市面上关于中医的书太多了,但很多都偏学术,要么就是泛泛而谈。我更看重的是那种能够真正“授人以渔”的,让你掌握一门技艺的书。这本书的题目,恰恰点出了这一点——“教”,就是一种传授,一种实践。所以,我满怀期待,希望能从这本书里学到真本事,不仅仅是了解中医,更是能亲手去感受,去体会,去诊断。

评分

哇,这本《李时珍教切脉》的书名,简直像是一束光,照进了我对中医这片“黑暗森林”的探索之路。我一直觉得,切脉这个技能,简直就是中医的“独门绝技”,是区分普通人跟“老中医”最直观的标志。可惜,每次听长辈说起“脉象”,我脑子里就只剩下“砰砰砰”心跳的声音,根本抓不住重点。更别提什么“浮沉”、“迟数”、“滑涩”了,听着就头疼。但是,既然是以李时珍的名义来“教”,那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李时珍是谁?那可是《本草纲目》的作者,一个把无数草药、药方整理成册的伟大医家。如果连他都来手把手教切脉,那说明这门技术在他看来,并非高不可攀,而是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我特别好奇,这本书会怎么来处理脉象的描述?是像武侠小说里那样,用各种生动的比喻来形容脉搏的强弱、快慢?还是会用更科学、更系统的方式,将脉象的每一个细微特征都一一剖析?我希望它能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抽象的概念具象化。比如,当说到“浮脉”的时候,能不能用一个形象的比喻,让我们一下子就能理解,它就像水面上的小船,轻轻一碰就能感受到?又比如,“沉脉”,会不会像沉在水底的石头,需要用更大的力气才能触碰到?我期待的是,这本书能成为我们这些对中医充满好奇,但又不知从何学起的人的“启蒙之师”,让我们能够真正理解,中医的智慧,不仅仅是文字,更是藏在指尖下的生命律动。

评分

《李时珍教切脉》这个书名,听起来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医学的智慧。我一直觉得,中医里的很多诊断方法,都像是隐藏在时间长河中的宝藏,而切脉,无疑是其中最闪耀的一颗。然而,这些宝藏的开启方式,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在现代社会,习惯了科技和量化数据的人来说,却显得格外神秘。但是,既然是以李时珍之名来“教”,就意味着这门学问是可以被传承和学习的。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用一种“化繁为简”的方式,把切脉这一高深的技艺,展现在我们面前。我希望它不会充斥着晦涩难懂的古文,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每一个脉象的含义。比如,当谈到“滑脉”的时候,能不能用一个生活化的比喻,让我们能一下子体会到那种“滑动”的感觉?又或者,在讲解“结脉”的时候,能否用一个形象的画面,让我们理解那种“停顿”和“不畅”?我最渴望的是,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循序渐进的学习路径,让我们能够从最基础的指法开始,一步一步地掌握切脉的技巧。我希望它能教我们如何去感知脉搏的强弱、快慢、节律,以及这些脉象背后所反映的身体状况。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次向中医经典致敬的旅程,一次与伟大医者李时珍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

“李时珍教切脉”这个书名,让我想到了很多关于中医的传统故事和神秘感。我一直对中医有着一种莫名的敬畏,总觉得那些老中医们,光凭一双手搭在脉搏上,就能洞察秋毫,这简直就是一种“神技”。然而,这种神技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往往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这本书的出现,仿佛是在说,这神技,也是可以学习的!而且,是由那位集大成者李时珍来“教”,这一下子就拔高了这本书的期待值。我猜想,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应该会非常严谨,但又不失生动。毕竟,李时珍本身就是一位伟大的实践者和著述家。他不会仅仅罗列一些枯燥的术语,而是会结合他毕生的临床经验,来讲解切脉的精髓。我非常期待书中能有大量的图解,甚至是详细的手部示范图,让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如何才能准确地找到脉搏,如何去感受脉搏的跳动。我希望能了解到,不同的脉象,比如“洪脉”和“濡脉”,在触感上究竟有什么区别?它们又分别代表着什么样的身体状况?这本书会不会教我们,如何通过切脉来辨别一些常见的疾病?比如,感冒的时候,脉象会有什么变化?或者,消化不良的时候,脉搏又会有怎样的信号?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个循循善诱的老师,一步一步地引导我们,让我们从“零基础”变成能够初步掌握切脉技能的“学徒”。

评分

很好。。。。。。。。。。。。

评分

很好。。。。。。。。。。。。

评分

对于初学者来说,是本好书,很实用

评分

看过再来评价

评分

中医不只重视养疗之方、调治之法,中医更重视对身体的全面理解。更在乎对“自然”的亲近。

评分

盗版书而已,网上与拿到手中的差太远了。

评分

中医不只重视养疗之方、调治之法,中医更重视对身体的全面理解。更在乎对“自然”的亲近。

评分

很有看头

评分

是正品,印刷还可以,物流满意100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